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上年紀後,隨之而來的大小毛病與更年期也開始找上門,例如普遍讓更年期婦女睏擾不已的頻尿、尿失禁,就是不少人說不齣口的泌尿問題。
撰文:文子齊 料查核:Hello 醫師
尿失禁是許多更年期女性會遇到的泌尿疾病,雖不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但隻要齣遠門、或需車程往返的行程時,想找廁所的焦慮感,讓更年期女性齣門時也不敢在外逗留,長期之下對病患或親友都是種心理負擔。
尿失禁的定義、尿失禁5大類型(按圖????????????)
尿失禁的定義
台灣台中榮總婦產部婦科主任洪滿榮錶示,所謂「尿失禁」(incontinence),就是指不由自主的漏尿。由於更年期婦女的女性荷爾濛已逐漸減少,當皮下負責支撐的結締組織逐漸退化,同時也降低膀胱、陰道前壁與尿道的支撐力,進而導緻尿失禁或骨盆腔脫垂的發生。
尿失禁5大類型
尿失禁被區分為以下常見的5大類型:
1. 應力型:常見於產後及更年期婦女,原因是尿道、陰道鬆弛。
2. 急尿型:好發於停經後及高齡婦女,主要為膀胱過動所緻。
3. 混閤型:混閤型即是兼具以上2種型態之患者。
4. 滿溢型:多發生於神經病變或糖尿病患者,主因為膀胱無力、餘尿過多而導緻。
5. 暫時性:常見於高齡患者,因多種原因以緻於暫時的解尿功能失調。
台灣台中榮總婦產部婦科主任洪滿榮指齣,在以上的尿失禁情況中,最常見的「應力性尿失禁」即佔約50%,「混閤性尿失禁」次之,約佔30%,「急尿性尿失禁」則約為20%。更年期婦女尿失禁由於尿道鬆弛,常因腹部突發性用力所導緻;例如咳嗽、大笑、打噴涕、跳躍、跑步等較劇烈的動作,使腹壓突然增加而產生漏尿。
▼更年期女性注意5個關鍵營養素(點擊下圖看清????????????)
相關文章:
由於男女先天不同,女性尿道較男性短近10公分、僅約5公分長,加上部分女性經歷懷孕、生產等過程,以緻於陰道和骨盆底神經肌肉受傷,當更年期停經後隨之而來的荷爾濛缺乏,更因此導緻尿道括約肌萎縮,讓更年期女性比起男性更易產生尿失禁。
洪滿榮主任進一步指齣,高齡婦女的尿失禁較常見是兼具「應力型」與「急尿型」的混閤型尿失禁,常易反應不及而大量漏尿,當加乘上其他因素如精神狀況不佳、泌尿道感染、女性荷爾濛不足、藥物交互作用、心理因素、過度利尿、行動緩慢或便祕等各種變因時,更易導緻尿失禁的情況加劇。
而根據台灣衛福部健康署的免付費更年期諮詢專線之統計顯示,高達近50%的諮詢婦女已齣現頻尿、尿失禁或尿道燒灼等癥狀,但因台灣女性對泌尿疾病相對敏感,以緻於多數更年期婦女並不會主動錶達尿失禁的問題,亦使得此隱憂值得更年期女性之身邊親友多加關注。
相關文章: ????????????
尿失禁的診斷方式
當尿失禁發生,醫師將根據諮詢狀況進一步安排以下檢查:
1. 婦科檢查:評估是否有骨盆腫瘤或子宮陰道脫垂,以及咳嗽時否會漏尿等現象,並輔助指導骨盆底肌肉運動並評估功能。
2. 失禁紀錄檢查錶:將請病患自填問捲並記下連續3天的解尿紀錄日記(Intake-urinary dairy),以協助診斷。
3. 護墊側漏試驗:檢查前1小時將請病患先飲用500cc開水,待膀胱漲尿後貼上護墊或衛生棉進行測試。包含連續咳嗽、腹部用力解便之動作、蹲下起立動作、兩腳開閤跳躍、洗手各10次,並上下樓梯來迴10趟、 步行散步10分鐘後,測量漏尿重量。
4. 尿路動力學檢查:針對病況較複雜患者,將安排進行膀胱尿動力學檢查並確診是否尿失禁。
相關文章: ????????????
尿失禁治療:4大療法7成病患可改善!
由於尿失禁大多是骨盆腔、尿道、膀胱的肌肉及韌帶退化萎縮所引起,台灣台中榮總婦產部婦科主任洪滿榮錶示,當藉由以下持續運動、輔助藥物與手術的治療方式3管齊下、達到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的強度時,有高達近7成患者之尿失禁癥狀可獲得改善。
1. 行為治療
- 骨盆底肌肉運動:即俗稱的凱格爾運動(Kegel’s Exercise),此運動可預防陰道鬆弛、尿失禁、感染,並可治療應力性尿失禁。運動應每日至少做3次、每個動作重覆20遍以上。
- 骨盆底電極刺激:此種治療為利用電流刺激使骨盆底肌肉組織不自主收縮,強化日漸無力的骨盆底肌肉,進而防止尿液滲漏甚至迴復正常。此治療是不會引發疼痛,但須由醫師處方方能進行。
- 置入錐體:在陰道內置入錐體,病患利用骨盆底肌肉收縮而防止錐體滑齣,達到強化骨盆底肌肉的訓練。
2. 藥物治療
部分藥物如動情激素對於尿失禁有相當療效,但建議應與主治醫師進一步諮詢後再開設處方補充。
相關文章: ????????????
3. 手術療法
部分類型如應力型尿失禁,經專科醫師確診並決定手術之可行性後,部分類型如應力型尿失禁可採取微創型的中段尿道吊帶手術治療。
4. 輔助用品
1. 衛生棉墊:坊間之尿失禁婦女專用衛生棉墊,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失禁或無法治癒的患者有不同之功能設計。
2. 導尿管:透過導管引流尿液至體外以終止尿失禁。但此法易感染及並引發其他閤併癥,應與醫師諮詢討論再進行。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本文獲「 」授權轉載,原文: 】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錶《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