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歲那年,皇太極從其父努爾哈赤手中接過這份巨大傢業已經九年,這年他正式定齣國號大清,以錶達他“掃清廓清”之意。
一、努爾哈赤生前雖然未明確汗位繼承人,但是對皇太極的培養卻有跡可循。
作為努爾哈赤的八阿哥,皇太極一直都是他的掌上明珠。雖然生前沒能明確提齣他是汗位繼承人,但從二人的談話可知努爾哈赤對他寄予瞭深切的厚望:“你想當汗嗎?你退朝時先送送你的哥哥,那麼你哥哥的子弟必迴報你。““你乃是我嫡妻所生,我是很喜愛你的,可你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自以為賢明瞭。你這樣想,是多麼愚昧無知啊!”《滿文老檔》說到動情處,一生戎馬的硬漢竟然老淚縱橫起來。按照滿洲習俗,努爾哈赤的嫡子七人都有權嗣位,論排行皇太極第八,論貝勒位次皇太極第四,論戰功皇太極未必超過代善、阿敏,那麼能夠最終讓皇太極勝齣,完全都
與老汗
努爾哈赤長期的默默培養有關。雖然繼承瞭汗位,但皇太極對擁戴他的三大貝勒頗為優禮。每當朝會舉行盛大慶典時,皇太極都會把三位哥哥擺在與自己同等位置一起居南麵並列為坐,可知其稱帝之初地位並非如何穩固。在不久發生瞭莽古爾泰“禦前拔刀”後,皇太極得到支持後纔將其革去大貝勒爵位,最後在圈禁十年後死於禁地。第二年正月,在代善等人明智選擇下,皇太極正式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坐受”,改為自己“南麵獨坐”。《清太宗實錄》由此纔成為能夠全麵支配八旗各主的權威人物。皇太極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學習,並且能夠將這種智慧貫穿於整個戰略當中。
皇太極畫像
天聰九年,他專門召集文館大臣探討關於如何學習曆史,並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觀點:“朕觀漢文史書,殊多飾詞,雖全覽無益也。”並要求這些官員重點整理學習遼、宋、金、元史書,總結興衰道理。皇太極算得上努爾哈赤兒子中最善於學習的一位,早在幾年前,他突然來到文館檢查修書工作,看到修書官員問,所修何書?迴答說:“正在給您記載事跡”。皇太極馬上迴避,並頗為禮貌地說:“此
史臣
之事,朕不宜觀。”在吸取金朝教訓時,皇太極認為都是縱欲享樂所緻,而他最崇拜的就是金世宗,認為他“奮圖法祖,勤求治理”,並多次稱贊他為“小堯舜”,並召諸王、貝勒等王大臣集中學習《大金世宗本紀》,並說:“你們大傢聽著,金世宗這個人,是濛古、漢人所有國傢中名聲最顯著的賢君,所以無論當代或是後世,都稱他作小堯舜。我披覽這部書,瞭解其中的梗概,特彆感到嚮往和羨慕,耳目倍加明亮,不勝嘆賞。”《清太宗實錄》此後在軟實力包裝硬實力的推進下,皇太極變得愈加從容,對整個戰爭布局錶現齣強大自信。在給朝鮮國王的信中,依舊還能感受到這個正值壯年的男人逐漸走嚮成功的霸氣“大軍既齣,銳不可當,所到之處,無不奏捷。”復有孔、耿、尚三將軍歸降,東北濱海各部歸順,兵丁增加萬餘。至若大軍齣師,四十萬眾之濛古國察哈爾汗之妻太後及太子並眾悉數降服,天下濛古部終成一提。”《天聰九年檔案》
二、皇太極如何管理清朝,皇太極首先最為注重的是吏治風氣。
在皇太極前後執政的17年裏,為完善清代官僚機構,推動官僚紀律作風,皇太極可謂頗具眼界。他曾對六部大臣說:“贊襄盛治,惟爾
臣工
是賴。”對於官員紀律他非常注重,皇太極嚴禁官吏謀求私利,任用私人。要求他們“勿私庇
親威
故舊,疏遠仇疵”。天聰八年,他在宣講馭下之道時說:“若知其賢而不加奬勸,即為蔽賢,知其不肖而隱而不言,即為黨惡,蔽賢黨惡,何以為主將激勵群材乎?”此外他要求官員要潔己愛民,注意加強自身的修養。做到“潔己愛民,奉公守法”。
為瞭提高官員的素質,皇太極要求各地官員要以儒學為理論提升修養,對此他說:“聖經有曰:‘欲齊其傢,先修其身,身修傢齊而後國治。’爾等若謹好惡之施,慎接物之道,禦下以義,交友以信,如此則身修矣。孝其親,悌其長,教訓及其子孫親戚,如此則傢齊矣。身修傢齊而國不治者,有是理乎?”皇太極還要求官員時時省察自己,剋服錯誤,他說:“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爾等若能時時省察其身,則可以寡過矣。”希望眾官成為“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的人。
滿洲官員
此外明確提齣官員間不要送禮討好。當時一部分漢族官員為瞭巴結滿清官員,便襲用明朝的陋習,嚮其送禮討好,緻使送禮的風氣在後金彌漫開來。對此皇太極明令強行取締,曾規定:“禁止漢官進獻歲禮。”天聰七年,他在給都元帥孔有德、耿仲明的上諭中闡明瞭送禮之風的危害與腐蝕作用:“卿等以禮物饋送諸貝勒大臣,此乃明人陋習,我國無此例也,此端一開,即成亂階,自今以後,似此饋送,宜永行禁止。”在禁止下級給上級送禮的同時,他還要求上級不要收取下級禮物,他訓誡說:“至軍士或以所獲之物,私獻本主,不得濫行收取。”由此可知,皇太極是從不同角度製止送禮的歪風。在剛剛即汗位的皇太極頒布上諭規定:“其諸貝勒大臣,並在外駐防之人,及諸貝勒下牧馬管屯人等,有事往屯,各宜自備行糧,有擅取莊民牛羊雞豚者,罪之。私與者,章京、屯撥什庫,亦坐罪。若屯撥什庫,有欲徇情供給者,以己所畜雞豚供之,毋得於牛錄下斂取。”皇太極認為這還不夠,天聰三年又進一步規定:“嗣後有需索食物者,除凡人照常處分外,若係管糧官、筆貼式及巡台人等,似此虐民妄行,事發,不照常例治罪,定行處死。”即使欽差大臣,也不例外。
清朝聖旨
包括限製官員的特權。首先,限製王、貝勒占有僕役的數量。崇德元年,皇太極規定:“王、貝勒各項使用牛錄下的人居多,今恐勞苦國民,以後牛錄下放馬養豬的六人盡革之。王、貝勒止許用每牛錄下四人,……八傢王、貝勒有多占使用的人俱撤迴。”其次,規定迎宴範圍。天聰年間,一些官員為瞭諂媚上司,大擺宴筵迎來送往,緻使大吃大喝公款的歪風邪氣日甚一日,這不僅耗費瞭大量資財,而且敗壞瞭社會風氣,使官員養成瞭驕奢腐敗的惡習。這顯然於國不利。為瞭抑製這種不良風氣的擴延,皇太極在天聰八年規定瞭迎宴的範圍:“嗣後惟貝勒等經過,則當迎宴,其餘官員,不必迎宴。”這些都說明皇太極在構建大清朝的同時已經注意到官員作風和特權的危害,在他的強勢管製下,一時之間,清朝齣現瞭少見的廉潔之風。對於官員的任命,皇太極非常慎重,並親自加大官員考察力度。皇太極主要用定期和非定期兩種考察形式。第一種,國傢的定期考察。每三年舉行一次,屆時後金汗命各地官員到盛京接受考察。史載:“太宗召駐守邊疆年滿各官至盛京,察其逃人、船隻曾否捕獲,城垣器械曾否修整,分彆功罪。”這種考察既是對官員的明確要求,又是對其工作的嚴格總結。
第二種,是皇太極本人不定期的視察。他經常到各地體察民情,瞭解吏治,進行非定期的視察。對於考察不稱職者,概於解職。崇德四年,“梅勒章京蘭拜、羅奇不稱職,解任,以德爾得赫、席翰代之。”崇德六年,皇太極在篤恭殿宣布:“著將貧窮各牛錄之該管章京俱解任,另選纔能者任之。”這就摺除瞭不稱職官員的進身之階,排除瞭他們屍位素餐的可能性。
?靈活運用廢黜官員可重新任職,由於種種過犯而被廢黜的官員,如果有立功錶現,還可以重新任職。俄屯就是一例,他在丟官以後,因為“同吳巴海齣徵有功”,又被“授為牛錄章京”。廢官的重新任用。
三皇太極的硬實力,火炮,打造瞭清朝一流火器,提升瞭戰鬥力。
作為沙場成長起來的皇太極身經百戰,先後經曆瞭數百次重大戰役。尤其是在認識到滿洲兵作戰武器短闆後,他開始加大武器裝備,並進行作戰方式轉變,大大提高瞭戰鬥力。此前,明朝在天啓三年前後,在徐光啓等人的倡議下,從澳門葡萄牙手中購進西洋大炮30門,運迴京師,其中11們右山海關轉運到寜遠作為邊防利器。明朝在購炮的同時,還聘請瞭西方炮師,指導造炮和訓練炮手。由於西洋大炮的威力巨大,在明朝取得寜遠、寜錦大捷和保衛京師戰鬥中發揮瞭關鍵性作用。
相關形勢圖
皇太極親身經曆寜遠、寜錦戰鬥,眼看被明軍以炮火阻擊在堅城之下,遭西洋大炮重創損失慘重。他看到八旗勁旅擅長野戰,不善攻堅,所謂“野地浪戰,南朝萬萬不能,嬰城固守,我國每每弗下。”(《明清史料》)於是認為“彼山海關、錦州,防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入內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親領大軍,避開明據堅城重炮的寜錦防綫,取道內濛入關,進逼北京。可是“去京師而不攻,環涿州而不攻,皆畏銃也。”足智多謀的皇太極,被明軍西洋大炮的沉重炮聲驚醒瞭,充分認識到此炮在戰鬥中攻擊和殺傷的巨大威力,深感後金兵雖然勇猛,但僅憑刀矛弓箭,要想攻取架設西洋大炮的堅城,極為睏難。因此,他要以敵之長,補己之短,決定製造西洋大炮。天聰五年正月初,皇太極命總兵官額駙佟養性為督造,遊擊丁啓明、備禦祝世蔭為監造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等一批漢官漢匠負責製造紅衣大炮,造成以後,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凡四十具,”後金先是“未備火器,造炮自此始。”這標誌著後金開始進入冷熱兵器並用時期,對後金軍隊的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是年七月,皇太極親統大軍進攻大淩河城首次命總兵官佟養性用牛騾挽車運載紅衣大炮、大將軍炮四十位隨徵。當後金進抵大淩河城時,皇太極決定采取圍城打援的戰術,令佟養性將紅衣大炮、大將軍炮運至錦州大道而營,既可攻城,又可擊援。在大淩河戰鬥中,火炮發揮瞭巨大威力。其年徵明,久圍大淩河,而功以成用大將軍力也。”於是“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
崇德五年至七年,明清鬆錦大戰,以清勝明敗而告終,根據檔案資料統計,清軍在鬆山獲大炮2363門,其中紅衣大炮6門;在錦州獲大炮488門,其中紅衣大炮7門;在塔山獲大炮452門,其中紅衣大炮1門;在杏山獲大炮380門,其中紅衣大炮2門,共計獲大炮3683門,其中紅衣大炮16門。另外。還獲火槍1519支,及各種炮子槍彈和火藥。由上可見,皇太極自製造和使用火炮起,直到他病逝,經曆瞭13年,後金(清)的火炮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到清入關前,明朝在關外以1比10的火器劣勢處“芒無所恃”的境地,清軍在火力裝備上已占絕對優勢。
相關畫麵
仿佛一切都按照皇太極設想的那樣發展,大明王朝愈加變得岌岌可危起來。崇德五年(1640),督察員官員嚮皇太極遞交瞭一份奏摺,對如何攻打明朝提齣三個方嚮點:“一攻打燕京,此刺心之著也;二直抵關門,此斷喉之著也;三先得寜錦門戶,此剪重枝伐美樹之著也。”皇太極原則上接受瞭建議,但他謀劃的更為齣奇,把義州(遼寜義縣)選作屯兵、進攻錦州的後方基地。認為此處土地肥沃,前後均可縱深,利於屯田開荒,任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為左、右翼主帥,率軍往義州城駐紮屯田,僅僅幾十天,就將荒無人煙的田野變成“修城築室,俱已完備,義州東西四十裏,皆已開墾。”以此與明軍堅守城池不齣做長期較量。《清太宗實錄》崇德六年(1641),明清雙方在鬆錦地區進行大決戰,明朝幾十萬大軍被全綫擊潰,遭到緻命打擊,殘餘部隊嚮寜遠逃竄,其餘均落入清軍手中。皇太極並在心理上對明朝將領進行瓦解,多次將俘獲過來的明朝官員“誅心”,甚至掀起瞭大明王朝官員前來投降的羊群效應。
影視畫麵
崇德七年(1642)九月,鬆錦決戰剛結束,滿洲官員一起嚮皇太極上奏,建議趁此機會,迅速全麵發兵“率大軍直取燕京,控扼山海關,大業剋成。”對於如此急躁的急功近利,皇太極錶現齣瞭高度的軍事戰略眼光,他批示說
:“
爾等建議,直取燕京,朕意以為不可。”緊接著他把大明比成粗壯大樹說:“無論有多大氣力,有多著急,絕不會一斧子就把大樹砍倒,而是從大樹兩旁一斧斧地砍下去,打瞭一定程度,這棵大樹自然自己倒下。《清太宗實錄》。後來的曆史錶明,皇太極的戰略完全準確,“朕今不取關外四城,豈能即剋山海關?今明國精兵已盡,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燕京可得矣。”此時還沒有對後來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考慮,從某種程度來講,清朝得天下實在是太容易瞭。皇太極在臨死的前幾個月,在送齣徵的將士時,已經預見到明朝關內“流寇”強大影響力。並對如何開展輿論戰做齣瞭具體部署說:“你們如遇‘流寇’,就說你們看到明朝已經大亂,激而成變,我們來徵,也是如此,並要求嚴加與這些人産生衝突,不得誤殺他們,就是一二個人也不行。
”
皇太極這點的遠見比李自成激怒吳三桂就高齣數倍,最終也為吳三桂倒戈埋下瞭伏筆。正當皇太極準備大舉進發寜遠、山海關時,卻在“無疾端坐”中猝然離世,未能見到大明王朝這棵大樹如何“撲倒”。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