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1:44:52 PM
作者:山佳
還記得小學時,周三下午不上課,電台播放的《電影剪輯》,就成瞭我的最愛。《葉塞尼亞》、《大篷車》、《絕唱》、《生死戀》、《簡愛》等影片,都是先看瞭電影,再從《電影剪輯》中加固的。
長大後,漸漸知道瞭幕後配音藝術傢的大名,如李梓、邱嶽峰、尚華、蘇秀等等。其中劉廣寜,也就是今天的女主,音色甜美動聽,稱其有著“被天使吻過的嗓子”,她本人也被譽為“銀幕後的公主”。童話中,公主總會與王子生活在一起。那麼,現實中的劉廣寜,其夫君從小卻是孤兒,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01
劉廣寜,1939年生於香港,原籍福州。她的爺爺劉崇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是民國時期外交界的風雲人物,曾任中國駐德意誌兼奧地利全權公使。
馮耿光,人稱馮六爺,是梅蘭芳智囊團梅黨的核心人物,與劉崇傑同為日本留學生,因此交往密切。在他的牽綫下,梅蘭芳避居香港時,曾到過劉傢做客。可樂的是,梅蘭芳稱呼劉崇傑“劉公使”,稱廣寜奶奶“公使夫人”。廣寜還記得,2歲的她曾為這位梅大師獻過藝,唱過歌。
廣寜四歲時,隨傢人迴到上海。五歲的她,開始學鋼琴,這也許是上海名媛必備的一項技能。爺爺的藏書甚多,而廣寜總是愛讀文藝類的,如中國四大名著,還有《笑麵人》、《呼嘯山莊》、《天方夜譚》等外國作品。廣泛的閱讀,增長瞭廣寜的知識,開闊瞭她的視野。廣寜坦言:“讀到好的文字,我就有欲望、有衝動,覺得我應該念,念得好很過癮,念不好就很難過。”
02
受傢庭的影響,廣寜埋下瞭藝術的種子,她想從事文藝工作。雖說爺爺與文藝界人士交往頻繁,但自己的孫女從事文藝工作,爺爺卻不樂意,他希望廣寜好好讀書,念個好大學,將來有更大的造詣。
廣寜中學時,爺爺去世,對她喜歡文藝這件事,傢裏的氛圍似乎寬鬆瞭許多。廣寜喜歡聽廣播,參加瞭上海電台的業餘廣播組。因為奶奶是北京人,廣寜有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天,廣寜聽鄰居提及“上海譯製廠正在招人”的消息,第一時間她就給上譯廠寫瞭一封自薦信。
難得的是,廣寜竟收到上譯廠的迴信,通知 她幾天後去廠裏參加考試。在老媽的陪伴下,廣寜來到瞭上譯廠。她先朗誦瞭一首歌誦大海的詩歌,接著又為影片《聖彼得的傘》某一片段配音。總之,廣寜一點兒都不緊張,相反,她覺得在錄音棚竟有一種很舒坦的味道。
最終,在所有參加考試的學員中,廣寜成為最幸運的那位,也是唯一被錄取的學員。那是1960年,廣寜21歲。有人曾問過廣寜,當時為何不考大學?廣寜解釋:她非常熱愛文藝,如果上大學,畢業時全國分配,那麼以後從事文藝工作的機會就太渺茫瞭。關於給上譯廠寫自薦信,經年之後,廣寜感慨:那時的自己,就是一個傻膽大,無知者無畏。好在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廣寜從事文藝工作的願望實現瞭。
上譯廠的老藝術傢蘇秀,迴憶道:“大傢都知道廣寜的祖父很不一般,但是她本人不張揚,不挑剔,一點也沒有官宦人傢嬌小姐的習氣,隻有一種端莊氣質。”
03
初到上譯廠的廣寜,是個新人,安排她配的影片不多。正好,這是個學習的機會,每天廣寜就帶著小凳子,定時坐在錄音棚裏,聽老演員配戲。廣寜還把劇本帶迴傢,不斷念台詞,再對比老演員們的配音,邊觀摩,邊琢磨。廣寜堅持認為自己是上譯廠的新兵,那隻能用勤奮去彌補,笨鳥先飛。
不瘋魔,不成活兒,專注投入的學習,令廣寜的業務水平進。至今,她還記得她的首部作品,是保加利亞的電影《第一課》。
風華正茂的廣寜,投入在配音世界裏如醉如癡。當時的她,並未意識到愛神丘比特的箭,已悄悄射中瞭她。一天,廣寜走進上海歌劇院聲樂老師的傢,見到一位小夥子,穿著一身舊軍裝,卻有著����有神的大眼睛。最奇怪的是,廣寜每次去,總會見到這位小夥子,他筆挺地站在旁邊,安靜地聆聽老師對廣寜的指導。每次,小夥子望著廣寜的目光,總會觸及到她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老師告訴廣寜,小夥子大名潘世炎,從小父母相繼離世,他成瞭孤兒。當小潘掙紮在飢餓綫上時,人民子弟兵解救瞭他,將其培養成文藝兵,成為新四軍新安旅行團的一名舞蹈演員。那一年,他14歲。小潘知道自己是個門外漢,那就用勤補拙。無論嚴寒還是酷暑,總能在練功場上看到他跳躍和鏇轉的身影。
後來,小潘進入上海歌劇院,轉型成為一位小提琴手。再次成為門外漢,小潘又是拿齣他的法寶,把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上,天熱時,就站在水桶裏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小潘很快成為上海歌劇院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
廣寜與小潘,年輕的心在慢慢靠近。但廣寜傢人不同意,認為門不當戶不對。但廣寜認定瞭小潘:“我圖什麼?錢,吃得完用得完,物質財富,可以靠我們自己創造,可那顆心,那顆一心要將音樂事業搞上去的心,是金子也難買到的!”有情人終成眷屬,那是1963年,廣寜24歲。
04
婚後,廣寜與小潘育有兩個公子。廣寜工作忙,小潘非常支持她,孩子都由他來照顧。小潘不但把傢裏的傢務活都承包下來,而且為瞭廣寜能吃到可口的飯菜,他硬是學會瞭燒菜。
有觀眾曾寫信給廣寜,說你們配音的電影中的人,都是住在豪宅裏,既清閑又舒服,就想當然認為,你們的生活也是這樣,要來廣寜傢打雜,說住在你傢的廚房就好瞭。可觀眾哪裏知道,廣寜一傢四口,住在小潘單位分配的房子,隻有一個房間,而廚房則是11戶人傢閤用的。炎熱的夏季,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兩個孩子隻能睡在地闆上。一次電視台來錄節目,廣寜傢的房間太小瞭,無奈之下,攝影師隻能把機器架到陽台上拍鏡子裏的人。
潘爭,是廣寜的長子,小時的他,經常跟著媽媽去單位上班。坐在錄音棚裏,他看到銀幕上是衣著華麗的舞會,而銀幕下的媽媽卻穿著打著補丁的棉襖。這一幕,深深地刻在瞭潘爭的腦海裏。再清苦的日子,因為有瞭愛的溫度,也會過得像花兒一樣。也許,這就是“有情飲水飽”的境界吧。
05
1991年,廣寜為瞭兒子的前途,定居香港。此時的小潘,已變成老潘。他為瞭照顧妻子與孩子,一同前往。廣寜憑藉自己的語言藝術強項,為香港推廣普通話錄製各種名著。而老潘,就操起老本行,教孩子們學拉小提琴。他從來不收太多學生,因為他要照顧妻兒們的飲食起居。
老潘所做的一切,廣寜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有時,她會跟老潘開起玩笑:“如果評選模範丈夫,我一定會把票投給你。”老潘一笑而過,照顧好妻子,那是天經地義,何用他人肯定?小事一樁!2008年,兩位公子已長大成人,有瞭自己的事業。廣寜與夫君商量,準備迴上海定居,安享晚年。哪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奪走瞭老潘的生命。45年的風風雨雨,一同走過,習慣瞭你的陪伴,而今隻餘下我一人。情何以堪?
廣寜長久地沉浸在哀痛中,好在朋友們,一直陪伴著她,安慰著她,將她從痛苦的邊緣拉瞭迴來。2019年,80歲的廣寜,參加訪談節目,依然那麼高雅、那麼年輕。
有人說:80年代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上譯廠密切相關,世界各國的英雄美人一張口,仿佛就是童自榮、劉廣寜。2020年6月25日,廣寜在上海去世,享年81歲,但她的聲音永遠縈繞在觀眾的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