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1/2022, 2:07:16 AM
曆史證明,承平日久,哪怕是偏安一隅,也會慢慢消磨鬥誌,忘記身邊環伺的危險的。
南宋畫院初期,李唐畫齣瞭《采薇圖》、劉鬆年畫齣瞭《中興四將》,還有一些畫傢畫瞭《文姬歸漢》、《鬍笳十八拍》等作品,以錶達對喪失的國土和淪陷的親友的痛心與擔心。
但時間一久,到瞭南宋四傢中馬遠這一輩人的時候,就很少齣現這樣的題材瞭。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祖籍為河中(今山西永濟),靖康之變時馬傢南遷,跟隨南宋朝廷來到瞭錢塘(今浙江杭州)。
馬傢怎麼就在寸土寸金的新首都混瞭個戶籍呢?
這是因為馬傢是個丹青世傢呀!
馬遠曾祖馬賁善畫花鳥及小景,入宮廷畫院為待詔。其祖父馬興祖也是南宋畫院待詔,其叔馬公顯,父馬世榮都是山水、人物、花鳥兼長的畫傢,都被徵入畫院。他兒子馬麟也做瞭畫院祗侯。――這一傢子一連五代都入瞭畫院,堪稱宋朝皇傢畫院釘子戶啊!
當然,能成為釘子戶都是有能耐的,尤其是馬遠。
馬遠青齣於藍而勝於藍,他不但繼承傢學,還發展瞭李唐的畫風。
他也擅用雄健的大斧劈皴畫奇峭堅實的山石峰巒,以拖技的形態畫樹。
例如他的《踏歌圖》就在這些方麵有典型的錶現。
《踏歌圖》
《踏歌圖》為絹本設色,縱191.8厘米,橫104.5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畫描繪瞭峭拔山峰下的農田小徑上,四位老農踏歌歡慶豐年的景象。
山石采用瞭水墨淋灕的大斧劈皴,描繪齣岩石的塊麵,清爽利索。畫柳枝鬆乾也采用頓挫分明的綫條,形成瞭自己的樣式。
當然,最具神采的是四位老農,他們一邊歌唱,一邊用腳踏地打著節拍,形象樸實生動,具有幽默感。
――光看這幅畫,給人一種“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的感覺。
實際上,馬遠所在的年代是南宋光宗、寜宗在位之時,外有金國虎視眈眈,內有韓�腚小⑹訪衷兜燃槌級崛ā�1208年,南宋還與金國簽訂《嘉定和議》,兩國改為伯侄關係,宋要繳納的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還額外賠償三百萬軍費。
這樣的情況下,廣大的農民真的還能這麼歡快地踏歌跳舞嗎?
所以,《踏歌圖》很明顯就是起著粉飾太平的作用。
說迴美術本身,馬遠在繪畫藝術上的創新之處是在章法上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麵上留齣大幅空白以突齣景觀,錶現空�韉目占浼芭ㄓ艫氖�意。
在這一點上,他的代錶作是《寒江獨釣圖》。
《寒江獨釣圖》
《寒江獨釣圖》畫麵上有大片的留白,隻在黃金分割點上畫瞭一葉扁舟,一人在船頭垂釣。
船很小,而背景卻很寬闊,大片空白突齣瞭江水的遼闊,也加深瞭畫麵“獨”的意境。
這種以大麵積的“留白”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的手法,是一種極高明的錶現手法,虛實結閤――美學傢認為,“藝術傢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宗白華《美學散步》),此畫正閤乎“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標準。因此,《寒江獨釣圖》被後世稱為神作,馬遠也由此得到瞭“馬一角”的外號。
以前的美術欣賞指引文章說馬遠的這種手法是畫傢為瞭錶達對山河殘破的憤懣之情――這就有點ZZ掛帥瞭,以現代人的思想去度古人之腹。馬遠情商很高的(畫《踏歌圖》就是證明),人傢在官場上混得很開。在這連皇帝都不想提收復失土的情況下,他怎麼會跳齣來冒這個頭錶這個態呢?
馬遠把精力集中專心鑽研繪畫技巧上。
很多人知道世界美術史中最知名的關於“水”的作品,是日本畫傢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作品《神奈川衝浪裏》,但葛飾北齋水的畫法來源於哪裏呢?
看看這幅畫中的波浪,跟《神奈川衝浪裏》是不是很相似?
這幅畫齣自馬遠的《十二水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十二水圖》部分
也就是說,早於葛飾北齋 700 多年,馬遠就對水的形態做瞭細緻分析,精確而生動地概括齣瞭江河湖海等12種不同狀態的水勢,並用高超的錶現技巧畫瞭齣來。
完全可以說:在曆代描繪水的動態方麵,馬遠是集大成者。
明代的鑒賞傢李東陽認為:馬遠傳達齣瞭水的特性,抓住瞭對象的本質。
除瞭山水,馬遠還擅長人物、花鳥、雜畫等。
他重要傳世作品還有《華燈侍宴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山徑春行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西園雅集圖》(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梅石溪鳬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鬆下閑吟圖》(上海博物館藏)等。
《華燈侍宴圖》
《山徑春行圖》
馬遠的兒子馬麟畫風跟他爹差不多,傳世的《靜聽鬆風圖》、《秉燭夜遊圖》、《芳春雨霽圖》等都具有優美誘人的藝術魅力。
《靜聽鬆風圖》
《秉燭夜遊圖》
從這些畫麵中,我們可以看齣:趙宋王朝早已忘記北還中原的使命,滿足於半壁江山中的苟且偷安。但這種偏安能有多久呢?數十年後,南宋被元所滅。(《靜聽鬆風圖》作於丙午即1246年,1278年南宋全境已納入元朝版圖)
嗚呼,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係列文章。每篇一分鍾,收獲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齣處,歡迎齣版社與我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