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9:13:25 AM
全文共1795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鍾
東漢末年,朝廷已基本失去對地方的掌控,太平道醫師張角發動黃巾起義,中原大地開啓瞭混亂時代,一時間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經過數十年的攻伐徵戰,天下趨於魏蜀吳三分割據.
而除瞭這三股勢力之外,在我國北方還盤踞著一個存活瞭五十多年的公孫氏政權――遼東政權,這個政權地處我國東北地區,涵蓋部分北朝鮮地區,稱霸遼東的同時對南方的高句麗采取敵對政策,對北方夫餘采取安撫政策,它的存在讓華夏文明在東北的影響力大幅提升。
遼東的公孫政權傳位到第三代時,政權更替齣現瞭問題,公孫淵逼迫其叔公孫恭讓位,並公然反叛曹魏,建立自己的政權。
魏明帝派遣司馬懿率領大軍討伐,司馬懿破城之後屠戮城中百姓,收編四萬餘戶內遷,遼東空虛為五鬍亂華提供瞭條件。
一、苦心經營
1、初創經營
公孫氏在遼東的第一代創業者名叫公孫度,因和董卓部將徐榮同鄉,被推薦擔任遼東太守一職,在位期間,公孫度勵精圖治,在動亂時代讓遼東地區獲得暫時的安寜。
他重視發展農業技術和文化融閤領域,將中原文化帶到瞭遼東地區,促進瞭彼此文化交融。
2、重視外事
其子公孫康繼位後,十分重視發展“對外”關係以謀求生存,對於曹魏政權,他沒有同意袁紹二子的避難請求,而是誅殺二人將首級獻於曹操,曹操順勢給予封賞安撫。
對於高句麗,公孫康則采取武力進攻的方式對待,當時的遼東是具有足夠的軍事實力的,所以公孫康一度勢如破竹,攻陷瞭高句麗首府。
二、更替之禍
1、篡奪權力
太和二年,公孫恭身患疾病,被其侄公孫淵逼迫讓齣瞭遼東太守之位,公孫淵公然篡位非但沒有得到曹魏的斥責,反而得到瞭封賞。
魏明帝齣於安撫遼東的目的,不聽群臣勸告,執意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接任遼東太守。這種權力的突然更迭,為之後公孫淵起兵造反留下瞭隱患。
2、權力周鏇
公孫淵其人野心極大,為瞭謀取利益,他一邊對曹魏政權虛與委蛇,一邊又遣使嚮吳國示好,錶示願意嚮吳國稱臣。
公孫淵想貪圖吳國給予的好處,又擔心魏國派兵來攻打自己,於是他沒有接受孫權封給他的燕王稱號,而是斬殺瞭吳使,將首級獻於魏明帝諂媚。
這樣既私吞瞭吳國送來的珍寶,又得到瞭魏國的封賞,而東吳與遼東相距甚遠,根本無法對公孫淵産生威脅,可謂是一箭雙雕獲封樂浪公,他的權力不但沒有被限製,反而有所增強。
3、起兵造反
後來魏明帝為瞭試探公孫淵的忠心,嚮他發齣瞭徵召令,公孫淵害怕自己會被滅口,於是便齣兵擊退瞭使者��丘儉,這一行為徹底激怒瞭魏明帝。
公孫淵索性也撕破瞭臉,直接起兵造反,自立為燕王,年號紹漢,與曹魏對抗。為瞭牽製魏軍,公孫淵慫恿鮮卑去侵擾魏國邊境,並積極嚮吳國稱臣,希望能夠得到支持。
三、兵敗滅亡
1、魏軍討伐
公元238年,魏明帝命令司馬懿率領4萬兵士討伐公孫淵,公孫淵派遣卑衍、楊祚敵之,司馬懿采取聲東擊西之計大破卑衍,司馬懿率軍直抵遼隧,正巧當時天降暴雨,水漲之下魏軍運輸極為順利。
於是司馬懿迅速在城周圍構築起工事,建造瞭望樓,準備瞭石頭和箭弩,嚮城中進攻,城中軍隊糧食用盡,到瞭人吃人的境地,後來楊祚投降。
2、公孫淵潰敗
八月的一天晚上,有一顆流星落到瞭襄平城東南麵。隨後的戰役中公孫淵全麵潰敗,與自己的兒子率數百騎奪路而逃,最後被魏軍在流星墜落處殺死。
公孫氏被滅之後,司馬懿下令誅殺大小官員約一韆多人,公孫淵的首級被送至洛陽,遼東諸郡皆被平定。
3、高句麗趁虛而入
遼東被平定之後,魏國下令收編百姓入內地,約4萬戶內遷進中原,一時間公孫氏五十多年經營的成果毀於一旦,中原文化的熏陶停滯。
等到瞭西晉時期,引發瞭大規模的五鬍亂華,邊境地區的管控放鬆且兵力空虛,這就給瞭高句麗北上的機會,趁遼東兵力空虛,中原大亂之際,於311年發動襲擊,奪取瞭遼東西安平,截斷瞭遼東與朝鮮半島之間的水陸通道。
兩年之後襲擊樂浪郡,虜去人口約兩韆多人,一年後又侵襲帶方郡,徹底取得瞭對朝鮮半島北部的統治權。
在三國時代我國東北方一直盤踞著一個勢力,由公孫氏建立的政權一直稱霸遼東,周鏇在幾大勢力之中,前期苦心經營,經濟、文化都取得瞭長足發展。。
直至第四代公孫淵時期,開始公然叛亂,周鏇在魏吳之間攫取利益,經過司馬懿大軍的討伐,公孫氏創立的遼東政權覆滅,公孫父子被殺,遼東又重新迴到中原正統的統治之下。
但是經曆戰爭之後遼東民力空虛,到西晉時期,發生瞭五鬍亂華,高句麗趁機侵襲遼東,占據瞭朝鮮半島北部,占盡瞭便宜。司馬懿屠滅遼東把朝鮮北部拱手讓給瞭高句麗。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