發表日期 4/7/2022, 6:57:26 AM
近日,
網絡上一條 “如何看待浙江大學博士生送外賣”
的帖子已經有瞭超過800萬的瀏覽量。
這位浙大博士生從2月底開始,
在某視頻平台注冊瞭“正在讀博的外賣員”ID,
記錄自己的外賣生涯。
博士生送外賣,
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討論。
――編者按(拋磚引玉~)
“學校並沒有錯,同學存在吸引關注、逼宮學校的可能。
但看到同學那句“8年過去瞭,我要給自己一個交待”,我霎時心軟瞭~
還是挺佩服孟偉博士的,人生低榖期,沒有一直鑽在牛角尖不能自拔,而是憑努力生活,送外賣又不是做壞事!
獲得流量,博取眼球關注,隻要不違反法律、不觸犯道德底綫就沒問題!
讀博的確辛苦,堅持就是勝利,
實在堅持不下去,記得止損…
加油!”
遇到人生低榖,怎麼辦?
――相關報道如下:
浙大8年在讀博士,
延期畢不瞭業,
隻能靠送外賣賺生活費?
這樣的勁爆話題瞬間讓知乎網友們吵翻瞭,
站隊兩邊。
話題主人公叫孟偉,
是浙江大學控製學院2014級直博生,
本科畢業於控製係卓越工程係班、
竺可楨學院公共管理強化班。
大三時,他申請到瞭本校保研資格。
他在其抖音主頁,
曝光自己讀博8年來遭遇到的“不公”,
如承擔過多橫嚮課題,被導師邊緣化等內容;
也有分享做外賣騎手跑單的視頻;
而最早的兩條,
則是關於他的孩子剛齣生就患爆發性心肌炎,
接受治療的內容。
2014年,
他被保送到控製學院智感所直博。
讀博期間,
他主攻基於機器學習的城市供水網絡水質預警研究,
“用Smart的方式解決現在的水質異常診斷問題”。
右一為調試中的孟偉(圖取自“浙大研究生”微信)
在整個大學期間,
從本科到讀博,
孟偉的社會工作十分豐富,
並獲得瞭一些榮譽。
他的抖音頭像,
也用瞭一張參加赴阿聯酋
“一帶一路”社會實踐時的照片。
從浙大所屬各類官微介紹及孟偉自己展示的履曆看,他的在校錶現很突齣,但為何讀瞭8年博,一再延期,最後延到瞭最長修業年限,無法如期畢業的地步呢?這也是各方網友因此爭論的焦點所在。
力挺孟偉的一方認為,這麼優秀的學生為什麼會延博,中間是不是有貓膩?
尤其是孟偉自己提到,在他的導師這裏,沒有一個讀博學生是如期畢業的。
而此時,另一大波質疑的網友也在趕來的路上。
網友首先想知道的就是:孟偉自曾擔任瞭8項橫嚮科研課題,卻沒有一個科技成果,這顯得很不可理解。
有一自稱是課題組畢業的師姐,則列齣瞭10條內容,質疑孟偉在抖音上的爆料,直指孟偉博士無法畢業的原因是其科研能力有問題。
網友們爭論的另一個焦點是:孟偉為什麼要去做外賣員。一位博士生,落迫到需要做外賣員來補貼生計的地步,實屬淒涼。
而另一方則質疑:孟偉此舉是不是在追求流量變現?
4月1日下午,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在浙江大學玉泉校區見到瞭此網絡事件中涉及的雙方――孟偉本人與浙江大學控製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相關老師們。
雙方對此事中的一些爭議錶示瞭自己的看法。
做外賣員是為瞭生活費?
學院: 孟偉的孩子在2021年6月齣生後,因爆發性心肌炎在重癥監護室救治。 據嚮孟偉傢人和其本人瞭解,醫療費前後約50萬元左右,個人承擔部分約為20萬齣頭。導師組曾多次詢問其經濟情況,孟偉錶示傢裏經濟條件尚可、結閤醫保可以解決。當聽說孟偉去做外賣員是為瞭解決生活費時,學院和導師組再次詢問瞭他,並在3月初發放瞭臨時補助金。同時在孟偉讀博期間,課題組一直持續發放崗位助學金。
孟同學: 2019年2月延博後就基本沒有瞭經濟收入,都是靠我自己接一些活,比如給彆人寫寫代碼、做數據庫之類的賺錢,兼職做輔導員也是有一部分收入的。現在做外賣員,我也就抽半天時間吧,每天賺到100元我就不跑瞭,夠用就行。至於說我“流量變現”,實話說,好多網友給我打錢,我都退迴去瞭。
如何理解“傳幫帶”?
孟偉覺得讀博期間沒有很好地感覺到導師與弟子間的傳幫帶氛圍。他說:剛讀博時,帶我的是一個延期的博士生,忙著寫論文。我總共隻見過他三麵,啥都沒學到,也彆提傳下來的科研資料和數據瞭。
孟偉還舉瞭個做外賣員時的例子,他說:“剛開始時有個老師傅帶我,一天跑下來,行業裏麵的門道都摸清瞭,要是我自己摸索一個月也不見得清楚。”
導師們則認為他“對傳幫帶有誤解”。博士研究與本科、碩士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博士頭銜的,理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強”。在讀期間,不是直接從導師那裏得到問題的答案,而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得到啓發啓迪。在刻苦鑽研、解決問題之外,更需要能發現問題、探索未知。認為孟偉對博士生研究工作的認知有偏差,導緻瞭讀博過程中的抵觸情緒。
橫嚮課題太多影響瞭論文課題研究?
孟同學: 8個橫嚮項目,是隻算瞭我擔任主要負責人的,我參與幫忙做一些小部分的都沒算。工程思維和學術思維之間的差距非常大。 這些項目裏有的東西整理整理能寫成軟著,但我覺得那沒什麼意義,不是探索型的工作。所以後來我就公開拒絕瞭幾次導師的指派,慢慢的老師也就不再叫我去做瞭。
博士論文所需的數據平台,直到2018年纔在寜波搭建完成。在課題進行中,工作沒有應用場景、沒有實驗平台、身邊沒有指點和可以討論的人,我始終無法得到正反饋激勵,興趣逐漸衰減。
學院: 孟同學哪有參加那麼多項目。他主要參與瞭2個橫嚮課題、1個地方政府委托開發項目、1個國傢基金兩化融閤項目。而最後這個項目恰恰與他的博士論文報告有密切的關係。 早在2016年,導師組就幫助他明確瞭方嚮,但他至今沒有完成相應的實驗、數據及論文構架。而早在2016年,導師組就幫助他明確瞭博士學位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但至今也沒有完成相應的實驗、數據分析、理論方法研究和論文撰寫。
實際上,因為社會活動較多,他的工作任務總是無法如期完成,後來慢慢地老師就將工作轉給瞭彆的學生做。
為什麼不能按時畢業?
孟同學: 導師曾建議我博轉碩,我當然拒絕啊,我有足夠的聰明,能力還沒有發揮齣來,之前都“被封印”瞭。
我客觀說一句,沒有這些工作經曆、沒有這些經曆中認識的人和事,在我最壓抑、最抑鬱時我可能就放棄我的學業瞭,因為我遲遲看不到進步、看不到希望。我沒覺得社會活動影響瞭我,反而覺得這些活動讓我走齣瞭人生低榖。
現在學院、導師、網友都是唯結果論,抓住我做過一些學生工作,就把我博士學業睏境的原因往這上麵推。雖然有推卸責任之嫌,但我的的確確是沒有找到博士成長、博士科研探索的正門,課題組裏身邊人理解我的睏境,但無法幫助我入門。
學院: 2016年博士中期考核時,我們發現孟同學的科研進度很緩慢,就跟他說要閤理安排社會活動和科研間的關係。
博士畢業是有硬杠子條件的。除瞭科研成果條件,更重要的是形成有創新、有體係的博士學位論文。孟偉目前沒有達到條件。沒有達到條件怎麼可能畢業呢?我們要保證學位的含金量。
2018年,鑒於孟偉的科研進展情況,導師組曾建議他博轉碩,因為碩士的畢業要求相對低一些,對論文的要求也低,但孟偉拒絕瞭,他寫下承諾書,對科研投入、成果凝練、進度安排進行瞭約定。
8年過去瞭,我要給自己一個交待
如今,孟偉的博士生生涯已達到最長修業年限,必須要辦理結業手續,領取結業證。而按照規定,他還有最後一次機會,那就是在結業三年內,完成相應論文,達到博士畢業的條件,那麼還能換取畢業證。
孟偉決定還要繼續努力,爭取把博士論文拿下來。“8年過去瞭,我要給自己一個交待”。
問及下一步打算。孟偉錶示, 不打算找工作,也不打算實習,因為這樣會分散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先送外賣看看吧”。
“但是你在8年時間裏,都沒有達到這個目標,3年內你能有這個信心過關嗎?何況你走齣學校後,做科研、實驗、導師團隊等等都是很大的問題,你已經是個社會人瞭。”記者給孟偉潑瞭盆冷水。
孟偉想瞭想,也覺得這是個大問題,他坦承:一方麵可能是我有些執著吧,另一方麵也可能是因為我一直擔任兼職輔導員,也做學生工作,本身就比較善於說服學生,所以自然就對老師的說服不怎麼容易信服。
兩項原因,使得孟偉與學院間的溝通停滯不前。
對於未來會怎樣,學院與孟偉都希望雙方能夠進一步溝通,就未來的學業、科研等細節深入探討。
――學校導師迴應
――來源:錢江晚報、知乎、博雅數據庫、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