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52:11 PM
在湖北襄陽這座曆史古城西北的峴山上,有這樣一位將軍,他的一生隻打過一次大仗,
曾留下瞭 “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
這句世人皆知的名言,在他死後他的敵人也為之落淚。百姓為瞭紀念他,建造瞭羊公碑,世人皆稱
“墮淚碑”。
何來“墮淚”?
在曆史的長河中,擁有著無數文人墨客、將軍戰士的身影,他們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堅守著自己的土地,用他們自己的信仰與身軀護衛著身後的百姓,譜寫齣一幕幕扣人心弦、蕩氣迴腸的故事。
“墮淚碑”的來曆,是為瞭紀念曹魏末年西晉初期著名的軍事傢、戰略傢羊祜的所立的碑石。
在後三國時期,社會時局動蕩,司馬炎便任命羊祜為荊州都督,坐鎮襄陽,伺機伐吳。羊祜深知戰爭對於百姓的傷害有多大,更因為此時的時機不利於兩軍交戰,不但會導緻兩敗俱傷,更會導緻民不聊生。為此,羊祜到達襄陽之後開始瞭新的的治理,大力發展生産力,讓老百姓能夠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大力興辦學校,讓百姓能夠上學學習。這些措施使羊祜更得民心,羊祜也深受襄陽百姓的愛戴。
同時也促使百姓安居樂業,軍隊兵強馬壯,一副欣欣嚮榮的“世外桃源”的景象。
當然,在羊祜的心裏也不缺乏是戰還是和的矛盾心理,他無數次登上峴山,
�t望著吳國大地,看著萬裏山河,他又怎會不動容?
又怎麼會不想一舉吞並,早日勝利迴朝呢?
270年,羊祜打瞭他這一生的第一次打仗。陸抗率軍進攻西陵,羊祜攻打江陵解圍,不料陸抗神機妙算,切斷瞭敵軍的糧草,導緻羊祜吃瞭敗仗。同時,因為這次敗仗羊祜也深知,吳國有這樣的良將,隻能智取不能強攻。正是由於軍事治理和管理百姓上的共鳴,也
促進瞭羊祜和陸抗之間的惺惺相惜的感情,
促使西晉和東吳的邊境齣現瞭一片寜靜祥和之象,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也被大傢誇贊。
兩國的邊境逐步安定下來,齣現瞭和睦相處的景麵。274年吳國的陸抗病逝,羊祜認為攻打吳國最好的時機來瞭,便上錶請求伐吳,但卻遭拒。
278年,羊祜病重,抱憾而終。羊祜死後,襄陽百姓十分難過,為他準備瞭大規模的吊唁活動,晉武帝感到十分心痛,甚至吳國的將士們也不由自主的淚流滿麵。
為瞭錶示對羊祜的紀念,襄陽人民在他經常遊玩的峴山上修建功德祠,建立功德碑,取名為羊公碑,碑上書寫的是:“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年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山也。”所以,
後人來祭拜的時候,都會想起他對百姓的愛戴和壯誌難酬的遺憾,為之感嘆世事無常,潸然淚下。
久而久之,
“墮淚碑”便取代瞭羊公碑。
為何“墮淚”?
“墮淚碑”誕生的之後的數百年裏,無數文人雅士讀完碑上的文字後,都會忍俊不禁、潸然淚下,就連孟浩然、李白、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也不能幸免,他們由碑文想到自己空有一身纔華和報國的願望卻無處施展,在官場的不得重用的憤懣之情,緻使他們淚如雨下。
孟浩然寫過《與諸子登峴山》,在這首觸景傷情的感懷之作中,孟
浩然藉著對羊祜的感傷,抒發瞭自己吊古傷今,感時傷懷的憤懣之情。羊祜鎮守襄陽時,常常與友人到峴山上飲酒作詩,感嘆時弊。
孟浩然的這句“人事有代謝,往來古成今”,告訴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纔輩齣,流落齣詩人無限惆悵之情。由於羊祜頗有政績、深得民心,所以百姓為其死後建造瞭這塊碑石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在孟浩然仕途坎坷的下半生與羊祜那樣的人相對比,怎麼能不暗自神傷呢?又怎麼不會“墮淚”呢?
李白在麵對墮淚碑時錶現得更為汗然。他不敢去
,由於他們都是深陷仕途,壯誌難酬之人,命運的相似更是直接導緻他們同病相憐的基本原因,李白怕去到“墮淚碑”,更是怕自己哭得太難過,情難自己。在李白心裏,他們是一樣的人。李白為什麼會發齣這樣的感嘆呢?
他害怕的是自己在醉酒之後,在墮淚碑前,黯然神傷、痛哭流涕被大傢看見罷瞭。
李白更多的是抒發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隻恨相逢太晚,不能在與一起飲酒作詩 ,感嘆時運之情。
對於相似的人,他們之間也會有更多的共鳴吧!這塊碑上的字,引人垂淚,更是由於類似的經曆和文豪們的感同身受,在羊祜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都不如羊祜可以流芳百世,受人祭拜,感嘆命運的不公和自己的失落之情。
何必“墮淚”?
湖北的襄陽城南有個風景極佳的峴山,東臨漢水,十分秀麗。羊祜很喜歡遊山玩水,常常與同僚們登上峴山,歌頌美好山水。他鎮守襄陽的十年之中,生活極其簡樸,就連自己的俸祿也常常發給士兵們。他死後,百姓為他建瞭一座羊祜廟,立瞭石碑。自此拜訪者絡繹不絕,人們看嚮石碑,追憶羊祜,無不痛哭流涕。
後來,“墮淚碑”這一典故,便用來稱頌官員擁有卓著的政績,錶達思念之情;或者泛寫傷心落淚。
羊公碑地處號稱華夏之腰的襄陽,從古至今,有太多的文人誌士在此駐足,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豪傑墨客之士,可是,他們的結果大多讓人感嘆、唏噓。正是由於內心的抱負越大,越是經曆豐富,越是壯誌難酬的人看到石碑上的文字,內心産生的共鳴越大,會更加情難自控。當然,如果沒有登臨峴山,那麼也很難産生這樣的共鳴。又何必“墮淚”呢?
隻有切身感受的人,纔會擁有這樣的共鳴和神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