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2:00:58 PM
唐太宗李世民原本不是太子,雖然在討伐隋煬帝的時候李世民貢獻過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他的父親李淵也答應瞭身為自己第二個兒子的李世民成功之後立其為太子。 令人沒想到的是,李淵還真就當上瞭皇帝,但是他卻沒有履行從前的諾言,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全然不管在打江山過程中做齣巨大貢獻的李世民。
李世民的貢獻人盡皆是,身為儲君的李建成也知道,所以他聯閤瞭李元吉在宮中同李世民明爭暗鬥 。李世民本來就心不順,有怨氣,最後被逼的沒辦法, 李世民發動瞭玄武門之變,親手殺瞭太子李建成,逼李淵立自己為太子。 與李建成閤夥的李元吉也被殺掉,本來就不怎麼占理的李世民又娶瞭李元吉的老婆。這到底是為什呢?李元吉的夫人又為啥願意同意李世民的安排呢?
在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長按點贊2秒並關注一下,動一動您發財的小手給我一個支持,也方便您接收最新內容。
一、玄武門之變
根據古書記載,唐高祖時期的儲君李建成是一個純純的“紈絝子弟”,喜好吃喝玩樂,沉迷酒色財氣,又喜歡開弓搭箭享狩獵之樂。 這樣的人做瞭太子,不免讓一直隨父四處徵戰又有真纔實學的李世民心中不滿。
那李源為什麼不願意立李世民為太子呢? 其實這其中的原因也比較復雜,李源不是不願意立李世民,而是不敢立李世民 。這第一個原因就是李淵想著大唐的第一任儲君,不管怎麼樣,還是得開個好頭,按照從前的慣例,立嫡長子為儲君,日後接替皇位,其實也是想討個好彩頭。
第二個原因則更重要, 那就是李淵想讓這些皇子的權力平衡一些,李世民多年徵戰,立下戰功的同時,也有瞭不少誓死效忠的黨羽。 反觀另一邊的李建成,貪玩,但也有點本領,可是還是不如李世民做的貢獻大。 一直以來李建成都在後方統兵給李淵的軍隊守著後勤,自然在軍中的地位也自然不如李世民。
李淵不想看到一傢獨大的場麵形成,這樣不利於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必須控製李世民的權力,分權給其他有實力的皇子。 李世民在軍中和官員之中地位很高,李淵又不能直接讓自己的親信跑去伺候李建成,那就隻能讓李建成當太子。 其實李淵也並不是非要讓李建成當下一個皇帝,立李建成不過就是暫時的決定,與此同時,他也在考察其他皇子,尤其是李世民。
李淵想把李世民的權力削弱,但卻是弄巧成拙,不僅沒有影響李世民手中實際的權力,反而讓事情變得惡化, 讓李世民心生怨恨,導緻他發動瞭玄武門之變。
為什麼說李淵的做法並沒有什麼效果呢?這也是因為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是一次李世民對李淵的兵諫。何為兵諫呢?就是身為兒子的李世民,集閤自己的武裝力量,逼迫、威脅自己的父親服從自己的決定。 李世民既然可以發動玄武門之變,就說明李世民手中原本的兵力和權力以及在軍隊中的威望就沒有下降。 要不然李世民也不會發動玄武門之變,更不會取得成功。
除瞭李淵, 李建成曾經在還沒有成太子的時候,就為瞭讓自己站穩腳跟,當上太子,打擊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小集團, 降低李世民在李淵心中的地位,在背後用瞭不少小心思。
李建成眼看自己父親李淵不太喜歡自己,又有想立次子李世民為太子的想法, 於是聯閤自己的四弟李元吉與支持自己的官員和部下組成瞭小聯盟排擠功勛和名望都逐漸升高的李世民。
李元吉覺得自己身為四子,又常有過錯,能力和勢力都不如李建成和李世民,再加上李建成好言相勸, 稱如果自己成為太子並且最後成為皇帝,一定立李元吉為皇太弟,給他地位和權力,隨後就答應瞭同李建成閤作。
這之後, 李建成同四弟李元吉就在朝廷明裏嚮李世民發難,暗裏在宮中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被逼得沒辦法, 就與自己在朝廷的支持者為自保發動瞭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7月2日, 李世民同長孫無忌、尉遲恭、秦叔寶等多位朝廷文官武將,集結軍隊在入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設下埋伏。 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沒有得到這件事的一點風聲,同其他官員一同入朝。走到臨湖殿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感覺到事情不對勁,嚮趕緊會到自己的宮殿。卻被李世民截住去路。 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隨後尉遲恭又一箭射死李元吉。
得知李世民兵變之後,李建成的親信趕緊組織瞭將近2000人的部隊前往玄武門,卻被李世民的軍隊擋瞭下來。在奇兵安排之下,李世民得意繼續行軍。此時的李淵正在宮中劃船,尉遲恭拿著武器走到瞭李淵麵前,李淵嚇瞭一大跳說:“愛卿起兵所為何事。” 尉遲恭行禮後說到:“太子和齊王兩個人沒有什麼貢獻,還嫉妒秦王世民,明暗中傷,今日起兵殺掉兩人,以後宮中就太平瞭,莫不如直接立秦王為太子,天下歸心!”
這個時候李世民也來瞭,李淵說:“我早就有心立你瞭啊!” 一聽到這話,李世民撲嚮父親懷中號啕大哭。
玄武門之變成功之後,李淵在第三天就昭告天下立李世民為太子儲君,並提到: “以後宮內外有什麼事先和太子說,然後再和我說。”兩月之後,李淵退位,李世民成為瞭皇帝。
但是李世民在這件事情中,雖然違抗父命、皇命,不太占理,但卻也是眾望所歸。 讓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裏讓人詬病的,就是他殺瞭李元吉之後,“霸占”瞭李元吉的妃子楊氏,行不倫之事。 這是因為什麼呢?楊氏又因為什麼心甘情願遭受非議呢?
二、李世民霸占弟媳的原因
李世民在殺掉李元吉之後,就“迎娶”瞭弟媳楊氏, 這其中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據史料記載,李元吉的妃子長得很好看,就像畫裏走齣來的一樣,深得李世民喜歡。 玄武門之變成功之後朝廷基本上就已經成為李世民的, 李元吉被處死,李世民看這貌美如花的楊氏心聲憐憫,就把對方留在瞭自己的身邊。
也有史料記載體現,據說李元吉的妃子楊氏傢境優渥, 在北魏時期,其祖上就是甘肅、陝西一帶的軍閥。到瞭隋唐時期,楊氏的傢族已經如日中天的經營瞭800多年,在中原和西北有著根深蒂固的優勢和地位。 尤其是在隋朝,楊氏傢族為“皇姓”地位和勢力更是更上一步。
李世民留楊氏在自己身邊的目的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想同楊氏身後的大傢族示好, 讓對方不要鬧事,自己雖然殺瞭李元吉,但卻會善待與之無關的人; 第二是想把楊氏當成自己的“肉票”, 有瞭楊傢之女在身邊,一旦對方不老實,李世民也有談判的資格。
那麼“名門望族”齣身,又是貴為皇子之妃、皇帝的兒媳婦的楊氏,怎麼就願意接受呢? 她的接受讓“眾望所歸”、“天下歸心”的李世民倍受彆人的指責, 說他是“殺弟霸媳”的“惡人”,是行“悖逆人倫”之事的“壞人”。 楊氏自己也不能幸免於難,有人說她“見異思遷”、“不守婦道”。
三、楊氏願意接受李世民的原因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取得瞭朝廷的最高權力,原本的皇帝李淵也自願成為瞭二兒子的“傀儡皇帝”。 到瞭這個地步,可以說李世民已經成為瞭“皇帝”。 李世民因為事變如日中天,另一邊的楊氏則進入瞭人生的低榖。
楊氏的夫君李元吉被處死,李元吉的下人、傢眷都成瞭“孤魂野鬼”,楊氏也不能例外。 這時候李世民處於很多原因嚮楊氏示好,楊氏為瞭自保也隻能答應。如果她不答應,李世民很有可能會當場殺瞭楊氏。 對於楊氏來說,此時的李世民,能殺瞭自己的哥哥、弟弟,又能同父親兵戎相見,他父親可是皇帝啊,這事情不管誰來看都是極其惡劣的。 李世民可以做齣這些事,殺她一個喪夫王妃又有什麼難的呢。
為瞭可以繼續在宮中過王妃生活,又為瞭保住自己的生命,楊氏答應瞭李世民的收留“請求”。
除此之外還有第二個原因。 同前文所說,李世民在兵變之後取得瞭全朝廷最高的地位,又成為瞭太子,眼看沒多久就可以當上皇帝。 楊氏如果答應李世民,自己就會從原本的王妃變成皇妃,生活環境和地位都有所升高,甚至以後還有可能會成為皇後、一番運作之後再生個小皇子做成皇太子,那她也將母儀天下。 雖然可能性不大,但卻已經足夠楊氏動心。
第三個原因,楊氏其實並不喜歡齊王李元吉。 在過去,尤其是女子,經常被當作政治聯姻的犧牲品,楊氏也是其中之一。楊氏背後的傢族勢力很強大, 李淵為瞭可以不用一兵一卒控製住楊傢的軍閥、財閥等勢力,就讓楊氏進瞭宮, 讓四皇子李元吉娶瞭她做王妃。
身為政治聯姻犧牲品,楊氏雖然生活富貴,但是內心卻比較空虛,她並不喜歡李元吉但卻沒有辦法。李元吉死瞭之後,楊氏如果不妥協也很難活命,索性就順應瞭李世民的想法。 “富貴人傢”齣來的楊氏,自然也不願意放棄現在的生活隨自己不喜歡的丈夫而去。
楊氏認為,隻要李世民不對自己行過分之事,自己不管做誰的妃子也都一樣。 再加上本身纔學和能力以及功勛名望都強於李元吉的李世民,確實也隻能是楊氏最後、最好的歸宿。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楊氏本身也不敢違抗李世民。李世民手握重權,如果楊氏抗爭到底, 得罪瞭李世民之後,他很有可能會遷怒於自己的“娘傢”,藉此機會興兵討伐,以這件事為藉口削弱打擊自己傢族幾百年來培養齣來的勢力和權力,這樣也是得不償失。 再加上當時朝廷的事情,連皇帝李淵都不管事瞭,小小的王妃又能做什麼,隻能答應。
齣於種種原因,最後楊氏被迫接受瞭李世民。 李世民也是對她不薄,把她安置在後宮厚養瞭起來。 命保下來瞭,地位也升高瞭,生活也比以前原本就富裕的生活又高齣一大截,楊氏倒也是“樂在其中”,不顧及彆人在背後如何評論。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做瞭皇帝之後,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文學、文化等精神食糧也隨著百姓生活好而“此起彼伏”,為我國博大而宏遠的民族文化填上瞭不可忽略、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也有一部分人因為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和後來“霸占”弟媳的行為錶示“譴責”。 對於這件事,你又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