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1/2022, 3:15:50 PM
3.31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張教授的建議是長遠必須要做的準備,但針對眼下的上海防控並不適用” | 圖源:pixabay.com
編者按
從今年3月以來,上海新冠感染病例還處於持續增加的態勢。根據上海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數據,2022年3月29日0-24時,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26例和無癥狀感染者5656例。
3月29日,《知識分子》刊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係係主任張作風關於上海新冠疫情防控的四點建議,引發讀者熱議。
昨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投稿,認為張作風教授的建議是長遠必須要做的準備,但針對眼下的上海防控並不適用。不同於張,王認為上海堅持目前的政策可以實現社會麵基本清零,因此主張當務之急仍是盡快壓製病毒傳播,采取封城和核酸檢測策略。
《知識分子》本著科學問題需要爭鳴、公共議題需要公開討論的原則,現刊發王立銘教授的評論文章,供讀者參考。
*張作風教授和王立銘教授的個人觀點非《知識分子》觀點,但隻要是理性辯論,本刊一貫平等對待,不偏不倚。《知識分子》是理性辯論的平台,歡迎更多專傢發錶個人觀點 附:張作風教授的四點建議
考慮到Omicron很強的傳染性和上海人口集中的大都市,對新冠控製方法可考慮新的思路和方法, 建議以自我采樣來取代群體聚集采樣 (目前已開始分發病原快速檢測盒);
對密切接觸者和輕型病人,以居傢隔離來取代集中隔離 (我下麵會討論建議的根據);最為重要的是 要以有效疫苗來保護老年高危人群和兒童,減少中重型病人 (建議開放復必泰疫苗對65歲以上老人和5歲以上兒童接種);
要用有效藥物來加強對病人的治療 (建議采用輝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閤包裝Paxlovid對早期感染及時治療) 以降低新冠的病死率和死亡率 ,成功把新冠大流行轉化為地方病為階段性目標,來有效保護人群健康。
撰文 | 王立銘(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
這幾天很多朋友轉發UCLA公衛學院流病係主任張作風教授關於上海疫情防控的文章,其中不少人還來問我的看法。其實張教授在知識分子發錶本文前,我們已經有過不少私下交流和爭論。我認為,張教授的建議是長遠必須要做的準備,但針對眼下的上海防控並不適用。
張教授對上海疫情防控的建議,這裏我簡單總結如下:
a鼓勵推動 第三針接種 ,特彆是高危人群的接種,建議緊急引進復必泰疫苗用於老年人群體;
b實行 分級診療 ,輕癥居傢隔離,重癥住院治療;
c推廣 居傢抗原檢測 ,避免核酸檢測造成人群聚集和病毒傳播;
d進口和使用 輝瑞Paxlovid 作為治療支持手段。
張教授的建議,用於未來常態化防控新冠疫情是閤理且需要的。 我也不止一次撰文提到,考慮到新冠病毒的病原學特徵(潛伏期傳播、無癥狀感染比例大、存在動物宿主),它和人類世界長期共存已成定局;因此國內的疫情防控政策由追求動態清零,走嚮開放共存是必然的終局。在那個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整套常態化管控新冠風險的機製。在這個機製中,疫苗(特彆是加強針)的更有力推廣和更大程度覆蓋、新冠感染者分級診療製度的建立(其中也必然的包含新冠自我檢測和輕癥居傢隔離的環節)、以及口服藥物的大量儲備和分發,都是必須準備好的前提。
但問題在於時機選擇: 這些建議在上海,短期內沒有使用場景,反而可能會造成混亂。 我們可以明確的是, 上海目前疫情防控的目標,是快速實現清零;即便絕對清零在技術上存在巨大難度,也應該是快速實現社會麵的基本清零,恢復正常生活和社會秩序。 不管是政策準備還是基礎醫療條件的準備,上海目前根本不具備在危機處理狀態下,從執行瞭2年多的動態清零模式立刻轉嚮共存模式的基礎。剛剛度過第五波疫情高峰衝擊的香港,就是上海的前車之鑒。
下麵我會具體闡述一下對張教授幾條建議的迴應:
先說疫苗接種(張教授的建議a):推廣疫苗接種,特彆是高危人群的完整接種(滅活疫苗的2針基礎免疫+1針加強),毫無疑問是應對疫情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手段。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上海目前高危人群疫苗接種率不高,甚至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具體而言,60歲以上老人完成2針接種的比例是62%,還低於全國平均的80%。作為參照,即便是整體疫苗接種率在發達國傢中並不樂觀的美國,65歲以上老人群體完成2針RNA疫苗接種的比例也到瞭89% [1]。而特彆值得擔心的是,香港的疫情研究數據錶明對於老人群體來說,三針滅活疫苗接種纔能提供充分的保護(重癥和死亡的保護作用約98%),而國內60歲以上老人加強針接種率僅40% [2]。
而且我們知道,疫苗從接種到人體中到真正起效,至少需要等待數周時間;加強針接種更是需要間隔數月時間。這就意味著即便上海市能夠立刻分齣大量的醫護力量為老年人緊急完成接種,事實上也無法在本次疫情高峰度過之前看到疫苗的保護作用。 考慮到上海日增感染者已經達到數韆近萬,醫護力量已經不堪重負,此時分齣大量人手去完成疫苗注射,可能會進一步製造醫療資源緊張。
再說分級診療(包含張教授的建議b+c):這同樣是應對新冠常態化流行的必須手段。但同樣的,在當下的上海,並不適閤馬上切換進入這一模式。
和很多人預想的不同,居傢隔離+自我檢測的策略,聽起來雖然簡單易行,似乎比普測核酸+隔離所有患者要容易實現,但該策略其實需要一整套社會和公衛製度的保障纔能發揮效力,否則效果很可能是放縱新冠的廣泛傳播。
例如:抗原檢測試劑盒的特異性(約98-99%)低於核酸檢測(100%)[3]。聽起來98-99%和100%差距似乎不大,但在目前新冠流行程度仍然很低(隻有韆分之一量級)的上海,前者會産生極大量的假陽性結果(簡單貝葉斯公式推算可得:數萬到數十萬例)。這些自檢陽性者需要分彆上報有關部門組織單獨核酸復檢,復檢過程還需要把當事人作為潛在感染者小心處理防止病毒繼續傳播,需要投入的基層力量可能還要遠大於全民應檢盡檢。我們需要明確, 低敏感度、低特異性的抗原檢測的方法,僅適用於新冠流行率較高的地區作為居民自我健康監測手段,或用於大規模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方便掌握全局情況,而不適用於在新冠流行率整體極低的地區作為感染者篩查手段來使用。
再例如:在感染者數量龐大、輕癥比例很高的背景下,感染者居傢隔離等待自我康復,將醫療資源留給高危人群確實是閤理且能夠持久的疫情管控措施。但居傢隔離有三個特彆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相比集中隔離,居傢隔離幾乎必然會帶來部分額外的疫情傳播風險,在方艙收治能力足夠的前提下,沒有必要轉嚮居傢隔離;第二,在國內居住條件下,幾乎不可能讓感染者單獨居傢隔離,傢庭內傳播風險會大大提升,特彆是考慮到傢庭內部往往有老年成員,健康風險更是不容小視;第三,居傢隔離並不能單純把感染者關在傢裏,需要一整套係統與之配閤,比如要給居傢隔離者配發體溫計和血氧監測等儀器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居傢隔離者如齣現病情惡化,要有現成渠道第一時間上報和被及時收治;居傢隔離者要有專人負責生活物資和藥物配送;等等。 上海目前顯然不具備這整一套支持居傢隔離的係統,而如涉及疫苗問題時我們所談到的,在危機處理模式下,讓上海分齣大量精力去從頭建設這套係統,顯然是不現實的。
最後再說一下進口疫苗和藥物的使用問題(包含張教授的建議a+d):同樣的,批準進口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特彆是復必泰)和新冠藥物(特彆是Paxlovid)都是需要且正確的。 但我們不宜高估這些措施在應對上海本輪疫情中的價值,更不能産生等待進口神器幫我們奇跡般化解疫情的幻想。
先說疫苗:復必泰(也就是BNTX和輝瑞聯閤開發的RNA疫苗,BNT162b2)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接種瞭數十億劑次,安全性和保護效果都得到瞭很好的驗證,批準進口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種無法幫助我們應對上海這波疫情(上述對 “疫苗接種” 的迴應)。而更重要的是,香港最新的奧密剋戎疫情數據已經證明,針對高危人群,三針滅活疫苗接種的保護作用和3針復必泰接種的效果相當,預防重癥和死亡的效用都達到瞭98%。 因此,與其說寄希望於尚未獲得藥監局正式批準的復必泰和尚未在國內做過測試的接種方案 (2針滅活+1針復必泰) ,更安全閤理的措施顯然是推動滅活加強針接種。
再說藥物:國傢藥監局已經批準瞭Paxlovid的進口和緊急使用,在上海地區也已經部分到貨。該藥物已經被證明能夠顯著降低新冠高危人群的重癥和死亡風險(89%),對上海疫情防控會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但我們也同樣需要注意的是,Paxlovid的使用有非常敏感的時間窗口,最好在高危人群被感染後、癥狀齣現3-5天內使用纔有很好的療效。與此同時,受輝瑞公司自身産能局限,國內的Paxlovid藥物供應短期內不會很高(目前進口數量在數萬療程的水平)。這兩點其實都在提醒我們,上海需要首先更好更快地控製疫情傳播,纔有可能利用使用場景和使用規模均受到局限的Paxlovid來大大降低重癥和死亡率。而這一點實際上和張教授的建議b+c,也就是在上海推廣居傢隔離+自我檢測,是矛盾的。
最後再次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a 張教授的建議: 推廣疫苗接種;分級診療製度建立;口服藥物引進使用,對於未來常態化的新冠疫情管控,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議。
b 但在當下的上海,當務之急是盡快壓製病毒傳播,控製總感染人數和重癥人數,盡早恢復基本社會生活秩序。在這個目標之下, 封城+核酸普測 應該是唯一能夠滿足要求的手段。上述常態化管控措施,應該等到上海清零,或者較好的壓製瞭病毒傳播的勢頭之後再從容推行。
c 和新冠病毒的常態化共存是終局,但 從動態清零轉嚮共存 ,需要一整套政策和資源儲備作為配套,絕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易行。需要投入的物質資源、社會治理需要的精細化程度,甚至可能還超過瞭封城所需。這一點我們也需要有心理準備。
d 進口疫苗和藥物 確實應該允許進口和使用。但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對進口疫苗藥物在這一波上海疫情中的效用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更不能産生打算依靠它們戰勝這波疫情的錯覺。我知道現在圍繞清零和共存的爭吵非常多,甚至到瞭撕裂的程度。但在最後,我還是要說一句可能會同時得罪兩邊的話:隻談眼前清零而不看終局,隻談未來共存而不做準備,都是有問題的。希望這波疫情平息後,爭取來的寶貴時間,能幫助我們為未來的開放做好準備。
2022/3/30
參考文獻:
1.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254250/share-of-older-us-adults-fully-or-partially-vaccinated-against-covid/
2.https://www.shantou.gov.cn/stswsj/gkmlpt/content/2/2034/post_2034771.html#3521
3.http://news.china.com.cn/2022-03/15/content_78110169.htm?f=pad&a=true
製版編輯 | 薑絲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