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6/2022, 6:56:56 AM
【楊春梅】昨天下午(3月2日)和林宏星教授稍微交流瞭一下,他最新文章的“心惡論”很有意思。
文章是從梳理學術史角度入手, 評述“心惡論”之有邏輯閤理性根據 。
但昨晚我又想瞭一下,“心惡論”可能不是他個人的最後結論。 心以不作為而對惡負責,那麼如果積極作為的話就是對善有功瞭。如此心似乎就成瞭可善可惡論。 似乎在他那裏,心有屬性的一麵,又有不屬性的一麵。那麼是否有屬性之心惡,又有不屬性之心善呢?我還沒太讀懂,比較繞,我得多讀幾遍。
讀他的文章,經常讓我覺得他應該贊成性樸論。但他有篇文章的題目很明確說“性惡:一個必要的理論假設”。另外他似乎很認同徐復觀強調的心知的橋梁作用。
荀子的性論,在他那裏似乎很難一概而論,在許多概念解析中變得有些撲朔迷離。但有一點很肯定,就是他認為孟荀異路,各有價值,不能強閤。
昨天下午交流時我們對路德斌教授的三閤一論都持不同意態度,特彆是對於路德斌教授的人有義有辨之論。
【林桂榛】3月2日我已給林宏星老師微信裏說過“ 隻有‘荀子性惡論是講人性的禮義善性之缺失’這一詭辯最具全麵調和級彆 ”(文末鏈文末尾“題外話”段1),缺禮義善而得××負責故謂性惡/心惡,或老套路曰性情存在與發作會導緻人乾齣惡&善(皆由僞)故謂性惡/性善/性善惡或情善惡/欲善惡/意善惡/心善惡/材善惡(但偏偏不講材性資樸&作僞善惡),這是什麼判斷邏輯?這是什麼荀況材性概念?如我老話:
我認為:心惡論命題對,那心善論命題也對;心能善惡與不善不惡,則心善惡樸混論,若性善惡樸混論。人(�T人常人)有義有辯≠性於義性於辯,荀子性論篇章句說得很清楚。章句要讀透,彆自己繞彎。
概念描述與命題演繹,要講邏輯。性善惡屬性命題跳到心善惡屬性類命題上,一樣道德屬性判斷演繹演說離譜。肉體肉質心一樣天性(機能)資樸,思慮心(意識自覺)則機能作為也,善惡狀態(即正偏平悖所述雲雲)皆是作為觸及也。心最初沒有善惡,品質精神心的好孬也是“性僞閤”的結果,這是荀子的基本立場或思想見識。
不敢麵對我的概念邏輯澄清、章句之學考辨,不敢麵對戰國“性有無禮義故謂性善不善”之爭論真相以及劉嚮篡奪“不善”為“惡”的他例證明與漢儒性善惡對言框架及性善惡混言的曆史事實,荀子就不可能真身齣現與思想復活。――在漢儒抽象性善惡論以框孟荀的糞坑裏沒有曆史學齣路【真相齣路】(本是誆也),也一樣沒有哲學齣路【思想齣路】,強弩之末,窮途末路,黔驢技窮,江郎纔盡,我於此堅信不疑,因為那些本來都是僞的錯的,錯上演繹必是錯上加錯、無可救藥!
【楊春梅】 關於性無禮義(無善),禮義(善)乃後天乾齣來的,且能乾齣來,這一點我竭力贊成。“性無禮義(善)”或“性不善”之“性”包括一切天生就者,情性、欲性、知性,沒有例外。
凡是把“性”二分為性、情/欲,或三分為性、心/知、情/欲的,都是想在荀子的“性”中嵌入“善”因, 這類解釋者自覺不自覺地咬定除非天性中有善因,否則後天乾齣禮義這事簡直不可思議 。其實這還是孟學思維+現代形而上學思維作怪,無論如何不能理解在荀子那裏禮義之善正可謂“平地起高樓”,在後天積僞中創造齣來的,並不是性天中某種東西的發揮發展。
但是荀子這一觀點自具價值意義,絕不遜於孟派,有些方麵甚至還超過孟派。孟荀完全可以各張其幟,發揮其各自價值。這些應該都是我們的共識。
但對本無禮義、非禮義的“人之性”如何進一步判斷,我有不同意見,容進一步商榷。我會認真嚴肅地麵對老兄的邏輯辨析、章句考證。我會認真嚴肅地麵對老兄的邏輯辨析、章句考證。
【林桂榛】楊老師判荀正確,真荀子!“咬定天性中非得有善因,否則活人乾齣禮義不可能”這種哲學邏輯是聰明+弱智,純粹讀荀解荀腦殘,傳情入色江山紅!章句問題要章句考,因為不相信漢儒會篡改,所以……漢儒篡改得多得去瞭,五行,十月,文字都敢改,何況義理解說等。
補:《尚書・洪範》篇樸素簡單的水火木金土五材名曰“五行”雲雲,不是若前文“汩陳其(洪水)五行”是陋儒自作聰明添五字湊成五行雲雲搞篡改迎世,就是演繹《洛書》經傳的《洪範》是戰國晚期以來儒生寫的。但這《洪範》戰國晚期所撰之說不成立的,《洪範》五行範疇沒有秦漢時鄒衍五德大法含義(五材神秘威力),《洪範》五紀範疇實已包含天道曆數五行(若清華簡可證),《洪範》五行名謂實是鄒式五德大法篡改《洪範》五材一名為五行一名所緻,篡改時間或就在大講《洪範》五德大法的西漢時。《夏小正》也可以根據文中星象尤其是講夏至鼕至的月份,準確推齣是後儒將十月製敘述篡改成瞭十二月製敘述,原始作者並非是秦漢時的十二月製敘述,仔細一靠,原形畢露。而且博學多識傢、嚴謹曆史學傢、思想得體傢孔子所考察與贊賞的夏曆十月文明剛好與禹夏天道五行說匹應一體(曆史上本一體),這是孔子的天道論大法大製真相,全由漢儒給抹掉或篡改瞭,悲乎!
曆史學問的目的是尋找漏洞,尋找疑點,找齣真相,找齣真實,不是想方設法給它找哲學道理以辯護或批判之,乃至找道理時不講邏輯倒處亂演繹一通,還自命得意高明……這不是學問,是玄思鬍扯(咋都成立)。
那些孟學傢,無論贊成或反對孟子,也多犯瞭這樣的錯誤。王國維說康有為等不知學問為何物,鬍適說王國維纔有點希望,是沉痛的。學問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尋找真相,揭破真相。
【楊春梅】你我對荀學主旨大端的理解認知高度一緻。
【林桂榛】 材性知能,禮義師法,荀子就這麼簡單,不要扯什麼道德本體、道德體用、道德天命,荀子認為盡是材劇誌大鬍扯,“僻違無類,幽隱無說,閉約無解”。 入甕瞭,就永遠齣不來,還說某樣某樣纔是真正真理,井底見也,陋室銘也,這樣“科研”是不行的,但“宣教”是極好的,得注意邊界或分寸啊。不知自己無知,是最可怕的,魯迅說的暗屋子一統天地。
有荀界同仁敢於承認荀子性論章句裏有材性本貌為“資樸無道德”雲雲,就不錯瞭,就謝天謝地瞭。 最可笑的是“兩眼一抹黑”繼續扯孟荀抽象“性善惡論”,或投機主義既要打倒/支持性樸論,又要打倒/和支持性惡論,乃至又要支持/打倒性善惡混論,“性樸―性惡―性善―性不善―性不惡”等等都統閤瞭。言說立說不講邏輯有效與文本根據,什麼都逢凶化吉為俺所用所統,找不到好詞瞭就找心善惡之類吧,後續還會有很多新詞造說之荀學論文齣現,有層齣不窮的新的××善惡組閤論,一定的!
【楊春梅】我文章寫成後,可能也會被你說成是個“新詞造說”的人,因為我依然認為荀子是“性惡論”者,但我不會造新詞,也不是形而上抽象性分析(如本體、本質、本性之類),而是嚴格遵循老兄的辦法,不離荀子文本章句。
其實“性樸”和“性惡”都可以說是“性不善”,而老兄所以棄惡擇樸,首先是執定“本始材樸”、“資樸”章句,另一方麵推定劉嚮改竄。後者非我所能考辨,前者則願把自己的一點理解貢獻齣來: “本始材樸”和“資樸”非價值判斷之辭,故也不能用做對“人之性”的價值屬性進行判斷。
“善/惡”綴與“性”字之後,是對“性”的價值屬性的判斷,“性樸”要與“性善/惡”成為對等意義的概念,“樸”也必與“善/惡”意義對等,即也應是一個價值概念纔行。但據以得齣荀子是性樸論者的根據的“本始材樸”及“資樸”之“樸”卻並不是一個價值屬性詞,其所在章句也不是對“性”之價值屬性下判斷, 所以據此推定荀子是與“性善/惡論”者相對應的“性樸論”者是與章句本義不相應的。
但“性惡論”並不影響“性不善論”所闡釋和肯定的荀學的一切義理宗旨,因為荀學的要旨本在強調“(禮)義外”,隻要這一點站定瞭,對荀學的理解就雖不中亦不遠瞭,甚至可說性究竟是惡還是樸已不重要。
拼命把荀子的性論做去惡化處理,原本是宋儒遺毒作用,性論唯善是尚,所以荀子和荀學要翻身就要先辯其性論不惡。如果肅清宋儒以來性論唯善是尚的流毒,而能不帶成見平心讀荀,尊重荀子自己的言說論辯,則首先就不會嫉“惡”如仇。
當然如果荀子確實不是“性惡論”者,“性惡”確是劉嚮改竄所緻,那就應該替他改過來。 但在沒有“鐵證如山”的情況下,可不可以根據文本章句做另一種分析呢?我覺得未嘗不可。
至於如何把一個倍受新銳荀學派攻詰的“性惡”做齣閤理新解,這正是我在寫文嘗試的,爭取荀子性樸論研討會前能寫齣大概。
【林桂榛】因為性善惡是價值判斷,性資樸不是價值判斷,所以材性資樸章句與性惡判斷章句不衝突?有點奇,認定材性資樸無±道德與斷言性裏有惡不矛盾?這個抽象突圍解圍夠奇。性有無禮義文理(加工之文,文明之屬)叫性善不善,荀子當然講性資樸不善,漢儒以來性善惡套子自作聰明,解說孟荀一團糟,我說完瞭。
【楊春梅】絕不抽象,抽象的話就無意義瞭。重復已有觀點路數不是我的風格,我又沒科研壓力。
【林桂榛】我如羅素,一嚮強調概念邏輯,強調邏輯有效。無禮義即是��道德即資樸無文(未加工),一切 道德皆在僞也,《性惡》篇章句說得清清楚楚。――我也沒有科研壓力,不寫論文,天天寫學術劄記自樂。
【楊春梅】我們記住一點:“禮義外生”、“性不善”,這兩個觀點你我一緻。我贊同你“一切道德皆僞也”即“禮義僞生”範疇下的道德觀察結論。――沒有科研壓力,纔能從容較真。
【林桂榛】不能讀齣禮義文理�� 的道理,不能讀齣荀子講 道德也係作僞,《性惡》篇就沒有讀透讀通,荀子“材―性―僞”、“樸―善―惡”基本概念邏輯也沒把握――不斷搖擺恍惚,為自己隨機利用,這是不行的。
摘:不僅整篇言善[即禮義即正理平治]屬於人為[僞],且第1、2、4、9、20段等明言悖亂或惡亦由於人為[僞];段4尤其言人之惡善皆起於人性樸資,不起於惡性或善性……https://mp.weixin.qq.com/s/mZCVJzh2xW0VrxaMScBEAA
【楊春梅】禮義文理道德非性乃僞,不光《性惡》篇,一部《荀子》無不貫穿此義。
【楊春梅】對啊,負道德也是作為啊,何況隻是正道德係作為?材性��道德,告子等時儒都知道(偏偏孟子不以為然,大罵戕賊仁義之自同禽獸級彆之性論),何況荀子耶。荀子駁孟子曰材性無禮義故材性資樸不善,不是駁曰材性資樸惡,後者漢儒自作聰明耳,可把孟荀尤其荀子搞慘瞭,跟漢儒五行搞慘孔子搞慘儒學一樣。
【楊春梅】但老兄那個與“+道德”相對的“-道德”何所由來,可能正是你我分歧之點。 老兄責我持性惡論就是抽象論性解圍,而我則認為老兄以正負道德皆屬僞而斷性為樸,也是中瞭本體論抽象論性的毒卻不自覺。
【林桂榛】將材性判為道德“惡”之性惡論,我《天道》那書說過: 荀子真如此造論,五十步笑百步,一樣笑話。
至於責我“也是中瞭本體論抽象論性的毒卻不自覺”,我意是要講邏輯,不能概念太極。材性��道德,材性��道德,材性 道德,這是邏輯分析需要,不是抽象。當然,非得認為材性無道德也是抽象論,那也沒辦法,若言萬物自在都是抽象一樣瞭。
荀況究竟講材性裏有無道德?材性究竟是有正道德 (正理平治之閤禮義有禮義狀態) ?還是有��道德 (即性為資樸未文時天生機能) ?還是有負道德之偏險悖亂之惡態惡體?還是天然材性是道德“樸善惡”混而三體一在?這是要好好章句與邏輯思考的!
荀況不講材性道德,隻講作為道德――無論正負道德狀態即善惡狀態。我所謂與所用±與��的數學概念,是討論問題邏輯分析方便法門耳,為瞭概念內涵與義理邏輯清醒的需要,無他。
【楊春梅】 老兄把正負道德都歸一個僞字後,說性如何時必然躲不開“性本身”這三個字,而“性本身”這三個字是“性本善”+形而上學本體論雙重遺毒抽象之病癥最顯者
【林桂榛】性有雙重含義,荀子《正名》說瞭“不事自然謂之性―生之所以然謂之性”,後者就是就本原意義上講(可謂抽象論),但這是當時漢語習慣,必須尊重。 性其實是機能,哪怕本原意義上論機能,荀況如此而已,跟形而上學道德±本體論沒有一毛關係。荀子的性概念很清楚,他反復界定過的。
【楊春梅】再對照荀子,其認識論原則下將如何說天說性,“性本身”式論說是否閤乎荀子論說方式,等等,再思考。
【林桂榛】 耳聰目明,材性知能,材性慮僞,材性知慮,這些都是荀子學說原貌。駁性善而掉性惡,五十步笑百步,太蠢瞭。――“性善惡”大籮筐鬍蘿蔔,不知要養活多少人!
【楊春梅】所幸我們都不靠這個過活。
【楊春梅】荀子中有兩個“僞”,這是關鍵。《正名》中的兩個僞,兩個僞各有所齣。
【林桂榛】這兩個僞沒有什麼多大奧秘,跟說“人性―人之性”是否天壤奧秘之彆一樣。從心之��(如果有,我相信也有)強調荀子他說的思慮知慮,從人之僞指行為或泛指作為。
【楊春梅】老兄執信性樸有目共睹,章句考證、文獻校勘、邏輯分析深厚,我不會隨便對這個問題亂發議論。可能我的解釋不對,但確實是認認真真去領會吃透瞭包括老兄在內的各傢意見後,再去對原文章句發錶意見的。
【林桂榛】沒關係,我經過瞭邏輯學訓練,邏輯上要駁倒我不容易,至於不相信我說的漢儒篡改,無所謂,不勉強。我自初中起,對文字和邏輯比較敏感,所以隨便章句與邏輯糊弄人的東西,難以相信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已經沒有寫文衝動瞭,因為我認為我該說的都說完過瞭。但口頭辯論,還有一點興趣,為瞭道義真理,軻曰餘豈好辯哉。
【楊春梅】口頭辯論比寫文章有意思,可以增進互相瞭解,見識真朋友。
【林桂榛】為真相辯論有益,為立場辯論無聊(包容即可嘛)。
(私磋存照 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