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本周四(14日)宣布如期於21日推行首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食肆可恢復晚市堂食至晚上10時,並放寬至四人一枱,八類錶列處所都可復業,又撤銷跨傢庭禁令。這是繼恢復學校麵授課堂後的另一復常措施。商界市民期待外齣活動多月,惟國內外疫情起伏不定,本地疫情隨時反彈,市民絕不可鬆懈,時刻準備防疫抗疫。要維持經濟民生活動和控製疫癥風險,普及化檢測是可行做法,政府應推動並支援市民恆常進行快速測試。
經過幾個周末和清明節假期,染疫和死亡數字也穩定下降,周四新增1,043感染和54死亡個案,維持近日低水平,加上疫苗接種率和醫療照顧設施已提升不少,放寬社交措施的條件已備。眼前疫情最大變數是復活節連假,正如政府呼籲,市民應自律閤作,減少假期外齣時間和次數,以保措施順利放寬。政府亦要爭分奪秒改善資訊科技係統,方便染疫康復者透過手機掃碼齣入指定場所,減少人手核對的種種不便。
恆常檢測要普及
誠然,社交聚會增加,加上學童恢復麵授課程和放寬入境檢疫條件,疫情反彈的風險增多。早前港大學者預視上述因素導緻第六波疫情。正因為有瞭此等警號,各界也要及早應對,縱使未能阻止疫情爆發,也可減少重癥死亡個案,那就是接種疫苗和進行病毒檢測。令人憂心的是,新增打針人口又再次放緩,而3至11歲學童的首劑接種比率仍在63%左右,比例較青少年和成年人低,反映不少傢長仍然對安排子女卻步。學校和政府部門要積極遊說傢長,子女愈早打針,愈早建立保護能力。
既然復常難能可貴,社會仍緻力控疫,阻止疫情在社會再次蔓延。就此,政府應推動檢測恆常化,讓染疫者自覺不接觸社區。近日理工大學學者宣布研發齣新式檢測儀器,準確測齣新冠病毒,化驗時間快而且成本較傳統核酸檢測低一半,並稱現時可推齣市麵。政府、院捨和醫院應接觸團隊,探討引入使用,給高風險人士和密切接觸者多個保障。
其實,醫管局、安老院捨和地盤工人已要定期做快速檢測,而且政府已明言有意在大型活動或進入特定處所前做快測,最新把對象擴闊至學生和食肆員工,學生是每天一次,食肆員工是每三天一次。
拒資助學童快測不閤情理
在上學前做快測的消息宣布後,不少傢長擔心未來幾個月又要添加一樣防疫開支,又擔心快測包價格因為需求增加而被搶高,生活百上加斤。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解釋公帑要善用,預計快測對一般傢庭經濟負擔不會有很大問題,隻會派發給領取書簿津貼等項目的學生。這說法不閤情理,政府應擴闊資助至全部學童。
的確,迄今市麵仍找到十元左右一盒的套裝,特首林鄭月娥稱快測是「一個成本低和很方便市民的工具」。但我們以一般傢庭角度看開支,結論就會不同。若果父母子女一傢四口要恆常做快測,每月快測包開支也要數百至一韆元,還未計算口罩和消毒物品支齣。當下百物騰貴,消費券、失業援助金也隻能幫補過往數月生計,紓睏力量有限。其次,政府全數資助學童快測支齣,可以減少學童和傢長因為不購買而虛報陰性結果的風險。
令人不解的是,政府對同樣高危群組的長者「手鬆」不少。政府在本周三(13日)宣布嚮年滿60歲長者發放快測包直至下月底,又容許年滿70歲長者在社區檢測中心或流動採樣站免費接受核酸檢測,兩項措施不附帶經濟條件。既然官員屢稱關注一老一幼的健康,兩者待遇不應有別,一同資助。政府花錢在資助快測費用,避免疫情失控,換來一個安穩的學年和更早實施第二第三階段放寬社交限製,絕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