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10:44:15 AM
(東西問)喻輝:中國古琴音樂蘊含瞭何種中華文化密碼?
中新社昆明3月24日電 題:喻輝:中國古琴音樂蘊含瞭何種中華文化密碼?
作者 陳靜
隨著民族文化自信心不斷強大,當前中國社會興起“國潮風”,不少年輕人熱衷漢服、學習古琴,為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帶來無限可能。作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之一,古琴已流傳三韆多年,其間經曆瞭何種發展曆程、蘊含瞭何種文化密碼和文化基因、展現齣何種發展可能?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和思考,將為我們架起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東方與西方的橋梁。
近日,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喻輝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傢專訪,對中西文化交互下中國古琴音樂體現齣的自然之聲、文化自覺和文明自信,以及中國傳統音樂如何更好“走齣去”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 記者:為何說古琴是最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樂器?
喻輝: 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人們生生不息的日常勞作,走過瞭五韆年燦爛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在曆史和文化發展過程中,有些古代音樂品種由於種種原因逐漸消失;另一些音樂品種則在發展中不斷嬗變,以新的形式流傳下來,被賦予新的時代特徵和社會功能,如琵琶、揚琴等最早都是來自其他民族;宋元雜劇、明傳奇、清代四大聲腔等中國戲麯品種,也在歲月流轉中不斷演變,發展成新的音樂體裁。但仍有極少數古代音樂形式始終保持著早期特徵,以活態形式世代流傳,在中華大地上展現和傳承瞭中華傳統民族音樂特彆是漢族音樂的文化基因,古琴就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音樂品種。
古琴傳說由伏羲創製,從先秦一直活態流傳到今天,傳播、傳承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學和文化思想的中華傳統音樂。古琴的形製至少從漢代至今依然保持原型。目前留存最早的古琴譜,傳自南朝梁代隱士丘明(公元494―590年)的唐代手抄本《碣石調幽蘭》,經今人打譜解譯後,依然鳴響在當代琴人指下。
中國國傢博物館展齣的中國古琴譜。中新社發 鄧一飛 攝
傳統的古琴製作采用的是絲弦,聲音很小。但夜深人靜時,卻能彈齣真正的天籟之聲,細膩、微妙、繞梁不絕,令人思緒無限,體現瞭中國道教文化中“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哲學理念。演奏者在演奏古琴時會陷入沉思、冥想,使心靈得到淨化和升華。從音律上看,古琴是人類音樂中同大自然之聲最為接近的一種“高文化”音樂,是目前世界學術界已知的極少數使用瞭純律音階的人類樂器之一。純律由於更加接近自然的泛音列,音階中兩個以上的音同時共鳴時很少産生拍音,能使閤唱和器樂閤奏所産生的和聲更加純淨。這也使得古琴的音樂傳統成為彌足珍貴的人類音樂遺産。
此外,古琴音樂中的單音(“sound”)具有非常重要的錶達意義。同一個音,可以通過右手托、擘、挑、抹、剔、勾、摘、打等彈弦技巧,左手吟、揉、綽、注等上下滑音裝飾技巧和適當的強弱控製,演奏齣豐富多彩的按音、泛音、空弦音和裝飾音等大量讓鋼琴望塵莫及的聲音色彩。這種對單個音發聲的重視體現瞭極具東方色彩的音樂觀念,並成為當代西方作麯傢重要的創作理念之一。
古琴演奏。中新社發 虞俊傑 攝
中新社 記者:古琴音樂體現瞭何種中華文化精髓,又如何打破藩籬進行文明互鑒?
喻輝: 古琴的麯譜由漢字或者漢字的偏旁部首組閤而成,因此識字就成為演奏古琴的前提。這使古琴成為中國古代文人音樂的代錶性品種,位居展現文人情操的“琴棋書畫”素養之首,深刻反映瞭“士”階層的道德追求、文化觀、社會觀和宗教觀。
當“士”階層把入仕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時,會受到很多儒傢思想的深刻影響。據說孔子就會演奏古琴,並一生都把古琴當成良伴,須臾不離。《禮記》中有“士無故不撤琴瑟”的說法。但當“士”階層失去貴族身份,處於體製之外時,會歸隱山林,倡導老莊之學。如中國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嵇康和阮籍均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琴傢。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古琴對佛教音樂也進行瞭一定的吸收,如著名的古琴麯《普庵咒》就汲取瞭佛教音樂的元素。明代留存下來的《三教同聲琴譜》也體現瞭古琴音樂對中華文化的兼收並蓄。
2016年,江蘇南通,中國琴會副會長、江蘇省古琴學會會長硃唏演奏《普庵咒》。中新社發 宋誠林 攝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古琴還曾在中華文化麵臨危機的關頭被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者作為一種發聲手段。在中國近代史上,當西方文化在上海等中國中心城市的上層生活占據重要位置時,查阜西等一批傳統文化的堅定維護者認為中國古琴音樂價值彌足珍貴,在很多方麵超過瞭西方音樂,並在蘇州和上海組織瞭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傳統音樂社團之一“今虞琴社”,組織古琴音樂的實踐者團結起來,保護、發掘和傳承古琴音樂文化。在日本軍隊即將進攻上海,在西方文化大舉衝擊中國傳統文化之際的1936-1937年間,連續開展同道之間的“雅集”活動,傳播中華文化自信,為中國古琴音樂後續的發展奠定瞭重要的組織、學術和社會基礎。
古琴音樂曆經曆史長河的洗禮至今仍保持不變,並成為中華音樂文化最具代錶性的音樂品種之一。因極具中國特色,當代中外音樂學傢們一直試圖揭示古琴音樂中隱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密碼或文化基因。荷蘭著名漢學傢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潛心研究和整理中國古琴文獻,花費大量心血寫成並齣版瞭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專著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中文譯名《琴道》),為傳播中國古琴文化做齣瞭重要貢獻。美國20世紀先鋒派作麯大師約翰・凱奇(John Gage)受中國古琴和道傢音樂觀念影響,創作瞭他的絕世經典作品《4分33秒》。1977年,由著名古琴傢管平湖彈奏的《流水》錄音被刻在一張噴金銅唱片上,作為27首精選的人類音樂作品之一,由美國的“旅行者”號太空船發射載入太空,嚮可能存在的超智慧生物緻意。2003年,古琴入選聯閤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
在中國嘉德2010年春季拍賣會上,一張晉太康二年“猿嘯青蘿” 琴以1904萬元人民幣成交。此琴為古琴國手管平湖晚年珍藏並使用。圖為顧客在音樂會上聆聽此古琴。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中新社 記者:全球視野下,中國傳統音樂如何更好地“走齣去”,與世界音樂進行交流?
喻輝: 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與國傢“軟實力”是分不開的。我們一直講文化“走齣去”,但我認為“軟實力”的“力”更多是一種“吸引力”。以古琴音樂為例,它體現瞭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隱含瞭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嚮和文化基因,使聽眾得以從古琴音樂的欣賞中産生對中國文化的嚮往。至於音樂文化交流,我認為有時候民間的力量可能比官方的活動更加有效。
外國留學生試彈中國古琴。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比如,我的一位好友1997年在日本成立瞭世界上第一個全部由日本人組成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團“日本華樂團”,其國內外公演已經超過瞭600場次,並曾應中國文化部邀請在北京舉辦的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上公演,得到國際音樂界廣泛關注和贊譽。他們的演齣不僅加深瞭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也讓更多的國外友人瞭解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時,經常應邀到一些大學和社區介紹中國傳統音樂,並應邀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的專題電視片中介紹並演示中國古琴音樂,都取得瞭很好的效果。我認為民間的音樂交流和溝通,可以為我們打開東西方音樂溝通和交流的新通道,進行新的文化外交(Culture Diplomacy)。我們現在倡導的“文化自信”需要來源於對類似古琴這樣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的充分研究、保護和發揚,來源於持續不斷的中外文化深入溝通和藉鑒。(完)
受訪者簡介:
喻輝,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國傢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雲南大學“東陸特聘教授”,廈門大學講席教授,浙江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威斯理安大學民族音樂學專業哲學博士;亞洲音樂學會(Council for Asian Musicology)共同會長,國際音樂學會東亞協會(IMSEA) 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英文音樂期刊《亞洲音樂學》和《牛津手冊:中國音樂》共同主編。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