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10:01:15 AM
想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四季文史
文|四季文史
老蔣有一個習慣,就是寫日記。他喜歡將自己的得失、感悟都統統寫在日記裏,以便能夠時時警醒自己。自從蔣介石的日記手稿被公開後,我們從中也能發現蔣介石對他的“黨國”最終失敗的一些反思。
不過,老蔣的日記不忍細看,因為字裏行間都是在將矛頭指嚮他人,他在日記裏就曾提到:“失去江山恨不得彆人,這二人是罪魁禍首”。
那麼,此二人指的是誰,老將為何如此痛恨他們?老將的敗逃,與這兩個人有沒有直接關係?
1948年底,國民黨大勢已去,彼時包括桂係首領白崇禧、湖南省主席程潛等眾多國民黨高官,紛紛把矛頭指嚮蔣介石,認為目前的殘局全都是蔣介石造成的,蔣介石自己應該為此負責,他們一緻要求蔣介石下野,重啓國共談判。
一開始的時候,蔣介石派張群、張治中、吳忠信去見李宗仁,而當得知李宗仁也有想讓自己下野的想法後,老將不得不錶示“個人的進退齣處,絕不緬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很明顯,蔣介石是非常不情願的,他認為李宗仁的想法就是“自保逼宮”。
老蔣會這麼輕易放手嗎?這當然不是他的風格。
在1949年的元旦公告中,蔣介石錶明瞭自己對內戰及和平談判的態度:“我們今天倡導和平,並非避戰求和,乃是可戰可和任由選擇。各位仍須全力作戰,能戰纔能和。各級乾部一定要精誠團結,服從總裁領導,堅定革命信念,庶不緻自亂步驟而為所乘。”
與此同時,蔣介石做瞭另一手準備,他任命親信陳誠為台灣省主席,為將來有可能的“復興”打下基礎。蔣介石為瞭拖延時間,對李宗仁說:“去職工作必須經過一段時間,不能草率行事,以緻將來有負於彼望,並轉勸健生稍安勿急也。”
一直以來,李宗仁可謂是老蔣黨內的第一競爭敵手,蔣介石一直想除之而後快。蔣介石一生經曆瞭不少國民黨內的派係紛爭,而李宗仁領導的桂係,是其最為忌憚的派係。李宗仁曾聯閤晉省閻锡山與西北軍的馮玉祥,與老蔣形成對抗之勢。隻是中原大戰,李宗仁失勢,老蔣一戰定乾坤。
抗戰爆發後,蔣介石和李宗仁摒棄前嫌,又一次開始瞭閤作。不過老蔣卻時時處對這位“結義兄弟”進行壓製。1943年9月,蔣介石“升任”李宗仁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漢中行營主任,剝奪瞭他的指揮權。後來,李宗仁又改任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從此失去瞭和蔣介石較量的本錢。
此時的李宗仁知道老蔣錶麵一套背後一套的真實用意,也暗暗懷恨在心,甚至伺機要給老蔣一點顔色看看。
1948年3月29日,恰逢國民黨在南京召開瞭"第二屆國民代錶大會",戲劇性的是,李宗仁不顧老蔣的反對執意參加競選,結果高票當選“副總統”,這引起老蔣強烈不滿。
內戰爆發後,老蔣接連受挫,統治岌岌可危,此時李宗仁“乘虛而入”。眼見大勢已去,老蔣不得不再次玩起瞭“下野”的把戲,雖然他想暗中除去李宗仁,隻是苦於沒有恰當時機。
就任代總統後,李宗仁緻電,願與進行談判,但終因蔣介石的攪局,導緻和談破裂。為瞭架空李宗仁,蔣介石命令將中央銀行黃金和銀元全部轉運台灣,從經濟上卡住李宗仁的脖子,讓他難以坐穩位子。
1949年12月5日,李宗仁飛往美國。不久後,蔣介石在台灣島內召開"國民大會",罷免瞭李宗仁的職務。後來在1965年7月,李宗仁毅然迴到瞭祖國的懷抱。
蔣介石曾在日記中這樣描述:“德鄰專以民主自由名詞,為其討好共匪、投降共匪之準備,是亦其毀滅政府基礎唯一之方針。此乃必然之事,而餘愚拙,未先計及耳!”
可見老蔣的心胸是何等狹窄,他對李宗仁的“逼宮”,對他當上“代總統”可謂恨之入骨。李宗仁迴國後,當有人問他老蔣的為人時,李宗仁說:“他有許多缺點。我們都是失敗者。我由於自己的失敗而感到高興,因為從我的錯誤中一個新中國誕生瞭。”
除瞭李宗仁,老蔣日記裏提到的第二個“罪魁禍首”,便是馬歇爾將軍,沒錯,就是那個“馬歇爾計劃”的提倡者和執行者。
1945年“雙十協定”簽訂之後,老蔣翻臉不認人,仍然大舉進攻解放區,企圖迅速控製華北和東北;而共産黨則切斷瞭華北的主要交通綫,迅速開進東北,阻止瞭蔣介石進入東北的企圖。此種情況下,馬歇爾前來調處國共衝突,無疑讓人浮想聯翩。
不可否認,美國為瞭尋求在華最大利益,此次調停根本就是挺蔣、壓共政策的延伸。為瞭實現這一目標,馬歇爾必須設法製止中國的內戰,保證讓中國處於蔣介石的領導下。但當時中國環境復雜,馬歇爾很難把控當時的情形,他清楚地知道,不作齣一部分妥協,中國的和平是無法實現的。而這種妥協的關鍵在於蔣介石,所以在必要時,馬歇爾必須迫使蔣介石作一定的讓步。
馬歇爾提齣瞭一份停戰令草案和一項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具體計劃,希望通過停戰、政治民主化和統編軍隊三個步驟來促成他的目的。
事實上,馬歇爾到瞭中國之後,就與老蔣進行瞭會談,他果斷告訴蔣介石,美國政府"希望看到中國早日實現統一與和平",而且美國將停止幫國民黨將部隊運送至華北,暫停給國民黨新的大規模貸款,隻有在政治解決取得成就的情況下,美國纔能"保持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和對中國提供經濟援助"。
我黨為瞭和平,在停戰協定上是抱有很大誠意的,在調停過程中,也作齣瞭很大的讓步。馬歇爾告誡國民黨必須放棄"一黨政府",纔能有望實現和平局麵。但蔣介石對此極端反感,自始至終不肯做齣真正的讓步。曆時一年的談判,馬歇爾覺得老蔣隻是在玩一個騙局。1946年7月12日,國民黨按捺不住,野心最終暴露,還是發動瞭全麵進攻。
期間,馬歇爾八上廬山希望嚮蔣介石停止戰爭,作齣讓步,不過老蔣不為所動,調處失敗之後,馬歇爾不得不捲鋪蓋走人,此後,美國拋棄瞭政治解決中國問題的政策,轉而改成全力支援蔣介石發動內戰。
老蔣本以為馬歇爾是個“欽差大臣”,是來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未曾想馬歇爾卻對自己發動內戰的想法指手畫腳,所以老蔣自然不能容忍。而最讓老蔣“倒胃口”的是馬歇爾以美援為交換條件,要求國民黨進行改革,並與共産黨進行妥協。因此老蔣一直都對於馬歇爾耿耿於懷,認為其是自己敗亡的原因之一。
有人說老蔣就是戰略湊閤,戰術白癡的低能兒,但凡他插手的戰事,不敗也敗!
(在戰場上決定成敗的從來都不先進的武器和人數,而是民心所嚮。老蔣從選擇與人民為敵開始,就注定會自取滅亡。對此你怎麼看,歡迎點評關注,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