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5:24:08 PM
薊,是菊科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春時期的苗可作蔬菜食用,春夏時期的花像發髻,花和莖葉以及鞦鼕時期的根可作藥用。
以薊為姓,飛揚在童話中。
一 高冷與火熱
薊,是把高冷和火熱無縫對接的妙草兒。
她的花,那紅色或紫色的小巧樣兒,像古人梳發時綰齣的發髻,一絲不苟,標準的美人髻,透齣的花語也是沉默、穩重、嚴謹的愛。她的苗和葉,則以奔放大氣的形象,放飛著自我,有大有小,還長著刺。如明代醫藥學傢李時珍所說:“薊猶髻也,其花如髻也。曰虎、曰貓,因其苗狀猙獰也。”“猙獰”在這兒,可不算貶義,隻是形象地形容其狀態。古人的饒有趣味,常令人綻放會心的微笑。
薊
薊便有瞭大薊和小薊之分,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其區彆如宋代醫藥學傢寇宗�]之說:“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作菜雖有微芒,不害人。”薊是處處有的,主要生長於海拔400米至2000米的山坡、林緣、灌叢、草地、荒地、田間、路邊、溪旁,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裏更是生長良好。
丹麥作傢漢斯・剋裏斯汀・安徒生看到薊時,也情不自禁寫她,童話《薊的遭遇》由此産生,安徒生在日記中說明瞭寫作的“唯一”理由:“我在巴斯納斯莊園附近的田野上見到瞭這樣一棵完美無缺的薊。我彆無選擇,隻好把它寫成一個故事。”薊的位置由此開啓。
童話中的薊本來“除瞭一隻拖牛奶車的老驢子以外,誰也不理它”。與近在咫尺的柵欄中美麗花園裏的花草樹木相比,她確實顯得有些低矮。可是,一位來自蘇格蘭的小姐看上瞭她,摘下她的第一朵花,插在一個年輕紳士衣服的扣眼裏。薊立刻“感到好像有露珠和陽光滲進瞭身體似的”,她也認為自己的位置“應該是在柵欄裏麵,而不是在柵欄外麵”,覺得自己“一定會被移植到花園裏去的”,並“每一分鍾都等著走過柵欄”,非常期盼自身價值實現。不過,直到蘇格蘭小姐和年輕紳士由愛情進入婚姻,薊的最後一朵漂亮得像銀子一樣的花的花萼都被他們帶進柵欄中的房屋客廳、刻在夫婦倆畫像相框上的時候,薊也沒能進入柵欄。
這篇童話最初發錶在紐約的《青少年河邊雜誌》1869年10月號,又在當年12月17日丹麥的《三篇新的童話和故事集》印齣。故事裏的薊,遇上瞭發現美的目光,隻是沒有得到想要的位置。這世間萬物,本應該有著各自匹配的位置,恣意不羈愛自由,隨心隨意不憋屈,彰顯齣生物之本性。然而,現實生活中,德纔與位置不匹配之事常有,有的被嚴重低估,處於低位置上;有的被嚴重高估,配不上那位置。
好在,在中國古代,薊與其位置比較匹配。人們常把薊當蔬菜食用。早春時節,采來薊的嫩苗或嫩葉,用沸水燙軟薊上尖刺,以清水漂洗乾淨,直接炒食。夏天來臨,要麼把薊做成湯菜,要麼直接做成涼拌菜,要麼將薊切碎和麵蒸食。深鞦時候,挖取薊的肉質根,清除雜質後,或用清水洗淨並加清水略微煮一下,醃成醬菜食用;或曬乾保存,製成乾品,以便日後食用。薊能夠保護肝腎和心血管,增強肝髒排毒功能,改善血液循環,防止動脈硬化。
也由於被人喜愛,纔有瞭薊國,並帶來瞭薊姓。據《姓氏考略》記載,大約在殷商時期,古代範陽(約今北京城西南一帶)因為漫山遍野長著獨具氣質和纔情的薊,便自然形成一個小國,史稱薊國。薊國是今北京最早形成的國傢之一。西周時,薊國成為周國的封國,周武王姬發敬仰先賢的功德,封黃帝之後裔於薊國做諸侯,《禮記・樂記》載:“武王剋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周本紀》也說武王褒封“帝堯之後於薊”。薊國約公元前7世紀為燕國所並,原薊國君主族人便以國名為姓,稱薊氏,世代相傳。
我也喜歡薊,喜歡那清高端莊外錶下的自由純淨心。
二 浪漫與神奇
薊在中國古代姓氏中的位置也比較理想,開創瞭神話一般的存在。
其中心人物是東漢建安年間名士薊子訓。正史、野史、方誌類古籍對他均有記載。
南朝宋時期史學傢、文學傢範曄的《後漢書》載曰:“薊子訓者,不知所由來也。建安中,客在濟陰宛句。有神異之道。”“子訓流名京師,士大夫皆承風嚮慕之。”薊子訓不知從哪兒來的,建安年間客居在濟陰宛句(約為今山東菏澤西南),因為有“神異之道”,士大夫爭相拜訪,趨之若鶩。
東晉道教學傢、煉丹傢、醫藥學傢葛洪的《神仙傳》載:“薊子訓者,齊人也。少嘗仕州郡,舉孝廉,除郎中。又從軍,除駙馬都尉,人莫知其有道……”薊子訓是齊國人,少年時期曾在州郡做官,被舉孝廉,任職郎中,後又從軍,任職駙馬都尉,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身懷絕技。
漢代時,許多人既信奉佛傢,又信奉道傢。薊子訓是佛道精通之人,待人謙恭有禮,很講信義,也善於宣揚自己的神技異術。他樂善好施,傢裏一辦筵席就是幾十桌,客人一來就是幾百人,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美酒佳肴的款待。當時京城許多人都以能到他傢做客為榮,對他的道術深信不疑,並自覺成為粉絲,廣而告之其神異本領,故薊子訓之大名在京師以及北方各地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追逐觀者常有韆數。既到京師,公卿以下候之者,坐上恒數百人,皆為設酒脯,終日不匱。”
大薊圖譜
薊子訓的神奇故事非常多。他曾在二十三戶朝士人傢同時齣現,穿著服飾之顔色式樣均無二緻,但談論的話題卻各不相同,這件奇聞,令“京師大驚異”。他的長生不老之事,更是被傳得沸沸揚揚:薊子訓二百多歲時,有個百歲老人對眾人說,他少時見過薊子訓在會稽集市上賣草藥,為人治病,且手到病除,當時的麵容就和現在一模一樣。薊子訓五百多歲時,有人在長安東霸城看見他手執藥草和“一老翁共摩挲銅人”,倆人共嘆:“適見鑄此已近五百歲矣。”原來倆人從發現鑄造這尊銅像起,至彼時已五百年瞭。聽到這話的人大為驚訝,想追隨薊子訓,但薊子訓迴頭看這人一眼,便和老翁駕著驢車離去,轉眼不見蹤影。
說薊子訓有500多歲可能有點誇張。據相關史料記載,薊子訓約公元184年生,壽命約100歲以上。其實,薊子訓是個精通醫術和方術、很會養生的高手,會一些民間障眼法之類的奇幻之術。藥草,也是薊子訓行神奇之術的重要道具。作為薊姓後裔,他當然喜愛薊。食用和療疾,都得心應手。他深知,大薊小薊都性味甘溫,大薊可以療癰消腫、止血去瘀、令人肥健,小薊可以養精保血、清熱除煩、開胃下食。當他的粉絲齣現咯血、吐血、尿血等癥狀或類似現代肝炎、腎炎、乳腺炎等病癥時,他就用薊來為他們治療,療效均好。治療過程中,他還營造一些奇幻效果。升騰的火光,繚繞的煙雲,常常在一瞬間將他環繞,令他宛若神仙,翩然下凡。內在的高超功底、外在的奇妙形式,讓他在人們眼中更加神奇瞭。
薊子訓晚年厭倦官場,認為做官會影響自己修煉不老之術,於是辭官,清心寡欲,研讀《易經》,寫些精短而涵義頗深的文章,還時常與孩童聊天嬉戲。那可愛孩童說的話,可不就是童話麼?薊子訓還變些小魔術和孩童一起開心。有時,輕輕一擺,幾朵薊花展在掌心;有時,緩緩一吹,數片薊葉從天而降。在孩童們的歡呼雀躍中,薊子訓攜著薊,跳躍在浪漫與神奇之間,和後來的安徒生,有著幾分相像。
我也喜歡薊在這童話裏的光景。
三 薊在童話中
在大洋彼岸的歐洲,薊更是美與理想的存在。
據記載,羅馬帝國強盛時期,曾經派精銳部隊越過英吉利海峽嚮蘇格蘭發起戰爭。蘇格蘭軍隊雖然據險防守,然以寡敵眾,顯得力有不逮。一天深夜,羅馬軍隊欲偷襲蘇格蘭,蘇格蘭軍卻因白日作戰疲憊已陷入睡眠而毫無察覺。就在羅馬軍隊即將潛入城堡時,一名羅馬士兵突然發齣瞭痛苦而尖銳的叫聲,很快驚醒瞭許多蘇格蘭人。原來這名羅馬士兵踩到路邊長滿尖刺的薊,尖刺帶來的劇烈疼痛讓他無法控製自己的聲音。蘇格蘭人發現瞭羅馬軍隊的偷襲,立刻做齣反擊,保住瞭蘇格蘭的土地。薊由此被認為是拯救國傢的花,蘇格蘭人將其尊為國花。
難怪在安徒生童話裏,那位蘇格蘭小姐一眼看中薊呀。薊,終於成為治愈係精靈。
安徒生決定寫童話,也始於對美的思想和位置的追求:“為瞭爭取未來的一代。”安徒生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傢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他的文學生涯始於1822年。早期主要創作、發錶和齣版詩歌和劇本等,1833年齣版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是他成人文學的代錶作,為他贏得國際聲譽。大約在1835年,他齣版瞭第一本童話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此後數年,他常常於聖誕節期間齣版一本童話集,作為送給孩子們的新年禮物。他用近40年時間創作瞭大量童話。擁有瞭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這樣美好的位置,安徒生實至名歸。
童話的意義,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它告訴我們,世界很殘酷,但要嚮往溫柔和堅強。安徒生用溫暖的筆和悲憫的心,為我們曾經柔軟的天真希冀而寫,也為我們如今曆經風雨之後的嘆息而寫,他為每一個讀他童話的孩子後來波瀾起伏的一生而寫,他給予童話角色極大的安慰和關懷。薊,也擁有瞭理想主義光芒。
“一個人的遭遇真是想不到的”,偶然而莫名,如風之來去,唯有思想的沉實厚重可以托起一切人間際遇及其帶來的擔負。雖然,薊進入柵欄的願望難以達到瞭,但是,薊的思想開齣瞭這樣一朵花:“隻要孩子走進裏麵去瞭,媽媽站在柵欄外麵也應該滿足瞭。”慰藉瞭自己的不得意,更錶達瞭最深切的母愛。這愛,是真正的光榮。
最令人對世間充滿感恩的是童話結尾句,陽光對薊說:“你也應該得到一個好的位置。”“在花盆裏呢?還是在相框上呢?”薊問。“在一個童話裏!”陽光說。
是的,童話就是一個發光的位置。
我們,也正滿心歡喜地,慢慢活成瞭自己越來越喜歡的模樣。(責編:瀋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