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37:37 PM
鄔先生窺透瞭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這件其他人不敢做的事
“師爺”這種角色古已有之,而且在曆史上並無任何貶義。從戰國時期信陵、孟嘗、平原、春申“四大公子”門下養士起,中國曆代政治舞台上齣場人物的身後,總是少不瞭門客幫閑。
這些人或齣謀劃策,或代筆捉刀,或隨吟清談,或承宣接洽,各持其事,各為其主,成為政治上的重要配角。隻是他們一直未能形成專門的職業群體。
直至明代晚期,特彆是清代,齣於政治上的需要,幕友佐治,纔得到法律及社會的廣泛認可,門客幕友,纔成為各項政務不可或缺的人物,各級官府衙門裏都有幕友參預政務,尤其是府、縣兩級衙門,至少要聘請刑名、錢榖、書榖、掛號等四五名幕友,於是便有“無幕不成衙”之說。
有人認為,清初的紹興人鄔思道,是“紹興師爺”的鼻祖。關於鄔思道的生平,說法不一,還是要先從田文鏡說起。
田文鏡是漢軍旗人,非正途齣身,康熙二十二年以監生授縣丞,用瞭三十多年纔升到侍讀學士。雍正元年,奉派去華山緻祭,揭發山西巡撫瞞報災情,從此,開始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不到兩年就升為河南巡撫。
田文鏡與鄔思道又有什麼關係呢?據說,紹興人鄔思道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傢貧,以遊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當時,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先生入幕。
鄔思道是如何贏得田文鏡的信任的呢?有這樣一個故事:鄔思道替田文鏡承辦一件棘手的案件,案子上報北京刑部順利通過,不像以往屢遭批駁。另外,有一日,鄔先生對田文鏡說:“君願為吐氣督撫,抑或庸碌督撫。”田文鏡答,當然想做吐氣督撫瞭。鄔先生就說:“既然你想做吐氣督撫,就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此事你卻不可掣肘。”田文鏡問是什麼事,鄔先生說:“我替你準備瞭一篇給皇上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送上去,你的大業便可成。隻是此奏章內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鏡與鄔先生相處瞭一段較長的時間,深知鄔先生有膽有謀,於是,慨然答應瞭。原來,這篇奏章的內容是彈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學士,隆科多倚擁戴之功,常做越禮違法之事,雍正這時已對他非常厭惡,正想清除,而苦於無從下手,因滿朝文武雖知隆科多不法,但懾於其權勢,無人敢揭發。
鄔先生窺透瞭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這件其他人不敢做的事。雍正看瞭奏章,正求之不得,立即將奏章發交六部核議,辦瞭隆科多的罪。從此,雍正對田文鏡寵遇日隆,而鄔先生也聲名遠播瞭。
鄔思道以自己豐富的政治閱曆和官場經驗,不僅贏得幕主田文鏡的寵幸,且為雍正皇帝所看重,從而成為紹興師爺公認的祖師爺。雍正皇帝常在田文鏡的請安摺上硃批“朕安,鄔先生安否”?這就使以鄔思道為代錶的紹興師爺身價百倍,為各地督撫所矚目。
這位鄔師爺,深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急流勇退,告老還鄉。他歸傢後,著有《遊梁草》《撫豫宣化錄》兩書,以田文鏡的名義刊行,皆述遊幕之道。此兩書,後被師爺們奉為枕中鴻寶。紹興師爺名氣由此大振,師爺以紹興為貴,也為各地官署所公認。
鄔思道離開瞭田文鏡。沒有瞭鄔思道的田文鏡,後來如何瞭呢?
田文鏡為政過於嚴苛,譬如,推行墾荒、攤丁入畝、追討積欠,為完成任務,一味迎閤上意,對下屬和百姓殘酷刻薄,世人不無非議。
此外,雍正喜聞祥瑞,田文鏡頗為迎閤,《永憲錄》說:“河南總督田文鏡進瑞榖一莖十五穗。”到雍正後期,田文鏡多次瞞報河南災情,為雍正所察覺,雍正皇帝上諭:“田文鏡近來年老多病,精神不及,為屬員欺誑……”此時,田文鏡其實沒病,雍正皇帝實際上是勸他知難而退。不久,田文鏡奏請解任,“鏇卒”,謚號端肅。顯然是和失寵後思想落差太大有關。
晚清,紹興師爺中能人輩齣,官吏爭相聘請,最負盛名的,有鞦瑾的曾祖鞦桐豫,受聘於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章士傑受聘於兩江總督曾國荃,馬傢鼎受聘於湖廣總督張之洞,程�妒芷贛謚綳プ芏嚼詈枵攏�特彆是號稱一代名幕的婁春藩,先後被李鴻章、袁世凱、端方等六任直隸總督相繼聘用,可謂權威高矣!
李鴻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時,對部屬十分挑剔,然而對婁春藩卻十分尊重,凡奏摺、刑錢、鹽務等皆委婁辦理。其時,永定河常有水患,婁春藩經多次實地考察,查明泛濫原委,為李鴻章製訂齣一個治水計劃,河患大減。在他主持總督府文案期間,直隸省無冤獄發生。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聞風而逃,婁春藩獨留不去,苦撐局麵至事平。庚子和議後,李鴻章擬保奏他齣任京官,但被他婉辭瞭。
清末,以慈禧為首的清朝政府高唱“變法”,陸續頒布並實行一些“改革”措施。政府整頓官僚政製,削減瞭一些重疊和虛設機構,各省也相應裁撤瞭不少衙門與人員。各級官吏的裁減,迫使大量紹興師爺離開官場另謀齣路,他們的活動和影響隨之弱化。
同時,由於清朝政府廢八股、停科舉、興學校、奬遊學等,使辦學堂和齣國留學蔚然成風。公元1911年,全國各地興辦新式學堂達五萬多所,有學生一百多萬,構成瞭一個新的知識群體。他們用在國外或新式學堂中學到的知識武裝自己,逐漸取得政治舞台上的優勢,從而極大地衝擊並削弱瞭紹興師爺在清朝政壇的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官僚政製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圍中,清朝政府號召各地司法獨立,在北京設立大理院,各省設立高等廳,各府、縣設立地方廳,審理訟事由法院專使司職,同時,起用歸國留學生和各地法政學堂、法政速成班的畢業生充實各級衙門,並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紹興師爺的傳統審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專門人纔,取代刑名師爺,從根本上動搖瞭紹興師爺壟斷司法審判的基礎。
而且,由於此類法政學堂、速成班除專授法律專業知識外,還兼修經濟、財政、會計、統計等學科,其畢業生便以其所學廣泛滲入行政機構的各個層麵,使紹興師爺師徒相授的錢榖秘訣,逐漸歸於淘汰。隨著紹興師爺刑名、錢榖兩大優勢的漸次喪失,其群體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響也就由衰微而至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