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7:01:14 PM
劉伯溫的推背圖被後世傳的神乎其神,和諸葛亮未蔔先知的本領不相上下,
後人稱贊二人說:諸葛亮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卻一統江山。
意思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在三國中位居其一,而劉伯溫幫助瞭硃元璋建立瞭大明朝,居功至偉。
位居諸葛亮之下的第二軍師
劉伯溫少時看書過目不忘,晦澀難懂的古籍他也研究的透徹到底,錶現齣驚人的天賦。後來,
劉伯溫在朝堂之上果然頗有建樹
。在地方百姓心裏劉伯溫執法嚴明,不懼強權,喜愛為百姓打抱不平,因此而深受百姓愛戴。
劉伯溫有纔,硃元璋慧眼識珠,對他也算是重用。
硃元璋派他四處打聽驕兵悍將的劣跡,並且單獨稟報給硃元璋,因此劉伯溫得罪瞭不少官紳惡霸,死後還被各種侮辱。除此之外,硃元璋還派他去斬盡各方龍脈,穩固大明江山。
這個過程中,劉伯溫還動瞭諸葛亮的墳墓,這裏麵延伸齣一段有趣的傳說。
傳說劉伯溫聽說諸葛亮的美名在自己之上,被封為天下第一軍師。所謂同類相輕,劉伯溫不服,
覺得自己輔佐帝王統一天下,比諸葛亮三分天下功勞要大,於是腦子一熱,跑去挖瞭諸葛亮的祖墳。
誰知道剛剛挖地三尺就挖齣瞭一個警示牌,諸葛亮提筆:學生伯溫,我知後世有你,你知後世有誰?這幾個字可把劉伯溫驚呆瞭,心下頓時心悅誠服。
時代久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總之被傳得是神乎其神。總之,這兩位大神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纔”。劉伯溫和諸葛亮有纔不僅僅錶現在未蔔先知這種本領上,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擅長用兵管理之道。
輔佐硃元璋開創明朝,居功至偉
硃元璋從一個小乞丐到一代帝王,少不瞭劉伯溫這樣有纔華的人輔佐
。劉伯溫幫助硃元璋打敗張士誠,擊潰陳友諒等各方勢力,最終統一全國創建瞭大明江山,功績斐然。
伴君如伴虎,盡管劉伯溫小心翼翼的輔佐左右,但是還是引起瞭硃元璋的疑心。劉伯溫功勞雖大,封官加爵的事情卻都跟他沒有關係。硃元璋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的君王之心並不影響劉伯溫貢獻一生。他依然是有求必應。
硃元璋盡管是疑心很重,既喜歡劉伯溫又忌憚劉伯溫。但是心底深處的硃元璋非常的信任這個老臣,他的明麵上的“不封不賞”也是忌憚驕兵悍將的結果。
硃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拜把子兄弟無數,認瞭無數個義子。他們作戰驍勇,憑著戰功作威作福,要想製約他們這些驕兵悍將,硃元璋需要劉伯溫這樣剛正不阿的人來齣麵
。除此之外,劉伯溫還被安排瞭許多其他事物,比如斬盡天下龍脈,這件事還要從硃元璋的一個夢說起。
斬盡天下龍脈,唯一不敢動長白山
話說有一天硃元璋做夢夢到瞭一條真龍威脅他,讓他把大明江山拱手相讓。這個夢一醒來,硃元璋疑心的老毛病就犯瞭,心想你要我江山,我把你龍脈斬盡。因為劉伯溫懂得多,他第一時間召喚瞭劉伯溫,讓他去辦妥這件事。
劉伯溫不負眾望,他走遍瞭大江南北,根據自己的風水常識找到瞭六條龍脈所在地,分彆位於今天的昆侖山、峨眉山等地。
劉伯溫一一斬盡之後到瞭最後一條的時候,也就是如今的長白山,他看到瞭卻轉身就走,這是為何呢?
原來這斬人龍脈的事情本就屬於“缺德”的行為,古人尤其以為一個國傢興衰,王朝的更替全靠龍脈支撐著
。這些地方都是風水寶地,上天選中的地方,普通人斬龍脈,是要遭報應的。
劉伯溫已經斬瞭很多龍脈,本就心情忐忑不安,來到長白山發生瞭一些列怪事就更加不安瞭。
話說劉伯溫帶著一行人剛一到長白山,好好的天氣突然大變,一陣狂風暴雪席捲而來,讓他們一行人是嚇得瑟瑟發抖。
隨著天氣的變化,他們全部生病瞭,眼看歸期將至,劉伯溫知道報應來瞭,立刻選擇瞭撤離,掉頭就走瞭。
後來,隨著明朝的沒落,清朝的崛起,後人纔明白原來這個長白山龍脈就是清朝的興起之地。
皇太極把祖先們的古墓建立在長白山之內,禁止各方人士隨意入內,並且常年派兵把守要塞,防止的就是劉伯溫這樣的人懂得龍脈,斬殺瞭自己的風水寶地。
結語
劉伯溫一生奔波勞碌,為國為民,做瞭很多有益於國傢和人民的事情,也在君王無理要求下做瞭斬殺龍脈這樣的奇葩事情。不管後人如何對待和傳頌他的事跡,他的大名已經位居諸葛之下,也算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