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6:33:36 AM
引言
正如古詩所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我國能有現在的繁榮與富強,都是無數英勇的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他們一直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掃清瞭我們道路中的荊棘與坎坷。
紅軍長徵這段曆史是值得大傢永遠銘記的,無數的英雄在長徵期間創下瞭奇跡,他們渡過瞭大渡河,濾定橋也順利的搶奪瞭過來,整個徵程長達25000裏。在搶奪濾定橋之後,為此戰役衝鋒陷陣的22名戰士不知所蹤瞭,在此後的40年,纔齣現瞭一點點的綫索,這個綫索在河北,距離四川的濾定橋很遠。
長徵的戰士在1935年5月的時候到達瞭大渡河,那裏隻有3艘船可以用,當時有2萬多紅軍,這個船是遠遠不夠的,更危急的是後麵還有國民黨在追。
蔣介石知道紅軍被睏在大渡河,他激動不已。當年石達開所帶的軍隊因為無法渡河,全都犧牲瞭。
如此關鍵的時刻,接到中央的命令,濾定橋一定要跨過去。這個橋在康熙時代所建造,一共有鐵索13根,護欄占據瞭4根,橋麵則隻剩下的9根。
國民黨十分的喪盡天良,他們把橋麵上的木闆全都拆瞭,僅留下空蕩蕩的鏈子在那,光看著都嚇人。他們則在對麵把機槍準備好,本來就很難過去瞭,現在還要小心他們的埋伏,實在是難上加難。
當時的連長組建瞭一個22人的隊伍,主要的任務是將前進的道路開闢齣來。他們爬上鐵鏈,將木闆鋪在上麵,其他的戰士則負責用火力掩護他們。即使前進的道路很睏難,這22名戰士也沒有絲毫的退卻,國民黨與我軍進行瞭火力交鋒,那些戰士則不斷的前進,把木闆一塊塊的鋪在上麵。國民黨竟然往鐵鏈上倒油,然後還點瞭火,火在鐵鏈上燒瞭起來。
最前麵的戰士不畏犧牲,英勇的衝進瞭大火之中。整個跨橋過程中,犧牲瞭四名戰士,還有18名戰士安全的過去瞭,跟在其後的紅軍也順利的渡過,打瞭三個多小時的戰役終於結束瞭,對麵的敵軍傷亡過半,其餘的都開始逃跑瞭,我軍奪到瞭濾定橋。
此舉非常的偉大,偉人建議專門建立一塊石碑,主要是為瞭紀念這22名英雄。政府也確實這樣做瞭,其目的是想把這段曆史流傳世代。
這場戰役規模不算大,但是卻意義非凡,礙於事態危急就沒有把這些戰士記錄下來,存活下來的18人,後來下落不明。
濾定橋的這些英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被大傢所知道。王永模於1966年在濾定縣工作,他主要是進行宣傳工作,在那裏他感慨萬韆,下定決心要把那些英雄找到。曆經瞭40多年,他纔終於找到瞭些許綫索,指嚮瞭河北,那年是1975年。
於是他前去瞭江西,找到瞭劉梓華的名字,他是其中的英雄之一。隨後他四處走訪,證實瞭這個事情,劉梓華立功無數,結果後來患瞭肺癌,不久後就離開瞭。
後來王永模去羅華生傢拜訪,他當年是紅四團中的黨支書記。廖大珠是二連的連長,他毅然決然的成瞭那個小隊的隊長,使得士氣大振,大傢紛紛踴躍加入。
之後又和楊成武交流瞭一番,這個人是當時的政委,王永模又有瞭新的進展,這個人就是雲貴川。雲貴川是苗族人,他對於攀岩十分的擅長,因而纔會被選中。他後來在某次戰役中永遠的離開瞭大傢。
由於王永模一直堅持著這件事情,所以濾定橋的另一位英雄也被找到瞭,此人名為李友林。經過瞭多次的調查與驗證,可以肯定此人確實是22名戰士中的一個。
他的努力都得到瞭結果,總共找到瞭當時的12名英雄名字,他們分彆是王海雲、廖大珠、劉金山、李友林、趙長發、劉梓華、雲貴川和楊田銘。當時有四個勇士犧牲瞭,這四人分彆是李富仁、劉大貴、魏小三和王洪山,他們英勇的精神永遠留存瞭下來。
在1935年的時候的陝北發生瞭戰役,廖大珠與王海雲永遠的留在瞭此處;在1999年的時候,劉金山因為疾病的摺磨也離開瞭;雲貴川的離開時間還不能確定;在1951年的時候,劉梓華也是因為疾病離開瞭;1997年的時候,李友林也因為生病離開瞭人間;在1963年的時候,楊田銘離開瞭。
王永模還在堅持著他的決定,要找到那些勇士。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還有10名戰士還沒有找到,不過在未來肯定會找到的。
結語
無數的英雄為瞭美好的未來負重前行,他們把自己的熱血與激情全都奉獻給瞭祖國和人民,他們是值得大傢永遠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