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1:25:42 PM
中國古代有一句名句叫做:國雖大,好戰必亡。一個國傢的戰略擴張一定要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齣發,不能單純地依靠統治者自身的主觀臆想,否則將會給國傢帶來無盡的災難。
曆史上因為不顧實際的擴張而滅亡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以隋煬帝為例,好大喜功,三徵高句麗,齣擊突厥吐榖渾等國傢,完全不顧國內空虛,民生疲憊的事實,最後二世而亡。
相反的是清朝的統治者就顯得比較明智,在大小金川戰役後,迅速收手,消化戰略成果,穩定瞭清朝的統治,也達到瞭清朝實際版圖的極限,那麼在大小金川戰役勝利後,清朝為何轉嚮戰略收斂?真是擴張到極限瞭?其實另有隱情
一:血與火,清朝的擴張崛起之路
1:徵戰中原,討伐不臣
在我們瞭解清朝中期戰略收縮的原因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清朝的擴張與崛起之路,清朝在第一階段的擴張主要是接受明朝的"財産",從1644年清軍入關後,清朝的戰略中心一直就是盤踞在南方的硃明政權。
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兵敗自殺後,意味著清朝成為瞭正在意義上的"正統",但是此時此刻還有三藩和台灣沒有平定。於是乎清朝統治者的擴張又指嚮瞭三藩和台灣地區。
從平定三藩之亂到收復台灣之戰取得勝利,標誌著清朝統治者第一階段的戰略擴張圓滿收官,完全接受瞭明朝的"傢底",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2:齣擊外邦,開疆拓土
清朝的統治者在徹底地穩定瞭中原地區的局勢以後,又將目光放在瞭塞外之地,其中最具有代錶性的莫過於平定準噶爾汗國,將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徹底地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中,為後世中國版圖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清朝統治者還多次齣擊野心勃勃的沙俄帝國,讓其縮迴身在中國東北的侵略之手。甚至清朝統治者還在邊疆地區設立瞭五大將軍,烏蘇裏台將軍、伊犁將軍、黑龍江將軍等等,其目的在於將新擴張的領土徹底地納入清政府的管轄當中,而不是讓其自生自滅。
清朝擴張到這個地步已經是齣乎所有人都意料,然而擴張的步伐依舊前行,直到最後一戰――大小金川戰役。
二:徵服的最後一戰,大小金川戰役
1:西南烽火,土司作亂
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西南地區的政策依舊是延續明朝時期的土司自治政策,承認土司在西南地區的統治地位。相安無事近百年以後,清朝雍正皇帝大規模地實行改土歸流,土司和清政府的矛盾升級。
據《清史稿》當中記載雍正皇帝的政策稱:"改流之法,計擒為上策,兵剿為下策,令其投獻為上策,敕令投獻為下策。"溫水煮青蛙式的方法依舊保存瞭土司的實力。清朝乾隆年間,大金川土司進攻小金川。
隨後又進攻清朝康定土司,西南地區的局勢一度糜爛,形勢岌岌可危,最後乾隆派大將鍾琪嶽鎮壓,以大金川土司投降暫時告一段落。
2:野心勃勃,兵戈再起
戰後矛盾重重的大小金川土司之間一直戰爭不斷,乾隆三十一年,忍無可忍的清政府聯閤九大土司閤力進攻大金川土司,齣人意料的卻是小金川土司居然和大金川土司聯閤起來對抗清政府,局勢瞬間變得復雜嚴峻起來,清軍大敗而歸。
隨後派遣大將溫福進攻大小金川,也慘遭失敗。據《清史稿》當中記載稱"越九日,劫大營,溫福亦死焉。"最後雙方在大小金川地區展開瞭拉鋸戰,時間長達五年之久,最後大小金川戰役以清政府慘勝告終。
3:放下屠刀,停止大規模擴張
大小金川戰役之後,西南地區的局勢以及徹底糜爛,但是也給清政府在西南地區建立流官製度提供瞭韆載難逢的機會。從此以後大小金川地區和中原諸郡縣已經沒有多少差彆,清政府的權威得以樹立。
但是自從大小金川戰役到清朝末年這百餘年間,清政府幾乎毫無大規模的軍事擴張行動,即使有戰爭爆發也隻不過是處於被動防禦狀態罷瞭。
大小金川戰役之後得到瞭西南地區的清政府難得真的是達到瞭戰略擴張的極限嗎?還是這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三:大小金川戰役後清王朝進行戰略收斂的隱情何在
1:大小金川戰役時間長,耗費巨大
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古代戰爭從來都是拼的綜閤國力,拼得一個國傢經濟實力,在大小金川這個"彈丸之地"其戰爭難度超乎瞭清政府的想象。從阿爾泰謀劃九大土司聯閤進攻大金川土司,最後到阿貴平定叛亂。
這前後持續瞭十年之久,金川事件也由"不值一提的小事"演變成為威脅清政府統治的心腹大患。清王朝前後數次增兵,最後以投入瞭將近六十萬人力,七韆萬兩白銀的代價將大小金川之亂平定。據《中國通史》當中明確記載稱:"用兵凡五年,糜餉至七韆萬,可謂勞費已甚"。
戰後的重建以及大小金川事件的餘波帶瞭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據《金川紀略》當中記載稱:"自瞻對、大金川用兵以來,川省糜食騰貴,公私糜弊,西南為之重睏。"前後持續瞭十年之久的大小金川戰役徹底地"打爛"西南地區,改土歸流後的大小金川由清政府直接管轄。
但是當地的居民大多數是少數民族,而且自然條件相對惡劣,民風彪悍,不僅僅不能給清政府增加財政收入,而且還需要大量的經濟補貼,來安撫當地的少數民族,否則極有可能"第三次大小金川戰役"會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2:乾隆以後,清朝國庫日益空虛,內憂外患之下無力擴張
大小金川之戰後的清朝國庫也變得可以"跑老鼠"的地步,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自喻為"十全老人",在完成他功績的同時也幾乎耗盡清朝的國庫,不僅僅如此乾隆時期還曾經六下江南,耗費無數,奢靡無比。
據《南巡記》當中記載乾隆皇帝親自承認南巡弊端稱:"朕臨禦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而且乾隆時期還有和�|這樣的巨貪,一步步侵蝕著清朝的統治基礎。
乾隆皇帝是康雍乾盛世的開創者同時也是結束者。兒子乾隆皇帝以後的統治者大多都是平庸的守成之君,在處理國傢大事上麵都因循守舊,恪守"祖訓"。
若是國內和平還好,偏偏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內憂外患不斷。
當時不僅僅有相當一部分人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作亂。還有白蓮教等反對勢力興風作浪。對外有葡萄牙、荷蘭等殖民國傢虎視眈眈。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清朝的統治者何談對外擴張,自保尚且焦頭爛額。
3:清朝武備鬆弛糜爛,軍隊戰鬥力直綫下滑
清朝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反明,八旗鐵騎橫掃天下,被譽為"亞洲第一強兵",而溫柔鄉是英雄塚,清軍入關後,被關內的繁華迷失瞭雙眼,漸漸地清朝的八旗軍隊淪為隻知道享樂的富貴兵。
一個國傢的軍事麵貌可以看齣一個國傢的進取精神,作為國傢利刃的軍隊糜爛如此,又怎麼指望他們開疆拓土,擴張版圖呢?
4:受限於中國傳統的地理版圖意識的影響
清朝在取得大小金川戰役勝利之後停止對外大規模擴張,轉嚮戰略收縮的原因和曆代以來的地理版圖意識息息相關,從秦始皇一統全國到新中國的建立,中國的版圖一直都在帕米爾高原以東,中南半島以北、烏蘇裏江以西、濛古高原以南這一地理範圍之內。
清朝的統治者入關以後也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這塊版圖以外的地方都是夷蠻之國,不屑於對其徵伐,大小金川戰役之後清朝已經完全掌控瞭這塊版圖,所有分裂的隱患也基本上被消滅,在清朝統治者眼裏已經大功告成瞭,自然轉嚮消化成果。
四:結語
大小金川戰役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西南一地,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是清朝統治者戰略選擇的轉變,這是清朝統治者擴張到極限的錶現?
並不是,事實上清朝統治者已經無力再戰,國力開始由盛轉衰,而統治者又大多平庸,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之傳統版圖疆域和天朝上國意識的影響,最終轉嚮瞭戰略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