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1:44:00 PM
中國鹿鄉――皮幣畫藝術起源與發展
◎大荒東一文
1999年夏天,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幸福村馬架屯農民王金在奢嶺河取沙挖掘齣一堆獸骨,後經考古專傢鑒定為鹿角化石和猛獁象牙化石。專傢推測,這支殘缺的梅花鹿鹿角化石和猛獁象牙化石屬於距今約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與吉林榆樹人文化年代相近。
1985年5月16日在雙陽縣雙陽河鄉林傢村二道灣子東側清理排水溝時發現一對鹿角。經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薑鵬教授等專傢鑒定,這副鹿角為“更新紀第四紀古生物化石”,屬於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2萬年。
我國《山海經》是成書於先秦時期的一部講述上古時代的人文地理的荒誕輯錄,在古代曾長期被曆代王朝的尚書部當成是“誌怪輯”,沒能登上學術的殿堂。而如今,因為考古業的發展,學者專傢們將考古齣土的文物,跟書中的內容相結閤,居然得齣瞭諸多驚人至極的結論。因此在近些年來,《山海經》逐漸成為瞭眾多學者研究的重要文獻。
《山海經・大荒東經》裏有記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現代有學者經過研究,推斷書中的“凶犁土丘”指的是今天南美洲的圭亞那高原,凶犁就是蘇裏南。如此推測有何依據嗎?事實上,有國外學者曾經在生活於蘇裏南叢林中的一個名叫“易洛魁人”的神秘部落裏,發現瞭眾多跟中國有關的奇特現象。首先,這些易洛魁人在長相和基因測試上,完全跟當地的土著白人不同,反倒跟大洋彼岸的華夏族人相似;其次,有考古隊在易洛魁人聚集區的地下挖齣瞭極具中國特色的古陶器。
不過,最令人震撼的還是易洛魁人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兩張被部落奉為圖騰的鹿皮繪圖。它們分彆被考古專傢稱作“蚩尤風後歸墟扶桑值夜圖”和“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圖上畫瞭一隻地平神龜和一顆土星。眾所周知,上古時代把土星稱為“軒轅星”,而黃帝軒轅氏部落的圖騰就是一個叫“天黿龜”的神龜,在打敗南方的蠻族蚩尤後,則將天黿龜視為帝龜黃龍。帶有中國上古特色的文化符號以及古文物,居然齣現在瞭萬裏之遙的美洲部落,不能不讓人與東方文化聯係在一起。
然而,我國考古隊也在山東泰安一帶挖齣瞭震驚世界的大汶口上古文化遺址。這處大型的遺址上,齣土瞭大批來自四五韆年前的骨器、陶器、玉器以及石器等諸多古文物,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考古隊還在十多座墓葬坑內挖齣瞭上百片神秘的龜殼。據古生物專傢的鑒定,發現這些龜殼並非産自本土,而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美洲一帶。可見美洲印第安文化與中華文明的血緣關係。
關於鹿皮畫的發展鼎盛時期,當屬漢代的“皮幣”發行――據古文獻《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史記・平準書》:“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按,此幣發行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這是漢代官方發行的一種正規信用貨幣。
到瞭唐代絲綢之路聯通世界,經濟與文化空前繁榮。而作為僅次於長安的第二大都市――渤海國上京(今吉林敦化與黑龍江鏡泊湖一帶),用長白山珍貴鹿皮和其他特産作為“貢品”與大唐交往貿易,換迴大量的絲綢物産。渤海國無疑成為當時東北亞絲綢之路的集散中心。
遼金時期,雙陽屬於锡伯國。刷覘河為其聚居地,刷覘又稱蘇瓦延、蘇斡延,名雖異而地同,位於今天的雙陽一帶。“從金天輔六年(1122)至明萬曆十六年(1588),雙陽锡伯國大約存在466年。”锡伯部強盛時,永吉、磐石、樺甸、伊通以及長春、吉林兩市的邊緣地帶,皆為其領地。”專傢推斷,《金史》記載的夾榖氏均居住在飲馬河的支流雙陽河流域,即锡伯國曾設王城為雙陽。
遼金時代的皮幣畫
《詩經・豳風・東山》中有這樣的詩句:“町疃鹿場,熠熠宵行”。這首詩錶明,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我國就已形成圈養鹿的雛形。雙陽養鹿曆史也很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早在公元1725年的清朝雍正年間,雙陽區鹿鄉鎮盤古屯和小王屯一帶就有闖關東的河北王氏等人捕獲野生梅花鹿,圍起柵欄,實行人工馴養。(鹿鄉“盤古屯”為滿語音,譯成漢語即“養鹿的地方”)。乾隆年間,雙陽人開始把梅花鹿作為貢品敬獻給大清朝廷。
1995年在全國首批百傢中國特産之鄉評比中,雙陽被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梅花鹿之鄉。同年國務院又正式授予雙陽為“中國梅花鹿之鄉”,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梅花鹿第一鄉”!
目前,在雙陽鹿鄉依然流傳著豐富多彩的鹿皮“皮幣畫”手工技藝。1998年聯閤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王鬆林教授在滿族鹿皮鼓樂器上搶救性復原瞭130多個滿族瑪虎彩繪麵具,傳承韆年的古老“皮幣”藝術,被國傢教委列入中學生美術實驗教材。2021年王鬆林在雙陽鹿鄉陸續建立瞭5個博物館和中國鹿鄉書畫院,開發鹿鄉文創藝術品“鹿鄉三絕――皮幣畫、鹿石彩拓、鹿骨雕”將失傳韆年的鹿鄉三絕之一“皮幣畫”藝術重新再現世人麵前,讓東北亞絲綢之路上消逝的民間絕技,重新綻放齣迷人的光彩。
滿族鹿皮鼓麵具藝術
王鬆林創作的皮幣畫係列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