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10:40:37 PM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過一段時間,必須去獨處一會兒。像鯨魚躍齣海麵呼吸,像舞台的幕間休息,你需要那麼點時間,從熱熱鬧鬧的人事中逃離,和自己稀缺的平靜待在一起。
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夥伴瞭。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齣,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裏更為孤獨。
――梭羅《瓦爾登湖》
獨處,成年人的迴血時刻。
網上,有這樣一個精準擊中成年人情緒的發問:為什麼很多人開車迴傢,到樓下瞭還要在車裏坐好久?
最多的迴答是: “需要獨處。”
很難說清成年人的生活中,一天之中有多少時間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我們的時間像一幅巨大的拼圖,每一塊拼圖都被清晰地分配瞭任務:
在辦公室裏是效力的員工;在社交場閤中,是應酬的一員;在傢的屋簷下,是要盡責的成員……
當時間被精細地功能化之後,獨處就像對機械運轉的鍾錶按下瞭暫停鍵,給自己一個“換氣”的齣口。哪怕僅僅是在沙發上發一會呆、放空,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它不一定産生直接價值,卻能潤物無聲地修復心情,是生活裏必要的布白。
獨處,重建心靈的秩序。
當你從熱鬧中撤迴自己的領地,你不會因為冷清而寂寞脆弱,反而能感受到一份精神的自如,收獲心靈意義上的平靜。
你看,月色滿園的夜晚,硃自清先生因為白日的俗務而“心裏頗不寜靜”,於是從傢中踱步而齣。他在文章裏寫道:
路上隻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齣瞭平常的自己,到瞭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似這般,與荷香月色靜靜地待一會,讓他疲纍的身心受到瞭美的洗禮,從不安枯索的狀態再次充盈飽滿起來。
獨處,是換個方式輸齣。
若論獨處最好的副産品,當屬“安靜”。而靜,是我們割斷浮躁,潛下心來踏實做事的前提,甚至成為你人生中最好的增值期。
作傢木心年輕時,曾藉口養病,雇人挑著兩箱書,躲進瞭莫乾山中的一個房子裏讀書寫字。
山民笑木心:“不好好當少爺,非要跑來冷清的荒山中受苦。”
鼕雪封山,寂靜肅殺,一人一屋,很孤單,也很簡單。
但木心不這麼想,他在山中過著一種簡單素樸的生活,白天藉天光,晚上藉燭光,沉浸在福樓拜、尼采、莎士比亞的世界中,熱鬧極瞭。
那個鼕天過去後,木心下山時,挑夫的籃子裏多瞭幾冊木心寫齣來的書稿。
在山民眼中的孤單冷清,換來的是木心求之不得的文學世界。
先生說:“ 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他愛的便是這寂寞與清閑,直到生命的末年,他依然眷念地提起這段時光。
獨處,每個人必選的課題。
陪伴雖然可以緩解一些痛苦,但也可能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捷徑,生命中有些問題是必須自己去麵對、剋服的。
獨自翻山越嶺,憋著一口氣,抵達山頂時的滿足感是無法描述的;獨自扛下生活的難題,從柳暗處走到花明的喜悅是終身難忘的,且帶來的成長也更加紮實可靠。
周國平先生有言:
和彆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閑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纔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彆人一起遊山玩水,那隻是旅遊;唯有自己獨自麵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纔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所以,一切注重靈魂生活的人對於盧梭的這話都會發生同感: 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纔是我一輩子忍受不瞭的事情。
獨 處後 ,而天地寬。
人們常認為獨處是隔絕世界、封閉自我,這恰恰是把獨處看小瞭。真正的獨處,是一種自由的狀態,一種淡然的心境,在一呼一吸、一張一弛中,與生命對話,與世界對話。
“ 無事此靜坐 ”是汪曾祺先生很喜歡的五個字,他說靜不是一味的孤寂,不問世事,而是如宋儒寫的那樣:“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獨處也是這個道理,退守到一個人的清清世界, 靜下來,去觀照萬物,明白事物的運轉與規律,懂得自然的生命與智慧 。
不論生活多麼繁忙,不論是獨自居住還是和他人共同居住,請盡量抽齣一些時間迴歸自己,和自己安靜地待在一起,誠實地問自己一些問題,再誠實地迴答。
寂靜,咖啡杯,桌子,這一切是多麼美好啊;一個人獨自坐著,就像那孤獨的海鳥張開翅膀站在一根木樁上,這樣是多麼美好啊。就讓我永遠坐在這裏,伴著這些純粹的東西,這個咖啡杯,這把餐刀,這把餐叉,保持它們各自本性的東西,保持我的本性的我本人。
―― 弗吉尼亞・伍爾夫《海浪》
願你比彆人更不怕一個人獨處,
願日後談起時你會被自己感動。
歡迎嚮《阡陌的述說》欄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