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5/2022, 10:34:00 PM
我們有多少種感知、賦能世界的方式?
感官最擅長製造有欺騙性的假象。
放映機轉動,你看到的不知是潛意識的夢境還是現實;都市的樓體LED燈徹夜亮著,照著的可能是高科技低生活的太空廢墟,但你更願意把它叫不夜城。
短片《五感之謎》
由導演田咖喱與NOWNESS共同創作的短片《五感之謎》,是一首重新定義五感的影像詩,以能量、時間、空間、感知與語言等五個維度,錶達當代文化語境下的五感,並聯閤香奈兒邀請到五位創作者對應齣演。這也是香奈兒與《藝術新聞 / 中文版》共同舉辦的創意賦能係列論壇在影像維度的延展。
賦能,是為文化與藝術創造綿延的契機。百年前,嘉柏麗爾・香奈兒就在她的時代與先鋒創作者同行,資助瞭斯特拉夫斯基《春之祭》、賽爾戈・佳吉列夫的芭蕾、畢加索、讓・柯剋多等藝術傢和作品,打通對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的多重感知,共同塑造一個時代的精神內核。
短片《五感之謎》
如今進入數字媒介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五感?在導演田咖喱看來,“現實力量不是衡量世界的唯一尺度。”作為第47屆學生奧斯卡奬實驗單元金奬的獲得者,田咖喱在影像與感知之間建立瞭一種新的通道。她將短片本身比喻為一支空盤子,讓觀者自己去理解,去填滿。
脫離對原有感知係統的依賴,進入一個超現實的世界,五位創作者邀請你一同探索答案。
音樂是一種通感,明明是聽到瞭一段《春之祭》的鏇律,卻仿佛看見舞者們充滿張力的肢體律動,身體也感覺到溫度的變化。作為一種通用的語言,它可以跨越文化背景的限製,讓不同個體之間擁有共鳴。
鋼琴演奏傢陳薩
在介紹起德彪西的《雪上足跡》時,鋼琴演奏傢陳薩會由樂麯開頭的一個小二度持續音型展開聯想:“它似乎是以答滴、滴答這樣的固定音形來作為背景,就像畫作的背景色。在這個基礎上,又被加入瞭不同的和聲,就仿佛是調色闆上的不同的色彩。等我們察覺的時候,就會發現在我們的想象和感受裏,這些色彩和音符就已經形成瞭很美的畫麵。”
不僅是傳遞感知、色彩和抽象的想象力,陳薩認為音樂中也蘊藏著飽滿能量和信念感,就像法國作麯傢德彪西所作的《沉默的大教堂》。
陳薩於2019年發錶專輯《德彪西24首前奏麯》,2021年發錶《肖邦夜麯全集》,她也是第18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唯一的中國籍評委。
短片《五感之謎》
“這麼說可能不是太好,但是經常會發現一些人在經曆瞭痛苦之後,可以創作齣很悲愴、很特殊的作品。”陳薩說。演奏者本身就是音樂的媒介,可以把自己的親身經曆、知識、靈感融會其中,演奏齣來,聽眾一下子就能感知到所錶達的情緒。
短片《五感之謎》
經過瞭藝術的串聯,艱難的經曆能轉化為樂章,人們閉目聆聽風景也成為瞭可能。當我們打通五感時,這一切都超越瞭語言的固有束縛。
盡管藝術傢曹斐曾經說過她無意於去勾勒時代的輪廓,但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在她的高頻率記錄與創作裏,大城市的發展及變遷都還是被凝縮入其中。
這位曾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倫敦蛇形畫廊開設個展的藝術傢,擔任瞭首屆Chanel Next Prize的評委,並於去年在北京開幕首個國內展覽“曹斐:時代舞台"。她將中國過去二十多年的時代發展,比喻成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是參與其中的錶演者。透過藝術的視角去觀察,工人、舞者……這些看似反差的身份,往往並沒有絕對的區隔。
2021年,藝術傢曹斐與NOWNESS共創並齣演“私人觀點:夜遊”短片,聚焦UCCA《曹斐:時代舞台》展覽現場以及過往經典作品;攝影:劉翔宇
在展覽現場,曹斐請來瞭十多年前影像創作的拍攝對象林愛玲。林愛玲所參演的影片名為《誰的烏托邦》,那是2005年底,曹斐受西門子總部藝術項目的邀請,拍攝的有關歐司朗燈泡工廠的短片。工廠位於佛山,有4200多位流水綫員工。曹斐嚮工人們發齣瞭500份調查問捲,詢問他們的背景和未來夢想。最終收到瞭許多溫暖、奇妙甚至是齣人意料的答案,其中不少人對藝術、科學有著嚮往。
當時年僅18歲的林愛玲就是其中之一。她不僅是一名生産車間的“廠妹”,還是一名孔雀舞舞者,在《誰的烏托邦》中,她身穿工作服和孔雀舞裙的模樣不斷切換,在摞著高高貨物的庫房起舞,是夢想的一次照進現實,也成為影片標誌性的鏡頭。
在《誰的烏托邦》中,林愛玲在摞著貨物的庫房起舞。
曹斐,2006,單頻錄像,20‘。圖片由藝術傢、維他命藝術空間及Sprüth Magers提供
而曹斐和藝術創作的到來,也讓林愛玲發覺生活不隻是流水綫上的工作,間接促進瞭她離開工廠繼續求學。如今她已經參與打造瞭兩個國傢級文創園,近年還創辦瞭自己的培訓機構。
十多年後,林愛玲再次來到瞭展覽現場。大時間中的小事件被創作者細膩的感官捕捉到,一幕幕呈現齣來,組成瞭令人動容的時代舞台,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懷念的片段。
曹斐,《新星》(靜幀),94'01'' 2.35:1 彩色 5.1聲道有聲單頻高清影像 2019,圖片由藝術傢、維他命藝術空間及Sprüth Magers提供
短片《五感之謎》中,曹斐進入戲中戲,與自己作品《新星》中在空間裏迷失的宇航員相遇。
“時間並非綫性,我們可以重返過去,解答今天。”通過對周遭藝術化的影像記錄,曹斐不經意展現瞭這二十年間的時代切片。其中既有對城市的觀察,也有對人的觀察。無論是“野生”的廣東、巨變中的酒仙橋老電子工業區,還是基層工人、科學傢和流行明星,都構成瞭聯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部分。
能量是一種場域,它不一定來自於完美,脆弱抑或睏境,有時也可以帶來一種爆發力。
吳孟珂曾在荷蘭NDT舞蹈劇場連續錶演瞭十年,在這個世界頂級舞者雲集的舞團,她是少數的亞洲麵孔。
舞蹈藝術傢吳孟珂
但在一次次演齣的背後,也曾經曆過失落時刻。第一次在大學課堂上看到瞭NDT的錶演,吳孟珂就將其視為未來努力的目標,卻未曾想首次參考NDT選拔就遭遇淘汰。“那天我一迴到旅館房間就倒在床上大哭。”她迴憶說。不過,這段經曆隻是過程中的小插麯,最終她還是成為瞭NDT的一員。
“年輕的時候,有著那種緊張和衝勁,我現在反而尋求一種自在。在和彆人的閤作中去找到自己的定位也蠻重要――我可能不完美,但我有自己的特色。時間也給瞭我生命的纍積。”吳孟珂想起閤作多年的編舞大師Sol Leon,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要看到完美的舞蹈動作,而是要看到你是誰。”
2022年,吳孟珂齣鏡Chanel紅山茶花係列短片
在NDT跳舞時,編舞師還會提齣一些奇怪的要求,比如“在不傷害彼此的前提下,做一件舞蹈室裏不允許做的事情”。也是在這樣的訓練裏,吳孟珂從一個乖學生,逐漸突破自己,成為自己。
“五感是需要打通的。舞蹈專業其實需要靠很多不同的專業領域來幫助,比如音樂、文學、戲劇、個人的經驗和感受等等。我到一個空間看到瞭什麼,它是什麼樣的形狀,它是什麼樣的顔色。身體是我的工具,用身體錶達這些顔色,抑或是抽象的溫度時,感官就會相互連結。”
2021年,吳孟珂與NOWNESS共同創作“就地起舞”係列短片“Dance in MAP”,身著Chanel真絲連體褲,在浦東美術館起舞。
三十歲時,吳孟珂遇到瞭比利時偷窺劇場的編舞傢Gabriela Carrizo和 Franck Chartier,從他們身上獲得瞭一些從未有過的感覺與認知。她意外地發現原來可以透過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挖掘內心深處的情緒與自己的肢體形成某種共鳴。
“他們改變瞭我對舞蹈的一個看法,也讓我自己對於錶演這件事情不會再有局限的想法,所以思考瞭很久之後,我決定去探索一些更多的可能性。”於是,她選擇離開荷蘭舞蹈劇場,以自己的方式去構築一個新的舞台。
拍攝短片《五感之謎》時,吳孟珂懷孕8個月,能量也來自於一個舞者的生命曆程。
舞者舞動的瞬間,是藉由感官引導想象力,用動作跟不同的空間、對手和音樂産生對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將它轉化成僅屬於個人的特質,用一種打通五感的方式去感受,藝術便成為不受限製的能量場。
通過對少數民族建築的探索,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學者、建築師李光涵打開瞭中國被摺疊的一麵,認知到瞭一個完全不同的鄉村社會。作為一名在城市中成長、工作並且接受教育的女性,這是一種獨特的經曆。而另一個收獲是,她發現堅固的建築之下,原來也隱藏著柔軟的力量。
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學者、建築師李光涵
鄉村並不像鋼筋水泥膨脹供應的城市森林,這裏的資源有限,蓋一座建築需要花費極高成本。同時,在漫長的時間裏,人們與周圍環境的情感羈絆更深,拆除或者修建一座建築,更需要有立得住的理由。
要理解建築物的用途、意義,就需要走入當地人的生活,去觀察人們溝通、生産的方式。李光涵曾在貴州大利侗寨駐地近5年,少數民族村落女性大多不善錶達,也不認識字。比起語言,她發現和當地的婦女一起做侗布時,更能瞭解她們的內心世界。
2016年,李光涵啓動瞭以當地靛染侗布生産為主的保護與創新項目,緻 於讓女性運 傳統紡織、藍染 藝創造收 。
在這個過程中,她們會講起自己做過的布上花紋的涵義,與之相關的生活記憶,也有人將做侗布當成瞭自我抒發的方式。
“很驚訝,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們透露瞭很多非常私密的故事。但是,如果我正常跟她們聊天,哪怕認識那麼久,她們也絕對不會跟我說這些事情。”李光涵說。手工促進瞭情感的交流,從而增進瞭理解,為當地文化遺産保護打開新的視角。
空間,也可以承載著情感。比起詢問,不妨去走進它,便會在有形、堅硬的外錶下,找到柔軟所在。
數字時代的感知就是打破舊有的秩序。在虛擬世界裏我們會有一個新的身份,即是化身,隨著所處時空的變化,我們身體的可能性也在被延展。
藝術傢陸揚運用新媒體藝術,創造瞭一係列虛擬形象,他將動漫、遊戲和科幻等結閤在一起,探索神經科學、身份認知、宗教等看似與上述要素相去甚遠的宏大議題。
藝術傢陸揚
陸揚近兩年都在製作遊戲,遊戲引擎的使用,讓他的創作更像是在創建世界,可以讓觀眾進入一種更高維度的觀看方式。而對陸揚自己來說,這是一種更嚮內探索的狀態,遠離社會,進入一個需要的幻想世界。
短片《五感之謎》
從2015年的《妄想曼陀羅》開始,陸揚就開始在作品中將自己作為一個虛擬化身。到瞭2020年初,陸揚製作瞭一個超寫實數字孿生,並開發齣數字世界裏不同的服裝、發型和其他元素。他是無性的或沒有性彆的,在這個虛擬世界裏,他可以做任何事情。這個虛擬舞台提供瞭一個發生於現實生活中的轉世――“DOKU”獨生獨死。
陸揚製作的超寫實數字孿生“DOKU”獨生獨死
“在虛擬世界中,我們沒有肉體,我認為如今人們大多通過大腦來體驗世界。在技術上,我們可以使用腦機接口讓體驗更加真實。如果一個角色扮演遊戲做得足夠好,你可以直接把自己代入角色。在那種時刻,真的就像把意識轉移到另一個化身或境界之中。”
從現實到虛擬,讓看似不相關的元素和話題之間相互打通,“這是一個自己生存的思考,汲取各種其他文化經驗的轉換過程”。虛擬空間齣現後,數字讓五感産生瞭突破原有身份的拓展。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超越以往,去往更加廣袤的空間。
短片《五感之謎》
猶如一首樂麯的背後也蘊藏富有邏輯的律動,看似感性的錶達往往由大量現實的生活體驗積纍支撐,創作者在感知的過程中捕捉靈光一現的瞬間,把一切濃縮於作品之中。
有人認為藝術是創造,但在很多場閤下,它是一種感知和轉化。賦能五感,打開想象力,換一個觀察角度,從平凡生活的時間切片裏找到被忽略的美妙,虛擬世界裏一次超越自我的體驗,亦能為意識帶來無限延展。
Special thanks to
CHANEL
齣演藝術傢(按首字母排序):
曹斐、陳薩、李光涵、陸揚、吳孟珂
製片人:肖耀輝
監製:王菲宇
導演:田咖喱
製片:王申�� 聯閤導演:周行
執行導演:王曦嫻 攝影指導:楊茗傑
燈光師:侯鉞 美術:孫長穎
造型:易燕Yanney@TheWishbone
剪輯:年年 平麵設計:李亦正、丁�巍�Sharon
撰文:富小助 編輯:Waffle 排版:阿左
NOWNESS
更多「藝術」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