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孫子兵法 第一篇 計篇翻譯:陳曦 作為《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 《計篇》提齣瞭統攝全書的重要理論 陳曦·孫子兵法譯注(上) - 趣味新聞網


孫子兵法 第一篇 計篇翻譯:陳曦         作為《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 《計篇》提齣瞭統攝全書的重要理論 陳曦·孫子兵法譯注(上)


發表日期 3/21/2022, 12:22:42 PM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孫子兵法 第一篇 計篇翻譯:陳曦 作為《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計篇》提齣瞭統攝全書的重要理論,堪稱全書的總綱。曹操解釋“計”的內涵道:“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 .....


    

孫子兵法 第一篇 計篇

翻譯:陳曦

作為《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計篇》提齣瞭統攝全書的重要理論,堪稱全書的總綱。曹操解釋“計”的內涵道:“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可知此處的“計”,實即廟算,是指君臣在廟堂上的軍事戰略籌劃。

本篇一開頭便有攝人心魄的警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強調瞭軍事學研究對於國傢存亡、百姓生死的重大意義。而戰爭的勝負,在孫子看來,通過廟算是可以預知的。孫子將戰前廟算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五事”、“七計”。敵我雙方在社會政治、天時地利、將領素質、士卒能力、組織編製等諸多方麵的優劣情況,孫子認為必須一一考察,縝密分析,纔能準確推斷未來戰場的勝負形勢。廟算是中國兵學理論史上最重要的戰略學概念,將其運用於軍事鬥爭,便成為戰爭決策者首先需要慎重落實的一環。“多算勝,少算不勝”,這個環節將關乎戰爭的最終結果,廟算的重要性因此被前所未有地凸顯齣來。

在“五事”的排序中,“道”位居首位,孫子將其界定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戰爭與政治的關係,西方人到瞭十九世紀纔由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明確揭示,所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而《孫子兵法》此篇的“道論”卻在兩韆多年前就將軍事鬥爭納入政治領域加以研究,充分顯示瞭孫子的遠見卓識。

除瞭“廟算”理論的構建外,孫子在本篇中還提齣瞭一個重要的命題:“兵者,詭道也。”這是他對以往戰爭注重舊“軍禮”的一種變革與超越。春鞦後期以降,兼並戰爭愈演愈烈,舊“軍禮”漸成虛設,詐術則大行其道。“兵者,詭道也”的命題,在為詐術“正名”的同時,也從軍事鬥爭原則的高度,強調瞭實施詐術的必要。孫子進而提齣的“詭道十二法”,可謂戰勝敵人、爭取主動的十二條妙計,受到後世兵傢的高度重視。

【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兵者,國之大事:《左傳・成公十三年》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兵,本指兵器,此處指軍事、軍事學。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杜牧曰:“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於兵。”趙本學曰:“宗廟社稷所係,故為大事。此首篇以計為始,孫子開捲輒緻丁寜者,蓋欲其為君與將者不可不臧其謀也。”地,地區,地域,此處指思想領域。道,主張,思想,此處與“地”互文見義,亦指思想領域。或解釋為“途徑”、“政治”等。察,細看,考察,研究。

【譯文】孫子說:軍事學研究是國傢的大事,它是關乎百姓死活、國傢存亡的一個思想領域,不能不深入考察。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麯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

【注釋】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曹操曰:“謂下五事、七計,求彼我之情也。”杜牧曰:“此言先須經度五事之優劣,次復校量計算之得失,然後始可搜索彼我勝負之情狀。”故,連詞,用在句首,錶示轉入下一層論題,不譯。經,度量,衡量,研究。五事,指下文提到的“道”、“天”、“地”、 “將”、“法”等五大要素。校,比較。漢簡本作“效”,效驗核對。計,計算。一說指下麵提到的“主孰有道”等“七計”。索,求索。

一曰道:指軍事戰略的政治基礎。郭化若說:“《孫子》所說的‘道’的實際內容和含義是屬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政治範疇的。也可以說‘道’就是政治。”

二曰天:張預曰:“上順天時。”天,天時。

三曰地:張預曰:“下知地利。”地,地利。

四曰將:張預曰:“委任賢能。”將,將領。

五曰法:張預曰:“節製嚴明。夫將與法在五事之末者,凡舉兵伐罪,廟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後度天時之順逆,次審地形之險易,三者已熟,然後命將徵之。兵既齣境,則法令一從於將,此其次序也。”法,軍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張預曰:“以恩信道義撫眾,則三軍一心,樂為其用。”上,指國君。意,意願,意誌。

而不畏危:漢簡本作“民弗詭也”,意謂百姓不違反君主的旨意。畏,當為衍文。危,通‘’詭,意即違反,曹操訓為“疑”。

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李澤厚說:“我以為要真正瞭解中國古代辯證法,要瞭解為什麼中國古代的辯證觀念具有自己特定的狀態,應該追溯到先秦兵傢。兵傢把原始社會的模糊、簡單而神秘的對立項觀念如晝夜、日月、男女即後世的陰陽觀念多樣化和世俗化瞭。它既擺脫瞭巫術宗教的神秘衣裝,又不成為對自然、人事的純客觀記錄,而形成一種在主客觀‘誰吃掉誰’迅速變化著的行動中簡化瞭的思維方式。它所具有的把握整體而具體實用,能動活動二冷靜理智的根本特徵,正是中國辯證思維的獨特靈魂,使它不同於希臘的辯證法論辯術,而構成中國實用理性的一個重要方麵。”李澤厚所論先秦兵傢,其主要代錶即《孫子兵法》。陰陽,指晝夜、陰晴等不斷更迭的自然現象。古代兵傢有“兵陰陽”一派,《漢書・藝文誌・兵書略》概括其特徵道:“順時而發,推刑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然而《孫子兵法》秉持實用理性態度,反對迷信鬼神,故而有彆於“兵陰陽”理論。寒暑,指氣溫冷暖變化。時製,指春夏鞦鼕四時更替的自然現象。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製利也。論在《九地篇》中。”張預曰:“凡用兵,貴先知地形。知遠近,則能為迂直之計;知險易,則能審步騎之利;知廣狹,則能度眾寡之用;知死生,則能識戰散之勢也。”遠近,指戰場位置的遠與近。險易,指戰場地形的險阻與平坦。廣狹,指戰場地形的開闊與狹窄。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與活地,活地指有利於攻守進退的地形,死地則與之相反。本書《九地篇》對“死地”明確界定為“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為死地”,“無所往者,死地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指將領應具備的五方麵的素質,即:智慧、威信、仁德、勇敢和嚴格。杜牧曰:“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傢者流,用智為先。蓋智者,能機權、識變通也;信者,使人不惑於刑賞也;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申包胥使於越,越王勾踐將伐吳,問戰焉,曰:‘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則不能知民之極,無以詮度天下之眾寡;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也。’”錢基博曰:“孫子論將有五纔,若與剋氏(剋勞塞維茨)五者(智、勇、果敢、熱情、識力)之數相當。其實剋氏所論之五者,孫子智、勇兩義足以盡之。而信、仁、嚴三義,則足以匡剋氏以智為本之指也。顧孫子所以論將之用智者有二:一曰智足以知戰,二曰智足以愚士,則非參諸他篇不曉。”鈕先鍾說:“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智、仁、勇三個字的排列,孫子所定的順序與孔子一緻,隻是再加上信與嚴二字而已。……照邏輯來說,智者不僅能仁而且也必有勇,智實為仁、勇的先決條件。尤其是在戰爭的領域中,戰略本來就是鬥智,如果缺乏智計,很可能流於婦人之仁,匹夫之勇,而鮮有不敗亡者。”

麯製:指軍隊的組織、編製製度。官道:指將吏的任用、分工、管理製度。主用:指軍費、軍需等方麵的製度。

“凡此五者”四句:張預曰:“已上五事,人人同聞;但深曉變極之理則勝,不然則敗。”聞,聽說,一般瞭解。知,深刻認識,深入研究。

主孰有道:杜牧曰:“孰,誰也。言我與敵人之主,誰能遠佞親賢,任人不疑也。”張預曰:“先校兩國之君,誰有恩信之道,即上所謂‘令民與上同意’者之道也。若淮陰料項王仁勇過高祖而不賞有功,為婦人之仁,亦是也。”

將孰有能:趙本學曰:“智足以料敵,信足以令眾,仁足以得士,勇足以倡敢,嚴足以肅政。五者俱全,是謂有能之將。或偏暗拘礙,動失事機,而短於智;或淺躁無常,號令反復,而短於信;或殘刻暴路,不得人心,而短於仁;或柔懦畏怯,進退猶豫,而短於勇;或驕縱怠惰,政事廢弛,而短於嚴。五者有一,皆為無能之將。”

天地孰得:張預曰:“觀兩軍所舉,誰得天時、地利。”

法令孰行:王��曰:“孰能法明令便,人聽而從?”

兵眾孰強:張預曰:“車堅、馬良、士勇、兵利,聞鼓而喜,聞金而怒,誰者為然?”兵眾,指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或指軍隊、士卒。

士卒孰練:杜牧曰:“辨旌旗,審金鼓,明開閤,知進退,閑馳逐,便弓矢,習擊刺也。”練,訓練有素。

賞罰孰明:杜佑曰:“賞善罰惡,知誰分明者。故王子曰:‘賞無度,則費而無恩;罰無度,則戮而無威。’”明,嚴明。

“將聽吾計”六句:李零認為:“這兩句話的主語是誰,值得討論。前人多以此二句為孫子求用於吳王之辭,謂吳王用其計則留,不用其計則去,主語是吳王。我們則認為主語應是說話人(即定計者)的對象,即執行‘計’的人。不然這兩句就成瞭要挾之辭。”本書取此義。將,錶假設的連詞。計,指前文所謂“五事七計”。用之,用兵。“之”為語氣助詞,無意義。留,留用。去,離開。

【譯文】要從以下五個方麵去研究戰前形勢,一一比較各項戰爭要素,認真探索敵我雙方的勝負概率: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是使百姓與國君同心同德,步調一緻,這樣民眾就可以與國君同生共死,不違背國君的任何旨意;天,是指晝夜、陰晴、寒暑、四時等氣候、季節方麵的自然現象。地,是指戰場位置的遠與近,地形的險阻、平坦、開闊與狹窄,以及作戰區域是否有利於攻守進退。將,是指將領應具備的智慧、威信、仁德、勇敢、嚴格等五種素質。法,分彆指的是軍隊的組織編製,將吏的任用、分工、管理,以及軍費、軍需等方麵的軍法製度。以上這五個戰略要素,沒有哪一個將帥沒有聽說過,然而隻有深入研究這些要素纔能取勝,不深入研究這些要素就不能取勝。所以要一一比較敵我雙方的戰略要素,探索彼此勝負的概率,要研究清楚以下問題:哪一方的君主能處理好君、民關係,贏得瞭民心?哪一方的將帥有纔能?哪一方掌握瞭天時地利?哪一方能貫徹執行軍法條規?哪一方裝備優越、實力強大?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我根據這些比較就能預測孰勝孰負。如果帶兵者聽從我的分析判斷,他用兵打仗就必然取勝,我就可以留用他;如果不聽從我的判斷,他用兵打仗就必然失敗,我就不用他。

【原文】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齣其不意。此兵傢之勝,不可先傳也。

【注】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意謂有利的戰略決策被采納以後,接下來就要調動部隊,造成一種態勢,以有助於對外作戰。《管子・七法》:“故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齣乎境。計未定於內,而兵齣乎境,是則戰之自勝,攻之自毀也。”硃軍說:“凡作戰,趨利避害是總原則。根據‘五事’、‘七計’進行瞭計算、比較,已經做齣決心,製定瞭適當計劃,這些都是司令機關內部的事。但實現計劃就要調動、部署部隊,這就是‘為之勢’。這個勢就是從外部實現作戰計劃。”計利以聽,所規劃的對己方有利的戰略決策已經被采納。以,通“已”,已經。聽,從,采納。勢,態勢。其內涵參見本書《勢篇》。佐,輔助。外,指在國外的用兵。

勢者,因利而製權也:意謂軍事態勢的營造,要根據己方的有利條件,順應復雜多變的戰場形勢。這兩句並不是對“勢”下定義,而是強調如何造“勢”。張預曰:“所謂勢者,須因事之利,製為權謀,以勝敵耳,故不能先言葉。自此而後,略言權變。”硃軍說:“假設‘七計’是計算的基本靜態情況,那麼‘因利而製權’就是在動態中因求有利而機動部署兵力。”製,順從,順應。變,權變。

兵者,詭道也: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趙本學曰:“此以下詭道十二事,是舉計外之勢,因利而行之術也。”黃樸民說:“‘兵者,詭道也’這是對以往戰爭注重申明‘軍禮’做法的變革。”唐亦男在《孫子與老子書中‘道’這一概念之意義及運用》一文中說:“《孫子》稱‘兵者,詭道也’,即是引申發揮‘微明’的道理。就老子書言,‘微明’是一種微妙深刻的智慧,是老子觀察事物所發揮的一種原理,即欲達到某種目的,往往需要采取一種相反的手段,一種間接而迂迴的方式,纔能生效,即是一種工具手段,本身並無價值判斷。而孫子卻將其應用在戰爭上,並且有特定的動機和目的,遂成為一種詭道詐術,但就戰爭言,反而是被肯定的高招奇術。……有人認為老子‘主道’實質上便不外一個‘裝’字,而孫子兵法可謂獨得‘裝’字的心傳。”詭,欺詐,多變。道,原則。

故能而示之不能:李筌曰:“言己實用師,外示之怯也。”張預曰:“實強而示之弱,實勇而示之怯,李牧敗匈奴、孫臏斬龐涓之類也。”能,能力。

用而示之不用:吳如嵩說:“本來要打,故意裝作不打。”用,用兵,齣兵。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硃軍說:“遠近可以錶現在時間與距離兩個方麵。1941年日軍襲擊珍珠港前,美國當局已察覺日美難免一戰,日軍采取瞭一係列措施,使美軍沒料到日軍開戰來得那麼早。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為隱藏登陸的真實方嚮,曾進行瞭一係列戰役僞裝,其中有一個僞裝行動是,選派陸軍中尉傑姆喬裝濛哥馬利公開活動,並飛往直布羅陀轉阿爾及爾,製造盟軍將在法國南部登陸的跡象。”

利而誘之:張預曰:“示以小利,誘而剋之。”

亂而取之:李筌曰:“敵貪利,必亂也。”張預曰:“詐為紛亂,誘而取之,若吳越相攻,吳以罪人三韆,示不整以誘越。罪人或奔或止,越人爭之,為吳所敗是也。”

實而備之: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夜。”李筌曰:“備敵之實。蜀將關羽欲圍魏之樊城,懼吳將呂濛襲其後,乃多留備兵守荊州。濛陰知其旨,遂詐之以疾。羽乃撤去備兵,遂為濛所取,而荊州沒吳,則其義也。”實,軍力充實。

強而避之:梅堯臣曰:“彼強,則我當避其銳。”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戰略退卻,是劣勢軍隊處在優勢軍隊進攻麵前,因為顧到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瞭保存軍力,待機破敵,而采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又聯係齊、魯長勺之戰說:“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禦的原則。中國戰史中閤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因而戰勝的。”

怒而撓之:意謂敵將性躁易怒,就要想法激怒他,待他失去理智就乘弊打敗他;也可解釋成敵人士氣旺盛,就要避其鋒芒,待其衰懈。吳九龍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剋之。’此與孫子語意近。”怒,指敵將偏激易怒;或以為當指敵人士氣旺盛。撓,挑逗,激怒;或解釋成“麯也”、“屈也”。

卑而驕之:意謂以卑詞或佯敗迷惑敵人,使其驕傲輕戰;也可解釋成敵人鄙視我方,則應使其更加驕傲。張預曰:“或卑辭厚賂,或嬴師佯北,皆所以令其驕怠。”

佚而勞之:意謂我軍休整充分,使敵人疲勞被動;也可解釋為敵人原本休整充分,應想法使其疲憊。李筌曰:“敵佚而我勞之者,善功也。吳伐楚,公子光問計於伍子胥,子胥曰:‘可為三師以肄焉。我一師至,彼必盡眾而齣;彼齣,我歸,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繼之,必大剋。’從之。楚於是乎始病吳矣。”佚,安閑,安逸,指軍隊休整充分。

親而離之:杜牧曰:“言敵若上下相親,則當以厚利��而離間之。”按,從“能而示之不能”至此的十二句話,可稱為《孫子兵法》的“詭道十二法”。吳如嵩之處:“(詭道十二法)核心是‘示形’二字,示形既包含示形也包含隱形,既包含佯動也包含調動。他雖然隻說‘能而示之不能’,但是也隱含瞭‘不能而示之能’;他雖然隻說‘用而示之不用’,但也隱含瞭‘不用而示之用’,這樣的理解纔全麵。”

攻其無備,齣其不意:吳如嵩說:“‘詭道十二法’的要義就在於‘攻其無備,齣其不意’。戒備鬆弛、麻痹大意的敵人,是最好打擊的敵人,而這樣的敵人是可以能動地製造齣來的,方法就是‘詭道十二法’。”

此兵傢之勝,不可先傳也:曹操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勝,奧妙。傳,講明,傳授。

【譯文】有利的戰略決策一經采納,就要營造一種態勢,以有助於對外軍事行動。軍事態勢的營造,要根據己方的有利條件,順應復雜多變的戰場形勢。軍事領域應以詭詐多變為原則。所以有能力卻裝作沒有能力;要齣兵卻裝作不齣兵;進攻的時間或距離近的,要錶現齣遠,反之亦然;以小利誘惑敵人;擾亂敵人而趁亂戰勝它;敵人實力強大就嚴加防備它;敵人兵強氣銳就避開它;敵將性躁易怒就要想法激怒他;以卑詞或佯敗迷惑敵人,使其驕傲輕戰;敵人休整充分,就想法使其疲憊;敵人團結和睦,就設法離間它;進攻敵人毫無準備之處,齣擊敵人毫無意料之地。這是軍事傢打敗敵人的奧妙,無法事先講明。

【原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算,指國傢高層的軍事戰略策劃。廟,即廟堂,是國君祭祀先人以及與朝臣商議國傢大事的地方。算原作“�g”,也稱“籌”,是古人的計算工具。古人在作戰前用算籌計算敵我實力,以判斷勝負。《孫子兵法》之後的《六韜》、《吳子》、《商君書》、《文子》、《呂氏春鞦》等,均使用瞭“廟算”這一概念。於澤民在《戰略理論的奠基作――〈孫子兵法〉》一文中說:“春鞦戰國初期,是我國古代戰爭和軍事理論大發展的時期,戰略理論也比較係統地形成瞭。其重要標誌是《孫子》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論’的問世和第一個戰略概念‘廟算’的提齣。之所以說‘廟算’是戰略概念,理由之一,它是對古代戰略決策的實踐活動的抽象和概括。……孫子正是在這種大量的實踐活動和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因形就勢,加以概括,形成瞭內容與形式緊密結閤的‘廟算’概念。”得算多,意謂廟算時得到的勝算多。算,勝算,指取勝的條件多。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張預曰:“古者興師命將,必緻齋於廟,授以成算,然後遣之,故謂之‘廟算’。籌策深遠,則其計所得者多,故未戰而先勝。謀慮淺近,則其計所得者少,故未戰而先負。多計勝少計,其無計者,安得無敗?故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有計無計,勝負易見。”多算,指戰略謀劃周密,反之則為“少算”。算,此處指戰前的戰略籌劃。況於,何況。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錢基博曰:“《孫子》書以《計篇》挈十三篇之綱,而究其所以為論者,曰計、曰勢。勢者,兵傢之詭道;計者,廟算之先勝。必先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製權,施之臨戰。計者,量敵審己,慮於未戰。自《計篇》以下《作戰》、《謀攻》及《形篇》,反復丁寜於先勝而後求戰;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盡知用兵之利;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皆闡發《計篇》未盡之蘊。孫子之所謂計,任宏謂之‘權謀’,而剋氏之所謂‘戰略’者也。《勢篇》以下,《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八篇,皆論勢,其大旨不外言戰者以正閤,以奇勝;後人發,先人至;以詐立,以利動,以分閤為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此則任宏之所謂‘形勢’,而剋氏謂之‘戰術’者矣。惟孫子之意,重計而不重勢,則是戰略重於戰術。而欲為計,必先知彼,苟不知敵之情,安能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乎?用間者,所以知敵之情也,故以用間要其終焉。”見,通“現”。

【譯文】還未交戰,“廟算”階段便預測某方取勝,是基於它取勝的條件較多;還未交戰,“廟算”階段便預測某方不勝,是基於它取勝的條件較少。戰略籌劃周密就有可能取勝,戰略籌劃不周密就不可能取勝,更何況根本不作籌劃呢!我們依據這些觀察,誰勝誰負就會一清二楚。

孫子兵法 第二篇 作戰篇

翻譯:陳曦

作戰篇》緊隨《計篇》之後,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張預解釋孫子如此排序的理由是:“計算已定,然後完車馬、利器械、運糧草、約費用,以作戰備,故次《計》。”吳九龍說:“作戰,即始戰、戰爭準備,非指一般戰陣之事。”可知該篇的研究重心已由廟算環節,進入到戰爭物資的準備階段。作,意即“始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強有力的後勤保障,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前提。此篇將《計篇》中的“五事”、“七計”未予涉及的戰爭與經濟的關係,納入研究視野。孫子告誡統治者發兵之前,必須考慮國傢能否承受龐大的軍費開支,“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戰時環境下,貿易無法正常進行,物價難免上漲,百姓財源枯竭。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必將消耗巨大的“百姓之費”與“公傢之費”。戰爭既考驗一個國傢的軍事實力,也考驗一個國傢的經濟實力。戰綫拉得太長,時間拖得太久,均會極大消耗國庫的物資儲備,導緻“國用不足”和“諸侯乘其弊而起”的嚴重後果。為瞭解決深入敵境、糧草乏供的後勤保障難題,孫子提齣瞭“因糧於敵”的原則,即動用武力劫掠敵人的糧草;還提齣可將繳獲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這些均能有效彌補戰時環境中的軍需匱乏。

在深入考察瞭戰爭對物力、財力、人力的巨大消耗之後,孫子提煉齣瞭“兵貴勝,不貴久”的作戰指導思想。速戰速決堪稱本篇的靈魂。孫子速戰速決思想的提齣,主要基於“鈍兵挫銳,屈力殫貨”的認識,即:一是戰爭久拖不決將導緻士卒戰鬥力的下降,二是戰爭對錢財物資的巨大消耗。以上兩點引齣瞭孫子對戰爭危害的深沉思考,他嚴正提醒統治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春鞦以降,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兼並戰爭愈演愈烈,不斷膨脹的欲望使各國統治者更多地看到瞭戰爭之利,而忽略或忘記瞭戰爭之害。孫子此篇對戰爭危害的提示,至今仍能醒人耳目。核武器的發明使未來戰爭具有滅絕人類、摧毀地球的可能。池田大作說:“在現代,戰爭就是毀滅,對全人類宣布死亡。不理解這一點的人,隻能說他是狂人,或者是頭腦極其淺薄的人。”(《第三條虹橋》)這番言論,完全可以看成是孫子“用兵之害”的理論在現代社會的迴響與放大。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韆駟,革車韆乘,帶甲十萬,韆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韆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注】法:規律,特點。

馳車韆駟:指一韆乘輕型戰車。馳車,主要有三種解釋:第一,指快速輕便的戰車。第二,指戰車。第三,指攻車。韆駟,一韆乘。駟,原指一輛車套四匹馬,此處為量詞,乘。

革車韆乘:指重型戰車一韆乘。革車,主要有三種解釋:第一,指重車,即重型戰車。第二,指運載糧草和軍需物資的輜重車。第三,指守車。乘,原指四匹馬拉的車子。此處為量詞。

帶甲十萬:指有十萬披甲戴盔、全副武裝的士卒。十萬,約指,非實指。

韆裏饋糧:意謂齣國打仗需要跋涉韆裏運送軍糧。饋,輸送糧食等。

內外之費:指前方後方的軍費開支。內外,分彆指後方與前方。

賓客之用:指外交方麵的費用。賓客,指諸侯使節。杜牧曰:“軍有諸侯交聘之禮,故曰賓客也。”

膠漆之材:泛指製作和維修兵車、鎧甲、弓箭等作戰器械的材料。膠漆,用於製作弓箭等兵器的材料。

車甲之奉:泛指武器裝備的保養費用。車甲,指各種武器裝備。奉,保養。

日費韆金:任力主編的《孫子兵法軍官讀本》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消耗為例,指齣現代戰爭對經濟的損耗更為巨大:“與以往的戰爭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消耗量大幅提升:僅從單兵日消耗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戰則高達20公斤。不僅如此,交戰國的戰爭開支也增長迅速、數量驚人。比如,德國的戰爭開支,……從1939年到1943年,德國的戰爭開支占整個國民生産總值的份額,從34.8%上升到72.6%,共投入3860億帝國馬剋。……1939到1945年,蘇聯的軍費預算節節攀升:1939年為392億盧布,……1945年為1282億盧布,”硃軍說:“1982年的英國和阿根廷戰爭進行瞭75天,除去兩國各損失80億美元不計外,英國戰費開支27億美元,每天為3600萬美元。阿根廷每天開支1400萬美元。同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進行瞭10天戰爭,平均每天戰費1億美元。”

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意謂經過估算,國傢能夠承擔戰爭費用,纔能讓大軍齣外打仗。李零說:“以上所述,古人叫做‘齣軍法’或‘軍賦’。案中國早期軍事製度,一般齣兵,兵員係臨時徵集;車馬兵傢是由國傢置備,齣徵時纔臨時發授,叫做‘授甲’、‘授兵’(《左傳》隱公十一年、哀公十年);糧秣給養,‘有軍旅之齣則徵之,無則已’,即使徵也不過‘田一井,齣�O禾(40把飼料)、秉芻(1把柴禾),缶米(16鬥米)’(《國語・魯語》)。其中糧食隻夠一個士兵吃一個多月(按每日5升計)這是由於當時戰爭規模小,距離近,為時也較短。《孫子》所述齣軍法與早期不同,一是規模大(馳車韆乘,革車韆乘,帶甲十萬),二是補給綫長(韆裏饋糧),三是費時久(《用間》‘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四是耗費巨(日費韆金),這些都是新時期的特點。”舉,齣動。

【譯文】孫子說:用兵的一般規律是,需要動用輕型戰車一韆乘,重型戰車一韆乘,十萬全副武裝的士卒,還要跋涉韆裏運送軍糧。前方、後方的軍費開支,包括外交費用,製作和維修兵車、弓箭等的材料費用,各種武器裝備的保養費用,每天都要為此花費巨額錢財,經過評估國傢有能力承擔這些開銷,纔能讓十萬大軍奔赴戰場。

【原文】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注】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勝,指速勝。挫銳,指挫傷士兵的銳氣。

力屈:曹操曰:“運糧力盡於原野也。”屈,竭,盡。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管子・參患》曰:“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纍代之功盡。”暴暴露,顯露。

“夫鈍兵挫銳”五句:張預曰:“兵已疲矣,力已睏矣,財已匱矣,鄰國因其罷弊,起兵以襲之,則縱有智能之人,亦不能防其後患。”屈力殫貨,意即人力、物力被耗盡。殫,竭盡,耗盡。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杜牧曰:“攻取之間,雖拙於機智,然以神速為上,蓋無老師、費財、鈍兵之患,則為巧矣。”李贄《孫子參同》捲二注曰:“寜速毋久,寜拙毋巧,但能速勝,雖拙可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杜佑:“兵者凶器,久則生變。若智伯圍趙,逾年不歸,卒為襄子所擒,身死國分。故《新序》傳曰:‘好戰窮武,未有不亡者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杜佑曰:“言謀國、動軍、行師,不先慮危亡之禍,則不足取利也。”用兵之害,古今中外控訴戰爭罪惡者比比皆是。如《孟子・離婁上》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又如弗洛伊德在《當代關於戰爭和死亡的思想》中說:“於是,我們拒絕相信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瞭,它帶來瞭――幻滅。由於攻擊和防禦武器巨大進步和完善,它不僅比曆史上任何一次戰爭傷亡更慘重、破壞性更大,而且,它至少和先前的任何戰爭一樣殘暴、激烈,一樣難以平息。它衊視在和平時期各國保證遵守的、被稱為國際法的一切限製;無視傷員和醫務人員的特權,無視平民和軍人的區彆,無視私有財産的權利。它粗暴地踐踏瞭以往的一切,仿佛人類在這場戰爭過去之後便再無前途、再無友善。它撕裂瞭交戰各國人民之間一切的友誼紐帶,威脅要留下這樣一筆苦難的遺産,乃至在將來的長時間內都不可能恢復這種紐帶。”

【譯文】用兵作戰應要求速勝,時間久瞭部隊會疲憊,士氣會挫傷,攻城會感到氣力衰竭,如果長期讓軍隊在國外作戰,那麼國傢的財政就會緊張。部隊疲憊,士氣挫傷,人力、物力被耗盡瞭,其他諸侯國就會乘此危機而起兵來攻,到那時即使有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挽迴敗局瞭。所以,在軍事上聽說過那種因指揮笨拙而速戰失敗的,沒聽說過那種指揮巧妙卻將戰爭久拖不決的。戰爭拖得很久卻對國傢有利,這種情況是沒有的。所以不完全瞭解用兵的危害,就不會完全懂得用兵的好處。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傢。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傢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J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注】役不再籍,糧不三載:硃軍說:“孫武處於生産力水平很低、軍隊的裝備很簡易、戰爭規模多是一次決戰的時代,所以提齣‘役不再籍,糧不三載’的論斷和‘取用於國,因糧於敵’的補給原則。其基本精神又在於節省國傢的人力、物力,減少國民經濟因戰爭而受的損失。這種思想至今還是適用的。”役,兵役,力役。不再,不三,均為虛指,並非實數。籍,名冊,戶口冊,此處作動詞講,按名冊徵發。載,運輸,運送。

取用於國:意謂武器裝備從國內取用。黃樸民說:“所謂‘取用於國’,就是主張武器裝備由國內提供。這是因為,(1)士兵對戰場上使用的兵器必須事先熟悉其性能,長短輕重適用,能掌握其特點,這樣使用起來纔能得心應手,殺敵製勝。(2)武器裝備直接為敵國兵庫所收藏和控製,不能像糧秣那樣可以隨時就地徵發。受這兩個基本因素的製約,所以武器裝備最佳的保障途徑乃是‘取用於國’。”

因糧於敵:黃樸民說:“該如何貫徹‘因糧於敵’這一原則?對此,孫子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其基本立足點就是搶掠劫奪。在這一問題上,孫子的態度倒是十分坦白的。其具體的措施便是‘重地則掠’,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掠鄉分眾’,分兵抄掠敵國鄉野,分配掠奪到的人畜和財物;‘掠於饒野,三軍足食’,在敵國富庶的鄉野進行劫掠,以保障全軍上下的糧秣供給。由此可見,孫子所講的‘因糧於敵’,實質所指乃是掠奪敵國的糧倉、敵國的民傢,以保證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這些,孫子並無從敵國徵集糧秣、收購糧秣的想法,更沒有依靠和爭取敵國民眾簞食壺漿、自動捐獻糧秣的考慮。手段相當單純,用武力劫掠而已。”在《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經驗》中說:“一切取給於敵,不靠後方接濟,大大減少民�浮⒋蟪擔�節省糧彈,……即使有後方的接濟,亦決不可存依賴之心,必須將重點放在依靠前綫,依靠野戰軍。從前綫自己解決問題。”因,增加,補充。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郭化若說:“後方供給綫過長,運輸補給睏難,對戰爭是一個很不利的因素。現代戰爭雖有現代化的運輸工具,然而漫長的後方供應補充,亦易為敵方現代化武器所攻擊。後方聯絡綫過長,仍然是現代化戰爭中的一個大問題。《孫子》強調‘國之貧於師遠輸’,至今仍宜給予重視。”

遠輸則百姓貧:杜牧曰:“《管子》曰:‘栗行三百裏,則國無一年之積;栗行四百裏,則國無二年之積;栗行五百裏,則眾有飢色。’此言栗重物輕也,不可推移;推移之,則農夫耕牛俱失南畝,故百姓不得不貧也。”

近於師者貴賣:師,指駐軍。貴賣,指物價上漲。

貴賣則百姓財竭:按,聯係上下文來看,此處的“財竭”者似不應是“百姓”,而是養兵的國傢,故而句子中的“百姓”疑為衍文。

財竭則急於丘役:急於丘役,意即加緊徵收軍賦。丘役,指軍賦。丘,古代劃分田地、政區的單位名稱。統治者以丘為單位攤派賦稅。《漢書・刑法誌》曰:“因井田而製軍賦。地方一裏為井……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故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馬一匹,牛三頭。”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傢:張預曰:“運糧則力屈,輸餉則財殫。原野之民,傢産內虛,度其所費,十無其七也。”中原,指國中。

公傢:指國傢。

破車罷馬:戰車破損,馬屁疲病。罷,疲憊,疲病。

甲胄矢弩:甲,鎧甲。胄,頭盔。矢,箭弩,一種用機械力量發箭的弓。

戟�J蔽櫓:戟,將戈與矛閤二為一的兵器。�J,同“盾”,盾牌。蔽,遮掩。櫓,大盾牌。

丘牛大車:丘牛,指大牛。大車,指牛拉的輜重車。

【譯文】善用兵的人,不多次按照名冊徵發兵役,也不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從國內取用,糧草從敵國補充,這樣糧草供給就可充足。國傢之所以因打仗而貧睏,就在於糧草的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就影響百姓生活,使他們陷於貧睏;駐軍附近會物價上漲,而物價上漲就會導緻國傢財力枯竭,財力枯竭,就會加緊徵收軍賦。力量耗盡、財力衰竭,國中就會傢室空虛。百姓的資産會耗去十分之七;國傢的資産會因以下因素,包括戰車、馬匹的損耗,以及鎧甲、頭盔、箭、弓、戟、盾牌等武器裝備的消耗,還有大牛與輜重車的損耗,而費掉十分之六。

【原文】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注】智將:明智的將領。

“食敵一鍾”四句:張預曰:“韆裏饋糧,則費二十鍾、石,而得一鍾、石到軍所。若越險阻,則猶不啻。故秦徵匈奴,率三十鍾而緻一石。此言能將必因糧於敵也。”鍾,容量單位,古代六十四鬥為一鍾。杆,泛指牛、馬等的飼料。同“箕”,豆秸。稈,稻麥的莖。石,重量單位,古代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譯文】明智的將領務求在敵國解決糧草問題,消耗敵人一鍾糧食,相當於從本國運輸二十鍾糧食;消耗敵人一石飼料,相當於從本國運輸二十石飼料。

【原文】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注】故殺敵者,怒也:杜牧曰:“萬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勢使然也。田單守即墨,使燕人劓降者,掘城中人墳墓之類是也。”

取敵之利者,貨也:曹操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利,指財貨。貨,指用財貨鼓勵。

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曹操曰:“陳車之法:五車為隊,僕射一人;十車為官,卒長一人;車滿十乘,將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彆言賜之,欲使將恩下及也。”已,同“以”。賞其先得者,意即賞賜那個先得戰車的人。

更其旌旗:曹操曰:“與吾同也”

車雜而乘之:張預曰:“已車與敵車參雜而用之,不可獨任也。”雜,交錯編排。乘,駕,使用。

卒善而養之:《司馬法・仁本第一》曰:“入罪人之地……見其老幼,奉歸無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趙本學曰:“此言用師既久,不但當因糧於敵,若得車卒亦可有因之法也。即因人之車卒,益以見久師之不得已也。”郭化若說:“《孫子》以前,屠殺活埋俘虜。而《孫子》能提齣‘卒善而養之’,實是難能可貴的主張,也是當時社會進步的一種錶現。”善,善待。養,撫養。

是謂勝敵而益強:陳啓天曰:“本節所論戰爭速勝之法,計有:因糧於敵,一也;鼓勵士卒之敵愾心以殺敵,二也;奬賞士卒爭先奪取敵之地利及戰利品也,三也;利用戰利品以增強我軍之戰鬥力,四也;優待俘虜,以潛敵軍之鬥誌,五也。凡此五者,不惟古代戰爭宜用之,即近代戰爭亦須善用之,以求能獲速勝焉。”益,增加。

【譯文】要使士卒奮勇殺敵,就要激發他們的仇恨心理;要使士卒奪取敵人的財貨,就要給予他們物質鼓勵。所以車戰時,能夠繳獲敵人十乘戰車以上的,就要奬賞那個先繳獲戰車的人。此外,還要將繳獲戰車上的敵方旌旗更換成我方的,將繳獲的戰車與我方戰車交錯編排使用,使俘虜的士卒得到善待和撫養,這就叫做戰勝瞭敵人,自己也更加強大。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傢安危之主也 。

【譯文】戰爭以速勝為貴,不宜久拖不決。懂得用兵規律的將領,他們既是百姓生死的掌控者,也是國傢安危的主宰者。

【原文】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傢安危之主也。

【注】故兵貴勝,不貴久:陳啓天曰:“本篇所謂貴勝不貴久者,蓋專就攻勢戰爭言之。若夫守勢戰爭,乃齣於不得已而應戰者,必須久而後能勝,未可輕於速戰速決,適中敵人之計。故孫子又於他篇雲: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散地則無以戰,散地吾將一其誌(均見《九地篇》)。此即謂守勢戰爭,應與攻勢戰爭稍有差異也。凡攻勢戰爭,自當力求速戰速決;而守勢戰爭則須逆用之,力求其能持久。”勝,指速勝。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傢安危之主業:黃鞏曰:“孫子首尾言兵不可久,謂深知用兵之害,然後不敢輕用兵,不敢久玩兵。故曰:民之司命,國傢安危之主業。蓋好兵者無不危,不好兵者乃能安耳。由此觀之,孫子雖兵傢言,深得孔子慎戰之義,非戰國善戰之流也。”錢基博曰:“知兵之將之‘知’何知也?曰:知兵之貴勝不貴久也。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故曰‘民之司命’,曰‘國傢安危之主’,蓋反復丁寜而鄭重言之夜。正與上《計篇》起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雲雲,一脈相承。倘但知‘勝’之利,而不睹‘久’之害,屈力殫貨,鈍兵挫銳,則失於所以為之計,而不可謂‘知’,民以之死,國以之亡矣,可不慎其所為‘知’哉!”生民,指民眾。司命,星宿名,主死亡,此處喻指對生命的主宰。主,主宰。

【譯文】戰爭以速勝為貴,不宜久拖不決。懂得用兵規律的將領,他們既是百姓生死的掌控者,也是國傢安危的主宰者。

孫子兵法 第三篇

翻譯:陳曦

在前兩篇探討戰前廟算與戰時經濟的基礎上,本篇立足於“全勝”之說,揭示瞭戰爭的理想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趙本學曰:“廟計已定,戰具已集,然後可以言攻。但攻人以謀攻為貴也,而不在於兵攻。以兵攻人者,決勝負於鋒刃矢石之下,縱能盡殺之,安能自保其盡無傷乎!以謀攻人者,老成持重,製勝萬全,攻期於無戰,不戰不殺而人自服耳。此《謀攻》所以次《作戰》也。”可知本篇的側重點是“謀”,是“謀攻”,而不是“兵攻”。如何運用高超的謀略取得“全勝”,是孫子探究的重點所在。

戰爭的最高境界是“全勝”,即所謂“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不通過直接的軍事對抗手段,卻能使敵人順心降服,這是孫子心嚮往之、並希望各國決策者極力追求的方嚮。“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述錶述齣自本篇第一段的結尾,已成為《孫子》書中廣為傳誦的名言之一。英國現代軍事學傢利德爾・哈特在《戰略論》一書中提齣瞭著名的“間接路綫戰略”,認為“最完美的戰略,也就是那種不必經過嚴重戰鬥而能達到目的的戰略――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知孫子的這一理論對利德爾・哈特戰略思想的深深啓迪。

為瞭凸顯謀略的重要地位,孫子還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定位以下手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最高級的是“伐謀”,次一等的是“伐交”,挫敗敵人的謀略與外交,這兩者是抵達“全勝”境界的重要途徑。聯係春鞦時期的曆史實際,可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論,是從齊桓公“九閤諸侯,不以兵車”等政治、軍事活動當中提煉概括齣來的。齊桓公稱霸天下的地位,依托於齊國雄厚的國力與軍力造成的強大威懾,迫使其他諸侯不得不臣服。因此,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是說軍隊可以放鬆提升實力的各項建設,更不是說將領可以忽視對攻城略地的戰法研究。孫子在提齣瞭“全勝”理論的同時,提齣瞭“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等用兵法則,論述瞭將領對於國君與國傢的重要作用,概括瞭國君因瞎指揮而導緻的三種危害。文章最後提齣瞭預測戰爭勝負的“知勝”說,在呼應並拓展“五事”、“七計”的同時,引齣瞭孫子的又一不朽名句――“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經由的藉鑒與引申,這兩句話已遠遠溢齣軍事鬥爭的疆域,在國內傢喻戶曉,深入人心。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曹操曰:“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完整,使全部。國,原指國都,此處指包括國都在內的城邑。破,擊破,攻破。

軍:本義為駐屯,此處指古代軍隊的一個編製單位。商代西周時期軍隊的最高一級編製是師,但東周以來,軍逐漸成為各國軍隊的最高一級編製。《周禮》所記軍製是以12500人為軍,管仲所立軍隊編製的軍為10000人。

旅:古代軍隊的一個編製單位。《周禮》所記軍製是以500人為旅,5旅為一師(2500人)。管仲所立軍隊編製的旅由10個200人的大“卒”組成,為2000人,直接由5個旅進為一個軍。

卒:古代兵車編組的基本單位。《周禮》所記軍製以100人為卒,卒下包含4個兩(一兩25人),即左、前、中、後、右5輛兵車;管仲所立軍隊編製的卒由左、前、右、後4個“小戎”(兵車名,一小戎50人)組成。

伍:古代軍隊最基本的編製單位。李零說:“古代各種軍隊編製都是從伍法起源,如10人製的什,25人製的兩,50人製的小戎或隊,100人或200人的卒,都是從伍進上去。伍可按前、中、後成‘列’,也可按左、中、右成‘行’,還可按左、前、中、右、後成方陣。這是決定古代隊形編製(陣法)的基本東西。《國語・齊語》:‘是故卒伍整於裏,軍旅整於郊。’其軍隊編製主要是由‘軍旅’和‘卒伍’兩層組成。‘卒伍’是在農村基層即閭裏一級編定,隻形成小的戰車組;而‘軍旅’是在郊即州鄉一級編定,已形成大的戰車群。《孫子》所述軍製可能與管仲所立軍隊編製相近。”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賈林曰:“兵威遠陣,全來降伏,斯為上也;詭詐為謀,摧破敵眾,殘人傷物,然後得之,又其次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張預曰:“明賞罰,信號令,完器械,練士卒,暴其所長,使敵從風而靡,則為大善。”黃樸民說:“(孫子)對以往軍事傳統的理性評估的邏輯結論隻能是一個:‘必以全爭天下。’而要做到這一點,最佳的途徑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唯有如此,方可‘兵不頓而利可全’,實現‘善之善者’的最佳選擇。由此可見,孫子‘全勝’理論背後的曆史文化淵源,是他對以往戰爭經驗的抽象提煉,是他對用兵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總之,對傳統的追慕與藉鑒,構成瞭孫子兵學的理想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運用,則創造瞭孫子兵學的實用理性;‘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閤為變’。這是孫子‘全勝策’與‘戰勝策’之間的曆史與邏輯的統一,也是孫子本人在軍事問題上理想追求與實際操作間的統一。”

【譯文】孫子說:用兵的一般規律是:使敵人城邑完整地嚮我們投降,我們不戰而勝,這是上策,攻破敵人的城邑而取得勝利,這是下策;使敵人的一個軍完整地嚮我們投降是上策,擊破一個軍則為下策;使敵人的一個旅完整地嚮我們投降是上策,擊破一個旅則為下策;使敵人的一個卒完整地嚮我們投降是上策,擊破一個卒則為下策;使敵人的一個伍完整地嚮我們投降是上策,擊破一個伍則為下策。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纔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原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d,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注】上兵伐謀:硃軍說:“伐謀的實質就是對敵人正在計劃中或剛剛開始進行其謀劃時,便能窺破其謀,揭穿其謀,破壞其謀,藉以實現己方的政治目的。”上兵,指最高級的軍事手段。伐,破壞,挫敗。

其次伐交:硃軍說:“‘伐交’,是針對地方營壘(集團)展開外交、聯絡、分化瓦解工作,爭取敵之盟國保持中立或站到自己方麵來,使其陷於孤立而後最後消滅之。”交,外交。一說指交閤,兩軍對峙示威。

其次伐兵:李筌曰:“臨陣對敵,兵之下也。”伐兵,指戰勝敵人的軍隊。

其下攻城:張預曰:“夫攻城屠邑,不惟老師費財,兼亦所害者多,是為攻之下者。”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張預曰:“攻城則力屈,所以必攻者,蓋不獲己耳。”

修櫓�d:修,製作,製造。櫓,即樓櫓,又稱“樓車”、“巢車”,一種攻城器械,車上建有沒有覆蓋的望樓,以觀察敵情。或指用藤革等材料製成的大盾牌。�d,也是一種攻城器械。杜牧曰:“�d,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濛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

具器械:意謂準備各種攻城器械。具,準備。器械,曹操曰:‘’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雲梯之屬。

距��:指為攻城而堆積的高齣城牆的土山。曹操曰:“距��,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通“堙”,小土山。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曹操曰:“將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牆,必殺傷士卒也。”忿,憤懣,惱怒。蟻附之,指士兵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

【譯文】最高級的軍事手段是挫敗敵人的謀略,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挫敗敵人的軍隊,最低級的是攻破敵人的城邑。采用攻打城邑的方法,是齣於不得已。製造樓櫓與 �d,準備飛樓、雲梯等攻城器械,需花費數月纔能完成;堆積用以攻城的高齣城牆的土山,又要花費數月纔能完成。將領無法剋製自己的憤懣情緒,驅趕著士兵像螞蟻一樣爬梯攻城,死去三分之一,城邑仍未攻下來,這就是攻城的災害。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注】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張預曰:“或破其計,或敗其交,或絕其糧,或斷氣路,則可不戰而服之。”陳啓天曰:“善用兵者,非謂普通軍事傢,乃謂軍事傢而通兼外交者,或外交傢而兼通軍事者……始知伐謀伐交之重要及其方法。伐謀伐交之法,閤言之為‘謀攻之法’。以今語釋之,則為外交策略之運用。善於運用外交策略者,能以計謀屈人之兵,拔人之城,而不必訴之於兵攻。”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李筌曰:“以計取之。後漢��侯臧宮圍妖賊於原武,連月不拔,士卒疾癘。東海王謂宮曰:‘今擁兵圍必死之虜,非計也。宜撤圍,開其生路而示之,彼必逃散,一亭長足擒也。’從之,而拔原武。”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何氏曰:“善攻者,不以兵攻,以計睏之,令其自拔,令其自毀,非勞久守而取之夜。”國,此處指國傢。

必以全爭天下:陳啓天曰:“本篇雖極言運用外交(謀攻)之利,然於他篇又力言修明政治,充實軍備之要。故閤諸篇而觀之,可知本書之理論體係,乃以政治為戰爭之根本,外交為戰爭之先驅,而軍備則戰爭之後盾也。政治之根本既立,軍備之後盾又堅,則莫若先以外交策略而勝人之為全利矣。本篇之旨,蓋在於斯。”吳如嵩說:“《孫子兵法》中的‘全’,如同孔子哲學的核心‘仁’,老子哲學的核心‘道’一樣,是我們研究孫子軍事思想的一條基本綫索。”“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圖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鈕先鍾說:“孫子所說‘必以全爭於天下’,用現代語來翻譯,即為‘在戰爭中必須采取總體戰略’。所謂‘總體戰略’是博弗爾所首創的名詞,也就是我們比較常用的‘大戰略’,其意義即為對於各種不同權力的綜閤運用,當然也包括軍事行動(伐兵)在內,但卻應盡量多用非軍事行動(伐謀伐交)。若能如此則可以導緻‘而利可全’的後果。”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曹操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於天下,不頓兵血刃也。”方剋說:“孫子的‘全勝’思想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麵,每一方麵又劃分為幾個層次。一方麵是盡量把正在醞釀中的戰爭運用政治手段予以解決,不以兵戎相見,所謂‘化乾戈為玉帛’、‘戰勝於朝廷’是也。……這就是所謂的‘全國為上’,即以政治謀略使敵人屈服。”“另一方麵,是在戰爭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就是運用正確的軍事戰略,在戰爭中爭取勝利,這就是‘伐兵’。”“因此似乎不能把孫子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認為是避免戰爭的幻想。把‘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看做是‘反戰’和‘非攻’。同時,也似乎不能把孫子的戰略思想簡單歸結為‘不戰而勝’,因為孫子的‘全國為上’、‘全軍為上’的戰略思想隻是他設計的戰略謀劃中的一個最佳方案,而且是建立在戰的基礎上,以戰為後盾的。”頓,疲憊,受挫。

【譯文】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靠交戰,拔取敵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傢而不靠持久作戰,一定要以全勝為策略與天下諸侯競爭,所以不使軍隊受挫便能保全利益,這就是以智謀攻敵的方法。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六。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注】十則圍之: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不用十也”。郭化若說:“‘十’十極言其多,並非具體的規定。意即我擁有數量上絕對優勢的兵力,就可以包圍敵人;使敵人全部屈服或被消滅。”

五則攻之:張預曰:“吾之眾五倍於敵,則當驚前掩後,衝東擊西;無五倍之眾,則不能為此計。曹公謂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不其然乎?若敵無外援,我有內應,則不須五倍然後攻之。”

倍則分之:郭化若說:“倍,我的兵力多於敵一倍,即敵一我二,兵力數量上已有相對優勢,但《孫子》認為還不夠,還要設法使敵人兵力再分散些,這樣我之兵力就能顯得更明顯的優勢。”

敵則能戰之:曹操曰:“己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伏以勝之。”郭化若說:“能戰之,是假設在不預期遭遇中,敵我兵力相等,我應果斷、勇猛,善於嚮敵薄弱部分猛攻,善戰而勝之。”敵,指與敵人兵力相等。

少則能逃之:張預曰:“彼眾我寡,宜逃去之,勿與戰,是亦為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我治彼亂,我奮彼怠,則敵雖眾,亦可以閤戰。若吳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萬眾,謝玄以八韆卒敗苻堅一百萬,豈須逃之乎?”

不若則能避之:趙本學曰:“少者,寡不敵也。不若者,強弱、勞逸、飢飽、治亂不敵也。勢力不相敵,則宜善於逃避。若堅與之守,堅與之戰,則少者必為大者所擒也。韋�痹唬何�將當有怯時,正知此意。然曰能逃避則逃避,亦有其道:或保險據隘,或詭情匿形,或假藉聲勢使敵不能測,不敢迫。雖有退計而無退誌,雖有弱勢而無敗形,此方為善,殆非急走之謂也。”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陳啓天曰:“謂劣勢兵力者,堅攻、堅戰、堅守而不知避,則為優勢兵力者所擒也。此句乃申言‘不若則能避之’之義,故以‘故’字承之。依本節所言者觀之,則孫子既非純主攻勢主義,亦非純守勢主義。或取攻勢,或取守勢,須視敵我兵力之對比如何而定之。”楊丙安說:“‘堅’在此非堅固、堅守之意,乃固執、堅持之意。”

【譯文】所以用兵的規律是,兵力十倍於敵軍就包圍它,兵力五倍於敵軍就進攻它,兵力兩倍於敵軍就分散敵人兵力,兵力與敵軍相等就要能設奇兵打它,兵力少於敵軍就要能避開它,兵力弱於敵軍就要能逃避它。所以實力弱小的軍隊如果固執硬拼,就會被強大的敵人擒獲。

【原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注】夫將者,國之輔也:李筌曰:“輔,猶助也。將纔足,則兵必強。”國,指國君。輔,輔助,輔佐。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張預曰:“將謀周密,則敵不能窺,故其國強;微缺,則乘釁而入,故其國弱。太公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陳啓天曰:“謂將纔周備則國必強,將纔不周則國必弱也。將纔周備與否之標準,則《計篇》所謂智、信、仁、勇、嚴五德是也。”周,周密。或指將帥德纔兼備,或指國君與將帥親密無間。隙,縫隙,此處意為將帥謀略稍有失誤。或指纔德有所缺失,或指國君與將帥不和睦。

【譯文】將領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傢就必定強大,輔佐稍有失誤,國傢就必定變弱。

【原文】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注】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錢基博曰:“所患三事,隻是一事曰:君從中禦,將無專任。蓋君者,謂一國之最高政治當局,可以領導軍事,而不可以乾擾作戰。作戰者,將帥之職業。”君,國君。患,危害,貽害。三,指三種情況。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五句:賈林曰:“軍之進退,將可臨時製變,君命內禦,患莫大焉。故太公曰:‘國不可以從外治,軍不可以從中禦。’”劉邦驥曰:“縻軍者,進退失據,是縻絆其軍也。”縻,束縛,羈縻。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三軍,周製,諸侯大國三軍。《周禮・夏官・司馬》:“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此處為軍隊的通稱。同,共同,此處意為參與,乾涉。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陳啓天曰:“三軍之權,謂戰時軍令也。軍事行政為經常之事,故謂之事。戰時軍令為應變之策,故謂之權。《計篇》雲:‘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可見此所謂權,又含有戰略戰術之意,亦戰時軍令內事業。”權,權變,機動。任,指揮,統帥。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梅饒臣曰:“君徒知製其將,不能用其人,而乃同其政、任,俾眾疑惑,故諸侯之難作,是自亂其軍,自去其勝。”亂軍,擾亂自己的軍隊。引勝,失去勝利。引,卻,失去。

【譯文】國君對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種:不瞭解軍隊不可以進攻,卻硬要軍隊進攻,不瞭解軍隊不可以退卻,卻硬要軍隊退卻,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瞭解軍隊的事務,卻乾涉軍隊的行政管理,就會使將士感到迷惑;不瞭解軍隊行動應機動靈活,卻乾涉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産生懷疑。將士既迷惑又懷疑,那麼諸侯各國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降臨瞭,這叫做擾亂自己的軍隊,喪失勝利而自取覆亡。

【原文】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注】知勝:指預測戰爭勝負。五:指一下所述五種情況。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張預曰:“能審攻守之宜,則無不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張預曰:“用兵之法,有以少而勝眾者,有以多而勝寡者,在乎度其所用,而不失其宜則善。”

上下同欲者勝:杜佑曰:“言君臣和同,勇而戰者勝。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虞:事先有準備。

將能而君不禦:杜佑曰:“將既精能,曉練兵勢;君能專任,事不從中禦。故王子曰‘指授在君,決戰在將’也。”劉慶之處:君主與將帥的關係直接涉及到戰爭指揮體製能否順暢和有效地運行。所以,《孫子兵法》主張,第一,國君與將帥是主與輔的緊密關係,將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將帥要具備智、信、仁、勇、嚴的將德,要有把握戰爭全局、剋敵製勝的能力。第三,國君應充分信任將帥,大膽放手讓其發揮主觀能動性,結閤戰場實際臨機處置,而不是越權乾預瞎指揮。第四,將帥要勇於拒絕國君的錯誤指揮。將帥應該以“安國全軍”為目標指揮戰事,要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思想追求,這樣纔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又說:“‘將能而君不禦’後來在民間演變成‘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廣大百姓所熟知。但在封建社會中,君主和將帥間存在著不可彌閤的深刻矛盾,要想使其相互間完全信任是不可能的,‘將能而君不禦’的原則在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下也難以具體貫徹實施。”禦,乾預。

【譯文】可從以下五種情況預測戰爭勝負:知道可以作戰或不可以作戰的,能夠取勝;懂得兵力多時該如何用兵,兵力少時該如何用兵的,能夠取勝;全軍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夠取勝;以自己的有準備對付敵人無準備的,能夠取勝;將領有治軍能力,而國君能不乾預其指揮的,能夠取勝。這五條,是預測戰爭勝負的方法。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注】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中國古代大軍事傢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劉慶指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關於戰爭知行關係最著名的觀點。它包括,第一,知是戰的前提和基礎。隻有瞭解影響戰爭的諸要素情況,纔能作齣正確的戰爭決策,奠定勝利的基礎,將帥也纔能真正成為“成功齣於眾者”的賢明之將。第二,要“全知”、“詳知”。從狹義上說,“知彼知己”包括知我軍和知敵軍。但從廣義上去理解,它應當包括一切與戰爭有關的信息,其中瞭解敵情是第一位的。對戰爭信息不僅要知全,也要知詳。第三,既要知敵我天地之情,又要知剋敵製勝之道。除瞭瞭解敵我之情和天候地理之狀外,也要知道戰爭活動的必然規律,瞭解用兵基本原則。隻有瞭解戰爭規律,掌握和正確運用用兵原則,按照規律製定自己的作戰方案,纔足以戰勝敵人。又說:“目前社會上有人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當成是孫子的話,這是不對的。首先,孫子在瞭解信息時,一貫主張把瞭解敵人的信息放在首位,因為它的難度最大,所以要知彼在前,知己在後。其次,對敵情、我情和天地之情都瞭解瞭,卻並不能保證你打勝仗。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那種認為‘知己知彼’就可以百戰百勝的觀點其實是十分唯心主義的,在戰場上行不通。還是《孫子兵法》中的經典錶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準確、辯證地說明瞭戰爭信息與戰爭行為之間的深刻聯係。”殆,危險。

一勝一負:意即勝負不定,有可能打勝,也有可能打敗。

【譯文】所以說,如果既瞭解敵人,又瞭解自己,那麼每次作戰都不會有危險;如果不瞭解敵人,隻瞭解自己,那麼就勝負不定,有可能打勝,也有可能打敗;如果不瞭解敵人,也不瞭解自己,那麼每次作戰必定失敗。

孫子兵法 第四篇 形篇

翻譯:陳曦

本篇主旨在於探討軍隊的實力建設。軍隊的實力構成,既包括武器裝備、糧草供應等經濟基礎方麵的因素,也包括思想謀略、法規軍紀、組織編製等上層建築方麵的因素。兩者匯總在一起而彰顯齣來的,便是眾寡、強弱等軍隊外顯的戰鬥能力。形,有“形狀”、“錶露”之義。以“形”字為本篇命題,蓋欲凸顯軍事實力的外在錶徵。王皙曰:“形者,定形也,謂兩敵強弱有定形也。善用兵者,能變化其形,因敵以製勝。”趙本學曰:“蓋謀攻而不可得必主用兵,用兵之道,形與勢最為首務,故以《軍形》次《謀攻》,而《兵勢》次於《軍形》。軍形之義專以自固立言,若以詐形反示敵人而誤之者,則詭譎之計精,實以後之事,故至《虛實篇》而後發之。此亦序次之所在也。”以上分析有助於人們把握本篇的題旨,體悟孫子編排各篇次序的邏輯思路。

一開篇孫子即提齣“先為不可勝”的理論,強調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自己首先必須擁有強大的實力。實力的強弱與否,實乃判斷是采取進攻還是防守的前提。“不可勝者,守也”,不能戰勝敵人就采取防守;反之,“可勝者,攻也”,可以戰勝敵人,就實施進攻。在如何衡量一個國傢軍事實力的問題上,孫子提齣瞭“度”、“量”、“數”、“稱”、“勝”等五大指標,並排列齣瞭五大指標之間的層層遞進關係,即所謂“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五大指標測量齣來的主要是一個國傢的糧食産量與軍隊規模,在孫子所生活的大國爭霸的曆史環境下,這些是一個國傢軍事實力的重要體現。篇末用譬喻的方式對“形”這一概念解釋道:“勝者之戰民也,若絕積水於韆仞之�G者,形也。”突齣瞭強大的軍事實力一旦形成所具有的蕩滌萬物的巨大威力。

在本篇第三段,孫子指齣:“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該如何把握此處“道”的內涵?在何守法看來,“修道而保法”的“道”,“所包者廣,乃用兵之本,敵之不可勝我者也”。聯係《形篇》的語境,“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的命題提齣之前有一段文字,對“善戰者”具備的素質作瞭具體的描述,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因而,“勝於易勝”與“修道”是有內涵上的相互關聯的,後者是前者的思想準則,前者則是在軍事實踐中對後者的貫徹。“勝於易勝”指的是決策者能夠洞察軍事領域暗藏的玄機,找準軟肋,加以攻擊。這種勝利看似容易,實則超難,需要用兵者具備對“道”的體悟與認識的卓絕能力。在這一語境中,“道”已涵蓋瞭戰爭事務的“道理法度”與本質規律,堪稱“用兵之本”,顯示瞭《孫子》對軍事鬥爭原則與規律的某種概括與揭示。

【原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注】昔之善戰者:吳如嵩說:“孫子十分強調‘善’。《孫子兵法》用33個‘善’字,《形篇》占13個,《勢篇》占5個,可見孫子對將帥實施正確指揮何等關切。”

先為不可勝:陶漢章說:“首先要創造條件,使自己不緻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戰勝的時機。”劉慶指齣:奠定強大的軍事實力,確保自己在軍事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是《孫子兵法》“重戰”、“慎戰”思想的著名觀點,其主要內容:一是加強自己的實力,形成不可戰勝的基礎;二是綜閤道、天、地、將、法等各個方麵的因素,造成不可戰勝的條件,在戰爭中要始終牢牢把握軍事行動的主動權;三是抓住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導因素,在努力強化自身“不可勝”的內因的基礎上,再察明敵人暴露齣的“可勝”之隙,將主客觀條件完全結閤起來,最終戰勝敵人。

以待敵之可勝:鄧廷羅曰:“此言善戰者,貴先立於不敗之地,以伺敵之隙,故攻守皆善而全勝也。先為不可勝,如修道保法之類,就己言。待敵之可勝,謂乘敵可勝之機,就人言。”李零說:“要打敗敵人,不能光靠自己,還得靠敵人幫助,。敵人不犯錯誤,不好辦,一旦犯錯誤,韆萬彆錯過。這個機會,在敵不在我。”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杜牧曰:“自整軍事,長有待敵之備;閉跡藏形,使敵人不能測度,因伺敵人有可乘之便,然後齣而攻之。”

能為不可勝:杜牧曰:“不可勝者,上文注解所謂休整軍事、閉形藏跡也。此事在己,故曰‘能為’。”

不能使敵之可勝:杜牧曰:“敵若無形可窺,無虛懈可乘,則我雖操可勝之具,亦安能取勝敵乎?”李零說:“‘形勝’之勝隻是備戰之勝,還不是應敵之勝。備戰之勝隻是預期的勝,還不是實際的‘勝’,實際的‘勝’要靠跟敵人過招,一招一招,逼近勝利。”

勝可知,而不可為:張預曰:“己有備,則勝可知;敵有備,則不可為。”李零說:“這話和《虛實》篇的一句話正好相反。《虛實》篇說:‘故曰:勝可為也。’這兩句話,錶麵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各是強調問題的一個側麵。‘勝可知,而不可為’,是說實力強弱有先定之數,事先就可以估計齣來,不是臨時能造齣來的,實力是造不齣來的;而‘勝可為也’,是說真正的勝利,最後的勝利,不可事先傳授,隻能在實際戰鬥中,因應敵情。實力的發揮,要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從‘勢’的角度看,還大有可為。”於澤民在《〈孫子・形篇〉主旨探析》一文中說:“如果把‘勝可知而不可為’和‘勝可為’都從用兵技巧去理解,這些觀點顯然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從治軍和用兵兩個不同角度去理解,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既重實力建設,又重視靈活運用的辯證地理論體係。”“從治軍的角度看是‘勝可知而不可為’,從用兵角度看是‘勝可為’”,“因為實力的優勢,並不等於是勝利的現實,指揮的藝術可以變虛為實,轉弱為強,以弱勝強”。

【譯文】孫子說:過去擅長打仗的將帥,首先做到實力強大而不被敵人戰勝,其次等待戰勝敵人的時機。不被敵人戰勝的關鍵在於自己不犯錯誤,能夠戰勝敵人的關鍵在於敵人是否齣錯。所以擅長打仗的將帥,能做到不被敵人戰勝,卻不能使敵人必然被戰勝。所以說,若我軍實力強大,勝利是可以預知的,但若僅憑實力強大而敵人卻無隙可乘,就不一定能戰勝敵人。

【原文】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注】不可勝者,守也:杜牧曰:“言未見敵人有可勝之形,己則藏形,為不可勝之備,以自守也。”

可勝者,攻也:張預曰:“知彼有可勝之理,則攻其心而取之。”按,孫子提齣瞭許多矛盾對立的概念,除瞭攻守之外,還有敵我、和戰、勝負、生死、利害、進退、強弱、動靜、虛實、勞佚、飢飽、眾寡、勇怯、專分等等。李澤厚說:“故兵傢在戰爭中所采取的思維方式……要求以一種概括性的二分法即抓住矛盾的思維方式來明確、迅速、直截瞭當地分彆事物、把握整體,以便做齣抉擇。所謂概括性的二分法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對立項的矛盾形式概括齣事物的特徵,便於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所列齣的那許許多多相反而又相成的矛盾對立項。”“這是一種非歸納非演繹所能替代的直觀把握方式,是一種簡化瞭的卻非常有效地思維方式。”“正因為這種矛盾思維方式是源於、産生於軍事經驗中,……它們是生活鬥爭的經驗性的概括,而不是語言辯論的思辨性的抽象。”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餘也。”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基本的戰鬥形式隻有攻防兩種。”硃軍說:“‘不足’與‘有餘’似指數量而言。看部隊的戰鬥力之強弱,不能單純以數量多寡來錶示,還有質量的優劣,必須全麵考察。從戰略角度看,擔任守軍的高級司令部,當它還沒弄清敵人進攻的意圖、進攻的方嚮、參加兵力之數量的情況下,它往往要全麵衡量國防戰略要地,可能受敵的方嚮和地域等問題。為瞭確保無失,而處處照顧、多齣派兵設防,於是便陷於處處薄弱,總覺得兵力不足。而采取攻勢之軍,則專伺守方的空隙或薄弱部分,以較當麵守軍絕對優勢的兵力攻擊之。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攻者有餘,守者不足。”“同誌精闢闡明的‘戰略上以一當十,戰役戰術上以十當一’的理論,是最好的說明。”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曹操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於九地之下;因天時之變者,動於九天之上。”梅饒臣曰:“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蓋守備密,而攻取迅也。”李零說:“‘九天’、‘九地’,就是古書常說的‘九天’、‘九野’,九天就是極言其高,九地就是極言其下,它們都是平麵九宮格,上下是鏡麵反射的關係。這種概念也見於遁甲式,是古代宇宙論的一種想象。”“《孫子・形》中的那段話雖不一定是講遁甲術本身,但‘九地’、‘九天’二詞是源自古代式法,並與遁甲術有一定關係,還是可以肯定的。”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張預曰:“守則固,是自保也;攻則取,是全勝也。”

【譯文】不能戰勝敵人,就要采取防禦;可以戰勝敵人,就要采取進攻。采取防禦是由於實力不足,采取進攻是由於實力強大。善於防禦的人,將其實力隱蔽得如同藏於深不可測的地下;善於進攻的人,把其兵力調動得如同從雲霄之上從天而降,所以既能保護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勝利。

【原文】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鞦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注】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李筌曰:“知不齣眾知,非善也。”張預曰:“眾人所知,已成己著也;我之所見,未形未萌也。”見,預見;或解釋為顯現,錶現,實現。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杜牧曰:“天下,猶上文言眾也。言天下人皆稱戰勝者,故破軍殺將者;我之善者,陰謀潛運,攻必伐謀,勝敵之日,曾不血刃。”

故舉鞦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月,聞雷霆不為聰耳:趙本學曰:“獨得其情於至微之初,遂破其機於須臾之頃,為之至易,若不見其智勇之初,此乃智勇之大者,斯可謂之善戰矣。”鞦毫,鳥獸在鞦天新長的細毛,比喻細小的事物。多力,力氣大。聰,聽覺靈敏。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曹操曰:“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張預曰:“交鋒接刃,而後能製敵者,是其勝難也;見微察隱,而破於未形者,是其勝易也。故善戰者,常攻其易勝,而不攻其難勝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何氏曰:“患銷未形,人誰稱智?不戰而服人,誰言勇?”硃軍說:“剋勞塞維茨說:‘一個統帥善於完全根據自己的目的和手段進行戰爭,並且做得恰如其分,那就是他有天纔的最好證明,但這種天纔的作用,不是錶現在那些惹人注目的、新發現的行動方式上,而是在整個戰爭的結局中看到他默默做齣的假定是那麼恰好符閤實際,整個行動是那麼無比的協調。’剋氏用後世的語言講瞭孫武的論點。”

故其戰勝不忒:張預曰:“力戰而求勝,雖善者亦有敗時;既見於未形,察於未成,則百戰百勝,而無一差忒矣。”忒,失誤,差錯。

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張預曰:“所以能勝而不差者,蓋察知敵人有必可敗之形,然後措兵以勝之雲耳。”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張預曰:“審吾法令,明吾賞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是立於不敗之地也。我有節製,則彼將自�Z,是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敗而後求勝:杜牧曰:“《管子》曰:‘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齣於計數。故凡攻伐之道,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齣乎境。不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明敵人之將,不見先軍;不明敵人之士,不見先陣。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士練卒擊毆眾白徒,故能百戰百勝。’此則先勝而後求戰之義也。衛公李靖曰:‘夫將之上務,在於明察而眾和,謀深而慮遠,審於天時,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對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齣,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藉,何異趣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狼虎者乎?’此則先戰而後求勝之義也。”

修道而保法:陶漢章說:“修道,指從各方麵修治‘先為不可勝’之道,如政治、軍事、自然各方麵條件的準備等。……保法,指確保必勝的法度。”

故能為勝敗之政:漢簡本作“故能為勝敗正。”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釋文及校注”曰:“能為勝敗正,意謂能在勝敗問題上成為最高的權威。”

【譯文】預見勝利時沒有超過一般人的見識,這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通過爭鋒力戰取得勝利,一般人都說好,這也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一個人能舉起鞦毫不能說他力氣大,能看見日月不能說他視力好,能聽見雷霆之聲不能說他聽力好。古代所說的善於打仗的人,是在容易戰勝敵人的情況下取勝的。所以善於打仗的人打瞭勝仗,既沒有智慧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戰功,所以他們能取得作戰勝利,而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因為他們的作戰安排能夠保證必勝,能夠戰勝已經陷於失敗境地的敵人。善於打仗的人,首先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後不失去任何一個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具備戰勝敵人的實力,而後纔與敵人決戰;失敗的軍隊卻總是先冒險與敵決戰,而後期盼僥幸取勝。善於用兵的人,需研究兵傢之道,確保必勝的法度,纔能成為戰爭勝負的主宰。

【原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注】度:指度量土地麵積。《漢書・律曆誌上》曰:“度者,分、寸、尺、丈、引業,所以度長短也。”賈林曰:“度土地也。”

量:指計量物産收成。《漢書・律曆誌上》曰:“量者,龠、閤、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賈林曰:“量人力多少,倉廩虛實。”

數:指計算兵員多寡。《商君書・算地》曰:“方土百裏,齣戰卒萬人者,數小也。”賈林曰:“算數也,以數推之,則眾寡可知,虛實可見。”

稱:指衡量實力狀況。賈林曰:“既知眾寡,兼知彼我之德業輕重,纔能之長短。”稱,權衡,衡量。

勝:指預測勝負情狀。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李零說:“‘勝’是雙方兵力比較的結果。《計》篇講‘勝’,是以敵我雙方的比較為基礎,這裏講‘勝’,也是以敵我兵力的比較為基礎。兩種比較,歸宿相同,但角度不一樣。這裏強調的是戰爭動員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兵力的後麵是國力。”

數生稱:曹操曰:“稱量己與敵孰愈也。”

稱生勝:楊善群說:“孫子的這一思想,也是從當時的曆史實踐中總結齣來,又被曆史反復證明瞭的。春鞦時期,……北方的晉和南方的楚,在疆域廣大、物産豐富、人口眾多、實力強盛方麵,尤居於領先地位,因而左右局勢和充當霸主的持續時間也最長。夾在大國中間的中小國傢,如鄭、宋、魯等,對於大國的進攻隻能招架而無法還手,它們隻有依附於一個大國纔能生存下去,所以魯國的子服景伯說:‘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左傳・哀公七年》)大國和小國之間的戰爭勝負是如此明顯,它們之間竟是‘事’和‘保’的上下級關係。可知,孫武的度、量、數、稱生勝的觀點,在通常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李零說:“簡單說,就是有多少糧食養多少兵,誰兵多,誰就有勝算。兵、農是戰爭之本。”

勝兵若以鎰稱銖:李零說:“據齣土戰國衡器和計重銅器,一銖重約0.65剋,與鎰的重量之比為1:576,相當懸殊。”鎰,古代重量單位,閤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

【譯文】根據用兵之法,戰前的物質準備要掌握以下五大指標:一是度量土地麵積,二是計量物産收成,三是計算兵員多寡,四是衡量實力狀況,五是預測勝負情狀。一個國傢的土地質量,決定瞭它的耕地麵積的多少;一個國傢的耕地麵積,決定瞭它的糧食收成的情況;一個國傢的糧食收成,決定瞭它的兵員數量的多寡;一個國傢的兵員數量,決定瞭它的實力的大小;一個國傢的實力大小,決定瞭它能否在戰爭中取勝。勝利軍隊的實力,較之於失敗軍隊的實力,其優勢之突齣就像拿鎰與銖比較一樣;失敗軍隊的實力,較之於勝利軍隊的實力,其劣勢之明顯就像拿銖與鎰比較一樣。

【原文】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韆仞之�G者,形也。

【注】勝者之戰民也:勝者,漢簡本作“稱勝者”。戰民,意即指揮士卒作戰。民,即“人”,指士卒,軍隊。

若決積水於韆仞之�G者,形也:郭化若說:“形,簡單地說就是有形的物質。《孫子》不把這種客觀物質力量看成死的、靜止的、孤立的。……把物質看成運動的物質,這在古代軍事理論傢中可算是難能可貴的。”江貽燦在《勢義探微》一文中說:“何謂形?形就是戰爭力量的外部形態,是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的量度標誌,諸如《孫子兵法》中提齣的國主之道、將帥之能、天地之得、法令之行、兵眾之強、士卒之練、賞罰之明等,構成瞭勢賴以發揮的客觀物質基礎。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敵對雙方力量的強弱(不論是現實的戰鬥力,抑或是潛在的戰鬥力)均依賴於各自在戰爭中所擁有的物質基礎。換言之,勢必須以形為基礎,並通過對形的運用來錶現。”仞,古代高度單位,八尺為一仞,或曰七尺為一仞,還有五尺六寸或四尺等說。

【譯文】軍事實力絕對優勢的一方,其將領指揮士卒作戰,其威懾力就像從八韆尺高的山澗上決開積水一樣無法抵擋,這就是“形”的含義。

孫子兵法 第五篇 勢篇

翻譯:陳曦

如果說孫子通過“形”這一範疇,探究的是軍隊實力建設的重大問題的話,那麼通過“勢”這一範疇,探究的則是在“形”的基礎之上,如何閤理調配、正確使用各種戰爭力量以取得勝利。張預曰:“兵勢已成,然後任勢以取勝,故次《形》。”錢基博曰:“勢與形不同。形者,量敵而審己,籌之於未戰之先。勢者,因利而製權,決於臨戰之先。”也就是說,《勢篇》之所以位列《形篇》之後,是因為“形”的建設主要是在戰前,而“勢”的運用則是在戰時,兩者大緻分屬前後有彆的時空領域。

“形”和“勢”堪稱全書最為重要的兩個範疇,對此,江貽燦在《勢義探微》一文中有如下精闢闡釋:“軍事領域需要研究的問題林林總總,概而言之,無非分為戰爭力量的建設和戰爭力量的運用兩大類,《形篇》和《勢篇》正是從不同角度,分彆對這兩類問題的一般規律做瞭研究。把握瞭孫武有關形的積聚和勢的運用藝術,也就等於領悟瞭《孫子兵法》中的核心理論問題。”關於戰爭力量準備的諸多範疇,諸如“道”、“財”、“將”、“兵”、“法”、“卒”、“天”、“地”、“分數”、“形名”等,以及關於戰爭力量運用的諸多範疇,諸如“虛實”、“奇正”、“專分”、“久速”、“迂直”、“攻守”、“死生”等,均由“形”、“勢”兩個範疇所涵蓋、所統帥。因此,抓住瞭這兩個範疇,也就提綱挈領地抓住瞭《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核心問題,抓住瞭《孫子兵法》戰爭思考的靈魂。在《勢篇》的第一段,孫子分析瞭四個範疇――分數、形名、奇正、虛實。在李零看來,“它們是分屬於‘形’和‘勢’兩大類。‘分數’、‘形名’屬於‘形’,‘奇正’、‘虛實’屬於‘勢’”。而本篇接下來探討的,主要是“奇正”這一範疇。所謂奇正,原指陣法中的奇兵與正兵,後引申為特殊戰術與常規戰術,以及機動靈活、齣奇製勝的作戰方法。孫子在第二段探討瞭奇、正的變化多端與相互轉化,指齣“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深刻揭示瞭軍事鬥爭方式方法的豐富無窮。本篇第三段提齣瞭“節”的概念,突齣的是兵貴神速、齣其不意的理念。篇末同《形篇》一樣,也使用瞭一個譬喻句式:“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韆仞之山者,勢也。”顯示瞭正確實施瞭兵力部署和戰法選擇之後所形成的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巨大力量。

值得深究的是,孫子在第四段,由“勢”引申齣“任勢”的概念,並進而提齣“擇人而任勢”的命題。“擇”,即“釋”,放棄的意思。“釋人”,並非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放棄那些自以為是的謬見;而要實現“釋人”,就需做到“任勢”,即任用、依賴“勢”。孫子在此凸顯瞭“勢”的左右並製約軍事行動的客觀性。此外,由於“勢”的形成關乎戰爭力量的運用,而這必然牽動天、地、人等方方麵麵的因素,故而“勢”的客觀錶現就具有無限寬廣的外延,已有將整個宇宙世界隱含其中的意味。由“任勢”所倡導的尊重客觀軍事態勢,到《老子》所推衍的“法自然”思想,其間的思想演進綫索是可以尋繹的。圍繞著“勢”這一範疇所作的探究,標誌著《孫子兵法》的哲學思考達到瞭最高峰。

【原文】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W投卵者,虛實是也。

【注】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曹操曰:“部麯為分,什伍為數。”張預曰:“統眾既多,必先分偏��之任,定行伍之數,使不相亂,然後可用。故治兵之法: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為伍,五人為列,二列為火,五火為隊,二隊為官,二官為麯,二麯為部,二部為校,二校為裨,二裨為軍。遞相統屬,各加訓練,雖治百萬之眾,如治寡也。”分數,指軍隊的組織編製。

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郭化若說:“具備瞭指揮通信工具並規定好指揮信號,用以指揮軍隊。這樣,指揮大軍同指揮小部隊都一樣,都能步調一緻,聽從指揮瞭。”形名,指旗幟、金鼓等軍隊通訊手段。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劉伯承說:“什麼是正兵呢?大體上講:按照通常的戰術原則,以正規的作戰方法進行戰鬥的,都可以叫做正兵。根據戰場情況,運用計謀,攻其無備,齣其不意,打敵手措手不及,不是采取正規作戰方法,而是采取奇妙的辦法作戰的,都可以稱為奇兵。”郭化若說:“奇正一般包含以下意思:(一)在軍隊部署上擔任警戒、守備的部隊為正,集中機動的主力為奇;擔任鉗製的為正,擔任突擊的為奇。(二)在作戰方式上,正麵攻擊為正,迂迴側擊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三)按一般原則作戰為正,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特殊的作戰方法為奇。”劉慶說:“奇正是《孫子》用兵論的核心範疇。”必,即使,一旦。

兵之所加,如以�W投卵者,虛實是也:曹操曰:“以至實擊至虛。”�W,即磨刀石,此處指堅硬的石頭。虛實,古代兵傢重要術語,指軍事力量強弱優劣的狀況和利用這種狀況的作戰指導原則。劉慶說:“虛實是《孫子》知兵論中的核心範疇。……但關於其思想內涵,《孫子》書中並無明確界定。結閤全書內容看,它錶示瞭軍事實力及其措置狀況。……形名、動靜、勞佚、飢飽、遠近、害利、強弱、眾寡等皆可視為它在不同方麵、不同層次上的具體體現。《孫子》對虛實範疇的最大貢獻在於揭示瞭它們相互聯係、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關係,強調善戰者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巧妙調動敵人,變實為虛,化虛為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由此引申齣來的‘避實擊虛’戰法,成為中國兵學中重要的製勝原則。”

【譯文】孫子說:凡是管理大部隊如同管理小部隊一樣容易的,那是因為組織編製的問題處理得好;凡是指揮大部隊如同指揮小部隊一樣容易的,那是因為通訊手段使用得好;凡是指揮三軍,可使部隊做到即使遭遇敵人攻擊也不會失敗的,那是因為奇正戰術運用得好;軍隊進攻的效果,如同石頭砸雞蛋一樣,那是因為虛實原則使用得當。

【原文】凡戰者,以正閤,以奇勝。故善齣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注】凡戰者,以正閤,以奇勝:曹操曰:“正者當敵,奇兵從傍擊不備也。”郭化若說:“所謂‘以正閤’即使用次要行動在正麵鉗製敵人,‘以奇勝’即集中主力從敵側後尋其弱點,齣其不意攻其無備也。”

故善齣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曹操曰:“自‘無窮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無窮也。”硃軍說:“美國人約翰・博伊德在1980年10月提齣的一個叫‘OODA’周期的理論,指在作戰指揮上的規律是‘觀察―判斷―決心―行動’,算作一個周期。即在戰爭中隨時觀察情況,把觀察得到的情況進行判斷,定下決心,付諸行動。博伊德認為周期中任一環節上齣現新情況,便須再從觀察開始。假設連續采取齣敵意料的新措施,迫使對方始終或較長時間內停留在前三環節的循環上,就是使敵人無法定齣新決心,陷入猶豫、遲疑、驚慌混亂,最後使敵導緻失敗。這實質是對孫武要求的‘善齣奇者,無窮如天也……’之意,作瞭細微地科學分解。這就要求指導戰爭的指揮員們在平時就應攝取豐富的武裝鬥爭的知識,戰時纔能依情況不停頓地思考並運用齣奇的謀略。這種謀略的鬥爭是永不停頓的。”

“終而復始”四句:杜佑曰:“日月運行,入而復齣;四時更王,興而復廢。言奇正變化,或若日月之進退,四時之盛衰也。”

聲不過五:指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節。

色不過五:指五色,即青、黃、赤、白、黑五種色素。

味不過五:指五味,即酸、鹹、辛、苦、甘五種味道。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郭化若說:“《孫子》用‘五聲’、‘五色’、‘五味’的變化作比喻,要求善戰者不但要善於齣奇,而且要善於多變。”戰勢,指兵力部署和作戰方式。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李筌曰:“奇正相依而生,如環團圓,不可窮端倪也。”劉伯承說:“正兵和奇兵,是辯證地統一,是為將者必須掌握的重要法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變化無窮。”吳如嵩認為:孫子的奇正理論,主要包含三個方麵的內容:(1)奇正是普遍存在的作戰方式。(2)奇正是發展變化的。(3)奇正是相互轉化的。

【譯文】凡是作戰,總是以正兵抵擋敵人,以奇兵取勝。因此,善於齣奇製勝的將帥,其戰法既像蒼天大地一樣無窮無盡,又像長江黃河一樣奔流不息。結束瞭又重新開始,就像日月的齣沒;死亡瞭又重生,就像春夏鞦鼕四季的更替。聲音不過五種音節,然而五聲的變化卻多得聽不過來。顔色不過五種色素,然而五色的變化卻多得看不過來。滋味不過五種味道,然而五味的變化卻多得嘗不過來。兵力部署與作戰方式不過奇與正兩種,然而奇與正的變化,卻是無窮無盡的。奇與正的相互轉化,就像圓環一樣無始無終,誰能夠窮盡它呢?

【原文】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摺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注】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郭化若說:“這裏用水這一物質,在迅猛奔流的運動中産生的衝力和能量能衝走石頭作比喻,說明‘勢’的含義。即指揮軍隊作戰行動迅猛有力,就能加大對敵的優勢而易於取勝。”陳宇說:“孫武在本篇中所說的‘勢’,不管是指形勢、態勢、位勢,還是氣勢、優勢,其基本含義都落腳到一種‘力’。”“在戰爭中,主要是指軍事力量的優化集中、妥善運用和充分指揮,錶現為戰場上有利的態勢和強大的衝擊力。”激水,湍急的流水。疾,快,急速,迅猛。漂石,指湍急的流水使河床上的石頭漂浮起來。

鷙鳥之疾,至於毀摺者,節也:鷙鳥,指鷹、雕、鷲之類凶猛的禽鳥。毀摺,指猛禽捕捉擒殺弱小的鳥雀。節,郭化若說:“節,即距離。這裏指接敵距敵愈近,則發起衝擊時愈能迅速而突然。這就是‘節’的含義。”李零說:“‘節’是什麼?就是齣擊的時機和節奏。”

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郭化若說:“《孫子》齣奇造勢的中心命題就是這裏所說的‘勢險’和‘節短’。兵貴神速,齣其不意,攻其不備,隱蔽地接近敵人到最短距離,突然地猛烈攻擊敵人。這種戰術原則,至今仍可資藉鑒。”

勢如��弩,節如發機:硃軍說:“以‘勢如��弩,節如發機’來比喻戰時部隊集中,人人逞勇,個個欲戰的待動狀況,隻待一聲令下,便能發動。在這時刻,即指揮員采取決心、下達命令的節骨眼的關鍵時刻,其節是很短的,決心的節,隻存於方寸之間。本段用兩個比喻說明在戰爭中既要運用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又要做到機動迅猛,纔能發揮威力;既要近戰,又要有節製地運用兵力,……其次,還說明戰時用兵‘勢險’、‘節短’之意,錶示指揮員的決心既要正確又能及時,始能不誤戰機。”��,指拉滿的弓弩。意即把弓弩拉滿。弩,用機括發箭的弓。

“紛紛紜紜”四句:趙本學月:“紛紜,雜亂之貌,渾沌,無分彆之意。言酣戰之時紛紛紜紜鬥雖若亂,其實步伍素分,號令素定,自有整齊者在,不可得而亂之夜;渾渾沌沌形雖若圓,其實奇正有方,分閤有度,自有疏暢者寓,不可得而敗之也。”硃軍說:“在戰爭進行中,參戰的兵種、人員、兵器眾多,協同又有按時間、按地點進行的,稍錯一步便會混亂;而前方、後方,消耗與補給,左右友鄰等情況以及戰場情況,都是瞬息萬變,從外錶去看,確是情況混亂,但是不能亂。靠什麼?靠的是主官的冷靜沉著,機斷指揮;靠的是戰前周密計劃,通聯無阻;靠的是各級指揮官堅決按照計劃進行作戰,情況有變時又能及時報告,適時按照上級命令行動。”形圓,指擺成三角形、正方形、六角形和圓形等陣形,能做到首尾連貫,部署周密,應敵自如。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曹操曰:“皆毀形匿情也。”另一種解釋,是說亂從治中轉化而來,怯從勇中轉化而來,弱從強中轉化而來,故而在治、勇、強時不要鬆懈,避免嚮各自的對立麵轉化。此說亦通。馮友蘭說:“孫武初步認識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不斷變化中;矛盾著的雙方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變動的。戰爭也是如此,而且其變化比其他現象更為迅速劇烈。……‘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勢篇》)對立麵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一切轉化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之下進行的。孫武注重主動地創造條件,使戰爭中的變化嚮與自己有利的方嚮進行。”

治亂,數也:陳啓天曰:“軍隊之或治或亂,因分數而定;或勇或怯,因戰勢而異;或強或弱,因軍形而顯。凡此,皆人人所知之一般原則。僞亂、僞怯、僞弱者,不過活用此原則,以齣奇誤敵雲爾。”郭化若說:“可解釋為治和亂世屬於組織紀律的事。也就是警告人們:嚴整的隊伍,約束不嚴就會産生混亂。”數,即分數,軍隊的組織編製。

勇怯,勢也:張預曰:“實勇而僞示以怯,因其勢也。”李零說:“勇怯取決戰勢,即人為的態勢和作戰環境。”

強弱,形也:李零說:“強弱取決兵形,即雙方的實力。”這兩種戰鬥力量,或是軍隊固有的,或是僞裝齣來的。

【譯文】湍急的河水快速流動,産生的作用力使河床上的石頭漂浮起來所形成的態勢,這就是“勢”的含義;猛禽在較短距離內突然加速發起進攻,捕獲到瞭獵物,這就是“節”的含義。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有力的,嚮敵人發起進攻的距離是較短的。勢就像弓弩拉滿後的狀態,節就像在較短距離內瞄準敵人觸發弩機。戰場上看起來混亂不堪,但在混亂中作戰卻能做到章法有序;戰場上看起來形勢不明,錯綜復雜,卻能做到自如地應付各種情況而不被敵人打敗。示敵混亂,實則組織嚴整;示敵怯懦,實則英勇無畏;示敵弱小,實則實力強大。嚴整或混亂的軍隊管理,取決於它的組織編製水平;勇敢或怯弱的軍人士氣,取決於戰場上的態勢;強大或弱小的戰鬥力量,取決於軍隊的實力。

【原文】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韆仞之山者,勢也。

【注】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杜牧曰:“言我強敵弱,則示以羸形,動之使來;我弱敵強,則示之以強形,動之使去。敵之動作,皆須從我。”郭化若說:“這裏的‘形’字是作動詞用,但與《形篇》的‘形’字略有不同,而是把我方佯動的假象故意暴露給敵人看,使敵人信以為真,發生錯覺而聽從我之調動。”從,信從。

予之,敵必取之:曹操曰:“以利誘敵,敵遠離其壘,而以便勢擊其空虛孤特也。”陳啓天曰:“凡軍莫不因利而動,因此我可餌敵以小利,使敵爭趨之,是謂予之,敵必取之。”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曹操曰:“以利動敵也。”何氏曰:“敵貪我利,則失行列;利既能動,則以所待之卒擊之,無不勝也。”卒,士卒;一說同“猝”,突然,倉促。

“故善戰者”四句:裘锡圭在《說“擇人而任勢”》一文中說:“‘擇人而任勢’當讀僞‘釋人而勢’,‘釋’訓為‘捨’,正與‘任’字之義相反。‘釋人’承‘不責於人’而言,‘任勢’承‘求之於勢’而言。善戰者能造成態勢而使人不得不為用,而不必在此以外另有所責求於人。這就是所謂‘釋人而任勢’。”擇,即“釋”,放棄。責,求。任,用,憑藉,依靠。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曹操曰:“任自然勢也。”劉寅曰:“木石之性,置之安地則靜,置之危地則動,方正則止,圓斜則行,皆自然之勢也。故兵士甚陷則懼,無所往則固,入深則拘,不得已則鬥,亦自然之勢耳。”

“木石之性”五句:梅堯臣曰:“木石,重物也,易以勢動,難以力移;三軍,至眾也,可以勢戰,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安,指將木石平放。危,指將木石傾斜著放置。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韆仞之山者,勢也:杜牧曰:“轉石於韆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戰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此篇大抵言兵貴任勢,以險迅疾速為本,故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法國學者魏立德在《關於〈孫子〉兵法中的數理邏輯》一文中說:“《孫子兵法》采用瞭兩個重要概念,一是‘形’,一是‘勢’。‘形’在古代著作中指一切可以看得見的物體。一支軍雖的‘形’包括它的可以看得見的各種因素:人員的數量,兵力的配置、武器裝備的數量等等。‘勢’是一種比較微妙、更為抽象的概念。一支軍隊的‘勢’包括它在交戰中所處的態勢,部隊的士氣,各種戰鬥隊形的變換,以及一切構成軍隊潛力的因素。”江貽燦在《勢義探微》一文中說:“勢就是戰爭力量的閤理積聚和正確運用之後所造成的主動地位,以及在積聚和運用的過程中錶現齣來的強大衝擊力。”劉慶說:“《孫子兵法》兵學範疇中的最高範疇是勢。”“勢是中國古代關於軍事實力的錶現、使用和發揮的重要兵學範疇。它的基本含義是力,唯這個力不是靜止的,而是要在運動中獲取最大的能量,發揮最大的效力。……勢在不同的軍事領域裏有不同的錶現形式,比如在軍隊編組上錶現為分數,在陣式隊形上錶現為形名,在作戰指揮上錶現為奇正,在軍事實力上錶現為虛實。對勢的把握和運用是將帥作戰指揮藝術的重要一環,將帥隻有懂得識勢、造勢、任勢,使己方在戰場上居於有利的地位,最終因勢利導去戰勝敵人。”

【譯文】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製造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必定信從;給敵人一點好處,敵人必定接受而將空虛薄弱之處暴露齣來。用利益調動敵人,以士卒守候敵人。所以善於作戰的將帥,總是隻求於勢,而不求於人,所以能放棄人而依靠勢。依靠勢的將帥,他們指揮士卒作戰,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木頭和石頭的特性,平放就靜止不動,傾斜著放就會滾動,方形的會保持靜止的形態,圓形的就會滾動行進。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所造成的態勢,就像轉動圓石,讓它從八韆尺的高山上滾下來一樣,這就是勢的含義。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論語143:一個人可以自私,但不能沒底綫

論語143:一個人可以自私,但不能沒底綫

    上節課我們講瞭君子坦蕩蕩,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境界,沒有牽掛、沒有阻礙,能容下一切,也可以捨下一切。 坦蕩蕩,如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旭日東升,目及所緻一覽無餘、毫無遮蔽。他們如此簡單、至誠,和所有人交往都不炙熱、不冷漠。 所有人眼中的他也並無二樣,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誰都看得懂、猜得透。他們讓人放心、讓人安心,不會深受其害、苦受其擾。 坦蕩蕩不是沒有私心,而是私心也是人盡皆知。他們常常跟彆人說說私心,讓自己透明,把握著自己的精神道德標準,篤定前行、自由自在。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


江一平:為岡村寜次作無罪辯護的中國律師,晚年傢破人亡無人照顧

江一平:為岡村寜次作無罪辯護的中國律師,晚年傢破人亡無人照顧

    前言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以來最偉大的一次反侵略戰爭,也是中華民族在近代遭受的最重的一次傷痛。 無數仁人誌士死在瞭抗日戰爭的戰場之上。古有馬革裹屍還,而他們的屍體在戰場之上甚至不一定能被認齣,又何來還之一字。 就這樣一場持續瞭十四年之久的戰爭,令無數中華兒女感到悲哀,以至於在抗日戰爭之後,強烈要求將那些主要的戰犯移交軍事法庭進行處理。日本的岡村寜次便是其中之一。 岡村寜次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岡村寜次憑藉自己“優秀”的能力參與破壞瞭“五三慘案”和沙基慘案,這一係列行為讓他在軍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康熙的大阿哥,被圈禁後無聊到什麼程度?看生孩子的數量就明白瞭

康熙的大阿哥,被圈禁後無聊到什麼程度?看生孩子的數量就明白瞭

    前言 中國古代權力巔峰之最莫過於皇權,那也是所有人目光聚焦的頂點。然而,即使是傢天下的社會,一個傢族也會因為皇權産生很多齟齬甚至陰謀算計。 如秦始皇長子扶蘇無論是在哪一方麵都比鬍亥更優秀,卻被鬍亥聯閤趙高活生生逼死;又如曹丕為瞭找理由殺掉自己的弟弟,甚至命其“七步成詩”;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即使李建成已經被立為太子,卻還是被李世民斬下瞭頭顱…… 在這一幕幕奪嫡大戲之中,最精彩的必然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因為早早地給予自己孩子爵位和封地,導緻他們對權力的欲望直綫上漲。皇位繼承者可以變化無數次,.......


跨越時間的超級帝國大PK,誰纔是古今世界第一強國

跨越時間的超級帝國大PK,誰纔是古今世界第一強國

    如果說古代唐朝對世界的影響力是百分之八十,現代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可能隻有百分之七十 唐朝那個時候對世界的影響力比現在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要大 古代超級大國中國唐朝與當代超級大國美國的硬核PK 1、美國武器裝備PK唐朝武器裝備 美國武器裝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而冷兵器時期的唐朝,世界上第一個將 火藥製成武器。 2、美國文化輸齣PK唐朝文化輸齣 美國通過生活方式和好萊塢大片影響世界。唐朝最早齣現雕版印刷術,也是造紙術最發達的。造成瞭輝煌燦爛的文化,深刻影響東南亞及世界,至今依然。唐人街隨處可見.......


《宮廷計》之和親

《宮廷計》之和親

    呂雉和戚夫人的爭鬥在劉邦看來隻是彼此之間的爭風吃醋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真正讓他感到憂慮的是七國之時遺留下來的王族後裔和趁著中原內亂恢復元氣的匈奴人,前者雖然有復仇之心,但是受限於自身實力的不足短時間內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傷害,但是馳騁在草原的匈奴人卻是巨大的危險不能不防。 當初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便考慮到瞭這個問題,於是他不僅全力打擊匈奴,而且徵發大量的勞力修築長城,為瞭萬無一失他更是讓濛恬率領大軍駐紮在邊疆,以此徹底來斷絕匈奴對秦朝邊疆的威脅,在這樣嚴厲的打擊之下匈奴無奈遠遁,覓地休養生息,本來.......


錢學森迴國後險遭暗殺,國傢特批一項特權,連十大元帥都沒有

錢學森迴國後險遭暗殺,國傢特批一項特權,連十大元帥都沒有

    前言 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在夢中能種一棵蘋果樹,它碩果纍纍,最後如同參天巨樹一般。1964年10月16日,那棵蘋果樹從新疆羅布泊的地上長瞭齣來,從此中國人民的腰杆子挺直瞭,做事也更有底氣瞭,那棵蘋果樹名叫原子彈。 而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做齣傑齣貢獻的人,便是被譽為“兩彈一星”的錢學森老先生。 科學傢的國界 科技水平的進步不僅是一個國傢一個地區的福利,更是全人類的進步,因此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科學無國界”。然而,後麵又常常跟隨者另一句話,叫做“科.......


劉備在巔峰時期,他的版圖有多遼闊?實力到底有多強大?

劉備在巔峰時期,他的版圖有多遼闊?實力到底有多強大?

    一、版圖遼闊,橫跨荊益二州 西晉文學傢陸機曾評價曹操道:“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三八,即二十四也。意思是說,建安二十四年(214年)是曹操最為艱難的一年;而作為曹操的頭號大敵,劉備卻在這一年達到瞭人生巔峰。何以見得? 須知,軍閥控製的地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其實力的強弱。這一年,劉備成功實現《隆中對》計劃的第一步,完成瞭“橫跨荊益二州”的構想。那麼,劉備治下的疆域到底有多麼遼闊呢? 首先要指齣,真正受劉備掌控的地域,並不是完整的兩個大州。於益州而言,劉備此時已占領其腹地――成都,得.......


為何說在曆史上實戰被包圍,就基本相當於全盤皆輸呢?

為何說在曆史上實戰被包圍,就基本相當於全盤皆輸呢?

    因為一般在實戰中被包圍後的軍隊,都會麵臨嚴重的物資補給不足,士氣低落,外圍缺乏支援等一係列的問題。當然在人類的戰爭曆史上,也確實存在著被包圍以後成功突圍的例子,可是這樣的可能性確實不高。我們來簡單地舉幾個例子,就知道為什麼被包圍以後就相當於已經輸掉瞭戰役。 基輔圍殲戰是目前人類戰爭曆史上最大的殲滅戰之一,在1941年的6月22日,納粹德國啓動瞭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全麵入侵蘇聯。 德國調集瞭320萬的本國軍隊和60萬的僕從國軍隊,這支接近400萬的大軍裝備,有3600輛坦剋,5萬門火炮以及60.......


西魏八柱國中,為何李虎和楊忠的後人能笑到最後?楊堅:猥瑣

西魏八柱國中,為何李虎和楊忠的後人能笑到最後?楊堅:猥瑣

    宇文泰的西魏,從實力上來看,明顯不是高歡的對手。可人傢足夠聰明,還真打瞭幾場大勝仗。不過迴來看看自傢的戰損,宇文泰差點沒哭瞎。 戰鬥力稍強的鮮卑士兵,幾乎損失殆盡。這個時候他不得不吸納大量漢人補充兵源,可這麼一來,更不是高歡的對手瞭。那時候鮮卑士兵的戰鬥力,公認比漢族士兵強。 思來想去,宇文泰決心進行改革,這就是著名的府兵製改革。 府兵製改革的核心內容,便是建立瞭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製度。這是個什麼製度呢?其實就是換瞭一套軍隊管理方式罷瞭。 大緻內容是,八柱國管十二大將軍,十二大將軍.......


曆史的老照片,“勝利旗幟插上國會大廈”,這張照片是誰拍的?

曆史的老照片,“勝利旗幟插上國會大廈”,這張照片是誰拍的?

    1945年,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已經勢不可擋,所有沿途的德軍殘存勢力被摧枯拉朽地剿滅,紅軍終於踏過瞭德軍最後的防綫。 戰火已經燒到瞭德國本土,大批的法西斯有生力量都被消滅在各個戰場上,剩餘負隅頑抗的法西斯納粹的覆滅,也已經指日可待。 曾經不可一世的德意誌第二帝國囂張到宣戰半個世界,他們的軍隊占領瞭幾乎整個歐洲。但如今麵對蘇軍的猛烈反攻,卻隻能無奈地節節敗退,就好像條被打斷脊梁骨的狗一樣狼狽。 1945年的4月30日,蘇聯軍隊的坦剋已經開進瞭柏林,他們的膛口已經對準瞭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德國的帝.......


古埃及法老娶自己女兒為妻,還和她生孩子,為何不覺得有違倫理?

古埃及法老娶自己女兒為妻,還和她生孩子,為何不覺得有違倫理?

    古代埃及法老會娶自己的女兒為妻,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有著直接關係的。 ――因為埃及文明是人類曆史上的四大文明之一,傳承時間非常長,齣現的時間也很久遠。而在公元之前,當時的人倫道德體係還沒有建立完善,所以對於這些埃及法老來說,娶自己的女兒,本身是不違背倫理道德的。 在那些文明程度並不發達的國傢或者是民族,都十分廣泛地齣現瞭類似的情況,比如說中世紀時期以及之前的歐洲文明,甚至我國封建帝國時期的北方遊牧文明,不都齣現過類似的情況嗎?根本就沒有建立相對應的倫理道德體係,又談何說違背呢? 再加上對於當.......


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錯字”嗎?

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錯字”嗎?

    康熙四十二年(1703),馳騁縱橫小半輩子的玄燁內心感覺是喜憂參半。正月,宮裏上下為瞭迎接新年的到來,四處都已經布置裝點起來,諸位大臣為瞭討康熙的歡心,閤著心力盤算半天,送上一架刺綉著“萬壽無疆”的屏風。 因康熙高高端坐在龍椅上,他們遠望看不清其臉上的錶情,隻能靜等反應。康熙看到“萬壽無疆”主題的屏風心裏一陣酥麻,暗嘆:“終於還是英雄不敵歲月,也到瞭渴望長命百歲的年紀嗎?”迴過神來,豪爽地謝過大臣的一番心思,以意思到瞭就行,將屏風推卻,隻把事件記錄在史官的冊子上。 開場詞客套完畢,大臣就著.......


哈薩剋斯坦也有濛古人的血脈,為何雙方的區彆一眼就能看齣?

哈薩剋斯坦也有濛古人的血脈,為何雙方的區彆一眼就能看齣?

    理論上講,哈薩剋斯坦人並不算濛古人的純正後裔,不過也是有濛古人血脈的一個民族。之所以會齣現這樣的現象,這和哈薩剋斯坦的曆史有著直接關係的。 在濛古崛起前,雖然濛古人勢力曾短暫接觸到中亞地區,但並不具備相應的影響力。直到成吉思汗建立瞭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濛古帝國後,濛古人纔開始在中亞地區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成吉思汗死後,濛古帝國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一分為四,即後來的四大汗國。而成吉思汗的三兒子窩闊颱,則成為瞭當時草原西部地區的主宰,他也是依靠這片土地建立瞭後來的金帳汗國,而金賬汗國的領土就包括瞭如.......


1994年,福建一苗姓老人與同母異父弟弟相認,竟是烈士陳喬年之女

1994年,福建一苗姓老人與同母異父弟弟相認,竟是烈士陳喬年之女

    1989年的2月25日,當時北京《文藝報》副刊上刊登瞭史靜儀(陳喬年烈士妻子)妹夫楊縴如的一篇文章,標題叫做《喬年烈士有女陳鴻天涯何處》。 此文是應史靜儀臨終前的請求刊登,自一登報後便引起瞭社會的廣泛關注,它嚮全國人民交代瞭一件長達數十年的隱秘事件,那就是陳喬年烈士的遺孤她或許隻是失蹤瞭,極有可能還活著。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人在哪裏?處境到底如何?這些都是未知數。直到1994年,在經過長達66年的分離後,陳鴻曆盡磨難得知瞭自己的真實身份,終於認祖歸宗與親人團聚,這也讓很多關注陳鴻事件的民眾.......


古代帝王們各種超凡脫俗的雷人死法

古代帝王們各種超凡脫俗的雷人死法

    十、青天白日遭雷劈死的君王――相傳商朝君主武乙子瞿,曾用人偶代替天神,並對人偶加以侮辱以達到侮辱天神的目的;又以裝血的皮袋懸於高處寓意蒼天,再以箭射之名為射天。辱神射天後,武乙在一次齣行打獵時被晴空霹靂擊中,於青天白日遭雷擊而亡。 九、力大舉鼎,被自己砸死的君王――秦武王嬴蕩,身高體壯,喜比武角力,雖天生神力,卻因逞強好勝使其在與彆人的一次比試中,奮力舉鼎緻兩眼齣血而氣絕身亡,卒年23歲。 八、沉迷長生術,吃丹藥過量被毒死的君王――晉哀帝司馬丕,為求長生,一度修習斷榖餌藥(飲食逐日稍減.......


雍正帝的小楷詔書,氣定神閑,一絲不苟

雍正帝的小楷詔書,氣定神閑,一絲不苟

    自古以來,豐收,都是大傢很喜歡的一個喜慶詞,帝王將相更是如此,清朝雍正初年,全國各地收成不錯,雍正皇帝便傳旨請禦用畫師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寜創作瞭這幅《瑞榖圖》。 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頒示《瑞榖圖》,並降旨曰:「今濛上天特賜嘉榖,養育萬姓,堅實實好,確有明徵,朕祗承之下,感激歡著繪圖頒示各省督撫等。朕非誇張,以為祥瑞也。自茲以往,觀覽此圖益加儆惕,以修德為事神之本,以敬民為立政之基」。諭旨末端鈐“敬天勤民”寶璽。 《瑞榖圖》很美,雍正皇帝下詔書寫的小楷也是氣宇非凡,規整謙謹,一絲不苟,字.......


司馬傢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麵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

司馬傢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麵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

    公元255年,司馬師在戰爭中遭遇敵方偷襲。大驚之下,突然感覺有東西從眼睛中流瞭齣來,用手一摸,竟然是自己的眼珠! 那叫一個痛啊,可是戰鬥正酣,司馬師不想為此影響軍心,因此用被子濛住瞭頭,強忍著疼痛,繼續指揮戰鬥。 不久後,司馬師因為眼疾活活痛死,終年48歲。 《晉書》記載: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鴦之來攻也,驚而目齣。懼六軍之恐,濛之以被,痛甚,嚙被敗而左右莫知焉。閏月疾篤,使文帝總統諸軍。辛亥,崩於許昌,時年四十八。 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露齣崢嶸,晉位為大將軍,掌握瞭曹魏政權。 而在此之前.......


明英宗硃祁鎮被濛古人掠走一年多,他每天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明英宗硃祁鎮被濛古人掠走一年多,他每天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自古無情帝王傢,在絕對的權力麵前,親情就顯得不堪一擊。其中親父子倒是相對能好一點,不到必要時刻,還不太會齣現兵戎相見的血腥局麵,但兄弟之間就關係微妙的一觸即發,各朝各代鬧得你死我活的兄弟比比皆是,明英宗硃祁鎮的一生就頗為跌宕離奇。 硃祁鎮有說其生母是孫嬪,因給明宣宗硃瞻基生下瞭皇長子,先封貴妃,再因元後身體病弱也不得硃瞻基的喜愛,繼而獲封皇後。 也有野史說硃祁鎮是宮女所生,被孫嬪抱養,從而母子之間互相成就,孫嬪連升幾級成為皇後,硃祁鎮的身份也水漲船高,得太皇太後張氏的青眼,眾臣麵前肯定瞭硃.......


董卓到底有多殘暴?

董卓到底有多殘暴?

    陳壽說得很清楚:“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意思是說,自從人類社會有瞭文字,就沒人比董卓更殘暴。雖說陳壽沒機會見後人之惡,但董卓的暴行確實是“前無古人”,這具體錶現在幾個方麵: 一、喜怒無常,擅殺君臣 董卓齣身於邊僻之地,久習夷風,還是在長期的對外戰爭中成長。這樣的人,本就殺伐果斷,心中沒有仁慈可言。所以對董卓而言,他殺人放火如同吃飯喝水一樣,完全是隨心所欲。 侍禦史擾龍宗見董卓時,因未下隨身佩劍,便被亂棍打死;大司農周忠之子剛到雒陽,董卓便命人直接將其斬殺;甚至在.......


古代滿門抄斬,為什麼很少有人選擇偷偷跑掉?

古代滿門抄斬,為什麼很少有人選擇偷偷跑掉?

    常有曆史學傢將各個朝代的官場比作鬥獸場,爾虞我詐是決鬥前的試探,鬥個你死我活纔是巔峰之戰。而能判下“滿門抄斬”這樣嚴厲刑罰的,大多都是跟王朝政權更迭有關的大事件,比如有因言獲罪蠱惑民心"軟造反“的,也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站隊內一邊實力和運氣不濟輸瞭的,好比秦朝的李斯、趙高。 試想一下,當權者給齣”滿門抄斬“判決的那一刻,估計是咬著後槽牙說齣來的,帶著就要把對方斬草除根的狠辣,無怪乎被稱為”血腥的政治“。畢竟曆史上江湖草莽還講究一個”好漢做事好漢當“,也就是禍不及傢人,可滿門抄斬就是輕者夷三族.......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美國否認俄國曆史無底綫,下個目標是誰?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美國否認俄國曆史無底綫,下個目標是誰?

    中國有句古話叫“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這句古話是清朝龔自珍提齣的,他曾寫瞭一篇文章叫《古史鈎沉二》,這是其中的一句。意思是滅亡一個國傢,必定要讓他們徹底忘掉過去的曆史,然後毀滅他們的精神和意誌。 中國古人的話含義很深,一個國傢連曆史傳承都沒有瞭,必然亡國。而美國讀懂中國古人的話,正按這個目標前行,否認一些國傢的曆史。特彆是近些年,美國在遏製俄羅斯的手法上齣現瞭一些新招數,那就是否定蘇聯二戰曆史。雖然看上去是謠言,甚至有些讓人不理解,認為美國睜大眼說瞎話,但謠言說多瞭、說久瞭就有人信瞭。這.......


曆史上到底有沒有耙刑這種刑罰?真比淩遲還要殘忍嗎?

曆史上到底有沒有耙刑這種刑罰?真比淩遲還要殘忍嗎?

    耙刑是一種在中國曆史上並沒有被廣泛記載的刑罰,這種刑法簡單的概括,就是利用耙這種刑具去懲罰罪犯。 如果有罪犯被判處耙刑,那麼他就會被處刑者埋在土地裏,然後處刑者們還會牽來一頭耕地的老牛,然後在它的脖子上套上耙,最後直接從犯罪者的身上劃過去,這個罪犯的頭也就掉瞭。 用耙刑從罪犯身上劃過去的時候,他會非常痛苦,尖銳的倒刺會産生大量的傷口,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認為耙刑這種刑法要比淩遲還要恐怖。 真有耙刑嗎? 不過如果從事實的角度上來看,恐怕沒有什麼刑罰能夠真正地比得上淩遲,更彆說像耙刑這種根本就沒有.......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遠比日本多,為何國軍還老是兵源緊缺呢?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遠比日本多,為何國軍還老是兵源緊缺呢?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在戰爭初期,國軍在正麵戰場上無法有效抵擋來自日軍的進攻,因此在開戰不到一年內我們就基本上丟掉瞭很多重要地區,而這些地區本身就是屬於當時的人口稠密地帶。 全麵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中國的人口總數大概在四億五韆萬,雖然沒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統計數據,但這個數字還是可信的。隻是很可惜,在抗戰前期我們所丟掉的領土上就有大量的人口,所以國民政府能夠徵召的人口數量其實都非常有限。 抗戰期間,我們中國全部淪陷的省份一共有九個。 其中颱灣早在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以後就割讓給瞭日本,而位於東.......


少年15歲離傢抗日,一去71年,母親等到106歲終見兒子,當晚離世

少年15歲離傢抗日,一去71年,母親等到106歲終見兒子,當晚離世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裏人:傢中有阿誰?” 古往今來,這樣的少年太多太多瞭,時至今日仍有被那一灣海峽阻擋著,久久不能和大陸的親人相認相聚的抗戰老兵。他們不是不找,隻是大多都因時間久遠,物是人非,難以找到。 所以相比之下,這裏要講的故事主角謝春生有著較大多數老兵更多一份幸運。因為15歲離傢參軍抗日的他,一去71年之久後終尋得傢人時,106歲的老母親仍在等著他歸來。 哪怕最後母親隻是享受瞭不到一天的天倫之樂,在時隔71年後再見兒子的當晚就離世瞭,這大抵也是無憾瞭吧…… 1922年,中.......


蔣介石不信任白崇禧、衛立煌、傅作義,為何還讓他們當剿匪總司令

蔣介石不信任白崇禧、衛立煌、傅作義,為何還讓他們當剿匪總司令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剿總司令這個位置的等級實在是太高瞭,蔣介石的嫡係很少有能夠達到這個等級的。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政府開始積極準備內戰,把原先抗日戰爭時期所設立的一係列戰區,都劃分成瞭一個又一個等級基本相同的剿匪總司令部。 有一些剿匪總司令部的司令,一個人就負責瞭數個省的軍事指揮任務,這就注定瞭這個位置和之前的戰區總司令的位置是大緻相同的。 想要成為剿總司令,起碼也得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陸軍上將。而在蔣介石軍隊中,那些中將加上將銜的將軍,都很難勝任這一位置。這就決定.......


清朝故宮並沒有廁所,裏麵上萬人是如何解決方便問題的?

清朝故宮並沒有廁所,裏麵上萬人是如何解決方便問題的?

    不知是否因明清兩朝離當下相對較近的緣故,一二十年來以清宮為題材的影視劇數不勝數。名氣響當當的有《孝莊秘史》、《康熙微服私訪記》、《還珠格格》、《甄�執�》和《延禧攻略》等等。 觀眾為跌宕麯摺的故事心潮澎湃的同時,若有瞭旅遊計劃,就想去故宮博物院參觀一番,找一下妃子公主們生活的痕跡。故宮的館長和一眾工作人員也是著實爭氣,藉著大傢感興趣的這股勁,趁勢打造齣瞭一係列的古今連動IP,其中四時節氣主題的攝影大作,更是成為無數小夥伴的心水壁紙。 隨著對故宮喜愛的情份越發沉澱,百年前真實生活在其中的帝王.......


古代將軍武力到底如何,真的在與普通士兵對抗時如“砍菜”一般?

古代將軍武力到底如何,真的在與普通士兵對抗時如“砍菜”一般?

    近年來,古裝題材的影視作品都喜歡把男主設定為將軍,仿佛自帶濃濃的雄性荷爾濛,頂天立地大英雄的形象會很方便觀眾走進劇情。 ――然後常見的情節之一,就是將軍橫刀立馬衝進敵方陣營裏好一陣左劈又砍,哪怕被人掃馬腿摔瞭下來,也毫不懼怕的照舊砍人如砍菜一般輕鬆。 大傢的注意力當時肯定都被勇猛的將軍吸引,可復盤這段情節,敵方士兵的攻擊力和抵抗力幾乎為零,就引起瞭人們的好奇。不禁懷疑,難道古代的將軍身手真的都這麼好嗎?普通士兵遇見他們就一點迴擊能力也沒有嗎? 雖然往事不可考證,無法迴溯真實的作戰經曆,但通.......


清朝鼎盛時期打準噶爾耗時70年,為何清末左宗棠收復隻用一年半?

清朝鼎盛時期打準噶爾耗時70年,為何清末左宗棠收復隻用一年半?

    原先的準噶爾僅是衛拉特濛古部落聯閤的一部分。但在1646年的時候,衛拉特濛古的各個部落都歸順瞭清朝,而此時的準噶爾卻慢慢遷移到西域地區,並且確立瞭對該地的統治,所以準噶爾與其他濛古部落不同,它並沒有歸屬清朝。 1690年,準噶爾的領袖葛爾丹正式入侵已經被清朝掌控的喀爾喀濛古,之後康熙迅速調派大軍圍攻準噶爾汗國,兩國長達70年的戰爭自此開始。公元1758年,準噶爾徹底被大清王朝挫敗,成為瞭其國土的一部分。 而康乾時期,準噶爾汗國那麼難打的原因並不難理解,無非就是因為它是一個擁有完善體製的割據.......


日本皇室的“雙標”:都是多說話,雅子被下禁言令,愛子卻被誇

日本皇室的“雙標”:都是多說話,雅子被下禁言令,愛子卻被誇

    愛子公主長達30分鍾的記者招待會,被日本媒體稱為“特例”,並直言看到瞭雅子皇後的影子!!! 1 愛子公主也太能說瞭吧,竟一個人唱瞭三十分鍾的“獨角戲”! 按照日本皇室慣例,公主們在成年前夕都會舉行一場獨立記者招待會,算是第一次挑大梁。3月17日,愛子公主的成年記者招待會在日本皇居舉行。 與堂姐真子、佳子草草瞭事的記者招待會不同,愛子公主侃侃而談,一口氣說瞭30分鍾。是兩位堂姐記者會召開時長的2-3倍。 按照宮內廳的德行,愛子公主這樣搶風頭、多說話,按理說應該是會被請迴去喝茶的。可是宮內廳這.......


杜月笙燒掉欠條後,當時有誰主動歸還瞭所欠的錢?

杜月笙燒掉欠條後,當時有誰主動歸還瞭所欠的錢?

    提起叱詫風雲的上海灘大佬杜月笙,想必是大名如雷貫耳,哪怕對他草根齣身,一路白手起傢的傳奇經曆瞭解得不甚清楚,他那句“人生要下好三碗麵:人麵、場麵、情麵”也是名人名言裏齣場率極高的警世恒言,也就大傢魯迅的金句産齣質量可以得以相匹敵。 而杜月笙也用一輩子的時間將這句座右銘完成得盡善盡美,當他的生命之旅將要走到盡頭時,杜月笙先是拍電報給自己關係親密的得意門生陸京士,讓他速來,陸京士一刻不耽誤就趕飛機朝著杜公館飛奔,風塵僕僕的終於趕到,就在床前悉心照顧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杜月笙。 此時的杜月笙已經被疾.......


郭勛祺身為國軍軍官,與我軍無任何關係,被俘後為何驚動陳毅?

郭勛祺身為國軍軍官,與我軍無任何關係,被俘後為何驚動陳毅?

    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戰火紛飛,他沉著應戰;四川一塊簡易的足球場上,他英姿颯爽,意氣風發。他是川軍抗日名將,也是陳毅的好友。麵對共同敵人,他們臨危不懼,從容應對,而互為操戈時,他猶豫瞭…… 此人便是郭勛祺,1895年齣生,是名地道的四川娃,憑藉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打拼的一股勁兒,外人送他莽娃的稱號。 抗日戰爭中,郭勛祺屢建戰功,卻兩度因與共産黨走得太近而被撤職 1921年,年僅二十六歲的郭勛祺因其齣色的戰鬥力已在軍閥劉湘處擔任旅長一職。 次年,在朋友的引薦下,郭勛祺認識瞭陳毅,他們有著相同的愛好,比如.......


曆史上,為何會有情報機構獨立於軍隊之外,不屬軍隊管轄的現象?

曆史上,為何會有情報機構獨立於軍隊之外,不屬軍隊管轄的現象?

    常言道“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情報機構並不是近百年纔誕生的新奇係統,曆史上各朝各代都曾有屬於自己的情報機構,隻是名稱有所不同。 如武周時期有梅花內衛、明朝有錦衣衛、清雍正時更有大名鼎鼎的粘杆處。他們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成為統治者的眼睛和手,替他們去審視有異心的臣子、他國不尋常的舉動等――畢竟無論中外曆史上任何一個統治者,他們幾乎都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擅長博弈、另一個就是多疑。 博弈用互聯網流行詞語解釋就是“端水”,要平衡好各股朝臣勢力之間的微妙關係,既不能讓一傢獨大威脅到政局,也不能任由他們.......


小說中曹魏五子良將一人被擒,四人被射死,他們在正史中結局如何?

小說中曹魏五子良將一人被擒,四人被射死,他們在正史中結局如何?

    曹魏五子良將都做到瞭九卿級彆的四方將軍,被俘投降的於禁和沒趕上曹丕篡漢的樂進受封亭侯,張遼、張�A、徐晃都受封縣侯,再往上一步,就是曹操、司馬懿級彆的公爵瞭。 三馬食槽前,除瞭諸曹夏侯之外,曹魏級彆武將最高的,就是張�A張遼等人,張�A還享受著準三公待遇(特進,朝會時位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三國誌》這樣評價張遼等五人對曹魏的貢獻:“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就是五子良將的由來,陳壽給他們的排序,是張遼第一、樂進第二、於禁第三、張�A第四、徐晃第五,不知為什麼,有人把於禁說成.......


日軍使用的“突擊一號”,到底是什麼東西?

日軍使用的“突擊一號”,到底是什麼東西?

    1931年9月18日,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恥辱且令人刻骨銘心的一天。日本軍方經過數月的布置和冷戰,終於找到一個藉口大肆進攻瀋陽。日軍本以為會有一場硬仗要打,誰料當時的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日軍如入無人之境,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裏就將東北全麵占領。 百年前生活在東北的老百姓十分有血性,他們極力用微小的力量跟日本軍隊抗爭,結果惹怒瞭被軍國主義徹底洗腦的日本軍人,商議後一緻認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恭順,估計很難同化,就采取瞭令人發指的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 頓時,富饒的東北三省瞬息.......


1957年,日本一間諜被許世友下令逮捕,齣獄後為何還要感謝他?

1957年,日本一間諜被許世友下令逮捕,齣獄後為何還要感謝他?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瞭能在侵略中保持優勢,曾在中國大陸安插瞭非常多的情報間諜,這些藏在隱秘戰綫上的間諜對於我們所帶來的傷害,並不比日本軍隊要小。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主角河下榖清,便是一位日軍間諜。在解放戰爭結束後,他仍舊在中國大陸潛伏,並且還足足隱藏瞭九年的時間,纔因為一次意外身份暴露被抓。可是誰也沒有想到,他在被釋放齣獄後,卻成為瞭富翁成功地安度晚年。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河下榖清便來到瞭中國。他當時是隸屬日本憲兵部門的特務,可卻被日本間諜機關給包裝成瞭一個特彆“反戰”的日本人,在整.......


納粹正統在美國!

納粹正統在美國!

    3月15日,美國奧蘭多迪士尼樂園的一場遊行錶演上,來自美國得剋薩斯州一所高中的啦啦隊員在錶演中一邊跳舞,一邊高聲唱著“印第安人剝頭皮”。 我能說什麼?隻能說納粹正統在美國。 九頭蛇就是神盾局,神盾局就是九頭蛇。 這些高中女生喊齣瞭美國的心聲。 美國白左的“自由、女權、環保、LGBT”和美國紅脖子的“白人至上”,互為錶裏,形成瞭這個世界上新納粹的思想源頭。 當然,有人洗地說,這所中學崇尚印第安人文化,不是種族歧視.....好傢夥,把人都種族滅絕瞭,然後崇尚印第安人文化?什麼博物館行為?如.......


1927年,四川軍閥楊森稱發現250歲長壽老人,此人是否真的存在?

1927年,四川軍閥楊森稱發現250歲長壽老人,此人是否真的存在?

    即使在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發達的今天,普通人的平均壽命大約在八九十歲左右,難得齣一位高壽到百歲齣頭的老人,已經是可以轟動一時,引來當地媒體記者紛紛采訪的生命奇跡。但凡在壽數高至一百二十歲上下,舉國都十分有名,屬於可以在互聯網上細緻地查齣生平的等級。 但民國時期,卻齣現瞭一位轟動一時的老人,據說歲數高達256歲,是公元1677年生人,也就是康熙十六年,相當於比雍正皇帝還要大上一歲,不僅看盡瞭清朝一脈的興衰,還曆經民國的大半個階段,活到民國二十二年纔離世。 那麼此事是真的嗎?雖說從現代對人體的醫學.......


水滸好漢:梁山泊唯一農傢子弟,一人體現瞭三大悲哀

水滸好漢:梁山泊唯一農傢子弟,一人體現瞭三大悲哀

    《水滸傳》講述的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故事,可梁山泊一百單八頭領更多的是細民,也就是普通百姓,真真兒的農民,隻有一位,就是本文要說的這位九尾龜陶宗旺。 正因這一點,有朋友說《水滸傳》不是農民起義。 如此說,也太過武斷,因為施耐庵筆下的故事原型來自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和其他農民起義(江南方臘等),所以將小說講述的內容界定為農民起義沒有什麼錯。 陶宗旺這位好漢,與大聚義排名靠後的諸多好漢一樣,齣場不多,形象較為單薄。 對於他,施耐庵也隻是做瞭簡單的介紹,他是光州人氏,慣使鐵鍬,頗有氣力,也能使槍掄.......


老照片 81年的福建龍海縣 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

老照片 81年的福建龍海縣 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

    龍海縣,位於福建省的東南部,東臨東海,西接漳州,九龍江象一條碧綠的練帶貫穿全境。全縣麵積一韆二百三十八平方公裏,1981年的時候人口七十萬,是個“一水清流,列峰秀齣,山川綺麗,原野平坦”的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圖為縣城一角。 龍海縣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海産豐富,糧蔗高産,四季花卉爭妍,常年佳果飄香。圖為薌江平原上的高産田。 著名的九湖荔枝。龍海人種荔枝始自唐代,稱盛於宋,世代相傳,已跨韆年。龍海九湖鎮,是漳州有名的荔枝主産區,其盛産的“蘭竹”荔枝,味甜略帶微酸,有香氣;“烏葉”荔枝,.......


曆史上若隊伍內部裏齣現內奸,一般是如何查找的?

曆史上若隊伍內部裏齣現內奸,一般是如何查找的?

    一般來說就是先確定可能的範圍,然後在這個範圍裏麵進行全麵的排查。如果排查不齣可疑對象的話,就使用欲擒故縱的方式,比如說故意泄露假情報,挨個試探,最後看誰會把這些情報傳遞齣去,平常這樣就已經足以抓到內奸瞭。 當然有更多的間諜,其實都是被自己曾經的同事齣賣的,這樣的情況發生得十分頻繁。比如說在二戰和冷戰時期十分著名的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上校。 這個阿貝爾簡直是一個傳奇,他是蘇聯曆史上最成功的間諜之一,也是美國和德國的著名內奸。阿貝爾自己精通六國語言、擅長僞裝,他經常打入對手的情報機構,刺探.......





前一篇新聞
小學生“詩詞改寫”走紅,《詠鵝》變《詠媽》,老師2字評語駁迴
后一篇新聞
“一個人”的課堂也精彩





© 2024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