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0:14:47 PM
陶瓷餐具
///
相信好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疑惑,在參觀博物館陳列的那些陶瓷製品後,迷惑地端起自己的小陶瓷碗,左看看右看看:明明自己的陶瓷碗也很好看啊,為什麼人傢那些陶瓷製品動輒拍齣幾韆萬的天價,而我愚蠢的小碗就隻能在微波爐裏轉幾圈呢?
現代批量生産的陶瓷
博物館中精美的陶瓷
拋開陶瓷器具上凝聚的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結晶外,現在用的陶瓷器具和古代的陶瓷製品還是有很大差彆的。其實,陶瓷隻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陶和瓷,本就是兩種不同的製品。要弄清這一點,故事還要從新石器時期講起。
現代製陶技藝
甘肅窯洞齣土的陶器文物
在距今六韆多年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第一次從大地中挖齣一坨坨的泥巴,在一番操作後扔進火堆裏,誕生瞭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精加工器具――陶器。雖然最早的陶器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不過當時的製陶工藝從黃河中遊地區燦爛的仰韶文化中可見一斑。仰韶文化保留瞭許許多多中華民族祖先精湛的製陶技藝。
仰韶文化是中華民族新石器時代繁榮時期的文化。在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中除瞭齣土大量的石器和骨器外,還有大量的精美陶器,因此仰韶文化又被稱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西山遺址
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灰陶少見而黑陶更加少見。在仰韶文化的早期,陶器燒製溫度低,燒齣的陶器多為紅色且質地疏鬆,而在仰韶文化後期,由於燒製陶器的窯的結構改變,紅陶的質地也變得堅硬細膩。除瞭仰韶文化外,以人麵魚紋彩陶著稱的半坡彩陶、龍山文化中的黑陶都是中華民族最為燦爛的文明結晶。
仰韶文化的長頸雙耳彩陶瓶
提到陶和瓷的區彆,不少人其實都能說齣一二來,諸如燒製的溫度不同、陶的錶麵往往粗糙而瓷的錶麵光滑、上釉方式的不同以及透明度和耐水性不同等等。不過,真正讓陶能夠轉變為瓷的契機是一種神奇的礦物――高嶺土。
塊狀高嶺土
景德鎮的瑤裏、東埠,産齣大量優質高嶺土
高嶺土,嚴格意義上來講通常是指粘土礦物中高嶺石亞族。它們基本都呈現土狀或粉末狀,顔色差彆也不太大,呈現齣白色、淡黃色,都是瓷器坯的顔色。由於晶體結構不盡相同,高嶺土亞族礦物又包括高嶺石、地開石、珍珠陶土、多水高嶺石和水鋁英石等幾種不同礦物。彆看他們名字差彆極大,實際上其中的化學成分沒有太大的差彆,因此這幾種礦物都屬於做瓷器的好原料。
粉末狀高嶺土
高嶺土礦物的分子結構
說到這裏,高嶺土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用舌頭舔它的話,舌頭會被粘住。相信不少地質學的同學在最初認識高嶺土的時候,都被老師騙著舔過吧,那種感覺我記憶猶新。其實就是用瞭高嶺土吸水的特性,將舌頭上的水分全部吸走後,舌頭自然就被它粘住瞭。
我們真正開始利用高嶺土是在陶器時代,最開始製作陶器的原材料其實是高嶺土的兄弟姐妹們――粘土礦物,它們可以分成四大類:高嶺石族、濛脫石族、伊利石族和綠泥石族。雖然這其中隻有高嶺土可以作為瓷器原料,但這四種礦物都是優秀的陶器原料,這源於它們優秀的特性,粘土礦物和水混閤可以成為具有粘性的材料,加熱失水後可以形成堅硬難熔的材料,其實也就是地上挖塊土和點泥巴,再架火烤一烤。
陶土原料
在製作陶器初期,先民們的製陶原料一般是就地取材,所以往往會齣現紅色、黑色等各種顔色的陶器,這也是由於不同地區粘土中礦物質的含量不同決定的。不過,在有些地方恰好産齣瞭高嶺土這種礦物,又被當時的人們拿來做瞭陶器,因此就産生瞭白陶這種器具。目前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白陶主要産齣在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長江中遊的湖南大溪文化。另外,在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中也有零星的發現。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
不過,盡管先民們已經可以將白陶打磨得十分細膩,甚至可以作為一種禮器,但依舊不能稱之為瓷器。原因就是當時的人們沒有提純高嶺土的技藝,因此白陶也僅是由高嶺土或形似粘土為原料在較低溫度下燒成的一種陶器。但是,白陶的齣現無疑推動瞭古代人民對於高嶺土的認識和利用,對中國瓷器的發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除瞭原料的區彆,在製作工藝、燒結溫度、上釉方式上,陶器和瓷器都有著很大的差彆。說到上釉,這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幾種礦物,除瞭高嶺土外主要涉及石英、長石。與瓷器原料不同的是,釉的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易熔組分,長石的熔點在1200℃左右,而高嶺土的熔點則高於1700℃。因此,在瓷器燒製的過程中,將研磨後的粘土、石英和長石上到瓷器胚胎上,在高溫燒製後礦物熔融,等到燒製完成冷卻後,就會凝固成玻璃質感的釉質固體。
上過釉的瓷器
瓷坯上的礦物顆粒
正在上釉的瓷器
不過無論是新石器時代的粗糙陶器,還是江西景德鎮馳名全球的精美瓷器,都是用天然的矽酸鹽岩石和礦物製成的,因此又被稱為矽酸鹽陶瓷,也叫做傳統陶瓷。那我們現在傢中常備的陶瓷餐具、陶瓷刀究竟和傳統陶瓷有什麼區彆呢?其實,要是真的比較實用性的話,當然是我們現在用的陶瓷性質更加優良。
工業革命以來,由於陶瓷耐火耐熱絕緣等特性,陶瓷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而就在這時,人們卻發現由於傳統陶瓷中含有非常多玻璃質成分,因此矽酸鹽陶瓷的強度基本都不高,也因為它易熔,導緻矽酸鹽陶瓷不能經受很高的溫度。因此,人們通過不斷改良配方含量,提高陶瓷配方中氧化鋁的含量,加入更多的人工閤成化閤物代替隨手從地上抓一把泥來製作陶瓷,最終成就瞭完全不用天然原料、甚至不需要矽酸鹽的陶瓷。雖然傳統陶瓷老大哥的市場地位不減,但是市麵上的陶瓷種類已經越來越多。
現代豐富的陶瓷製品
現代陶瓷通常分為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等等多種原料陶瓷,此外,現代人還發明瞭兩種及以上化閤物製成的復閤陶瓷。這些陶瓷都比傳統陶瓷更加堅固耐磨、耐火、耐高溫。即使是現在的矽酸鹽傳統陶瓷,其中也添加瞭不少人工製劑。這些優質的陶瓷不僅存在於傢裏的餐具、用具中,也應用於高壓電、建築、精細電子産品各個領域。
所以呀,彆看咱們傢裏的陶瓷隻是比那些文物多瞭個“微波爐可用”,其中的艱難麯摺可是難以想象。陶瓷作為人類第一次改造自然的成品,我想,應該還會迸發齣長長久久的生命力吧。說不定等到韆百萬年後,也會有人來考古這時候的陶瓷製品,像我們鑒賞陶瓷文物下的方印一樣,來上一句:這下麵有‘微波可用’,鑒定為真!
圖源:圖蟲
明說陶瓷:大汶口文化的白陶 (zhongguociwang.cn)
參考資料:
【1】王瑞,周孟熙,符玉梅. 基於現代陶瓷工藝的非遺地區製陶技藝創新與發展[M].2019.03;中圖分類號G112;J527
【2】張占鰲.陶瓷.[M].1998.02;中圖分類號:K876.34
【3】符锡仁,郭景坤,陳辛塵等.現代陶瓷.[M].1980.04;中圖分類號TQ174
轉載內容僅代錶作者觀點
不代錶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係原公眾號
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編輯:雲開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