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37:58 PM
鴆鳥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畫酒中飲之立死
鴆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淒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瞭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但考慮實際情況,估計這隻是傳說,久而久之鴆酒就成瞭毒酒的統稱。一種說法:鴆不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實際存在,即食蛇鷹,小型猛禽比雞大不瞭多少,在南方山區分布較廣,如武當山地區。因其食蛇故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道士做法時的“禹步”經考證即為對其捕蛇時動作的模仿。還有一種說法,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被人捕殺乾淨。
也有說,鴆鳥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誤飲,將中毒而死。自有此傳說後,人們因懼怕中毒而不敢輕易飲用山林之水。《朝野僉載》也記載說,"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處,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鴆鳥食水之處,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為鴆食蛇之故。"是因為鴆鳥吃蛇的緣故。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基本沿襲瞭這個說法,強調瞭一物剋一物的仁義思想。但總體上說,鴆鳥是剋不住的。因為它儼然已經成為權力和復仇的使者,使命一當傳達,就不可能停止,逢人殺人,逢鬼殺鬼。
顔師古注引應劭 曰:“鴆鳥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畫酒中,飲之立死。” 晉.葛洪 《抱樸子.嘉�q》:“淵魚之引芳餌,澤雉之咽毒粒,咀漏脯以充飢,酣鴆酒以止渴也。” 明.陸采 《明珠記・寫詔》:“�V鴆酒,奉鸞緘,放心去皇陵一遍。”《東周列國誌》第八十一迴:“乃因悼公閱師,進鴆酒,毒殺悼公,以疾訃於吳車曰:‘上國膺受天命,寡君得罪,遂遘暴疾,上天代大王行誅,幸賜矜恤,勿隕社稷,願世世服事上國。’”
鴆酒,也叫�G酒,早在《左傳》中就已提到。用鴆鳥的羽毛劃過酒,酒即含有劇毒,就是鴆酒,飲之令人立即斃命。鴆毒毫無顔色和異味,毒性卻能夠盡數溶解於酒。當然這隻是個被誇大瞭的傳說,事實上,有許多毒酒並不是僅僅用鴆的羽毛劃過的,而是在酒中同時摻入瞭某種毒物(例如烏頭、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過,人們習慣上也都叫它鴆酒。
但鴆酒不是可以隨意配置的,這需要技術精湛的醫士齣麵,從而分化為一個陰鷙的職業,叫"鴆者"。這些製造毒藥的天纔在犀牛角、獸皮的保護下,也是顫顫巍巍地接近尤物,稍有不慎,即會引火燒身。古籍上,有很多關於以鴆酒賜死和飲鴆酒自殺的記載,"懼鴆忍渴"、"飲鴆止渴"就源於此。在酒中滲入某些有毒的物質製成的毒酒,曆來被人們作為殺人的利器。古代的一些史籍如《史記》、《漢書》中,都有這方麵的記載。《南唐書・申漸高傳》中說:南唐皇帝李�c顧慮大臣周本(一說徐知詢)威望太高,難以控製,想誅殺之。有一次,李�c倒瞭一杯"鴆酒"賜給周本。周本察覺瞭皇上的意圖,用禦杯分齣一半酒說:奉給皇上,以錶明君臣一心。李�c當即色變,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為帝王演戲奏樂的優人申漸高見此情景,一邊跳舞一邊走瞭上來,接過周本的酒說:請皇上把它賜給我吧。說畢,一飲而盡,將杯揣在懷中走瞭。李�c立即暗遣人帶著解藥去給申漸高,未等藥到,申漸高已經"腦裂"而死。原文雖未說明腦裂的詳情,但聽起來足以令人毛骨悚然瞭。
黑鴆為鴆鳥中最為稀少的一種,其毒性強而難發,這種引而不發的性質,就像它所具備的深厚功力,待當事人的想象力和恐懼感揮發得差不多瞭的時候,一發則動全身,發則無藥可救,無怪此物一旦侵人頭皮之後,非數月甚至一年之久,毒性纔始行發作。
普通鴆毒,人一旦飲下就行將發作,其性急而有治,且易辨彆,黑鴆毒性緩而難察,直至慢慢地將人血化盡,其毒一旦侵入頭皮,即可寄生在發根之內,使這黑絲維持原毒不絕,而且使當事人覺查不齣。
由於鴆毒的殘酷性實在太過彰顯,仁者一直反對使用這種奇毒。戰國時,楚國的使者駙馬共前往巴國,途中見到一人挑著一擔下瞭鴆毒的酒正欲謀財害命。駙馬共請求買下毒酒,但所帶的錢不夠,駙馬最後把自己的馬車也一並給瞭對方。東西到手,他立即把鴆酒倒入江裏。這個故事,被作為宣傳仁慈的例子廣為流傳。在晉代,朝廷曾下令嚴禁鴆毒,並不準鴆鳥過江。當時石崇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時,曾經捕獲瞭一隻鴆鳥雛,交給後軍將軍王愷養護,司隸校尉傅詆立即嚮朝廷告發瞭此事,朝廷下詔寬宥瞭石崇,但命令立即把鴆鳥當眾燒死。東晉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饒竟然嚮朝廷進獻鴆鳥,晉穆帝司馬聃大怒,下令把王饒鞭打二百,並把那隻鴆鳥當中燒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一方麵,在這些仁義皇帝的圍攻之下,鴆鳥自然是越殺越少;另一方麵,心如蛇蠍的統治者一直大力弘揚毒文化,鴆鳥麵臨絕境,直至湮沒在飛禽的最高空。
後來,鴆酒發展成毒藥的泛稱,通常毒性大的毒藥炮製的酒都可稱為“鴆酒”。但鴆這種動物是否存在仍需考證。
曆史上用鴆酒毒死人的事件不少,一直以來都是宮廷中施行陰謀詭計時常用的手段。《漢書.齊悼惠王傳》就有這樣的記載:“太後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為壽。”說的是呂後為防篡位,賜鴆害齊王的事。
那是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惠帝劉盈繼位,為瞭掃除其他人對帝位的威脅,呂後先是把趙王如意召到長安,用鴆酒毒死。於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又用同樣的方法謀害齊王劉肥,但未得逞。
劉肥入京後,得到瞭惠帝劉盈的熱情款待。就在劉肥和惠帝劉盈推杯換盞之時,齣現在宴會大廳,呂後悄聲吩咐隨從,準備兩杯鴆酒,命劉肥飲下此酒。不知內情的劉盈,也要喝下鴆酒,被奪下。劉肥覺得蹊蹺,便假裝酒醉離席。事後,纔明白呂後當時給他的是鴆酒。
另有《漢書・霍光傳》記載,漢武帝死後,衛尉王莽(字稚叔,非篡漢的王莽)和大將軍霍光共同輔政。武帝有遺詔封霍光等三人,其實並不包括王莽。 王莽的兒子對遺詔生疑,懷疑是僞造的,霍光得知此事很是生氣,嚴詞責備瞭王莽,王莽擔心得罪霍光,殃及自己的地位,就鴆殺瞭自己的兒子王忽。
武則天生有四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老三李顯,老四是李旦。高宗甚是喜愛長子李弘被立為太子後,身體孱弱的唐高宗曾一度想把皇位提前傳給他。但李弘看不慣母親的所作所為,曾上書勸諫,卻被武氏藉機用鴆酒毒殺,當時他年僅二十四歲。
《太平廣記》記載:“盧夫人,房玄齡妻也。玄齡微時,病且死,諉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後人。’盧泣,入幃中,剔一目示玄齡,明無他。會玄齡良愈,禮之終身。” 《隋唐嘉話》記載:“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將賜公美人,屢辭不受。帝乃令皇後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製,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優詔之意。夫人執心不迴。帝乃令謂之曰:‘若寜不妒而生,寜妒乃死?’曰:‘妾寜妒而死。’乃遣酌卮酒與之,曰:‘若然,可飲此�G。’一舉便盡,無所留難。帝曰:‘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
以上說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齡一次得瞭大病,眼看就要死瞭,勸夫人盧氏將來不要守寡,要找戶好人傢再嫁。盧氏拿剪刀挖一目,以示與夫君廝守終生的決心。不久,房玄齡的病有幸好瞭,房玄齡因此更加敬重夫人,與夫人恩愛到老。 房玄齡晚年時,唐太宗多次賜美人於他,總是被房玄齡拒絕,太宗便讓長孫皇後勸說盧氏。盧氏則說:“妾寜妒而死!”,後唐太宗派人給她送去瞭一壇酒,說:“你若如此堅決,那就把這鴆酒喝瞭。”盧氏果真寜願喝鴆酒,也不願有其他女人和她分享房玄齡,讓唐太宗也沒有辦法。
宋代之後,鴆毒的使用並沒有被拋棄,直到明清兩代仍然有人使用,並取得瞭立竿見影的鴆殺之功。在這以後,鴆鳥就像鑲嵌瞭金邊的烏雲,被暴力徹底地從曆史的天空抹去瞭。我們隻能使用過往文字來復圓它淩厲的形象,推測矗立在宮闕楠木梁柱上那一串"梆梆"的怪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