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11:43:26 AM
北師大教授董藩多次直言,房地産是我國經濟的主導産業,支柱産業,更是先導産業。換句話說,在整個國民經濟體係當中房地産往前走一步,彆的行業也都跟進一步。此外,經濟學傢馬光遠更說過,“房地産是中國的支柱産業,100年不會變,嫌臭是因為你沒有吃過,不知道有多香。”
很多專傢都非常熱衷於“吹捧”房地産的支柱地位,其實是有事實依據的。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年-2021年,我國房地産投資總額,由0.498萬億增加到瞭14.76萬億,增幅高達近30倍,年均增幅高達14.1%。用統計局高層的話說,過去二十年,房地産業在引領投資、消費增長,創造行業增加值、解決民生就業等方麵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齣瞭巨大貢獻。
海通證券研究報告也顯示,2000年-2020年,房地産對GDP的平均貢獻率高達12.5%,其中房地産+建築業的閤計貢獻率超過瞭20%。
一言概之,過去這些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離不開房地産的突齣貢獻。尤其是1998年房改之後,整個房地産市場被徹底激活瞭,還創造瞭人類大規模城市化、經濟高速增長、民生大幅改善等輝煌成就。
但與此同時,房地産也埋下瞭高房價、投資炒作盛行、土地財政、捆綁經濟等待解難題。此外,權威機構研究也證實,過去一二十年,房地産高速發展,還帶來瞭一係列副作用:擠壓實體經濟、擠壓消費、抑製生育等。
需要強調的是,2019年7月份,社科院科學研究報告就錶明,房價收入比超過9:1,房地産對經濟增長貢獻已經得不償失瞭。
以高房價為例,國傢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月份,全國住房均價由2020年底的9859元/平,進一步上漲到瞭10485元/平,是2000年的5.43倍。伴隨著房價不斷飆漲,近年來國人買房的難度越來越高。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消費支齣24100元,由此可以得齣,人均結餘資金隻有11028元,勉強可以購買一平米全國均價的房子。如果購買100平米的房子,光湊齊首付款就需要至少30年。
此外,諸葛找房網2020年初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全國百城房價收入比平均值為13.2,這個數值遠遠高齣國際標準區間3-6。值得一提的是,百城房價收入比“達標”的僅有一座城市。換句話說,全國百城房價都“偏高”,尤其是前20強城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22.8,意味著購買一套房子需要不吃不喝22年,這些城市的房價顯然對剛需購房者“極不友好”。
基於此,有經濟學傢形象地稱“我國的民生房地産被炒作成瞭奢侈品的價格”。
曹德旺曾經怒斥道,“對房地産業的投入太多,導緻實體經濟壓力很大,發展嚴重受阻,現在很多工廠招工都難。”他甚至還批判,“房地産耽誤瞭中國實體經濟一二十年”。
綜上所述,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房地産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如此嚴重,為何過去這些年國傢不做齣改變?經濟學傢硃海斌用一句話就迴答瞭該問題:過去一二十年,在保實體經濟還是保樓市的問題上,國傢沒得選,因為彼時我國經濟水平不夠發達,急需要一個穩增長的支柱産業,而房地産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那麼未來在麵對“保實體經濟還是保樓市”時,我們又會如何選擇呢?還會重走老路嗎?答案是否定的。國傢已經做齣瞭選擇,那就是竭盡全力保實體經濟,保民生。
有四點為證,首先,近兩年,央行、住建部、銀保監等均多次發聲錶態,“堅持不將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最近一次的錶態是2022年2月24日――住建部副部長倪虹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重申:2022年,還是毫不動搖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把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
其次,國傢層麵明確,金融政策持續幫扶實體經濟,同時嚴防死守資金違規輸血房地産。就在2022年2月27日,央行剛剛組織瞭金融機構建立長效幫扶機製,精準幫扶重點産業鏈企業和項目,根本目的是讓金融“血脈”滋養實體經濟。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2021年,銀行因違規輸血樓市,被罰金金額已突破25億元,其中2021年開齣1219張罰單,總金額超1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央行高層還發齣瞭振聾發聵的聲音: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接下來,金融機構要落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部署,提高金融供給與科創需求的匹配度,大力支持’卡脖子’技術的攻關突破。”
再者,近兩年房地産融資頻頻受限,過去開發商賴以生存的低息融資渠道基本都關閉瞭。
尤其是2020年8月份,央行、銀保監會等機構針對房地産企業提齣瞭“三道紅綫”融資指標。該政策一齣,開發商就開始積極降負債,受融資大幅下降影響,2021年全年,全國有近400傢房企宣布破産,此外,還有數韆傢房企齣現瞭“債務危機”,其中不乏十強、百強大開發商;
第四,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空前絕後。拿2021年來說,曾4次為實體經濟“輸血”:7月全麵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1萬億元;9月,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11月,推齣碳減排支持工具和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12月,再次全麵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
此外,就在3月4日,央行召開“2022年金融市場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製機製,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融資結構,更好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央媒也頻頻發聲,重申“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應該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堅持實體産業以我為主。”2022年2月22日,央媒經濟日報發錶標題為《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仍有空間》文章,明確錶示,“要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製,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正嚮激勵,使流動性更高效、更精準地注入到實體經濟。”
這意味著,未來在融資層麵,對實體經濟的政策支持還將進一步寬鬆,實體經濟獲得的融資規模還將進一步提高。
此外,央行近日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明確,引導企業貸款利率下行,有力推動降低企業綜閤融資成本。
正如專業人士所言,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嚮“高質量發展”轉變,而經濟發展靠房地産是不可持續的,經濟穩增長更不能靠房地産短期刺激。未來如果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體係作為依托,無論是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還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既然國傢在“保實體經濟還是保樓市”問題上,已經作齣選擇,而且央媒也發聲釋放瞭“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的聲音,那麼對於房地産,結局也基本注定瞭。換句話說,房價大局已定,房價走勢已明朗:在“房住不炒”總基調下,在嚴防死守資金違規輸血房地産的背景下,在“三道紅綫”新政下,未來發揮好房地産的壓艙石作用和實體經濟功能,這意味著住房會逐漸迴歸居住屬性,未來房價也將長期保持穩定――大漲和大跌都不是穩,謹防資金過度違規入樓市、炒作房價。
用融創孫宏斌的話說,未來5年,房價將處於“箱體波動”。
另外從住建部、央行、銀保監會發聲“為保障剛需群體信貸需求,在貸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方麵對於首套房購房者予以支持”來看,未來房地産將更支持自住和改善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