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6:26:04 PM
3月31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湖北雲夢鄭傢湖墓地、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肅武威唐代吐榖渾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剋亞剋庫都剋烽燧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 等10個項目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我省澧縣雞叫城遺址從眾多重大發現中脫穎而齣,成功入選。考古專傢、媒體對此評價: 沉寂韆年,一鳴驚人。
“入圍本次評選終評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6個,輻射的年代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個曆史時段,人類史前社會從簡單到復雜化加速發展,是我們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曆史階段。”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錶示,6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展現瞭這個時代的中國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最終,3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包括雞叫城遺址。
雞叫城之所以成功入選,因為它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典型案例。 它展現瞭長江中遊地區,在稻作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的地方文明。
▲2021年10月9日,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基礎
關鍵詞:F63
“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基礎”“規模體量之大,保存之完整,刷新瞭我國木構建築史” ……雞叫城裏的木構豪宅F63驚艷瞭全國考古界。新石器時代考古頭一次發現這樣保存完整、規模體量都非常大的高等級建築,更新瞭考古工作者的認知。
它位於遺址的西區。這裏因為揭露齣瞭一批木構建築,被認為是高等級建築區,F63是其中的典型代錶。
F63的布局是規規整整的長方形,五開間七室,麵積達420平方米,加上迴廊麵積達630平方米。它的建造年代為 距今約4700年前 ,比浙江河姆渡遺址齣土的目前我國最早的乾欄式建築晚1000多年。但F63 讓人驚嘆的是它地下的建築基礎 。
一開始建造乾欄式建築時,遠古人類往往是在地上打一個洞,把木柱(或竹子)插進去,沒有在木柱底部墊闆。後來的人們為瞭不讓柱子在較軟的泥土中下陷,會在柱子下墊上比柱子橫斷麵大的墊闆。雞叫城遺址的F63,柱子下墊的是超大的木闆,最長近8米。
考古工作者為我們復原瞭雞叫城人打地基的過程。第一步:挖齣又長又寬又深的基槽。第二步:墊上又長又寬的完整木闆。它們最長的近8米,寬度多在0.43米左右,厚度多在0.1米左右。第三步:在木闆上立上又粗又長的大木柱。粗壯的黑色木柱殘段顯示,木柱直徑多在55厘米左右。這樣的方式大大增加瞭柱子的受力麵積。當時沒有金屬工具,雞叫城人是用石製工具和木製工具加工齣這些巨大的木材的。
▲基槽內鋪墊木闆
▲半圓形木柱及木柱上的兩側斜穿孔
這座房子長什麼樣? 人們很好奇。
在3月30日舉行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雞叫城遺址項目負責人郭偉民首次嚮公眾披露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徐怡濤教授團隊的復原研究結果。4個方案中的F63均以木結構為主,茅草屋頂,十分雄偉。
▲“史前豪宅”F63復原圖。被訪者供圖
史前社會與文明過程的典型標本
關鍵詞:雞叫城聚落群
毫無疑問,史前豪宅F63不是憑空誕生的。它的建造,必定以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城或聚落為基礎。
雞叫城遺址位於常德澧縣, 距離“中國最早的城”城頭山13公裏 。遺址於1975年被發現,在2019年之前,曆經4次發掘。2019至2021年,雞叫城遺址作為“考古中國”重點實施項目,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瞭連續三年的發掘,時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擔任項目負責人。
在這一次的發掘中,考古工作者發現,雞叫城聚落群的時間跨度很長,從彭頭山文化時期到肖傢屋脊文化時期,即距今約8000年至距今約4000年前。這4000多年裏,它的發展是連續且穩定的,逐漸從普通居住點發展為環壕聚落,最後形成城壕聚落及聚落群。
雞叫城最終形成的三重環壕的聚落結構,在長江流域屬於首次發現。 城內的麵積約15萬平方米(含城牆),功能分區明確:第一圈環壕以內是城的主體;第二圈環壕以內是生活區、居住區;二重環壕以外,主要用來種水稻。
這些發掘成果顯示, 雞叫城聚落完整經曆瞭史前稻作農業社會從初步復雜化到史前文明起源、發展、興盛、衰落的全過程 ,是研究我國史前社會與文明過程的典型標本。
展示史前稻作農業文明盛景
關鍵詞:2.2萬公斤糧食倉儲
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國傢起源,這是國際考古界關注的三大課題。
在雞叫城遺址所處的澧陽平原,城頭山遺址、彭頭山遺址、八十��遺址等早已證明,這裏具有高度發達的史前稻作文明。
考古工作者厘清瞭雞叫城聚落群鼎盛時期的整體布局。在石傢河文化時期,雞叫城形成瞭由城址、城外遺址點、外圍環壕與溝渠組成的網狀灌溉水係及其間稻田所構成的城壕聚落集群,呈現齣史前稻作農業文明繁盛的社會圖景。
2021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城中發掘齣榖糠層堆積,麵積約80平方米、平均厚約15厘米。根據測算,産生這些榖糠的稻榖重量達2.2萬公斤。如果按照一日兩餐、每餐3兩米飯的標準,大約可供1000個成年人吃46天。
這個數量在全國都是比較罕見的。城中還有更多的糧食,隻是它們暫時沒被發掘齣來。
▲榖糠層及其顯微結構
澧陽平原從來不吝嗇對人類的贈予,如今的雞叫城遺址上,水稻依舊茂盛生長。這導緻古代水稻田與現代水稻田重疊,早期水稻田不易辨識。
3月30日,雞叫城遺址項目負責人郭偉民發布瞭關於水稻田的新消息。他們在二重環壕以外的西北地區發現瞭古稻田,年代為石傢河文化時期。已經揭露齣的水稻田至少有100平方米,有數層水田疊壓,疑似有犁痕、足印。
以上種種發現,構成瞭這樣的一個雞叫城聚落群――
小區域內,長時間連續穩定發展,基本自給自足,不從外部社會獲得收益。
它的發展過程,展示瞭早期中國文明産生的主要途徑與方式,這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賡續不絕的奧秘所在。
監製/任帥
主編/諶偉春
編輯/李蕾蕾
來源/綜閤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人民日報 文博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