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3:41:12 PM
氫能被外界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氫能汽車産業發展也正不斷迎來政策利好。
日前,國傢發改委和國傢能源局聯閤發布瞭我國首個《氫能産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從戰略層麵對氫能産業的發展做齣頂層設計。
根據《規劃》設定的目標,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産氫和可再生能源製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係,氫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到2035年,形成氫能産業體係,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麵對氫能廣闊的發展前景,國內多傢車企也紛紛予以布局,其中包括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集團”,600104.SH)、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通客車”,600066.SH)、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和武漢格羅夫氫能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羅夫”)。
在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看來,在“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必須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氫能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也是未來交通能源的重要補充形式,氫燃料電池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有很多的優勢,比如其能量密度很高。此外,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保有量當前不足萬輛,這也意味著,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産業前景廣闊
“我國氫能産業仍處於發展初期,相較於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産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産業發展的基礎性製度滯後,産業發展形態和發展路徑尚需進一步探索等問題和挑戰。同時,一些地方盲目跟風、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建設的苗頭有所顯現。”對於國內氫能産業發展的現狀及政策齣台的背景,《規劃》提齣,麵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亟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進一步提升氫能産業創新能力,不斷拓展市場應用新空間,引導産業健康有序發展。
格羅夫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氫能主要具有來源廣、比能量高、汙染小、效率高、可貯存、可運輸和安全性高等諸多優點。“氫能、儲能和燃料電池係統的特點,決定瞭氫能在未來能源結構占比中的戰略地位不可替代。”
“基於氫能自身優勢,決定瞭氫能産業前景廣闊。氫能源時代的到來驅動能源轉型和動力轉型,主要應用在大交通領域和能源互聯網領域,將催生兩個數十萬億級的大市場,氫能源近期最適閤的兩個應用場景為氫能汽車和氫儲能與分布式發電。氫能與儲能也已成為國傢‘十四五’規劃的六大未來産業之一。”上述負責人錶示。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中國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在終端能源體係中的占比為5%;到2050年,氫能將在中國終端能源體係中占比至少達到10%,産業鏈年産值約12萬億元。
對於上述《規劃》齣台對汽車行業帶來的影響,開源證券研報指齣,我國齣台首個氫能産業中長期規劃,有望進一步促進氫能産業規範有序高質量發展。“伴隨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成本的下降,燃料電池車有望迎來快速發展。電動化、智能化加速下,汽車行業將迎來嚮上周期。”
“當前,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産業,已全麵進入瞭培育起步期。”宇通集團新能源研究院院長李高鵬錶示,“我們要繼續做好基礎技術開發,市場研究、産品規劃、産品開發與驗證等核心工作,抓住國傢示範契機,推進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全場景示範和大規模推廣,通過落實‘示範城市-重點城市-全國推廣’三步走策略,充分發揮示範企業的龍頭效應。”
搶奪市場蛋糕
華西證券研報指齣,《規劃》的落地,將與各地方氫能産業鏈支持政策形成呼應,全麵推動氫能領域發展。
以武漢市為例,當地在3月31日發布的支持氫能産業發展意見中提齣,到2025年,全市氫能産業鏈年營業收入擬達到500億元,規上企業達到100傢,纍計産業投資總額達到200億元。
除瞭各省市發布的氫能發展規劃外,相關汽車企業也紛紛躬身入局氫能汽車産業。作為國內最早開展燃料電池技術研發的汽車企業之一,上汽集團於2001年就啓動瞭“鳳凰一號”燃料電池汽車項目的研發工作。上汽集團燃料電池車商業化運營總裏程近500萬公裏,纍計實現碳減排逾600噸,相當於種下瞭12萬棵樹。
記者注意到,2020年9月,上汽集團正式發布國內汽車行業首個“氫戰略”:在2025年前,推齣至少十款燃料電池整車産品,捷氫科技達到百億級市值,建立起韆人以上燃料電池研發運營團隊,形成萬輛級燃料電池整車産銷規模,市場占有率在10%以上。
“到2025年,上汽集團自主開發的燃料電池係統將實現纍計銷量超過3萬台套,成為國內自主燃料電池係統的領導者。到2030年,上汽集團將成為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産權和全球競爭力的燃料電池整車生産企業。”上汽集團相關負責人錶示。
宇通客車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早在2009年,公司便開始研發第一代燃料電池客車。“公司已完成瞭三代燃料電池客車開發,整車壽命、低溫啓動、經濟性、續駛裏程能力逐步提高,目前正在開發第四代燃料電池城市客車。”
東風公司也是國內最早開始燃料電池研究的企業之一。“2005年和2008年,東風公司聯閤武漢理工大學閤作開發瞭‘楚天一號’乘用車、‘楚天二號’中巴車;2016年,公司開始氫燃料客車及底盤産品方麵的布局;2017年東風還推齣瞭兩款燃料電池廂式運輸車。從2018年開始,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就牽頭承擔瞭國傢的‘全功率燃料電池乘用車動力係統平台及整車開發’項目。”東風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落地方麵,東風公司交齣的成績也日益亮眼。今年1月份,東風商用車與國傢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署戰略閤作協議,計劃在未來兩年實現100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的市場聯閤推廣。
“問道”穩健發展
在踐行“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我國已齣台瞭多項鼓勵支持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政策。但氫能商業化尚處於早期階段,尤其是在汽車領域,量産的氫燃料電池車主要以客車為主,在乘用車領域的應用尚不多。
記者注意到,2021年4月,格羅夫在上海國際車展期間發布瞭商用車品牌“中極氫能汽車”,並發布瞭兩款氫能商用車。“目前,公司旗下已經有多款商用車取得工信部車型公告,正在進行小批量試生産,今年將全麵量産並批量投放。”格羅夫上述負責人錶示。
對於氫能仍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的原因,浙江大學國際聯閤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記者,當前氫能大規模使用條件尚未成熟,主要是氫能在物流運輸過程中存在體積過大問題,管道、液態氫、固化氫等物流運輸模式都在探索當中。
盤和林錶示:“如今,氫能汽車的技術相對成熟,諸如鉑催化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已經可以在技術上實現。未來,隻要攻剋瞭氫能的儲運難題,大規模布局加氫站,氫能汽車即可進一步普及。”
“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的關鍵技術突破和國産化,氫氣成本和整車成本的降低和加氫設施網絡化建設,是氫能在交通領域大規模應用的難點。”格羅夫上述負責人錶示。
針對氫能乘用車發展問題,張翔告訴記者,目前氫能乘用車發展比較好的國傢是日本和韓國,代錶車企是豐田和現代。“我國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目前還沒有量産。”
如何解決行業麵臨的上述發展難題?格羅夫相關負責人稱:“隨著國傢‘雙碳’戰略的實施和氫能汽車示範城市群産業支持政策的到位,未來兩三年內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今年會迎來氫能重卡商業應用的發力之年,2024年、2025年將會迎來氫能乘用車在特定場景、特定車型市場投放的發力之年,格羅夫將緻力於引領全球氫能乘用車市場的趨勢和潮流。”
針對氫燃料客車大規模推廣中存在的“基建、配套、核心技術攻關”等多重考驗,李高鵬建議,可以進一步明確氫能主管部門、加快審批流程,加大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補貼力度、擴大行業規模,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運營商進入市場。
與此同時,在催化劑、質子膜等“卡脖子”領域,李高鵬則建議,設置專項資金,加強“産、學、研”協同攻關,快速突破整車壽命、大功率燃料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全麵助力氫能産業鏈自主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