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1:12:07 AM
用人之道,首在鑒人,次在用人,終在聚人,德纔需鑒,不鑒必失,用人有道,失道是禍,聚人為果,振興為因。―《帝王之術》
在中國兩韆多年的封建曆史之中,能王者,哪個不是應天時地利而生的大運氣之人。而先天的運氣隻能給瞭他們一個獨一無二的時機,更重要還得看後天權術的運用和頭腦的靈活。
眾所周知,曆代皇帝都有一套帝王之術,選用人纔,善識人心,深諳馭臣之道,實現權力分庭製衡,最終將國傢大權操控在自己一人手中。
到瞭明清時期,中央集權製度發展到瞭頂峰。相對應的,帝王之術也變得更加精細和巧妙。特彆是康熙年代,其對帝王馭臣之術的運用堪稱典範。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隆科多事件―康熙臨終前指定一男人殉葬,雍正當皇帝後,纔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
自從原始社會,殉葬製度就已經存在瞭,特彆是商朝,用活人或奴隸來進行殉葬和祭祀的活動十分活躍,其手段極其殘忍且規模宏大。
到瞭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的殉葬規模就高達一萬多人。直到清朝的肘,康熙下令將此製給廢除瞭。
據史載,這個製度一般都是奴隸,妻子以及皇室嬪妃等女性人員作為殉葬的對象,很少將男子作為殉葬對象,但這條殘酷的禮製的廢除者康熙大帝在臨終的時候,卻指定一名男子為自己殉葬,到底是什麼的人讓英明神武的康熙不顧前令,點名殉葬呢?這個人便是康熙的貼身侍衛科隆多。
眾所周知,康熙大帝八歲的時候就登上瞭帝位。因為當時年紀還小,不能單獨處理朝廷做事,於是,他的父親順治便給他選瞭四位輔佐大臣,這四人分彆是大臣索尼�p蘇剋薩哈�p遏必隆和鰲拜。
後來,隨著鰲拜的權力越來越大,為瞭滿足自己的野心將自己的政敵,也是四位大臣之一蘇剋薩哈陷害入獄,滿門抄斬。而其他大臣為瞭保全自傢性命,便淪為鰲拜的附庸,因此,鰲拜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自古以來,君臣失衡將會擾亂朝綱,滋生禍亂,年幼康熙皇帝也沒有逃脫這個定律。榮行朝廷“二把手”的鰲拜逐漸變得囂張跋扈、目中無人,作為人臣,越權奪利,一直不把康熙放在眼裏,甚至在朝廷拉幫結派,建立自己勢力範圍。
慶幸的是少年康熙從小足智多謀,深諳帝王權術之道。為瞭解決自己處處受牽製的艱難處境,他暗中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終於有一天,康熙趁鰲拜放鬆警惕的時間,聯閤自己的親信設計將其捕獲。之後,康熙將這些年鰲拜的種種罪行書寫成文,宣告天下瞭,同時以謀逆之罪將鰲拜打入瞭天牢,其傢族成員及朝廷私黨殺的殺,罰的罰,從此以後,再沒有能夠威脅到皇帝的地位,康熙纔真正地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通過這次事件後,康熙意識到曆代帝王必須熟知馭人平衡術,絕不能允許臣子功高震主,野心勃勃,一旦齣現,必要斬草除根。
隆科多是滿族正黃旗人,他的父親是朝廷一等公,姐姐是當朝皇後,就連康熙也要尊稱其一聲“舅舅”。隆科多幼年的時候就已經進入朝廷當差,官拜一品帶刀侍衛,經常陪伴康熙所身邊護其安全。
每當康熙遇到危險的時候,隆科多往往挺而齣,力排眾議。對康熙而言,隆科多不僅僅是一位忠心護衛,更是一名值得信賴的夥伴。
在康熙晚年的時候,感於其多年忠心耿耿,勞苦功高,便將隆科多升為步軍統領,負責保護皇城的安全,足以看齣康熙對其的信任與器重。
後來,隨著權力越來越,隆科多野心越來越重,經常遊走於多名皇子之間,風竄火,搞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的,同時禍害百姓,貪汙受賄,無害不為,隱隱有第二個鰲拜的勢頭。
於是為瞭鞏固皇傢的利益,更為瞭不讓悲劇重演,於是康熙深夜秘密召見隆科多,錶示隻要答應自己一個要求,便授他爵位,榮登侯位。
看到如此豐厚的條件,科隆多並沒多想,歡歡喜喜地迴傢等消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等來都是為康熙殉葬的死亡通知書。
接到聖旨後的隆科多,膽顫心驚,急忙嚮還四阿哥胤�G,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求助,希望他能幫自己求求情,讓康熙收迴成命。
胤�G惜及科隆多作為自己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這一路沒有少幫襯自己,便連夜入宮,求見自己的父親,希望能夠免隆科多一死。
其實,這一切都在康熙的預料之中,原來這條聖旨的最終目的就是想“恫嚇”一下隆科多,讓他在自己過世後能夠收斂本性,認真辦事。
並告誡雍正如果科隆多一心護主,盡忠盡職,便讓他一世無憂,榮華富貴,一旦有結黨營私,擾亂朝政的苗頭,那麼死亡便是他的最後的歸宿。
果然雍正登基之後,這位步軍統領忠心耿耿,匡正皇室。雍正念其往日情分,授予科隆多為上書房大臣、拜爵一等公,而且在朝廷大事上多以科隆多的意見為主,這讓這位兩朝元老有點飄飄然瞭,科隆多開始僭越主權,結黨營私,直接危及到瞭皇傢政權。
也就是這個時候,雍正想起瞭康熙臨終的囑咐,如當頭一棒,當日便下令將科隆多終身監禁,讓其鬱鬱而終。
自古皇傢最無情,權力這個東西,能給一個人無上的尊榮,也能給一個人殘酷的結局。
曆代能坐上皇位的人,必然有其過人的纔能和手段。說到底,科隆多的下場都是自己作齣來的,如果當初放平心態,一心一意輔佐雍正,或許他的晚年將是另一番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