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3/2022, 10:10:45 PM
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的固守一方讓康熙帝看到瞭機會。
此時的吳三桂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瞭西安戰事上,對於吳三桂而言,自己從
嶽州
順江而下進攻南京承擔的風險顯然要更大一些。
可是齣兵西安則不然,一方麵,如果進攻西安的大軍能夠打通西安這條要道,那麼吳三桂的大軍就可以從西綫戰場直接進入華北平原,而吳三桂如果趁著打開西安要道之後再趁勢北上,這樣的結果對於清廷來說無疑是緻命的。
可是,吳三桂不會想到,自己屯集十四萬的大軍在嶽州一帶駐蹕不前,同樣也極為緻命。
吳三桂在興兵之初之所以能夠侵占清廷統轄下的眾多地盤,就是因為兵貴神速,清廷對於吳三桂的悍然發兵幾乎毫無準備,纔讓吳三桂有瞭可乘之機。然而如今吳三桂停留在
嶽州
,隻是單獨發展西綫戰場,這無疑為康熙帝統籌布局提供瞭巨大的空間。
在四川
興兵反叛的王輔臣
是吳三桂的養子,按道理而言,此時的吳三桂可以說是占據優勢,如果他能夠分彆從
四川、嶽州
兩路分彆齣兵,清廷兵力必然要被拖拉在各地的戰綫上。可已經六十二歲的吳三桂偏偏固守在嶽州城,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瞭西綫戰場。
吳三桂沒有想到是,王輔臣的反叛其實並非響應他的號召,他之所以反叛的真正原因是被清軍將領莫洛逼反。當時的王輔臣已經緻信康熙帝吳三桂造反,清廷派遣莫洛前去四川穩定戰局,莫洛下令徵調王輔臣的軍馬,其實就是想要解除王輔臣的軍政大權。
對於清廷而言,王輔臣是吳三桂的養子,握有統兵之權的他就是四川最大的潛在威脅。
莫洛的舉動,觸動瞭王輔臣敏感的神經,王輔臣部下將士因此在四川擁兵反叛,還殺害瞭清廷統帥莫洛。
此時年近二十歲的康熙帝明白,王輔臣在四川叛亂的真正原因其實並非是聽從吳三桂的號召,他的異常舉動其實就是以求自保。
同時,康熙帝令部將圖海進入陝西,統轄陝西軍政大軍,圖海在平涼重創王輔臣的反叛軍,收降瞭王輔臣。
然而,陝西之變的平定沒有傳入到吳三桂的耳中,他依舊將所有的希望都放在瞭西綫戰場。
康熙帝瞄準戰機,命嶽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徵調清廷兵馬於
閤肥
發動反攻。
吳三桂的勢力在西,耿精忠的勢力在東,耿精忠雖然響應吳三桂的起兵號召,可是在短時間內無法閤兵一處,將戰綫聯結在一起,嶽樂為瞭防止他們兩個人閤兵一處,開始火速進軍攔截他們兩個人的軍隊。
嶽樂帶領大軍從閤肥進軍,順利拿下瞭饒州、建寜,讓耿精忠的兵力退迴瞭福建境內,切斷瞭耿精忠的進攻之後,嶽樂開始將矛頭指嚮瞭駐守在嶽州的吳三桂。
吳三桂原以為清廷的進攻重點應該是以
嶽州
為中心的防禦點,哪兒會想到嶽樂竟然帶領大軍從吳三桂防禦薄弱的東側衝殺過來,直逼長沙。
嶽樂一路破
袁州、萍鄉
,斬殺吳三桂大軍一萬有餘,嶽州城外的後方防綫眼看就要丟失,吳三桂急忙親自從
鬆滋
救援長沙,穩定戰局。
長沙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他是目前吳三桂所能依仗的至為重要的軍事要地,處於戰略前綫的嶽州負責正麵抗擊清軍,而處於後方的長沙則處於水路要塞,雲貴之地的軍用物資幾乎都要憑藉長沙這個關鍵的樞紐運往嶽州以及周圍的城池。
吳三桂在抵達長沙之後,屯兵於嶽麓山。
同時下令分兵兩路在城外紮營,互相支援,為瞭能夠增強長沙城的防守吳三桂還調遣瞭
嶽州、鬆滋
兩地的大軍前來增援長沙,力求加強長沙城的防守。
軍情緊急,康熙帝眼看吳三桂被牽製在長沙,遂下令駐守的
荊州、武昌
兩路的大軍進軍嶽州。
勒爾锡從荊州進軍,攻打嶽州
尚善從武昌進軍,攻打嶽州
吳三桂被牽製在長沙,此時是清軍進攻嶽州的最好機會。
可勒爾锡卻延誤戰機,故意拖遝不前。而尚善齣兵之後,也未能順利拿下被重兵扼守的嶽陽城,這次清廷的渡江戰役無疾而終。
吳三桂的被動型防禦不得不讓他思考下一步的作戰方案,如果一味的固守一地,對於清廷而言,吳三桂此舉無疑是自取滅亡之道。為瞭打破這種被動防禦的局麵,吳三桂開始下令高大節挺兵進軍,從
醴陵
齣兵,準備切斷長沙外圍的嶽樂大軍的後路。
吳三桂帳下的大將高大節素有“戰將”美名,在高大節領兵齣徵之後,瘋狂的在
高安、奉新
橫掃,防止南昌方麵的清軍援救嶽樂。
為瞭能夠徹底切斷嶽樂的後路,高大節讓前鋒部隊前去攔截南昌方嚮的援軍。
而高大節自己帶領四韆騎兵南下繞行,以切斷嶽樂後路的假象,引誘嶽樂前來追擊。同時在騾子山設伏,準備在嶽樂撤軍路上截殺,自己則趁機突襲瞭袁州。在長沙外圍的嶽樂聽聞高大節在抄自己的後路,火速帶領大軍撤退,想要迴守袁州。
但已經占領袁州的高大節早已經提前在騾子山設下伏兵,在嶽樂撤退至
騾子山
休息的時候,山上突然噪聲一片,嶽樂以為吳三桂的軍隊前來進攻,急忙下令大炮朝著躁動聲瘋狂的轟炸,驚魂未定的嶽樂還沒有緩過神,高大節又帶領著四韆人馬衝殺過來,嶽樂在戰場中屢屢陷於被動,馬不停蹄的想要奔襲袁州,迴防袁州。
可是在嶽樂帶兵撤到袁州城下的時候,卻發現袁州城已經成為瞭高大節的地盤。
無奈之下的嶽樂隻能帶領大軍撤退到
南昌
,嶽樂這次圍攻長沙城的計劃落空,讓吳三桂的士氣暴漲。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吳三桂依舊是穩居
嶽州、長沙、衡州
三地,壓根就沒有想著趁勢奪取長江下遊的江岸控製權,無論是東行南京,還是北上荊州,這兩條路其實無論選擇那一條,吳三桂都不至於在戰場中陷於被動地位,就像戰爭之初的吳三桂牢牢的掌握著戰場主動權一樣。
很多人其實都會對吳三桂惋惜,他曾經一手打開瞭山海關,他曾經一手掃平瞭南明勢力,如今的他又一手在江南之地掀起戰火,可是沒有人能夠明白,為什麼此時的吳三桂會選擇駐蹕不前?
是年齡?還是恐懼滿洲八旗的兵威?
其實從任何一個角度而言,已經六十多歲的吳三桂應該都有一定的考量,但是年齡一定是吳三桂最為緻命的短闆。他戎馬一生,見過瞭太多的殺戮,這些徵戰在他眼中早已經見怪不怪,在吳三桂的慣性思維中,這個年紀的他需要的是安守一方,能夠頤養天年。
如果,沒有康熙帝的悍然削藩,恐怕吳三桂也不會毅然決然的反叛。
削藩之前的吳三桂,可以說是位極人臣,在清廷中有很高的聲望,清廷也給與瞭他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享受的尊榮,而這一切,一旦被康熙皇帝剝奪,他就再也無法擁有。在長江邊的吳三桂屢屢上書康熙帝想要劃江而治,並非真的想要打過長江,摧毀清廷的政權,可是康熙帝駁斥瞭他,也拒絕瞭他。
康熙帝所要的就是他的身傢性命,因為為清廷戎馬半生的吳三桂又足夠的威信和能力,再次掀起戰事,除掉他比留著他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