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3:17:15 AM
1942年7月,希特勒把他的“元首戰時大本營”前移,推進到烏剋蘭文尼察地區的一片森林裏,這個秘密營地的代號為“狼人”,此公的作息時間也有異於常人,每天大概工作到淩晨3點,有時候甚至是4點鍾以後再去睡覺。於是,匯報戰況和接受命令的納粹將軍們,就不得不深夜前來晉見,當然也包括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大將。
應該說,德軍在1942年春夏之交發動的攻勢開局非常不錯,曼施坦因第11集團軍以寡擊眾,攻下剋裏木半島和塞瓦斯波托爾要塞,並因此封帥,其實這也是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前奏麯,也就是德國人1942年“藍色計劃”的一部分。這個計劃的核心,用最通俗的語言說,就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需要在頓涅茨河與頓河之間,消滅鐵木辛哥西南方麵軍、南方麵軍的主力,拿到進入高加索地區的“通行證”,然後一揮而蹴。
曼斯坦因的巨大成功,讓德軍瞬間解除瞭進攻側翼的威脅,南方集團軍群在深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時,右側的不安全因素不復存在,羅馬尼亞的油田也將不受到蘇聯空軍的襲擾,在南方集團軍群編成內,60個德國師和43個僕從國軍隊的師級單位,總共接近150萬大軍完成瞭戰役集結,準備撲嚮斯大林格勒。
就在這個時候,鐵木辛哥還適時給德軍“送上大禮”,在剋裏木戰役期間,盲目地發起瞭哈爾科夫反擊戰。蘇軍進攻初期貌似很有些進展,然而已經完成戰役集結的德軍很容易便展開反攻,戰至1942年5月23日,蘇軍進攻部隊遭到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魯夫第17集團軍的戰術閤圍,斯大林剛剛還在嘲笑自己的總參謀部膽子太小,轉眼就是一團糟。
此役最終蘇軍遭遇大敗,傷亡無算僅被俘即達25萬人,包括西南方麵軍副司令員在內的三名中將陣亡,損失坦剋1249輛和火炮2026門。更要命的是,鐵木辛哥手頭的機動預備隊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殆盡,他已經沒有什麼力量,來阻擋德軍即將發起的“藍色計劃”的大規模攻勢瞭。
哈爾德7月23日晉見希特勒的主要目的,是在戰場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請求批準南方集團軍群下一步的作戰計劃細節,為瞭防止希特勒鬍亂插手戰役指揮,他在計劃中給集團軍總司令包剋元帥留下瞭很大的“自由操作空間”。也就是說,何時攻嚮斯大林格勒、何時深入高加索、集團軍群戰鬥序列內的兵力如何分配,盡量交給包剋在戰場上視具體情況而定。
顯然他低估瞭希特勒的“軍事能力”,後者很快發現計劃中包剋的“自由度”很大,這是他一直不能接受的,因此拒絕簽署命令。鑒於鐵木辛哥剛剛遭遇慘敗,希特勒思考片刻後作齣瞭一個近乎瘋狂的決定:拆分南方集團軍群,僅給包剋元帥留下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組成“B集團軍群”,繼續追殲鐵木辛哥正在潰退的部隊;另以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組成“A集團軍群”(還準備編入剛剛結束剋裏木戰役的第11集團軍),由李斯特元帥指揮徑直殺嚮高加索。
哈爾德錶示強烈反對,他認為鐵木辛哥的部隊並未完全崩潰,仍然擁有一定的有生力量,建議不要分散兵力,首先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及至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的側翼和後方得到充分的穩固後,再發起對高加索的進攻。希特勒斥責哈爾德的擔心是“鬍說八道”,判定“蘇聯紅軍已被徹底擊敗,我們不知道他(鐵木辛哥)在那裏還有什麼預備隊”,最後總結說:在這兩個重要的方嚮,我們絕不能給俄國人絲毫喘息之機,但主攻必須放在A集團軍群對高加索的進攻上麵。
解釋一下,哈爾德的意見是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尚有餘力,不可輕視,應該集中現有力量完全摧毀之,再穩妥地進軍高加索;而希特勒的判斷是鐵木辛哥主力已經崩盤,僅用第6集團軍即可完全掃蕩,李斯特的集團軍群不應該耽擱,必須立即嚮高加索推進,也就是傳說中的“兩翼齊飛”,哈爾德抗爭瞭幾個小時仍然無效,直到淩晨纔沮喪地離開元首大本營,在日記裏悲哀地寫道:他對敵人潛力荒唐可笑的低估,讓我軍形勢變得危險起來。
災難還在後頭,希特勒在稍後發布的訓令中,又下令將原擬加強給A集團軍群的重要兵力:曼施坦因第11集團軍的五個主力師調往列寜格勒,以摧毀那個讓他特彆煩躁的冰冷堡壘,這就意味著,李斯特A集團軍群的兵力也遭到嚴重削弱。也就是說,經過希特勒細緻的分拆和鬍亂的調遣,兩個作戰方嚮上的集團軍群實力都不夠充足,哪一邊完成任務都有些睏難,然而希特勒的神操作還在繼續:
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的骨乾部隊“警衛旗隊師”,即刻調往法國休整,並在那裏完成從摩托化師嚮裝甲師的升級,這道命令不允許被延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第48裝甲軍的骨乾部隊、德國國防軍的頭牌“大德意誌師”,在配閤主力進至馬奇內河大壩後,也必須立即轉調法國,改為最高統帥部直轄,理由是風聞美英盟軍要在西綫搞事情,“可能”要實施登陸作戰,必須加派力量作為預防性措施。
就整個蘇德戰爭的進程來說,自德軍在1941年底兵敗莫斯科、閃擊戰徹底破産的情況下,戰前態勢一片大好的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整場戰爭中唯一“翻盤”的機會,如果德軍在南綫取勝,蘇聯將喪失烏剋蘭的小麥、頓涅茨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並且伏爾加河這條水上重要運輸通道也將被徹底切斷。這種災難性的後果,即便不能使蘇聯趨於崩潰,也必然使其戰爭潛力遭受重創,未必說蘇聯一定會戰敗,但是在1945年之前不可能轉入反攻。
更為可怕的是,如果德軍兵臨中亞地區的高加索,就極有可能前齣中東大油田,再如果希特勒腦袋突然開竅的話,適當加強北非戰場隆美爾的部隊力量,兩路德軍就有可能完成會師,對英國的打擊也將是緻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水區必然睏難重重。而從此以後,德軍再無這樣的大好機會,因為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後,德國人已經喪失瞭大規模戰略進攻的能力,所以它纔被稱為二戰的轉摺點。
在這個關鍵時刻,由於希特勒對蘇聯軍事力量習慣性的低估,他不僅把德軍力量從擰成一股繩弄成兩個都不太有力的拳頭,還從其中抽齣瞭至少七個精銳師他調,緻使兩路德軍都無力單獨完成任務,先是保盧斯啃不下斯大林格勒,後是剋萊斯特拿不下高加索。而一旦硃可夫集結預備隊吃掉瞭保盧斯第6集團軍,側翼和退路受到威脅的A集團軍群,又不得不匆匆迴撤,德國人的“藍色計劃”就此徹底破産。
1942年7月25日,希特勒根據他病態的自信,下達瞭幾乎全盤推翻藍色計劃藍本的“第45號元首令”,給兩個集團軍群重新劃分瞭戰場範圍,並且給攻取兩個戰略目標的行動都取瞭代號,B集團軍群的行動代號為“蒼鷲”,A集團軍群的行動代號為“雪絨花”。沒有人能夠更改這道命令,在不遠處陸軍總參謀部喝咖啡的哈爾德,隻能默默祈禱上帝來保佑德國軍隊瞭,因為他知道,德國人的前景並不美妙。
李斯特元帥接到指令時也很迷茫,在他看來,剋勞塞維茨軍事學說的主要觀點是要“始終構成優勢”,而希特勒分散力量的決定讓他難以理解。戰後他在被關押時曾經迴憶說,他的“罪過”在於,他跟他的參謀長一緻相信,希特勒發齣這道在軍事上完全莫名其妙的指令,原因有且隻能有一個:德軍最高統帥部肯定獲得瞭關於俄國人態勢和部署“特殊而可靠”的情報,這纔製訂瞭新的作戰計劃。
於是李斯特元帥遵令而行,於是德國人麵臨的災難就要開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