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9:15:40 AM
圖片來源:unsplash
「如果不進行亟需的改革,中國的技工學校就無法實現政府培養熟練勞動力的目標。」一位名叫「Zhuoran Li」的學者在著名的英文政治刊物「The Diplomat」(中譯《外交官》)裏麵指齣。他將中國的職業教育與韓國職業教育相比較,並得齣「當前中國的職校無法實現培養技術工人的預期」的結論。在他看來,一係列的教育改革或許並不會像中國政府計劃的那樣減少學生之間的競爭, 職業教育體係的盲目擴張,隻會剝奪更多學生獲取素質教育的機會。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技能勞動者已超過 2 億人,占就業總量比例從前幾年的 20% 提高到26%,而高技能人纔隻有 5000 萬人。另據麥肯锡公司在 2013 年的一份報告指齣,到 2020 年,中國用人單位將需要1.42 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纔,而如果勞動者的技能不能進一步得以提升,中國將麵臨 2400 萬的人纔供應缺口。
當人纔缺口遇上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如何重新認識中國現代職業教育,以及發展職業教育?同屬東亞,我們又能從鄰國韓國的職教模式中汲取到哪些經驗?
放眼全球,德國的學徒製、韓國的職業技術培訓等富有特色的職業教育體係為本國的工業發展增添瞭強勁動力。可以說, 每個製造強國的背後都少不瞭一個完備、成熟的職業教育體係。
然而,我國嚮創新強國轉型麵臨瓶頸,缺乏熟練技術人員乃一大問題。根據人社部的預測,到 2025 年,國內製造業將麵臨 3000 萬以上的可用勞動力人纔缺口。目前,約 70% 的中國勞動力普遍素質低,人力資本未得到有效開發。當前,一邊是企業用工荒,另一邊則是求職者就業難,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凸顯。我國亟需建立一支龐大、穩定的職業技術人纔隊伍,滿足國內就業需求。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緊扣服務國傢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綫,不斷完善頂層製度設計、健全政策體係,引導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019 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傢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齣「完善學曆教育與培訓並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係」。2021 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和《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相繼齣台,為職業教育發展再添「一把火」。可以看齣,政策對職業教育的支持非常明顯,而職業教育也被看作是推動産業升級、解決就業問題、緩解教育焦慮的必需品。
二戰後,職業教育迎來瞭全球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各國紛紛建立瞭職業院校,擴大職業教育覆蓋範圍,職業教育發展亦成瞭發達國傢與欠發達國傢的重要分水嶺。由於半世紀培養齣來的職業技術技能人纔為推動國傢發展做齣瞭巨大貢獻。韓國也在這一時期脫穎而齣,成為通過職業教育改變國際發展命運的一大典範。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韓國迅速實現瞭工業化,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並創造瞭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跡」。究其原因,除瞭科學技術的進步, 更重要的是重視發展本國的職業教育,培養瞭大批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纔。
1960 年代,韓國時任總統樸正熙齣台一係列推動建立職業院校的政策,以滿足工業化發展需求。推動國傢工業化發展不僅需要科研高精尖人纔,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工業産品。因此韓國提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由此成為助力韓國製造業發展的必要前提。
1960 年代,韓國政府圍繞産業升級,製定閤理的職業教育發展方案,並參照德國模式建立瞭一大批職業教育學校。在勞動密集型産業階段,韓國職業教育注重培養熟練型技術工人,強調增加工程類中等職業教育人纔的培養力度。1970 年代,韓國政府轉變職業教育辦學重點,采取瞭以發展重工業為重點的新發展戰略,僅僅圍繞電子、機械以及汽車等相關産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人員培訓。在此期間,韓國政府先後製定瞭《職業教育技術 5 年技術》(1958-1962)、《科學技術教育 5 年計劃》(1967-1971)、《科學技術人力供給計劃》(1973-1981)。1980 年代,韓國政府又將職業教育的人纔發展重點轉嚮新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以發展高附加值産業。簡而言之, 韓國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之間形成瞭一種互動發展的模式,即通過社會經濟助力職業教育,再通過職業教育反哺社會經濟。
此外,韓國政府注重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除去大量資金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其政府注重為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提供社會經濟待遇。70 年代,韓國齣台的《國傢技術資格法》規定,對於獲得技術資格者給予相應的經濟和社會待遇,並在就業、奬金、服兵役、海外進修等方麵享有優先權。此外,韓國政府還規定,最高職稱的技術工人可與具有博士學位的最高職稱工程師享受同等待遇。
簡言之,韓國政府自 20 世紀 60 年代起,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采取瞭一係列性質有效的改革措施,全方位地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經濟地位,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瞭廣闊空間。
中韓職業教育受眾大有不同。在韓國,職業學校係統吸引瞭一大批成績優異的學生。許多韓國初中學生通常需要收到中學校長的推薦信,纔能獲得進入技術高中的機會。對許多韓國青年來說,傢有萬金,不如一技傍身,在找工作越來越難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職業教育甚至直接應聘學徒以學習一技之長。與韓國不同,中國職業教育還麵臨著社會認識存在偏差的問題。 在中國,職業學校常被認作是那些成績差、沒天賦還不努力的學生的兜底選擇。 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校一直是中國傢長的第二選擇,除非中考未考入普通高中,否則很少有中國初中畢業生會進入職業院校。 對中國青年來說,普職分流或許不僅僅是「分流」,更是「分層」。
韓國職業高中以其嚴謹的學術標準而聞名。通過多次課程改造,這些學校不僅教授學生技術技能,還提高瞭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韓國政府於 1973 年通過瞭《國傢技術資格法》,允許政府製定標準並監督職業教育的質量。此外,它於 1974 年建立瞭國傢技術技能資格 (NTQ) 測試,以衡量學生在職業學校期間的學習情況。所有學生必須通過 NTQ 考試纔能畢業。
與韓國相比,中國的職業學校卻麵臨嚴重的形象問題,學校的漠視、教師的木訥以及學生的滿不在乎給職業教育更是濛上一層陰影。職校名聲問題背後隱藏的是教育質量問題, 91% 的學生在參與職業教育後,數學成績甚至難以達到入學時的水平,「職業教育能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未來」之類的不解橫亙在無數學生與傢長的心頭。
韓國高速發展時期,職業教育體係為工業發展提供瞭大批高素質、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職業教育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培養目標、方案,為韓國戰後經濟騰飛夯實瞭基礎。
韓國職業高中通過與行業和公司建立人纔網絡體係幫助大批學生獲得工作,在學生就業以及企業用人方麵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57% 的韓國職業學校學生可以通過學校推薦找到工作,17% 的學生通過學校安排的實地培訓找到工作。同時,超過 80% 的學生於在校期間找到瞭與其專業相關的工作。韓國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畢業時,絕大部分可以直接上崗,不必再接受培訓。同時以學生會為主進行自律管理、參加社會實踐。 教學質量保證瞭韓國的用人單位對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的態度,不是看學校的規模、名氣,隻需要專業對口即可讓畢業生放心入職。
對比於韓國,中國職業學校的水平參差不齊,多數學校很難為畢業生提供穩定、長期的工作機會,就業前景不明晰。大多數中國學生在沒有接受適當的工作培訓的情況下,56% 的學生隻能進入低端製造業。既然職中畢業和初中畢業一樣隻能進廠打工,為何還要去職校浪費時間呢?初中畢業生看不到參與職業教育的價值,因而他們也早早退齣教育並盡早進入社會,走上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工作崗位。
産業迭代升級下的技術技能人纔缺口亟需職業教育體係重點發力。一方麵,中國政府齣台瞭一些政策來加強職業教育的發展。例如,引入技術技能證書有助於對技術學習進行基準測試和監控,允許公司建立自己的職校以解決就業問題等。另一方麵,缺乏有效的監督會導緻執行問題和欺詐。經濟學傢 Scott Rozelle 發現,在某省約 20% 的注冊職校名存實亡,沒有教學樓、教師,也沒有學生,但卻成為瞭套取政府大量資金和補貼的工具。
與韓國的比較錶明,當前中國的職校卻無法實現培養技術工人的預期。 一係列的教育改革或許並不會像中國政府計劃的那樣減少學生之間的競爭,職業教育體係的盲目擴張,隻會剝奪更多學生獲取素質教育的機會。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匱乏,意味著中國普高學生必須爭奪寶貴大學的有限名額,而初中生也要努力擠進前 50%,以獲得進入普高的機會。
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於避免學生與傢長的內捲與內耗,然而,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問題、名聲問題、就業問題隻會讓傢長「揠苗助長」,加劇中考競爭壓力。 一位北京中學生的媽媽說,當她走進傢長會時,她驚恐地發現 40 人的班裏,有一半人不能上普高。那一刻,她決定盡全力以確保她的女兒不會成為剩下的 20 個學生之一。這些教育改革政策真的可以減少競爭嗎?它是否隻會讓競爭來得更早、更激烈?
參考文獻:[1]於彤彤.韓國上下貫通式職業教育的藉鑒與啓示[J].現代職業教育,2021(36):150-151.[2]馬曉東.韓國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耦閤關係及啓示[J].閤作經濟與科技,2019,(23):104-105.[3]賀春蘭.如何理解高中階段職普比分流――對話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研究員.人民政協報,網址:http://jyt.ah.gov.cn/tsdw/zyycrjyc/snwsc/4044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