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11:13:05 AM
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至師行數韆萬裏,窮討殊鬥,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纔歟!――《新唐書》
殺人者薛仁貴卻安享晚年
坑殺,這個名詞的齣現就是帶著濃重的血腥氣息,最早使用坑殺的人,就是一代名將,被稱為戰神的白起。在長平一戰中,白起就坑殺瞭趙國近40萬的戰俘,為自己留下瞭“人屠”的惡名。
過瞭幾百年後,項羽與秦國激戰,章邯投降之後,項羽也如法炮製,將秦軍二十萬戰俘悉數坑殺,還瞭一報。隻是,這次坑殺也給項羽留下瞭一個殘暴的惡名。
曆史上,關於坑殺的文字記載並不算多,這主要是為瞭不給讀史書的人留下心理陰影,真正的坑殺要遠比我們所想象的殘暴太多。但凡在戰爭中,使用過這個方法的人,基本上都不得善終。
不過,在大唐貞觀年間每一位大唐名將卻也做齣瞭此等惡行,不僅僅如此,他還強迫敵方的公主成為妾室,那麼這個將軍是十惡不赦的惡棍麼?
倒也不是,他的為人非常和善,善待士卒愛兵如子,可以說是有著長者之風的將軍,此人就是大唐元帥薛仁貴。按理來說,屠戮俘虜本不是什麼光彩之事,如果在此基礎上再霸占瞭敵方公主,那就更是十惡不赦的暴徒!
但是奇怪的是,從曆史上來看,盡管薛仁貴做下瞭這兩件惡事,卻鮮有惡名辱罵他,而且他還安享瞭晚年?這又是為何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上述所講的戰役是薛仁貴的成名之戰,他正是在此戰中三箭射殺三人,奠定瞭“三箭下天山”的威名。那是貞觀2年,當時作為大唐心腹之患的東突厥,正好迎來混亂時期。
原先的東突厥大汗去世,突厥國內一時之間陷入瞭無主的境況,李世民深感突厥欺人太甚,決心趁火打劫,藉此良機教訓教訓突厥。由於東突厥王族平日裏,對其境內的鐵勒等部族多加欺淩,李世民決定聯閤鐵勒等部族閤力進攻。
各部落受東突厥的壓迫久矣,在戰爭中,遊牧民族相當賣力的進攻東突厥,很快便將東突厥的主力徹底消滅,東突厥的原有地盤也就此改朝換代。
在唐軍的幫助下,鐵勒部在原先東突厥的廢墟上建立起瞭新生的國傢,這個新生的國傢疆土遼闊,東抵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可以說比原先的東突厥還要廣闊。
隻是,大唐幫助鐵勒部落建立瞭國傢,卻沒辦法長時間插手鐵勒內部的權力紛爭,建國後不久其內部便發生瞭分裂。鐵勒內部有著九大傢族,整個鐵勒部落就是在九大部族的聯閤之下纔産生的,這一點就和現代社會的聯邦製有些類似。
總之,九大傢族各自為政,他們拉幫結派,有的主張維持和平與大唐通好,而有的則希望像東突厥那樣,直接與大唐決裂叛離唐朝,擴張突厥的國土。
在這種鬥爭中,九大傢族就維持著脆弱的平衡,此情此景下,主張進犯大唐的傢族經常會襲擾大唐邊境。奈何獨木難支,隻要將唐軍惹火衝齣邊關,他們便立刻丟掉武器跪下投降。
鐵勒與大唐的恩怨
然而,好景不長,盡力維持著平衡的鐵勒大汗最終心力交瘁離開人世。突厥國內經曆瞭一番血腥的權力爭鬥之後,最終反唐派占據瞭上風,得到瞭突厥國內的最高權力。
新任大汗上位之後便開始整軍備戰,很快便集結瞭九大傢族的近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嚮著大唐邊境殺來。得知突厥犯邊的消息後,李世民怒不可遏,拜薛仁貴為平西大元帥,領大軍齣徵。
他明確指示薛仁貴,斬盡殺絕、不留後患,薛仁貴率領大軍馬不停蹄地開拔著。很快雙方軍隊便在天山腳下相持著,氣焰囂張的鐵勒可汗,派齣十多員戰將前來挑釁。
薛仁貴也不含糊,拉開自己那張需要3個人纔能拉開的震天弓,三箭齊發便同時將三位突厥大將射殺。其餘戰將見狀,早已嚇得魂飛魄散,連忙率領軍隊後撤,生怕跑得不及時被薛仁貴殺死。
薛仁貴則抓住瞭機會,連忙下令齣擊,手下將士早已如狼似虎一般,恨不得將鐵勒人的骨頭嚼碎,隨著一陣迅疾如風的掩殺後,所有鐵勒士兵都成為瞭唐軍的階下囚。
由於鐵勒人降而復叛、反復無常,李世民特意交代薛仁貴,此次進軍定要斬草除根、永絕後患。於是乎,薛仁貴效仿瞭一次白起和項羽,將這十幾萬鐵勒士兵盡數坑殺,可憐十數萬條性命,就這麼白白地送瞭,當真是一場冤孽。
在處置完這十數萬鐵勒降卒之後,薛仁貴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反而是加快速度繼續嚮北狂飆突進,繼續嚮風一樣橫掃著鐵勒的殘餘勢力。
很快,大唐的鐵騎就踏破瞭鐵勒的國門,進入鐵勒部之後的大唐鐵騎所嚮無敵,一路橫掃著敢於抵抗的鐵勒軍士。沒幾天,鐵勒宮廷就被大唐鐵騎踏成瞭一片廢墟,就連鐵勒王室都成為瞭大唐軍隊的階下囚。
而就在此時,薛仁貴發現瞭鐵勒公主,剛一見麵,鐵勒公主那堪稱驚人的美貌就吸引住瞭薛仁貴,盡管薛仁貴已經年近五旬瞭,但是此時的薛仁貴卻依舊強迫瞭公主為妾室。
很快,薛仁貴的所作所為就傳迴瞭長安城,長安城中的文官們不乾瞭,他們聯閤起來彈劾薛仁貴。原本,薛仁貴此次齣徵就已經做下瞭殺降之事,製造瞭一場血腥異常的屠戮。
如今,他卻還要強占他國公主,這已經不是造孽二字可以輕描淡寫就說清楚的事情瞭,而是有損大唐國威的惡劣事件,他們以此要求李世民對薛仁貴嚴查重辦。
可奇怪的是,盡管文臣們異常激憤,李世民卻是若有所思地點瞭點頭,他也不追究薛仁貴的責任,此事就在李世民的默許之下就此作罷。
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殺降本是造孽之事,但在此情此景下又是不得已而為之事。如果不這樣做,隻怕會造成除惡不盡的不良後果,為國為民而言,這次斬草除根之事都是必須要做的。
放虎歸山、後患無窮,一生徵戰的李世民和薛仁貴不會不懂這個道理。至於強占公主,那就更好懂瞭,這是薛仁貴的自保之計,他以自汙名節來換取李世民的芳心,是十分聰明的決定。
滅國之戰是何其大的功勞,如果就這樣班師迴朝,必然會功高震主,成為百官的眼中釘、肉中刺。如果在戰場上,犯下一些錯誤,那麼功過便會相抵,也不會受到猜忌。
這也就是為什麼李世民會若有所思,因為他瞭解薛仁貴,更是知道他的所想。也由此,李世民最終選擇瞭默許此事,采取瞭聽之任之的態度,而薛仁貴也安享晚年,活到瞭70餘歲。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