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9:41:04 PM
齣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將諸葛亮的人生結局敘說得十分明白,他是那樣一個多智近妖的天纔,和劉備一起打拼,又在劉備溘然長逝後繼續為蜀國奉獻自己的心血。
可最終注定是徒勞無功,蜀國最後被滅,後主劉禪被俘,更是留下瞭“樂不思蜀”這樣廣為流傳的笑柄。
蜀國的覆滅,不隻有諸葛亮離世過早的原因,更是因為他為蜀漢培養瞭四個錯誤的人,為蜀漢之後的日薄西山埋下瞭伏筆。
錯誤的兩個人――馬謖師兄弟
三國誌記載,劉備臨死前曾告誡諸葛亮,勸他不要給予馬謖重任,不然必會招緻災禍,從結果來看,劉備的確是有一雙識人慧眼,但可惜的是,諸葛亮這次沒有聽從他的主公。
馬謖其實纔華橫溢,學富五車,熟讀兵書謀略,知識淵博是好事,缺乏實踐卻不是。和促生瞭紙上談兵這一成語的趙括一樣,馬謖也是滿腹錦綉謀略,一麵對真實的、瞬息萬變的戰場就手忙腳亂而不知所措。
諸葛亮對馬謖寄予厚望,時常提攜他,平日裏更是頻繁與他論道。初次北伐,險要之地作為糧道上重要的一環,街亭可謂是險要至極,該交於誰鎮守呢?一番思索後,諸葛亮還是將此重任交給瞭馬謖。
肩負如此至關重要的任務,卻沒有與之相配的實力,他棄街亭的自身環境於不顧,選擇瞭照搬書中成規,以高處作為根據地,在山間排兵布陣。
他的對手卻不是等閑之輩,而是曹操麾下的名將張�A,張�A可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瞭,有著豐富的對敵經驗,他可不會傻傻地按著馬謖的遊戲規則走。他隨機應變,心思活泛,沒有死闆地硬套兵法,而是臨陣分析戰局,察覺瞭對方的弱點。
抓住高山之上飲水不便這一點張�A派遣大軍對蜀軍所占的高山形成包圍圈,使他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糧草和飲水自古以來都是軍隊的生命綫,生命綫被掐斷,蜀軍的士氣頹然低迷,最終在敵人的攻勢下四散逃亡。
經過精密策劃,目標遠大的北伐,因為街亭失守,蜀軍糧道遭到截斷而被迫草草收場。犯下這等大錯的馬謖雖然沒死在戰場上,但也要受到軍法的製裁。最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仍舊為這個“人纔”惋惜。
薑維的師兄是馬謖,但他又比馬謖高明瞭許多,畢竟諸葛亮可是將其視為自己的接班人。和馬謖不同,薑維懂兵書,更懂隨機應變,所以是個常勝將軍。
如此看來,任由這樣一個勇猛善戰的人似乎沒什麼不好,又為什麼要說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個錯誤呢?
因為薑維善戰,也好戰。眾所周知,戰爭必定會給百姓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使民生凋敝。因此,當權者應對徵戰抱有謹慎的態度,薑維卻不是這樣,將諸葛亮死前進行的5次北伐排除在外,薑維在諸葛亮死後20年內發起瞭11次戰爭。
戰爭的勝利常常屬於蜀國,於是薑維被勝負欲濛蔽瞭雙眼,執意繼續北伐勢要完成諸葛亮遺憾。他沒看到,此時的蜀國因為連年徵戰,百姓無法休養生息,國力衰微,經受不起再一次戰爭瞭。
他力排眾議進行的北伐,結局十分慘淡。此時蜀國最大的威脅不是外敵,而是內憂,劉禪寵信宦官,隻顧享樂,正帶領蜀國走嚮毀滅。他應該做的是規勸君主,鏟除邪佞,卻貿然發動戰爭,最後內憂外患一起發難,蜀國喪失瞭最後的榮光。
第三個錯誤的人――董厥
這人的名字聽來十分陌生,似乎是個曆史上無名的泛泛之輩,但他其實頗受諸葛亮稱贊,被其稱為良士,這可是很高的評價瞭,也是因為諸葛亮對他的重視,他得以平步青雲。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朝廷人纔空虛,自己本身就有很不錯的纔能,更有諸葛亮生前的稱贊為他積攢名氣,董厥走馬上任,職位是個要職尚書令,這個人的瑕疵不在於纔華的缺失,而是德纔不配,空有纔華,卻無德行。
蜀漢後期飛速衰落,除瞭有人纔斷層的原因之外,更有後主劉禪的“一臂之力”。劉禪自身纔能不佳,即位後沒有什麼作為,十分平庸,可他最不該做的是枉顧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竟對宦官黃皓加以寵愛,使蜀漢走上無可挽迴的下坡路。
君主失德,做臣子的本該進言規勸,董厥卻屍位素餐,對荒謬的現狀視而不見,任由劉禪越來越昏聵。
最糟的是,董厥之後成為瞭輔國大將軍,仍然是忽略自己規勸君主的職責,眼看劉禪走入歧路卻不發一言。
諸葛亮生前顯然是把董厥視為留給劉禪的輔佐之臣,可即使聰明如他也難以預料到自己死後,董厥會辜負他的期望。
第四個錯誤的人――諸葛瞻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親生兒子,他也沒逃過其父英雄,其子瞭瞭的魔咒,膽識謀略和他的父親比起來都差得遠瞭,而這還是諸葛亮盡心栽培的結果。
仰賴父親的榮光,諸葛瞻在蜀漢朝廷中也很受看重,任職平尚書事,無功無過,可是真金受烈火磨煉隻會愈加閃亮,但不是真金就會在火焰裏顯露齣自身的灰暗。
這場烈火在蜀漢末期悄然而來。薑維陷入和鍾會的苦戰同時,留守蜀國國都的諸葛瞻也遭遇瞭前來偷襲的鄧艾,綜閤來看,諸葛瞻占盡瞭優勢。
首先是兵力,諸葛瞻手下有7萬精兵,鄧艾隻帶來瞭3萬士兵。鄧艾的部下長途奔襲,一刻不停,必定十分疲憊,而諸葛瞻一方守著自傢國都,士氣高漲,更有地利,結果卻讓人難以置信,蜀軍敗瞭,諸葛瞻也兵敗自殺身亡。
諸葛瞻的慘敗直接導緻瞭蜀漢國都陷入危急,而劉禪也因此選擇瞭嚮敵人投降。
小結:
浪花淘盡英雄,時代的更迭是必然的。沒人能預知自己每一個決定對未來的影響,諸葛亮也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這四個錯誤就否定諸葛亮的驚纔絕艷。他已經盡力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世人對他永恒的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