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9:24:32 AM
緊鄰荔灣湖的泮塘五約老街街景。 南方日報記者 吳偉洪 攝
每天早上9點左右,泮塘人權叔便準時齣現在三官廟裏,拉開門把茶沏好,坐在闆凳上和街坊們閑聊起來,有時他也靜靜地坐在廟前廣場,呼吸著荔灣湖畔清新的空氣。
守在三官廟門口,權叔寸步不離地看護著裏麵的扒龍舟和舞獅道具。他是土生土長的泮塘人,為瞭有人照顧晚年,權叔搬去瞭距此不遠的高樓居住,但每天迴到三官廟,依然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正像權叔一樣,泮塘人對故土傢園充滿依戀與認同。然而,5年前的泮塘卻是一個令街坊們齊齊“吐槽”的治理盲點。直到一批人的到來,這裏發生瞭翻天覆地的改變……
作為廣州市首批老舊小區改造試點之一,自2017年起,泮塘五約率先開展“設計師下社區”活動,以共同締造調動在地居民參與微改造,形成瞭共建共治共享的泮塘經驗。此後,泮塘也吸引瞭手藝人、創業青年、非遺傳承人紛紛入駐,以文商旅居融閤發展,推動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都市生活新樣闆。
●南方日報記者 郎慧
傾聽訴求 融入社區搭建“連心橋”
“泮塘夏日荔初紅,萬樹虯珠映水濃。消受綠天亭一角,亂蟬聲�r藕花風。”一首流傳至今的清代竹枝詞描繪瞭紅荔、藕花、蟬鳴等泮塘元素,勾勒齣萬樹虯珠的氣派園林美景。廣州老城西關腹地水係發達汊湧遍布,花艇如梭漁舟唱晚,從劉王花塢到海山仙館,這裏是廣州“花園城市”核心區,是泮塘人引以為傲的城市遺産。
然而,在改製後的一段時期內,泮塘經曆瞭“暗淡的十年”。當傢園變成瞭街坊口中“髒亂差”的治理盲點,人們漸漸失去瞭對傢園的認同感和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往事迴想起來,權叔十分感慨:“那會兒很多街坊都搬進樓房去瞭,外麵也沒人再想去瞭解泮塘的曆史文化。多虧後麵設計師來瞭,我們的環境也越來越好。”
2017年,象城建築社區規劃師芮光曄與同事黃潤琳走進泮塘五約,一場社區微改造就此揭開序幕。至今,令芮光曄印象最為深刻的仍是她首次與街坊見麵的場景:“當時,街坊們對微改造沒有概念,隻是對街區環境意見很大,我們聽到瞭不少怨氣。”芮光曄迴憶,那時的泮塘人已失去瞭對社區的認同感,一場重拾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的社區改造迫在眉睫。
象城建築建築師李�M也在首次見麵會上,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街坊們當時的訴求:“很多人提齣要改善私域空間,大傢缺乏對公共事務的基本認知,更不用提共同締造理念。”在李�M看來,泮塘五約的微改造過程是一場培育公共意識的進程。
泮塘微改造是廣州率先探索共同締造的項目,荔灣區住房建設園林局(交通運輸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介紹,2017年,規劃設計師們先後加入泮塘微改造項目,他們分彆參與瞭居民意見收集、片區活化方案設計、街區建築規劃設計、曆史文化資源梳理等工作,不斷以靠前服務調動居民參與改造。
從聆聽吐槽的“解壓閥”到街坊們的好朋友,這期間,芮光曄和同事們想盡辦法融入到居民中去。舉辦溝通交流會、挨傢挨戶走訪、參與民俗文化活動、策劃泮塘曆史文化展覽……大小活動及討論80餘場,他們不放過每個能與居民直接交流的機會。
“麵嚮老人傢,我們積極聽取他們對祠堂建設的訴求,年輕人我們則更多以活動來吸引他們的關注。”芮光曄介紹,積極融入居民是共同締造的關鍵推動力,不久,他們便在社區裏設置瞭駐點辦公室,每周至少兩天蹲點辦公。
慢慢地,在與街坊打交道的過程中,李�M也察覺到瞭一點一滴的變化:“街坊們看著環境逐漸改善瞭,也不好意思隻提私人訴求瞭,大傢更多關注街區公共環境的提升。”從對施工環境的抱怨,到主動給施工人員送茶,交流與成效讓信任在彼此間漸漸確立。
隨著微改造的完成,煥然一新的泮塘五約讓街坊們連連點贊。“從前傢門緊閉的人紛紛敞開大門,美好的環境讓他們願意將公共空間看作傢的一部分。”李�M說,他注意到,很多街坊也開始在門前擺花,主動裝扮街區環境。
優化環境 打造文化休閑樣闆街區
從設施改造到功能改造,如今的泮塘不僅是居民們的傢園,也是荔灣湖片區的文化景點。從仁威廟入泮塘五約入口處,一張手繪地圖生動可愛。圖中描繪的泮塘街巷裏,咖啡店、書店、民宿、琴捨、唐卡藝術館等商鋪插花分布,與木雕、玉雕、法綉、紙花藝術等工作室形成瞭百花齊放的布局。
近日,一傢名為“秘密魔法屋”的魔術培訓機構落戶泮塘,在平均樓層麵積約20平方米的3層小樓裏,魔術場景和道具填滿瞭空間,整體氛圍充滿瞭神秘與魔幻。“狹窄的空間雖然不能一下子接待太多人,但卻很適閤錶演近景魔術,深受小學生的歡迎,周末這裏會開辦魔術親子活動。”秘密魔法創始人黎承宗說。
受疫情影響,黎承宗與團隊成員從國際商演轉嚮教育培訓,而泮塘“秘密魔法屋”則是他們開設的首傢實體門店。“這裏的功能不僅限於培訓、銷售,它更多是提供體驗的服務,讓魔術成為孩子們的新夥伴。”黎承宗介紹,目前,他們正在編寫魔術教材,並積極尋求與學校閤作,為托管工作提供更多專業力量。
近年來,泮塘五約活化項目遍地開花,從直街到湧邊街再至三官廟,商傢與居民在五約中相互雜處,形成瞭一道彆緻的風景。無論什麼年齡層都能在這裏找到適閤自己的圈子,如1200書店、不大空間、綠至小院更吸引年輕人,而玉雕、木雕、古琴等店則主要麵嚮中年群體。
在這裏,商戶們有著各自的需求,他們有些是公共消費區域,也有些僅做圈層生意。
“1200書店在泮塘增加瞭青年旅捨功能,主要是基於這裏足夠的空間資源。當書店有瞭旅捨,更多瞭一分生活氣息,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也拉近瞭。”1200書店主理人劉二�直硎荊�街坊們喜歡這樣的文化氛圍,他們經常走進店裏逛一逛。
在劉二�摯蠢矗�泮塘五約微改造以政府為主導,在租金壓力可控的前提下,街區業態導入一直很嚴格,不會因片麵逐利影響整體定位。“招商不急功近利,人們隻做自己想做的事。走進泮塘五約,你會感到時光仿佛慢瞭下來,這裏和外麵的節奏不一樣。”劉二�炙怠�
生活究竟該是什麼模樣?泮塘給齣瞭不同答案。“當人們過慣瞭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來到泮塘五約,感受曆史文化老街的魅力,感受廣州的城市鄉愁。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泮塘五約不僅是街區環境提升,更是城市宜居宜業宜遊的樣闆。”荔灣區文商旅中心負責人說。
作為廣州曆史文化街區的運營樣闆,泮塘是否可以復製推廣?上述負責人認為,泮塘既有可復製的部分,也有不可復製的部分。“我認為泮塘項目可推廣的部分在於共同締造的工作理念,以及它的社會精細化管理。然而,泮塘的特色也比較鮮明,不是每一個社區都應該被改造成景點和文化街區。”該負責人說。
文化引領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區
壬寅年正月初一,泮塘五約裏敲鑼打鼓一派喜慶的節日氛圍。權叔樂得看著“小獅子”們穿上行頭穿街過巷,在鑼鼓點中挨傢挨戶拜新年。新春醒獅大拜年、三月三北帝誕、五月五扒龍舟……這些活動是老一輩泮塘人如數傢珍的“傢底”,也是凝聚社區人心的文化力量。
近年來,泮塘的民俗活動愈加受到政府支持,居民對傳播在地文化的呼聲漸高,他們自己也在嘗試著對外界展示自己。“當大傢恢復瞭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後,我們發現泮塘人很渴望彆人認識他們。”芮光曄介紹,泮塘幾個青年就一起開辦瞭一個“廣州泮塘傳統曆史文化”微信公眾號,專門用於傳播在地文化。
直至今日,權叔自己也記不得究竟為多少人講解過泮塘曆史,每當三官廟裏有訪客走進,總要和權叔坐下來討教一番。權叔樂此不疲地一遍遍講述著泮塘故事,用他自己的話說:“隻要有人願意聽,我就願意講,不管他們是從哪裏來的。”權叔有個小心思,努力宣傳好泮塘讓文化傳承後繼有人,如今,傳承本地民俗的年輕人少瞭,不免令老人傢有些失落,為此,他也常常提起每周五在泮塘五約舉辦的少獅訓練營。
從前,在設計師進社區期間,街坊們提齣瞭不少弘揚在地文化的訴求,如恢復三官廟前門樓、完善曆史文化遺址標識、打造村史館等。如今,從共同締造過度到日常生活,泮塘街坊需要些什麼?依舊是社區營造需要持久關注的事。
從改造啓動至今,泮塘一直存在缺乏社區自治組織的問題,居民的訴求因此難以形成統一意見。盡管公共議事已在街坊心中生根發芽,但涉及到具體事務的落實,依舊需要政府的引導與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來,泮塘的社區營造也從未停止過,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嚮新嚮美的轉變一直在這裏發生著……
如今,五約直街的泮塘展覽館正在籌備,館內將展示泮塘曆史沿革、民俗文化、街區生活、改造過程等,通過充分挖掘在地名人、名苑故事,展覽館嚮市民遊客充分展現泮塘的文化底蘊。此外,去年年底,泮塘黨群服務驛站正式對外開放,除承擔遊客服務中心功能外,驛站主要麵嚮社區居民、商傢,為他們構建公共議事溝通平台,也為泮塘曆史文化傳播搭建新的舞台。
不僅如此,去年年底,荔灣區昌華街道首次為泮塘五約引入市場化物業公司。如今,該公司仍處於試運營階段,它將幫助搜集居民日常訴求,轉變老舊小區落後的管理方式。一個更加現代化的泮塘正在構建,當城鎮化進程改變社區生態,人與傢園的關係也將隨之改變,而文化嚮心力與現代化管理或是泮塘社區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