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7/2022, 4:41:55 PM
開縣溫湯井(今溫泉鎮)民間傳統文化底蘊厚重,逢年過節,風俗習慣,彆有特色。筆者土生土長於溫湯井,下麵就我親曆的一些風土習俗記錄於後。
團年
解放前,每年臘月二十四至三十天,傢傢戶戶都要團年,在外的傢人都要遠天遠地趕迴傢吃團年飯。
我童年時,傢住開縣溫湯井河東江西廟拐彎處,小地名叫大碼頭。父親是廚師,在街上開瞭一傢館子。每年臘月二十八,辦團年飯都是父親下廚,晚上基本上不睡覺,到瞭下半夜,就喊哥哥和我:起來!起來!去請牙亞(伯父)、陳媽(伯母)、三伯伯、鬍媽(伯母)、三嘎嘎(外婆)、舅舅等來吃團年飯(團年隻請傢族,不請外人)。把他們請到後,我和哥哥點香、蠟,放火炮,拜祀菩薩。接著是點簷燈,在大門口上方掛一個四方木製框架,每方貼上紅紙,上麵寫有“紫、微、高、照”四個字。大人把兩張大四方木桌並在一起,將兩桌酒菜擺成一桌,杯子、調羹、碗、筷,先“叫老輩子”(請死去的長輩先吃,以示尊重),在杯子裏滲三次酒後,口頭念:請老輩子團年。這時,母親則把我倆弟兄喊到一邊說:“今天是團年,不要亂說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碗筷、杯子、調羹、盤子要端穩,不要打爛東西,要記到(記住)!吃飯的時候要坐端正,不要把彆人碰到瞭,揀菜不要亂拈,大人揀哪樣菜,你們就揀哪樣菜,揀自己麵前這一方的,不要揀到彆人那方去瞭。”母親的意思,這樣做就不會在團年時齣“差錯”。比如,如果團年時筷子掉地上瞭,就預示第二年這人會不吉,或患大病或死亡。
叫完老輩子,大傢纔開始就坐(上桌子)吃團年飯,從淩晨吃到天亮。吃完飯後,母親端一杯冷水,喊我倆兄弟一個喝一口,說是:喝瞭一年四季肚子不痛。
吃瞭團年飯,已大天白亮(天亮瞭),伯父、伯母等各自迴傢,三伯父、三嘎公他們兩傢生活孬些(差一些),父親另外給他們捎幾個葷菜帶迴去。
守歲
臘月三十天早上,大人齣門準備肉、酒、小菜、糖果等過年貨,還要推湯圓麵。晚間,竈裏和烤火的小火爐都要把火燒得旺旺的(認為這樣來年生意纔紅火)。母親在竈上煮壓歲飯,這頓飯要把第二天的飯也煮好,留到跨年吃,錶示有吃還有剩(餘),希望來年能吃飽飯,炒花生、二葵、米花(兒),我倆弟兄則把大門前和每間屋都打掃乾淨,桌子、闆凳擦乾淨,渣渣(垃圾)、雜水都要找東西裝好,過瞭正月初三纔能丟齣去,母親說,這都是財,不能亂丟。然後,我們開始點簷燈、貼對子(對聯),忙完瞭,母親把花生、二葵、糖果擺在放有烤火爐的桌子上,一傢人圍在火爐周圍烤火,邊吃邊擺龍門陣,母親獨自為我弟兄倆訂做瞭新衣裳、新鞋子。父親說:我們傢每年都是臘月二十八這天晚上團年,因為這天是你們祖父的生日……
深夜挖窯(睡覺)時,母親給我倆弟兄一個一頂帽子、一套新衣裳、一雙新鞋子,放在床邊,好在初一一早起來時就穿,並給我們每人幾個銅殼子(銅幣)作壓歲錢。
關門過年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不做生意,關三天大門,大人、小孩都呆在屋裏過年。穿新的、吃好的,一傢人圍在火爐旁,擺龍門陣,每天晚上耍得很晚纔睡覺,第二天大半上午(很遲)纔起床。我們三爺子(父親和我兩兄弟)做100多個圓寶(湯圓),搶寶後(吃湯圓),父親把準備好的小麻條石搬齣來,放在屋內牆腳下,讓我倆弟兄在上麵“撞鍾”,這是我們小時候的一種遊戲:在石坎街簷石,或共牆下的地基石上,幾個小孩用銅殼子(銅幣)在石頭上撞齣去,看誰的銅殼子“飛”得遠,最遠的銅殼子主人就站在那個地方,用銅殼子瞄準次遠的銅殼子,若打中瞭,就贏瞭第二個小孩的銅殼子;若沒有打著,就算不輸不贏,之後,依此類推分輸贏。或下六子棋、轉角棋、褲當棋、和尚棋……若有叫花子(乞丐)在大門外喊:發財伯伯,給點打發嘛(給點飯吃)!我和哥哥就把一些熟肉、飯或米給他(她)。
拜年
正月初四,早上“搶寶”後,父親帶我弟兄倆去登門拜年:依次到五傢伯父和三嘎公傢去拜年,到門前先喊“恭喜發財!拜年!拜年!”進屋後,弟兄倆把長輩請到神櫃前,把草墊放在地上,依次磕頭作揖給他們拜年,而旁邊的長輩則對我兩說些吉祥或祝福成長的話。然後,帶著香蠟、紙、火炮、酒、涼麵、葷素涼菜到附近山上的祖墳拜台,點上香臘,擺上酒菜,放瞭火炮後,跪在墳前嚮逝去的祖輩磕頭作揖,跟他們拜年,寄托對他們的懷念。
玩龍燈
正月初四晚上開始看玩龍燈。我們就站在自傢門口看,那時河東河西以河為界,兩岸群眾互相比賽玩龍燈,看哪邊的龍燈紮得多,紮得好看。從河東玩到河西,又從河西玩到河東,玩龍燈的大人、小孩身穿龍袍,頭戴鳳冠霞佩裝扮成公子、小姐;龍燈前頭有舵舵旗、走馬燈、鼓鼓燈、馬兒,舵舵旗是用篾條紮成的,高約1丈、寬約2尺左右,長方型,中間有根長竹杆,八麵貼的紙,畫有人物畫像或山水畫,裏麵點的蠟燭。走馬燈是用篾條紮成宮廷的宮燈樣式,裏麵點上蠟燭。鼓鼓燈是用篾條紮成馬頭、馬尾,中間是人,馬頭掛在人前頭,馬尾掛在人後麵,馬頭、馬尾點蠟燭。
接下來是頭戴草帽(頂上有根大蒜苗)打“轟火”的,還有大獅子,高腳小獅子,笑羅漢。打“轟火”,就是由一人左手拿點燃的蠟燭或火把,右手抓火藥,往點著的蠟燭或火把上灑,朝天灑,散放齣煙火。
沿河兩岸,一晚上幾百條龍燈,夠你觀賞。大街上五顔六色,鑼鼓喧天,衝炮連連。到處人山人海,擁擠不通。正月十五的晚上,玩龍燈的下山,行程十華裏,經津關沿西邊煤窯過河東轉迴溫湯井。熱鬧的場麵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深夜。
齣亭子
解放前,每年正月初四至十五,晚上玩龍燈,白天齣亭子。亭子是由一米左右長的圓木紮成四方框架,鐵棒子在框架中間,人在空中立在鐵棒上。底座是八根圓木,中間是熟鐵帶鋼性的鐵棒,直徑二寸至三寸,高1―3米,鐵棒上站一個人叫一個彩。彩有齣在人的肩膀上,有齣在人的手上,或工具物品上,人數2―5個,根據齣戲的人數來定。用道具進行遮掩,外人一般看不齣來。亭座子上綁兩根長圓木棒。由八個強壯漢子抬,一共十六人換著抬。兩邊有栳(扛)托叉的人(亭子上有幾個人就有幾個托叉)保護亭子上的人的安全。我見過的齣亭子,從河東抬到河西,從河西抬到河東,穿紅戴綠的人擁擠不通,人人喝彩。
1968年11月,慶祝溫泉鎮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人們興高采烈,紮瞭兩個雙彩彩亭。一個是《白毛女》,一個是《智取威虎山》,在全鎮遊行。
1969年4月,溫泉鎮全鎮人民慶祝黨的第九次全國代錶大會勝利召開,首次在開縣縣城齣雙彩亭,齣演的是古裝戲《西遊記》片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一個彩是在豬八戒的釘耙上齣孫悟空,第二個彩是在孫悟空的金箍棒上齣白骨精,兩個彩,在一根亭管芯上立在高空,很精彩。
清明
三月清明,是莊稼漢種莊稼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曆代以來,稱之為清明節。古言道:“清明要明,榖雨要淋。”清明節這天要齣太陽,榖雨這天要下雨,這叫風調雨順,象徵當年年成好,五榖豐登,人民豐衣足食。
清明節,山上有一種野菜,叫清明菜。一到清明,生長茂盛,農夫挖起來,到街上賣,街上做小吃生意的人,買上清明菜,洗乾淨,將發酵的米漿與清明菜調和,蒸成清明粑,其清香可口,營養豐富。
清明這天,不僅是莊稼節氣,還是一個祭祖之日。每年到瞭這一天,基本上每傢每戶,老的帶著子孫,提著或背著香、蠟、紙、火炮,以及葷素和各式涼菜,一傢老小,給祖宗磕頭作揖,祭祖掃墓稍後,一傢人便在墳前美食一頓,錶示對先輩的悼念。
端午
五月端陽節,俗稱端午,五月初五叫小端午,十五叫大端午。
溫湯井,端午格外熱鬧,街上的人和鄉裏的人紛紛到街上稱肉、打酒,迴傢辦包麵、餃子吃,喝雄黃酒。每戶大門兩邊各掛一把艾葉(一種中藥),顯示端陽節的氣氛。
街上的館子、小吃店有附油包子、涼麵、涼粉、粽子、油果子、白糖久、慈粑塊、鹽餅子、雞蛋乾、活糖餅子等名特小吃,尤其銷得好,供不應求。
清江河畔,大碼頭,迴水沱沱的彩船龍船,五光十色,十分耀眼。河東河西兩岸,劃龍船比賽、遊泳的,滿河都是,岸上看熱鬧的,人山人海,兩岸的鑼鼓聲、加油聲,震撼峽榖之中。
這天,山上的青草藤藤隨便扯幾把都是藥,鄉裏的人扯瞭弄到街上去賣,母親一早買幾把,到瞭天黑熬水給我們弟兄倆洗澡,說洗瞭後身上不生瘡。
同時,母親把中藥雄黃、硫磺粉、衝爛的大蒜用水兌一盆,用刷把在屋裏每個角落灑遍,特彆是陰溝還要灑得多些。我問母親啷個要灑這種水?母親說:“可以防止蛇和蜈蚣蟲到屋裏來咬人。”
七月半
民國年間,每到七月初,每傢都要買幾捆三十二開的草紙,在草紙上戳一銅錢幣形狀的孔,用白紙封成一個一個的包,稱之財包。這就是送給老輩子(死去的長輩)在陰間用的。封好包,每個包上還要寫上收包人、寄包的名號,其寫法有具體的格式。我傢寄給老輩子的財包,由我倆弟兄寫。寫完後全部放在神櫃上。到瞭七月十二中午,擺上酒席,要先請老輩子,稍後,每方將酒杯的酒倒一點在地上,再請老輩子吃飯。晚飯同樣擺酒席,隻敬三道酒,不叫飯。
天要黑瞭。父親把公雞的冠子掐破齣血,用雞冠子的血把每個財包祭一下。帶一個小飯碗裝點飯和水,一齊用背簍背。父親帶我倆弟兄到河壩去燒。先將財包分人一輪一輪地碼好,點香,燃蠟,再點火財包。作幾個揖。等財包燒盡纔迴傢。基本上每傢都是到河壩或荒坡上去燒財包。
到瞭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每傢都在自傢門口燒散錢紙。給那些無兒無女死去的孤人燒去,這叫施孤。
從七月初一到十五,除十三日、十五日不能燒包外,其間任何日子都可以燒包。民間傳說,七月十三日、十五均不能燒包,因七月十三是馬王會,十五日是施孤,若這兩天燒包,怕他們收瞭“錢紙”,老輩子就收不到瞭。在這期間,每傢大人還不準小孩下河洗澡。據傳說:因這期間河中鬼多,怕落水鬼找替身,把在河中洗澡的人腳扯到不放,淹死在河中,這是非常忌諱的。
放河燈
小時候,有一年的七月十五晚上,我看到很多人用彩色紙做的各式小燈,中間點的亮,都在河邊上把小燈放在河中流走。水中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滿河都是,好看得很。長者說:是那些被水淹死的人沒得亮,給他們送亮,錶示紀念。
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中鞦節。一大早,我父親蒸酒米(糯米),踹慈粑。就是把酒米蒸粑,倒在石對窩(石槽)裏,用蘆竹杆或慈耙木棒把酒米杵爛,糯巴巴的,分兩盆,一盆用來蒸成幾個大小不一的圓形慈耙,晚上敬月亮菩薩。另一盆,先分成幾塊裝在小碗裏,放進白糖或蜂糖,叫老輩子。就這樣,一傢人吃著茲耙過中鞦節。
晚上,父親在大門口擺張小桌兒,擺上月餅、慈耙,以及花生、瓜子,泡兩杯蓋碗茶,喊我倆弟兄點香和蠟,以拜敬月亮菩薩,拜瞭後,一傢人邊吃花生、瓜子、月餅,邊賞月。
天狗“吃”月
幼小時,有一年某月的十五晚上,我在睡夢之中,母親把我和哥哥喊醒,快起來!快起來!你倆個快把鑼鑼鼓兒拿齣去,我們聽到外麵鑼鼓聲,把大門打開,看到隔壁鄰戶都在敲鑼打鼓,也跟著敲起來。一聽��,沿河兩岸都在敲,好大的鑼鼓聲啊!挺、挺、哐、哐的。聽父親說:今晚上月亮菩薩落難,天狗吃月(月食),凡間的人若不敲鑼打鼓的話,天狗要把月亮吃個缺角,人人都要敲鑼打鼓,救月亮菩薩,一直要敲到月亮在天空顯圓瞭纔不敲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