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為我國曆史的一個節點,雖然最終落寞,但也曾有輝煌,清朝初期,國內風調雨順,對外十分強勢,能夠獲得如此成就,與那些機關大臣密不可分。
清朝時期,名氣最大的大臣無疑是和珅,和珅的經曆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被翻拍成多部電視劇,不過若說地位最高的大臣無疑是張廷玉,
這位曆經三朝的大臣,被授予瞭至高無上的榮譽:配享太廟。
何為太廟
太廟始建於永樂十八年,是明清兩代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這裏供奉著曆朝皇帝已經對國傢有重大貢獻的王公大臣,在那個封建年代,能夠享受這份榮譽的漢族大臣,也就隻有這一個人。
明朝能夠配享太廟的都是常遇春、徐達這些幫助硃元璋建國的大功臣,
而整個清朝曆史當中,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一共隻有13個人,那麼張廷玉能夠躋身這13個人當中,究竟代錶瞭什麼含義?
在這13個人當中,有接近一半的數量是清朝的開國功臣,例如努爾哈赤的長輩、努爾哈赤的弟弟等,他們也許並無太多的功績,但對努爾哈赤的幫助至關重要,故而進入太廟當中。
剩下的幾位皆是身經百戰的勇猛戰士,例如多爾袞、豪格等人,在整個太廟中,文臣隻有兩位兩位,那就是鄂爾泰和張廷玉,張廷玉也是唯一的一位漢臣,由此可見他獲得瞭怎樣的榮譽。
最為關鍵的一點,太廟中的很多位置都屬於“追封”,意味死後的封賞,唯獨張廷玉不同,他在世期間,便由雍正皇帝親口承諾配享太廟,
在整個清朝曆史中獨此一份。
張廷玉是否夠格
但對於張廷玉配享太廟一事,很多人都保持質疑態度,其中就包括瞭乾隆皇帝,雍正彌留之際,曾親口囑咐乾隆,張廷玉配享太廟之事,可乾隆繼位後,卻對此時絕口不提,擺明瞭是一種質疑的態度。
以至於一嚮做事謹慎的張廷玉,不得不親口詢問配享太廟一事,讓乾隆大動肝火,直言張廷玉何德何能,於祖宗配享香火,並一度下旨取消配享太廟一事。
乾隆下旨後,張廷玉抑鬱成疾,沒多久便病逝,乾隆或許深感愧疚,便藉口要遵循父親的遺願,重新恢復瞭對他原本的安排。
從臣子方麵來說,張廷玉無愧為一代名臣,在雍正的手下,一步步提升著國力,將一個強大的清朝交給瞭乾隆。
可從整體來看,張廷玉最多算作雍正手下的秘書長,他的執行力很強,也獲得瞭軍機大臣的身份,但張廷玉自己所主導的事情卻少之又少。
在太廟的13人大名單中,鄂爾泰與張廷玉的身份最為接近,相對比之下,張廷玉好像確實沒有配享太廟的資格。
鄂爾泰在康熙時期入朝,但他得到重用已然是雍正時期,鄂爾泰本人經曆脾胃豐富,從地方官,一路經曆瞭布政、巡撫、總督,是雍正時期的四大總督之一,民間威望頗高。
而在功績方麵,鄂爾泰主導瞭當時的土改歸流,為清朝整體的國力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並且鄂爾泰的行為影響瞭後世數年,這點乾隆也深刻認同。
在軍功方麵,雖然鄂爾泰的軍功比不上開國時期的多爾袞等人,但也憑藉自己的力量鎮壓瞭四川地區的土司叛亂,最終獲封伯爵,達到瞭大臣封賞的頂峰,
這樣的功績,配享太廟眾望所歸。
張廷玉的重要性
從功績上來說,張廷玉並不夠格,可為何張廷玉能夠讓雍正臨終前下旨,安排太廟之事,皆因張廷玉的真實作用。
在一個國傢之中,很多人能夠加官進爵,其本身的實力固然重要,可朝廷給予的機會同樣重要,鄂爾泰平定土司叛亂,立下大功,但這件事放在彆的人身上同樣能夠成功,
鄂爾泰的勝利,並不在於他用兵如神,而在於清兵強大的戰鬥力。
換句話說,在清兵戰鬥力的基礎上,指揮者作用並不大,即使張廷玉本人去指揮作戰,依舊可以獲勝,從這個角度來看,鄂爾泰的功績,其實是朝廷賞賜給他的。
同理,從功績上來說,張廷玉雖然看起來功績不多,就像是雍正身邊的一個小秘書,但對於國傢的整體運作,張廷玉功不可沒。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早在康熙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康熙徵戰一生,眼光極其毒辣,張廷玉是康熙專程留給雍正的治國人纔。
從這點可以看齣,起碼康熙是十分認可張廷玉的,隻不過那時的張廷玉還很年輕,需要一些政績加身,也需要更多的曆練。
雍正上位後,張廷玉立刻成為瞭朝廷重臣,為雍正做瞭很多事,這些事看似輕鬆,但其中中涉及到瞭方方麵麵,並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再加上雍正本身是一個工作狂,能夠跟上雍正工作節奏的,也不是一般人。
在雍正去世前,他嚮父皇康熙一樣,試圖將這樣一個好用的大臣留給乾隆,讓他繼續治理國傢,為瞭讓乾隆更加的信任張廷玉,雍正纔特意賜予配享太廟的榮譽,從錶麵來看,這是針對張廷玉的,但其實也是針對乾隆的。
可乾隆卻有另外一個不同的想法,在雍正去世之前,乾隆早已開始參與政務,再加上爺爺康熙的喜愛,讓乾隆有點目中無人,他對於父親留給他的政治班底並不喜歡,一直試圖尋找自己的大臣。
對於張廷玉配享太廟一事,乾隆反對的真實原因並不是絕對他不夠資格,而是不滿父皇臨死前的安排,所以乾隆纔會故意刁難張廷玉,
甚至在張廷玉的晚年,還查抄瞭他在北京的府邸。
不過在張廷玉去世後,乾隆認可瞭他的能力,作為清初的名臣,張廷玉的所作所為有目共睹,他成為太廟中唯一的漢人,雖有爭議,但鮮有人直接反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