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7:09:30 PM
真藏不住瞭!
疫情這麵放大鏡,曝光瞭中國一綫城市的真麵目。
01
今天看北京的新聞,讓我有個感想――
如果有投胎這迴事,下輩子我一定會精準避開北京。
不為什麼,就因為這裏的小孩,真的是全中國最上進的群體之一。
看看最近的疫情吧,一名確診陽性的娃,一周上瞭23個課外班!
去完打籃球,又要去彈鋼琴,還得練滑冰和排英劇……
不把牛叉的培訓班都上過一輪,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北京娃。
不過也因為頻繁進齣培訓機構,大大增加瞭流調難度,學校直接發瞭通知,上過任何綫下培訓班的都彆來上學瞭。
往班裏一瞅,零星幾個孩子看起來好笑又心疼。誰嚴格落實“雙減”政策瞭,一目瞭然。
今天看深圳的新聞,我有另一個感想――
這輩子如果要創業,我一定選擇到深圳做老闆。
深圳這波疫情從春節持續至今近兩個月,但它緊咬牙關,不輕易“封城”。
然而,就在昨天(3月13日),深圳發布通知,公交地鐵停運,社區小區封閉式管理……本周將進行三輪全員核酸檢測。
這是新冠疫情兩年來,中國第一座“慢下來”的一綫城市。
深圳打工人,異常頑強。
有網友總結他們的一天:
1.排隊做核酸
2.去公司搬電腦迴傢
3.收拾行李去公司
4.搶菜
5.買電動車
6.轉發謝霆鋒
7.被地震晃醒
現在,對深圳人來說,電動車去不到的地方,都是遠方。
有的人連夜購買電瓶車。不為曠工找理由,要為上班找辦法,爬都要爬迴去!是深圳打工人的自覺。
(圖源自微博)
有的外賣小哥,把被子綁在瞭送餐摩托車上,走到哪帶到哪。
大批打工人拖著行李箱,不是去搶購米麵糧油,而是跑迴公司拉電腦,開啓遠程辦公。
全世界可能就隻有深圳,是封城前第一個反應為跑迴辦公室拿電腦拿資料,硬生生導緻道路堵塞的城市。
這一波疫情,讓北京補習娃、深圳打工人站在聚光燈下。
而上海這邊,則是另外一個群體: 醫生。
這幾天,上海六院綳不住瞭,醫護上下級間打瞭起來!相關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
根據上海發布3月14日下午的通報,六院急診室醫務人員確實發生瞭肢體衝突。
具體細節我就不展開瞭,反正你也知道。
總而言之,這些事情竟然會發生在上海,真是令人難以想象。
以“神話”著稱的上海醫護人員,似乎是第一次以這樣的麵貌進入眾人視野。
北京、深圳,都是中國城市的標杆,每座都是一兩韆多萬人口的超級城市,企業機構單位的種類和數量如汪洋大海,群體數以萬計,是一個非常豐滿多元化的生態。
但在北京,是補習娃上瞭熱搜。
在深圳,是打工人上瞭熱搜。
在上海,是醫生上熱搜。
為什麼會如此奇特?
琢磨瞭大半天,我恍然大悟,這可不就是中國一綫城市的各自的底色和個性嘛。
02
在北京,大機構數不勝數,聚集瞭全國最多最厲害的牛人,隨便掉下塊磚頭,都能砸到一個研究生……
這裏最核心的,是關於階層的問題。
我們說下一代是最好的投資。那投資的目的是什麼呢?
是財富和地位。
隻有把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自己的階層纔不會跌落。
為瞭維係自己的體麵,孩子還在肚子裏就已經為他鋪好瞭道路。
精英父母是這樣,對於普通中産也會這樣。
畢竟,一個北京中産,在孩子的補習班裏認識的新傢長,隨隨便便就可能是履曆刷爆的牛人。
什麼外企高管、互聯網大廠的高管、科研機構的負責人、常春藤高校的博士生……
沒有彆人傢的孩子,隻有彆人傢的父母。
當傢長群裏都是這些上瞭百度百科的人,自己怎麼可能沉得住氣不雞娃?至少樣子得做起來對吧。
如果說那一棟棟聳立著的密不透風的高牆大院,是不同階層之間的鴻溝。
那麼想要翻越這堵牆,教育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所以,雞娃成瞭一場上上下下的全民運動。
學曆崇拜,是所有北京人的迷之信仰。
由此,承載瞭傢庭希望的補習娃,就成瞭北京城備受矚目的角。
但凡有一絲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大傢的巨大關注。疫情下更是如此。
03
如果說,帝都承載瞭中國精英階層的所有夢想。那深圳,則承載瞭中國“�潘棵恰鋇乃�有夢想。
深圳可能是中國最不看重學曆的城市。
深圳的大學學曆占比僅有28.85%,就連呼和浩特、鄭州都能把深圳甩在身後。
在搞錢麵前,深圳人英雄不問齣路,言必稱“我發現瞭一個賺錢的……”
深圳小學沒畢業的原住民,趕上一個普通城中村的拆遷,一夜之間就能翻身成億萬富翁。
哪怕投胎技術失誤,錯失瞭躺贏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但在深圳,一個高中畢業生搞錢的野路子比博士還多。
比如做老闆。傳言“深圳每5個人裏就有1個是老闆”,這個傳言是真滴。
深圳的創業密度連續7年排全國城市第一。截止2021年6月底,深圳共有商事主體366.4萬戶,常住人口1756萬人(實際管理人口超2000萬)。
不想當老闆的打工人不是閤格的深圳人。
比如炒房,深圳是中國樓市杠杆率第二高的城市,遠超北京、上海。
央廣網都曾報道,深圳炒房客100萬變成5000萬隻用2年。
還真是“給我一個杠杆,隨時就能撬動房價”。
又比如已經團滅的P2P(網貸行業)。此前數據顯示,廣東P2P成交量占瞭全國三分之一,而深圳的P2P平台占廣東八成。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
在未富之前,深圳人連愛情都可以不需要!
這座中國全國最年輕(平均年齡32歲)的城市,單身率(77.23%)高居全國第二(知道你好奇第一是誰,海口)。
打工人,就是深圳這座城市的主人。
如果說北京的雞娃,是保住下一代不嚮下滑落。那麼,深圳最拼打工人,是為瞭自己這一代能嚮上突破。
疫情,不過是曝光瞭各自的底色罷瞭。
04
如果說深圳的底色是草根的話,那麼上海則是精英。
上海的醫護,其實就是專業人士的代名詞,是民眾最信賴的科學精神的代錶。
一場疫情火瞭一個張文宏,也讓華山醫院增添瞭許多熱度。
殊不知,華山醫院或者說上海,還聚集瞭全中國許多頂尖醫療專傢。
在最高級彆的防疫難度下,科學、精準、專業,一直是上海抗疫模式的精髓。
這種對於專業服務精神的信賴,是上海百年來發展的底色。
從過去跟外資企業打交道需要精通英語和國際規則,到後來對外開放需要學習更多法律和貿易知識,上海一直都在培養專業的服務型人纔,來給龐大的外資經濟和總部經濟提供事無巨細、體貼周到的落地支持。
上海人對高大上的工作環境情有獨鍾,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偏愛。寜願降薪1000塊,也要到上海最好的寫字樓上班。
要想維持這種有腔調的生活、追求品質的狀態,必不可少的就是專業服務。
專業服務,聽起來是那套高大上的話術,其實說白瞭,就是百年前“買辦文化”演變而來的“高端打工文化”。
一大堆衣著靚麗的社會精英,在專業的領域做專業的事情,給與專業的服務,讓中國經濟第一城這個龐大的機器,能夠順暢的高效的運轉起來。
它們是這座兩韆萬人口的城市,必不可少的高端齒輪,或者說一個塔基。
如果說深圳草根打工人,抱上電腦主機是最後的倔強。
那麼上海精英打工人,拎起自帶杯到樓下manner接咖啡,則是最具上海味的畫麵。
“專業人士”不代錶上海上熱搜,又會是誰上呢?
05
一綫城市中還有廣州。這裏確實沒有那麼多人為瞭財富和地位而終日勞纍奔波,煙火氣反倒成瞭底色。
廣州的疫情主角是誰?
我的腦海中最快想起的,是那位75歲每天到茶樓喝早茶的阿婆。
懂得享受,休閑悠哉。
韆年商都果然是最接地氣的一綫城市。
張文宏說,這波疫情是一次倒春寒,春天必將到來。
如果來日春暖花開,大傢記得謝謝謝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