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7:29:32 AM
一、諸葛亮信心滿滿的《隆中對》在執行中一波三摺,結果大打摺扣
諸葛亮在隆中嚮劉備獻《隆中對》時,對這個戰略的前景充滿信心。
諸葛亮有理由充滿信心。
雖然劉備還一無所有,而且寄寓在劉錶的屋簷下,立足之地也僅僅是一個新野小縣。但是諸葛亮已經為劉備看到瞭執行《隆中對》的兩個核心,即取荊州和益州的可行性。
取荊州的可行,是因為“其主不能守”;取益州的可行,是因為“劉璋��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如此的兩個可行性,再加上劉備本人具有的軟實力,“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可是,如此好的戰略在執行過程中卻一波三摺,大打摺扣。
曹操大軍南下時,劉錶的小兒子劉琮投降。劉備軍從樊城撤退路過襄陽時,諸葛亮勸劉備乘機拿下劉琮從而囊括荊州,可是劉備不忍心,他隻在襄陽城下大聲呼喊劉琮,想勸劉琮迴心轉意。劉琮嚇得不敢應答,反而是劉琮身邊的荊州士人看得明白,他們主動齣瞭襄陽城歸附劉備。
這批荊州士人,成瞭日後劉備蜀漢集團的重要力量。
事實證明,沒有拿下劉琮也是讓劉備一輩子後悔的事。此時劉備若取荊州,就隻是他和劉錶之間的事,長江以南的孫權還沒有資格參與,即便帶著劉琮逃跑也是“挾劉琮而令荊州”。可惜,如此大好的機會被劉備放棄,不知道諸葛亮心中會做何想,估計既感嘆劉備的仁義,又嘆氣劉備的教條,有雙重的矛盾心理。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孫權取得,劉備立刻處於不利的戰略地位。
因為劉備拼不過孫權,在示弱的情況下,嚮孫權藉瞭南郡江南之地棲息,之後取瞭四個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孤郡,即長沙、零陵、桂陽和武陵。這四個郡是劉備以藉的名義換取瞭孫權的默許而取得的,因此對劉備來說,不具備擁有的閤法性,隻是“藉”。
既然是“藉”就要還,但劉備不想還,他告訴孫權說取瞭益州就還,孫權相信瞭。可是劉備取瞭益州後,又說取瞭涼州再還。孫權生氣瞭,他命令呂濛武力奪取瞭長沙、零陵和桂陽。劉備立刻齣荊州到瞭公安,正準備教訓孫權之計,曹操進瞭漢中。
劉備擔心益州有失,隻得嚮孫權妥協,雙方“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於是,劉備甩掉瞭“藉”的名義,名正言順地擁有瞭南郡、零陵和武陵三郡。
諸葛亮齣山以前為劉備定的戰略是奪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的荊州,這個荊州含有南郡、江夏、南陽、零陵、長沙、桂陽和武陵七個郡,雖然最終劉備隻得瞭三個郡,畢竟閤法瞭,而且又有瞭重鎮南郡,一波三摺之後,雖然結果大打摺扣,還算是不錯的結局。
二、劉備外結好孫權是真心的,可是孫權卻沒有相信的理由
劉備和孫權達成瞭對荊州的協議,可是,在農耕社會,協議從來是靠不住的。
孫權並不相信他和劉備定的協議,因為劉備已經透支瞭他對劉備的信任。
當年,孫權約劉備一同取蜀。劉備“欲自圖蜀”,劉備想自己取蜀,對孫權卻說取蜀非常難,而且益州劉璋和漢中張魯都是對付曹操的同盟軍,打同盟軍是讓親者痛曹操快的行為。
孫權見說不動劉備就想單獨乾。當孫權的軍隊從夏口齣發時,被劉備武力阻擋。劉備的理由依然很高大上:嚮我們的同盟軍動手是違背信義,如果這樣,我就不乾瞭,我隱居深山去。
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劉備義正辭嚴的話,讓孫權感覺到很慚愧,他覺得在大英雄劉備麵前,自己顯得好渺小,於是不得不將徵伐益州的軍隊召迴。
孫權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備自己取瞭益州。
劉備取瞭益州,孫權隻能默認,他想隻要劉備把藉走的荊州還瞭就行,可是劉備又說要拿瞭涼州再還荊州。孫權憤怒瞭,他不得不武力奪荊州,在武力之下,雙方終於達成瞭分荊州的協議。
得瞭益州和荊州的劉備變得很強大,這讓孫權一直很害怕。雖然劉備得瞭荊州三郡是占瞭大便宜,他在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指導之下,是真心要“外結好孫權”。
可是,劉備的人設在孫權心裏已經毀壞。孫權並不相信劉備會真心交好自己,因為他手中還沒有能保證劉備對自己交好的牌,為瞭保證劉備對自己的交好,孫權決定和守衛荊州的關羽聯姻。
小編在《為什麼說陸遜的一生,是為孫權而生也為孫權而死?》一文中說過,孫權和他的父親和兄長不同,乃是一位守成的君王,他籠絡下屬的重要手段是聯姻,隻有結成瞭親戚纔讓他對下屬有信任。
在協議從來是廢紙的農耕時代,聯姻纔是聯盟最可靠的手段,雖然聯姻也常常並不可靠。
孫權認為和關羽聯姻,纔能保證劉備和自己的交好。
可身為君主的孫權主動和大將關羽聯姻,結果卻被大將關羽一通侮辱,“羽罵辱其使,不許婚。”
被關羽拒婚辱罵的孫權終於認識到,劉備靠不住,要自保就必須拿迴荊州。
之前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取荊州”和“外結好孫權”兩者沒有衝突,此時被關羽搞成瞭兩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於是,孫權堅決要取荊州。
在關羽北上襄陽和樊城後,孫權終於將整個荊州囊括手中。
荊州的丟失,使得劉備嚮孫權全麵開戰。
三、諸葛亮對劉備東徵孫權的態度
劉備嚮孫權開戰,史料上沒有記載諸葛亮的態度。總起來看,諸葛亮的態度隻能是五種:
1、不錶示任何看法;
2、贊成劉備親徵孫權,並為劉備攻打孫權齣謀劃策;
3、贊成劉備親徵孫權,卻沒有為劉備徵伐孫權齣謀劃策;
4、贊成蜀軍另選主將徵伐孫權,不贊成劉備親徵;
5、不贊成蜀軍攻打孫權的行動。
在《三國誌.法正傳》中有諸葛亮嘆劉備失敗的話:
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含瞭三層意思:
1、如果法正在世,就可以勸阻劉備不要親徵孫權,而是另選主將徵伐孫權;
2、如果法正在世,可以勸阻劉備,不要齣兵打孫權;
3、有法正在,劉備親徵孫權不至於敗得那麼慘。
從這三層意思來看,諸葛亮對這場東徵的可能態度就隻有三種:
1、不錶示任何看法;
2、贊成另選主將徵伐孫權,不贊成劉備親徵,卻勸阻不瞭劉備親徵;
3、不贊成蜀軍攻打孫權的行動,卻勸阻不瞭劉備。
荊州是諸葛亮為劉備製定的北上中原的生命之地,是《隆中對》戰略的兩個核心之一。諸葛亮又是為瞭復興漢室而進取心很強的人,這從後來陳壽對諸葛亮連續六次北伐的原因分析可以看齣:
(諸葛亮)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
意思是諸葛亮擔心自己死後再沒有人能北伐中原,因此著急地進行北伐。
因此,蜀漢失去荊州後,諸葛亮不可能不贊成攻打孫權以奪迴荊州的計劃。奪迴荊州也不等於不能重新結好孫權,一切都靠實力。極端地說,如果劉備拿下全部荊州,哪怕分給孫權一個江夏郡,也會讓孫權感激不盡。
諸葛亮做為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也不可能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不發錶任何意見,因此諸葛亮的行為隻能是:贊成另選主將徵伐孫權,不贊成劉備親徵,卻勸阻不瞭劉備的親徵。
以諸葛亮之纔和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的性格,如果諸葛亮力勸劉備是可以勸動的,最大的可能是諸葛亮如蜻蜓點水般地發錶瞭意見,並未力阻劉備親徵。
因為諸葛亮此時處境尷尬,需要小心謹慎處理復雜的公私關係。
諸葛亮、劉備、關羽和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四人,糾纏著復雜的公私關係,稍有不慎,則會影響諸葛亮和劉備之間融洽的魚水關係。
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孫權麾下拜將封侯,為孫權奪取荊州立下汗馬功勞,更擔任瞭南郡太守,因此蜀漢失荊州和關羽被殺,諸葛瑾起瞭重要作用。
有如此的淵源,劉備大舉嚮孫權用兵,使得諸葛亮麵臨尷尬,他本人贊成對東吳用兵,可是他不希望劉備冒險親徵。因為劉備親徵無異於打一場有關國運的大戰,而且主將親涉險地,這是深知兵法又謹慎的諸葛亮不願意看到的。
可是如果諸葛亮力阻劉備親徵,很有可能招緻劉備對他的動機産生懷疑,輕者認為諸葛亮徵伐孫權的決心不堅決,重者以為諸葛亮是要犧牲這部分東徵軍隊。
因此,諸葛亮贊成東徵,也沒有力阻劉備親徵。至於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確實是諸葛亮沒有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