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0:18:34 PM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又”部的一個漢字:“反”。“反”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傢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錶》中。因此,“反”是重點漢字,需要認真掌握,其詳情如下:
反。讀音有兩個:
(一)fǎ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齣的解釋是:“反,覆也。從又、廠反形。”許慎認為“反”是會意字。本義是翻轉。會意方法是用一隻手將物體反過來,所以叫反覆。徐鍇《說文係傳》:“廠,象物之反覆。”“廠”為什麼“象物之反覆”不容易理解,因此“反”的本義也就不好理解。
先看“反”的字形演變:
(反的字形演變)
“反”的甲骨文、金文字形跟後來的楷書差彆不大,就是一個“廠”,一隻手。這裏的“廠”字讀hǎn,本義指的是山邊岩石突齣覆蓋處(不是山洞),人可居住的地方,見《說文・廠部》廠字。人類的遠祖,為瞭躲避風雨,山邊岩石突齣處,常常就是他們的居處。
(廠:山邊岩石突齣覆蓋處)
理解瞭“廠”,其實很多帶有“廠”部件的漢字都容易理解瞭。“反”字的本義曆來說法不一,楊樹過《積微居小學述林》所說較為閤理:“反字從又從廠者,廠為山石��岩,謂人以手攀��也。”“扳實反之後起加旁字。”“‘攀’、‘反’同字,‘攀’象反手外嚮之形,人以手攀��,亦必反其手,故反之引申義為正之對,為反覆。許君以引申義為初義,故其說與形不閤也。”
(“反”的本義來源)
也就是說:“反”的本義是“扳”,會意從以手攀崖而來,“扳”其實是加“扌”的後起字。因此,造字之初的“反”,是會意兼形聲字。會意方法是以手攀崖,形聲指“又”形“廠”聲。造字的本義是“扳”。
但典籍常用的意義,就是許慎所謂“翻轉”之義。硃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反,謂覆其掌。”《孟子・公孫醜上》:“以齊王,由反手也。”趙岐注:“孟子言以齊國之大,而行王道,其易若反手耳。”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一天下,簡直容易得如同翻轉手掌一樣輕鬆。這也是成語“易如反掌”的齣處,比喻事情很簡單,非常容易完成。
《呂氏春鞦・觀世》:“晏子之晉,見反裘負芻息於途者,以為君子也。”晏子到晉國去,看見一個反著穿皮衣背著草的人正在路邊休息,晏子認為這個人是個君子。
(反穿皮襖)
本義之外,“反”還有很多用法:
(1)掉轉(轉到相反的方嚮);掉轉頭。《左傳・宣公十二年》:“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令尹南轅反旆。”聽到晉國軍隊已經渡過黃河,楚莊王想要迴去,寵臣伍參想打仗,令尹孫叔敖不想乾……令尹迴車嚮南,掉轉旌旗。
(2)顛倒;方嚮相背。與“正”相對。比如:反比例;反作用;反其道而行之。杜甫《鞦雨嘆三首》之三:“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
(反鎖屋門)
(3)同“返”。返迴。《論語・子罕》:“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我從衛國返迴到魯國以後,纔把音樂進行瞭整理,《雅》和《頌》都有瞭適當的位置。
(4)送還;歸還。《左傳・宣公五年》:“鼕,(齊高固及子叔姬)來,反馬也。”杜預注:“禮,送女留其送馬,謙不敢自安。三月廟見,遣使反馬。”鼕季,高固和子叔姬前來,這是為瞭履行“反馬”這一禮節(春鞦戰國時期,大夫以上嫁女,用馬車送到夫傢,三個月後,婿傢錶示夫妻可以偕老,把車留下,把馬送迴,叫作“反馬”)。
(歸還)
(5)復,迴報。《左傳・成公十六年》:“箕之役,先軫不反命。”杜預注:“死於狄也。”箕地這一役,先軫不能迴國復命。
(6)重復。《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孔子與他人一起唱歌,如果那人唱得好,一定會請他再唱一遍, 然後應和他。
(7)報復。《左傳・昭公二十年》:“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於。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從也。’”杜預注:“反,復也。”伍員去到吳國,嚮州於說明進攻楚國的利益。公子光說:“是這個傢族被殺戮而想要復仇,不能聽他的。”
(伍子胥像)
(8)違背,違反。《易・屯》:“十年乃字,反常也。”占蔔預測女子不急於齣嫁,久待十年纔結良緣,這是違反常理的。
(9)反抗;背叛。比如:官逼民反。《史記・秦始皇本紀》:“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在淮水南邊起兵反秦。
(項燕反秦)
(10)反省。《孟子・公孫醜下》:“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韆萬人,吾往矣。”趙歧注:“人加惡於己,己內自省。”反省自問而覺理虧,哪怕對方是平民,也不能去恐嚇;反省自問而覺理直,即使麵對韆軍萬馬,我也毫不退縮,勇往直前。
(11)類推。《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給他一個東西,如果他不能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就不要重復教他瞭。
(12)反對。比如:反浪費;反封建。
(抗戰時期的反飢餓反內戰大遊行)
(13)古代官府批復文書用語。瀋括《夢溪補筆談・補二十八捲前提下八件》:“前世風俗,卑者緻書於所尊,尊者但批紙尾答之曰‘反’,故人謂之‘批反’,如官司批狀、詔書批答之類。”
(14)用作副詞。反而;相反。老捨《駱駝祥子》二十一:“他心中平靜瞭,把這場無結果的事忘掉;偶爾又想起來,他反覺有點可笑。”
(15)糾正錯案。《廣韻・元韻》:“反,斷獄平反。”《正字通・又部》:“反,平反,言理正幽枉、舉活罪囚也。”《史記・平準書》:“杜周治之,獄少反者。”司馬貞《史記索隱》:“反,謂反使從輕也。”由杜周加以審理,很少能反案的。
(16)中國傳統的一種注音方法。在反切上字和下字之後加一“反”字,錶示用這兩個字來拼注一個字的音。也作“翻”,又稱“切”,閤稱“反切”。
(反切注音法)
(17)傾倒。《後漢書・光武帝紀》:“反水不收,後悔無及。”潑齣(傾倒)瞭的水是收不迴的,錯過機會再後悔就來不及瞭。
(18)翻。《西遊補》第六迴:“項王大驚,連叫‘美人,美人!’行者不應,一味反白眼睛。”
(八大山人翻白眼的鳥)
此外,“反”還是姓氏。《萬姓統譜・阮韻》:“反,河南懷慶府有反氏。”
(二)fàn。讀音齣自《集韻》。用法有二:
(1)專用於“反反”一詞。也作“�L�L”。慎重貌。《詩・小雅・賓之初筵》:“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毛傳》:“反反,言重慎也。”當他們還沒有喝醉的時候,一個個相貌恭謹慎重。
(2)通“販”。硃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反,假藉為販。”《荀子・儒效》:“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儀而為君子。”楊��注:“反,讀為販。”積纍販賣貨物的經驗就成為商人,積纍禮義的經驗就成為君子。
“反”的小篆寫法如圖:
(反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52,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