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1:13:57 PM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一詞涵義相對簡單,一般不作他用,主要是指“國傢”,專指中國之全部領土,具有地域、文化、政治、民族上的特定涵義。古代的“中國”一詞,其涵義則較為復雜,且前後發展演變特性十分明顯。
地域意義上的中國
地域意義上的中國,是指中心區域,即“天下之中”,與“中土”“中原”“中州”“中夏”涵義相近。古代華夏族群活動於黃河中下遊一帶,以為是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最初主要是指以今河南省為中心的區域,後來隨著華夏族群、漢族群活動範圍的擴大,黃河流域乃至更廣泛的區域被稱作“中國”。
西周文獻有明確的地域意義上的“中國”觀念。如《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這裏是說,上天既然已經把“中國”的臣民和疆域賜予周先王,當今的周王隻有施行德政,教導殷頑民,使其心悅誠服,以此完成先王所承受的大命。
這裏的“中國”特指一定的區域,應為殷商王朝的中心地區。漢代以後文獻常見地域意義上的“中國”,其範圍有所擴大。如《史記?天官書》:“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此“六國”當包括齊、楚、燕、韓、趙、魏等諸國區域。《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此“中國”顯然是指三國時期的魏國版圖。
都城意義上的中國
都城意義上的中國,是國傢政治中心的彆稱,專指都城、都邑、京師。如《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毛傳》:“中國,京師也。”這裏的“中國”與“京師”涵義相同,特指周王朝的都城。
東周文獻常見以“中國”代錶都城的記載。如《孟子?萬章上》:“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孫爽《疏》:“所謂中國,劉熙雲:‘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這裏是說舜到帝堯之都――“中國”繼承“天子”之位。
又如《孟子?公孫醜下》記載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是說齊王想在國都之中給孟子單獨建一個館所,送萬鍾的糧米來供養他的弟子。
再如《國語?吳語》記載越國在分析吳王夫差必敗時說:“吳之邊鄙遠者,罷而未至,吳王將恥不戰,必不須至之會也,而以中國之師與我戰。”韋昭注:“中國,國都。”這裏是說吳國必然會以國都中的兵力與越國作戰。
族群文明意義上的中國
族群文明意義上的中國,即天下文明的中心。因古代華夏族群和後來的漢族多建都於黃河流域,政治優越,經濟、文化發達,文明化程度遠超於周圍四邊之地,是四方仿效的榜樣,故稱其所在地為“中國”,以對應周邊地區的“四夷”。
如《戰國策?趙策二》:“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孟子?梁惠王上》:“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這裏的“中國”主要是指東周時期中原各諸侯國,部分等同於“華夏”“中原”之涵義。西漢司馬遷《史記》在記載中原諸侯與秦國、吳國交往時,也往往用“中國”一詞,如《秦本紀》:“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吳太伯世傢》:“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漢代以後“中國”一詞也泛指中原各族群居地。
國傢意義上的中國
國傢意義上的中國,專指中國境內尤其是黃河流域建立的單一的國傢。如《漢書?陸賈傳》:“皇帝(劉邦)……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裏,居天下之膏腴……”這裏的“中國”指的是漢帝國,錶示漢王朝有效統治的整個區域,自稱“中國”。
明清時期,在對外交往中,也常常自稱“中國”。如《明史?外國七》:“意大利亞,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國。”需要指齣的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沒有哪個朝代以“中國”為正式國名。隻是到瞭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中國”纔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簡稱,當今“中國”又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考古學文化意義上的中國
如1968年張光直先生認為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開始,有土著起源和自己特色的幾個區域文化,由於彼此影響和碰撞相互連接組成一個更大的“相互作用圈”,這個作用圈形成瞭曆史時期中國的地理核心。到瞭20世紀80年代,嚴文明先生提齣中國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認為史前文化是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分層次的重瓣花朵式格局。
近些年來,部分學者開始嘗試以考古學材料直接認定“最初的中國”。如韓建業先生認為先秦時期存在一個“早期中國文化圈”,早期中國萌芽於公元前6000年前後,正式形成於公元前4000年前後。在廟底溝時代,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迅速發展,文化的擴展自然形成三個層次的圈層結構,標誌著文化意義上早期中國的正式形成。
此外,李新偉先生認為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3300年左右,“也就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晚段、紅山文化中晚期、崧澤文化中晚期和淩傢灘遺存時期”,各種史前文化交相輝映,建立起遠距離的“社會上層交流網”,逐步形成一個“相互作用圈”,“最初的中國”噴薄而齣。
五種涵義基礎上的“最早的中國”
古代有關“中國”一詞的涵義較為復雜,且具有發展演變特性,主要有地域、都城、國傢、華夏族群文明等四種涵義,當今學界又從考古學文化角度認定某一文化圈具有“中國”的屬性。學界有關何為“最早的中國”之爭議,是建立在這五種“中國”涵義基礎上的、不同學者的不同認識或解讀。
探討何為“最早的中國”的標準,須滿足三項基本條件,即地理範圍上局限於黃河流域,社會形態須進入早期國傢階段(包括邦國和王國)以後,文化發展占優勢地位。符閤這三項基本條件下的不同涵義上“最早的中國”,時間上大約為龍山時期到漢代之間,空間上主要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廣義中原區域。
目前明確記載、較為可信的地域意義上“最早的中國”主要是指西周初期的伊洛地區(今洛陽一帶),也泛指殷商王朝的中心地區;都城意義上“最早的中國”是西周時期的洛邑等都城;族群文明意義上“最早的中國”應為春鞦早中期之交的華夏諸侯分布區;而國傢意義上“最早的中國”大約是在西漢帝國以後。
從考古學文化意義上探討何為“最早的中國”,指嚮龍山時期的陶寺文明最有說服力,其應為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國”。在認同存在夏王朝、二裏頭文化為夏文化的前提下,以二裏頭遺址為代錶的二裏頭文化無疑算作是“最早的王國”,也應是當時的“中國”,但不屬於“最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