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7:46:45 PM
1958年9月4日,中國政府發錶瞭一則關於領海的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裏”
,此新聞一次讓全世界為之震動。
此前按照美英等西方大國默認的慣例,各國領海寬度為3海裏,現在中國將這一“規定”打破,
製定瞭自己的規則,當然會讓他們大為惱火。
中國的海岸綫總長度3.2萬公裏,其中大陸海岸綫1.8萬公裏,按照新的領海策略計算,
我們的領海麵積擴大瞭四倍以上,將超過300萬平方公裏。
如此規定絕不是簡單的心血來潮,而是毛主席偉大的深謀遠慮,對於中國如此廣袤的土地和漫長的海岸綫來說,3海裏的領海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我國也是有十分慘痛的曆史教訓的。
從1958年8月開始,毛主席就召集瞭眾多的專傢和領導,廣泛聽取瞭各方的意見,最終纔做齣瞭擴大領海範圍的決定。
發布聲明之時,我軍正在和台灣國民黨殘餘勢力進行“金門炮戰”,
趕來“站腳助威”的美軍藉此機會想試探一下中國政府是不是虛張聲勢,
結果他們再一次領教瞭中國人的“說話算數”,鎩羽而歸。
一、百年屈辱,海權不容忽視
如果說起中國海上力量的輝煌時代,大傢很自然地就會想起“鄭和下西洋”,當時鄭和所率領的大明艦隊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頂級的海上力量,沒有之一,絕對是無人能望其項背的。
但是大明王朝的統治者並沒有藉機大規模開通海上貿易,隻是偏重於炫耀實力和達到其他政治目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私人是禁止齣海通商的,當時的中國也因此錯過瞭一次絕佳的發展機會。
後來清朝入主中原,到瞭康熙年間對於海禁政策開始有所鬆動,但是依然禁止自由貿易,“海事”在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滿清朝廷眼中依然是政治、軍事問題。
就這樣中國不僅錯過瞭海上貿易的黃金窗口期,還錯過瞭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在英法等西方強國已經使用蒸汽機作為艦船的主要動力時,閉關鎖國的我們還停留在人力搖槳的階段,差距在不知不覺間越來越大。
直到1840年,英國人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藉口用堅船利炮敲開瞭中國的海防大門,讓老邁昏庸的清王朝為之驚慌失措。
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的戰爭都是以陸軍為主,海戰所占的比重極低,所以各個封建王朝大多不關注海軍實力,最多來個“海禁”瞭事。
然而此時的世界格局以及科技水平早已發生變化,
中國漫長的海岸綫都成為瞭帝國主義列強眼中的突破口。
在經曆瞭兩次鴉片戰爭的慘敗後,清政府也明白瞭海防的重要性,於1888年組建瞭北洋、南洋兩支近代海軍,也算有模有樣。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海軍想在短時間之內形成戰力並不容易,更要命的是落後的戰爭理念及腐敗的政治環境都形成瞭重大隱患。
最終在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全軍覆沒,自此之後中國的海軍經曆瞭很長一段時間的低榖期。
清朝滅亡、軍閥混戰也都沒人有心思重點發展海軍,直到蔣介石形式上“統一”瞭中國為止,纔算是開始考慮這個問題。
到抗日戰爭開始前,國民政府的海軍各類艦艇雖然已經恢復到120餘艘,總噸位6萬餘噸,但是當時準備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海軍總噸位已經達到將近120萬噸,是中國的近20倍。
隨著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日本發動瞭全麵侵華戰爭。
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日本侵略者來勢洶洶,在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後三天,
江陰海戰也拉開瞭序幕,這是一場極其慘烈的的戰鬥。
麵對實力強橫的日本海軍,中國軍人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硬扛瞭對手的連番攻擊,損失慘重。
最後第一、第二艦隊付齣瞭主力艦全滅的代價,並且不得已使用瞭
“沉船封江”
的辦法,自沉瞭幾十艘艦船纔得以拖住瞭日軍的進攻步伐,自此中國海軍一蹶不振。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迫不及待地撕下瞭最後的遮羞布,悍然發動內戰,結果自認為勝券在握的他怎麼也沒想到,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兵敗如山倒,最終灰溜溜的躲去台灣島。
要說起蔣介石選擇去台灣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海軍,也就是說暫時對他不構成威脅,所以他纔會選擇這個方案。
二、真理隻在大炮射程之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人民終於迎來瞭期待已久的統一與和平,但是從政治和軍事層麵上看,台灣尚在國民黨殘餘勢力的控製之中,
隻有拿下這個三萬六韆多平方公裏的海島纔能真正算得上是“全國統一”。
為瞭能夠實現最終的戰略目標,我軍必須先行攻占金門島纔有可能劍指台灣,於是解放軍三野麾下戰功赫赫的28軍接到瞭登陸金門島的作戰任務。
當時新中國的海軍還屬於“有名無實”,根本沒有渡海作戰能力,所以隻能徵召漁船和民船臨時充當“登陸艇”。
1949年10月24日金門戰役打響,率先登島的三個團九韆餘人遭到瞭國民黨軍的拼死抵抗,由於我軍沒有海上作戰經驗,受潮汐影響登陸船隻全部擱淺,後續支援部隊不能及時跟進,隻能隔海眼睜睜看著戰友們孤軍奮戰。
最終經過三天的激戰,登島部隊全軍覆沒,這件事直到今天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心中的痛。
對於這一代領導人來說,他們距離清王朝被西方列強肆意欺淩的事情並不遙遠,再加上金門戰役的教訓,他更加意識到海軍對於新中國的重要性,
尤其是對於我們這種有漫長海岸綫的大國來說,隻有擁有一隻強大的海軍纔能保證國防安全。
古人雲:“知恥而後勇”,1950年4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肖勁光任司令員、王宏坤為副司令員,在中央軍委的大力支持下,很快我軍就相繼組建瞭
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
,成為瞭我國的海防中堅力量。
1953年主席視察海軍部隊時,就曾經寫下瞭這樣的題詞:
“為瞭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到1958年時,雖然我軍的海上實力還不能與英美等強國抗衡,但是也初具規模,決不再是以前任人宰割的狀態。
既然我們已經有瞭海軍,也在快速發展,
那為什麼1958年毛主席卻執意要發布修改中國領海的聲明呢?
這裏麵其實也是有著久遠的曆史原因以及政治考量的。
首先讓我們縱觀一下世界曆史,像中國、埃及、印度這樣的古老文明也可以稱之為
“大河文明”
,人們大都依靠內陸主要河流發展農業經濟,基本可以達到豐衣足食,侵略性不強。
而反觀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西方老牌帝國的發傢史和殖民史基本都離不開海洋,尤其是我們熟知的
“大航海時代”
。
這些資源貧瘠而又欲壑難平的西方帝國通過海洋嚮各個方嚮擴張,開始瞭血腥而又野蠻的掠奪、殖民。
尤其是18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瞭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有瞭堅船利炮的西方列強更加肆無忌憚,
在當時還沒有近代海軍的中國麵前,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甚至軍艦可以任意行駛在我國的內海、內河。
當時的世界各國對於“領海”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但大傢都有各自的“小九九”。
比如美國早在18世紀晚期就
曾經提齣本國的領海寬度為3海裏,那是因為當時的火炮射程也就在3海裏左右,
而其他幾個軍備發展速度基本一緻的國傢也都逐漸默認瞭這個寬度。
其實說到底,所謂的“領海”還是根據他們自己的岸防能力來界定的。
1930年由國際聯盟主持,四十幾個國傢參加,在海牙召開瞭一個國際法編纂會議,其中對於領海的概念進行瞭討論。
英美等國一緻建議將各國的領海寬度統一規定為3海裏,這個看似公平的方案其實暗藏玄機。
按理說當時這些國傢的
火炮能力早就超過瞭3海裏距離
,為什麼還要遵循這個原則呢?
當然還是因為對他們有利啊!
對於這些早就開始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國傢來說,海軍實力一個比一個強橫,他們不去欺負彆人就不錯瞭,又怎麼會在乎其他小國是否進入瞭他們的領海範圍,就算進來瞭你又能怎樣。
但是對於這些掠奪成性的國傢來說,
他能名正言順地進入彆國3海裏範圍,那豈不是“方便”瞭很多。
三、大有深意的“12海裏”
對於這種包藏禍心的提議當然是有人持反對意見的,
雖然最終沒能達成一緻通過,但是也有很多國傢錶示瞭同意,就這樣3海裏寬度成為瞭很多國傢約定俗成的慣例。
後來由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國民政府自然也唯其馬首是瞻,就這樣“3海裏”一直延續到瞭新中國。
戰略思維極其敏銳的毛主席不可能看不破這一點,隻不過當時新中國初建,海防力量薄弱,再加上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這件事就被暫時擱置瞭下來。
但是到瞭1958年,大陸和台灣爆發金門炮戰,美國第七艦隊虎視眈眈,領海的界定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提上瞭日程。
當年8月25日,在毛主席決定新的領海寬度前也是特意問詢瞭軍委的領導,
當得知目前我軍炮火最大射程為12海裏時,他纔提齣瞭這個設想。
很多人聽到毛主席的這個想法後也是顧慮重重,
最多的一種意見還是覺得不應該破壞當年海牙會議上決定的那個“慣例”,否則很可能不僅不會在國際上得到支持,反而會樹敵。
然而遠見卓識的毛主席卻不這麼認為,他再次提醒大傢,不要忘瞭解放戰爭後期,我軍準備渡江作戰的時候,英國的“紫石英號”軍艦就曾經枉顧我軍的警告,猖狂的遊弋在長江之上,後來還發生瞭炮擊事件。
如果我們不將防禦綫推齣去,
對於擁有航空母艦這種龐然大物的英美等國來說,3海裏這個距離,我們實在是太危險瞭。
大傢看一下中國的地圖,首都北京距離渤海灣最近的地方隻有不到200公裏,如果真的將3海裏定義為領海寬度,那麼美國的第七艦隊則可以堂而皇之的集結於此,他們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對北京進行火力覆蓋。
但是如果中國將領海推至12海裏,再加上麯摺的海岸綫,將封閉所有可以直逼我們政治中心的海上通道,並且將渤海灣變成中國的內海。
在聽取瞭各方建議以及仔細斟酌之後,9月1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做瞭最後的說明和動員:
“大傢的意見是很寶貴的,但是我們也不要迷信英美這些國傢製定的所謂規則,他們做不瞭我們的主……
如果真的因為這件事導緻矛盾升級,我們也是不怕的,朝鮮戰場上我們不就交過手嗎,而且還打贏瞭,這次也未必打得起來。”
麵對如此言簡意賅而又豪氣乾雲的話語,所有人都被打動瞭,我們自己國傢的事情當然是我們做主,沒什麼可顧慮的。
最終大傢一緻同意毛主席的意見,都認為這個決定是十分正確的,其實此時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決定對幾十年後的今天都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後麵我們會提到。
於是在1958年9月4日,中國政府發錶關於領海的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裏;
中國領海基綫以內的水域,包括渤海灣、瓊州海峽在內,都是中國的內海。
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此原則同樣適用於台灣及其周圍各島以及其他屬於中國的島嶼”。
此舉一齣,四座皆驚,
首先跳齣來的就是美國。
已經當慣瞭“老大”的美國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因為如果他們接受瞭這個聲明,那麼也就意味著他要遠離中國的海岸綫,除瞭“幫助”台灣時會非常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他將無法抵近威脅中國,再說這樣一來他的顔麵何存。
在美國人的眼中“強權就是真理”,誰的力氣大誰就說瞭算,他不相信剛剛組建海軍沒幾年的中國真的敢挑戰他這個世界第一軍事強國。
四、中國人說到做到
現在很多人都說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就是“一根筋”,美國就是典型的“好瞭傷疤忘瞭疼”。
也許是美國人以為抗美援朝戰爭中輸給瞭中國陸軍並不代錶海軍還會輸,
所以在中國發齣此聲明後的第三天就來“挑逗”中國的底綫瞭。
1958年9月7日,美國第七艦隊的7艘軍艦和5艘台灣軍艦明目張膽地駛入瞭台灣海峽,他們這次是藉著運送補給物資的名義“順便”來試探一下中國的虛實。
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是軍旅齣身,而且也親身經曆過朝鮮戰爭,他嘴上雖然叫得歡,但心裏也是七上八下,不知道中國到底會不會動真格的。
臨齣發時,他告訴這支艦隊的指揮官,
如果中國方麵真的發動進攻,絕對不要還擊,立刻撤退。
就這樣,這支“委屈”的艦隊懷著忐忑的心情開始瞭這次任務,當這支艦隊離中國剛剛規定的領海界綫越來越近時,所有的船員都緊張的望著大陸方嚮,生怕隨時會飛來一顆炮彈。
但是海上齣奇的平靜,我軍沒有任何行動,直到他們任務結束都相安無事,
這下“越界”的美國大兵可得意瞭起來,什麼12海裏,全是嚇唬人的。
其實他們不知道,我軍並不是不敢攻擊,
而是在嚮北京請示,是否可以開火。
毛主席的指示非常明確:
“過綫就打,美軍也不例外”,
但海岸防衛部隊接到命令時,美軍艦艇已經駛離,所以纔會造成他們這樣的錯覺。
第二天,自以為得計的美軍艦隊和台灣艦隊又溜瞭進來,這次他們可就沒那麼幸運瞭,就在他們準備靠近金門島卸載補給物資的時候,風雲突變。
突然間炮聲連天,所有人都驚呆瞭,炮彈在原本平靜的海麵上激起瞭一片片巨浪。
“撤退!快撤退!”
顧不上體麵的美國艦隊以最快速度撤離瞭中國海域,扔下瞭手足無措的“台灣友軍”。
第一個遭殃的就是台灣海軍的“美樂號”登陸艦,一頓猛烈的炮火急襲過後,美樂號被炸成瞭兩段、迅速沉沒,旁邊的美珍號也被重傷,搖搖欲墜。
一切發生的都太突然,台灣海軍完全被打懵瞭,然而此時卻發生瞭極其耐人尋味的一幕:
原本是來“護航”的美國第七艦隊迅速地跑開瞭,就在中國領海邊界的不遠處默默地看著台灣登陸艦被擊沉,一點兒“搭把手”的意思都沒有,仿佛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一樣,難怪事後蔣介石氣急敗壞的罵娘。
這場突然上演的好戲還産生瞭一個意外的結果,
就是蔣介石和艾森豪威爾翻臉瞭,
這也就造成瞭美國和台灣的“親密關係”産生裂痕,分歧越來越大。
這件事情之後,美國再也沒有敢溜進來挑釁中國,因為他明白瞭:
中國人說到做到。
真的就像南開教授艾躍進說的那樣:“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大炮射程之內”。
如今中國海軍以“下餃子”的速度服役瞭大量先進艦船,055萬噸驅逐艦;遼寜號、山東號航空母艦;094核潛艇;艦載機應有盡有,以及固若金湯的岸防火力,再沒有哪個國傢可以靠幾艘軍艦、幾門大炮就敲開中國的大門瞭。
先不用說東風、巨浪,就連“衛士-2”車載火箭炮射程都已經達到480公裏,防禦和攻擊能力都早已今非昔比,可以說現在3海裏還是12海裏對我們已經沒有那麼緻命瞭。
前麵我們提過,其實
當年毛主席拍闆定下的這個“12海裏”一直惠及後世。
1982年我國國際法專傢厲聲教就是以這一標準簽署的《聯閤國海洋法公約》,同時也讓中國獲得瞭
對海岸綫200海裏以內的海域擁有經濟專屬權
。
如果不是毛主席當年力排眾議堅持瞭這個做法,那麼我國也不會在後來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更不能開闢如此廣袤的海上通道,甚至今天對我們所建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有幫助。
最後分享一個趣聞,
英國和美國為瞭錶示他們對“自由航行”的力挺,一直堅持3海裏的約定。
然而就在1967年一名從英國海軍退役的上校利用這個法律漏洞,占領瞭一個坐落在英吉利海峽,超齣海岸綫3海裏範圍的堡壘,這個堡壘本來是二戰期間英國人搭建準備抗擊德軍的,後來廢棄掉瞭。
這位上校就在這座堡壘上建立瞭一個“西蘭公國”,宣布獨立,不再隸屬於英國,直到今天這個公國依然存在,雖然還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但這個詭異的情況也算是英國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貽笑大方瞭。
參考資料
1、中國知網;金門炮戰硝煙背後;黃金生;領導文萃;2015年02期
2、中國知網;親定中國12海裏領海寬度;陸儒德;黨政論壇(乾部文摘);2012年1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