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11:27:33 AM
文/學乃身之寶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這說明瞭童年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
隻是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真正擁有幸運的童年,因為父母不是完美的人,也不是有瞭孩子自動成為好父母,多多少少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麵影響,所以絕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會“受傷”,隻是傷勢的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那麼,對於那些被原生傢庭傷得很重的孩子,該如何走齣來呢?
換句話說,長大成人後的孩子總是活在痛苦的“過去”,或經常被原生傢庭中的傷害影響著,該怎樣重建自我呢?
我們都知道,超越原生傢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今天的文章,我隻從一個角度去闡述,即內省。
因為德國著名心理醫生斯蒂芬妮・斯蒂爾告訴我們,內省,是我們從原生傢庭中突圍的捷徑――內省可以讓我們覺察到自己內心的動力、感受和想法,容易從源頭入手,深度調整自己,進而擺脫原生傢庭的負麵影響。
1.討論原生傢庭,為的是更加瞭解自己
說起原生傢庭,很多人認為那是在討伐父母,或指責父母,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討論原生傢庭,是為瞭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
德國知名心理學傢吉塔・雅各布在《0次與10000次:如何創造全新的人生腳本》一書中指齣,每個人都有機會從原生傢庭中掙脫齣來,第一步就是自我認知。
她強調:“你必須找齣那些讓你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失控的情況和原因。這些問題的部分答案就藏在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
而這就是我們討論原生傢庭的真正原因――審視過去,瞭解現在的自己。
就像那些從小被父母忽視,嚴重缺愛的人,小時候習慣用討好的方式和他人相處,長大後也極有可能討好伴侶,而結果很可能和小時候一樣,並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愛,所以,如果他們想要擺脫總是遭遇糟糕的婚戀狀態,就要瞭解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然後纔能看清現在的自己如何調整,進而經營好戀情。
正如雅各布說的:“我們的思維、感覺和行為都受各種模式的牽引,我們的弱點和強項也都深藏其中,這也是我們一直跑進同一個死鬍同的原因。”
2.不再期待父母改變,纔有可能超越原生傢庭
當我們明白討論原生傢庭不是抱怨父母,而是更好地瞭解自己時,還要明白,超越原生傢庭,不再期待父母改變。
也就是說,那些被父母嚴重傷害過的孩子,長大成人後要接受父母不肯或不能改變的事實,因為那些童年受傷的孩子,內心極有可能擁有一個執念――希望父母再重新養育一次自己,或現在給予自己足夠的愛。
隻是這個願望很難實現,因為那些給孩子帶來上海的父母很可能不懂什麼是愛,甚至都不承認自己的做法給孩子帶來過睏擾。
所以,蔡康永在接受采訪談及原生傢庭的傷害時曾說:“我不勸你原諒父母,我勸你算瞭。”
在我看來,“算瞭”,或許有些無奈,但卻是一種好的方式,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已經接受現實,不再試圖改變父母,而這有助於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的生活。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現在的生活纔是重點後,改變就會悄然發生,而這也是內省的過程。因為讓自己改變更容易,而且,我們也應該“選擇”先改變,改變是對自己負責。
或許有人覺得做到“算瞭”太難瞭――“明明自己現在不會經營戀情,和父母當時總是吵架有關;明明自己現在習慣討好,和父母當時的忽視有關;明明自己現在不夠自信,和父母當時的否定、打擊有關;等等”
但這些看似很好的“理由”,並沒有說服力,因為這樣的因果關係,用阿德勒使用的“外部因果律”可以說明――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係一樣。
我們需要使用的是阿德勒強調的目的論和功能說,即個體受未來目標所驅動,所有的行為都是為瞭達成目的,人最終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這就需要我們拿齣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
3.與原生傢庭解綁,從做好內省這件事開始
當我們知道,雖然超越原生傢庭很難,但那是一件值得的事情,並願意鼓起勇氣嚮前邁進時,我們的內生力就在發揮作用。
那麼,這種反思或內省的具體過程是怎樣促進改變發生的呢?
換句話說,我們怎麼通過內省來獲得成長呢?
具體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步:找到生活中讓自己難受的狀況;
比如,童年缺愛的女孩長大後,很可能不會經營戀情,她們或許會疑惑,為什麼明明自己付齣那麼多,結果卻得不到愛;亦或是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總是遭遇同樣的創傷,這時,如果她能找到自己在生活中難受的狀況,就是內省的開始。
第二步:將這難受的狀況命名;
比如,那個缺愛的女生想到瞭自己在和伴侶相處時, 會感覺很壓抑,還會擔心對方離開自己,而這就是為難受的狀況命名。
第三步:找到類似感覺的童年經驗;
比如,那個女生迴憶起小時候的自己,在和父母相處時也是這樣,因為父母重男輕女,更多注意力在弟弟身上,她要討好父母,父母纔會關注她,這讓她很壓抑,也很委屈,同時她也害怕父母不管她瞭,這就是找到童年類似的感覺。
第四步:告訴自己,現在的自己已經長大瞭,擁有很多能力來應對類似的狀況瞭。
當上述的女生能反思到自己消失候的經曆,和現在她與伴侶相處的狀態有相似的時候,這是她要告訴自己,現在的自己已經長大瞭,不是消失候那個害怕父母離開自己,小心翼翼活著的自己瞭,現在自己有很多能力來應對伴侶可能的離開,這樣的心理暗示很可能讓她變得自信,並相信自己是足夠好的,也是值得被愛的,這樣她自然會改變和伴侶的相處模式,而這就是成長,就是在超越原生傢庭。
當然,這樣的內省需要多次,我們最好把它當作生活的習慣,慢慢地,我們就極有可能與原生傢庭解綁。
寫在最後:
其實,上麵的“四步走”,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到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而“意識”就是“內省。
因為小時候的我們,無法承受那樣的糟糕經曆,也不知道怎麼理性應對,我們的內在,就會選擇先將那些記憶暫時隱藏起來,等待適閤的時候再來麵對,而當我們通過反思,覺察到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需要麵對的時候瞭。
這也是雅各布博士強調的:“瞭解自己內在地圖的人,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放下過去的、令人不愉快的行為和感覺,改變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們都能從原生傢庭的黑暗中爬齣來,在陽光中站起來,進而多多體驗美好和幸福。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