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8:11:10 AM
瓷娃娃
蝴蝶寶貝
熊貓寶寶
月亮的孩子
媽媽肩上的孩子
……
你知道這些詞都是什麼意思嗎?(如果你知道的話,歡迎來留言區給我們留言)
今天是2月28日,對很多人來說,今天隻是一個普通的星期一。但對於上麵這些孩子,今天是讓更多人瞭解、關注他們的日子:
世界罕見病日
關於罕見病,有很多美麗的名字,也有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但是在今天,我們希望更多人知道下麵這10件事:
1. 罕見病,其實就在你我身邊
“罕見病”是患病率低的一類疾病的總稱[1]。
《中國罕見病定義研究報告2021》,將“新生兒發病率小於1/萬、患病率小於1/萬、患病人數小於14萬的疾病”列為罕見病。
專門收錄罕見病的Orphanet數據庫(http://www.orphadata.org)已收錄6172種[2],實際病種數預估在7000種甚至更多。由於人口基數大,我國的罕見病患者超過2500萬人,且每年新增20萬人以上[3]。
白化病
血友病
進行性傢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癥
帕金森病(青年型、早發型)
地中海貧血
戈謝氏病
這意味著,我們身邊每25個人中,就有1位,正在和罕見病鬥爭。
2. 罕見病和健康人,隻有一綫之隔
一部分罕見病,是來自於遺傳。這些“突變基因”,可能我們每個人身體裏都有。
隱性遺傳病的攜帶者,在生活中和正常人沒有兩樣。但是當結婚生子的時候,孩子就有25%或50%的幾率患有嚴重罕見病甚至早夭(這還是沒計算顯性基因突變和性染色體連鎖基因突變的情況)。
地中海貧血、苯丙酮尿癥(PKU)、脊髓性肌萎縮(SMA)等就屬於這種“撞車”現象。
有研究者對104個“正常人”進行瞭448種兒童期嚴重隱性遺傳病測序篩查,發現人均攜帶至少2.8個緻病突變[6]。換句話說,就算現在健康,我們很難保證自己或他人身上沒有攜帶任何突變,以及這個突變是否會影響下一代。
3. 罕見病,不僅僅是遺傳病
72%的罕見病是遺傳性疾病,而其它的則是感染(細菌性或病毒性)、過敏和環境因素導緻,或者是變性和增殖性疾病。
某些類型的腫瘤,其實也屬於罕見病的一種。比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以下簡稱“慢淋”) 是一種B細胞慢性增殖性血液腫瘤。B細胞功能異常,導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生,且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並且,“罕見病”的概念,本身就在不斷變革中更新著。放在幾十年、一百年前,也許腫瘤本身就是一類罕見疾病。
很多人認為這些之所以叫“罕見病”,是因為“稀有”。實際上,“罕見”是遠不能被滿足的醫療需要。
4. 罕見病人,為健康人承擔瞭“突變”的後果
罕見病中大約有80%是遺傳因素引起,疾病來源於變異的緻病性遺傳物質,通過繁衍後代傳播。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根本,生育是人類傳承的本能。
可以說,罕見病人,為健康人“承擔”瞭這一份風險。 也因此有人說“每個罕見病人都是一把打開生命奧秘的鑰匙”。
5. 罕見病人,正渴望著擁有燦爛的人生
如果能得到足夠的機會和關懷,罕見病人,也完全可以取得和健康人不相上下的成就,擁有和健康人同樣燦爛的人生。
比如霍金被診斷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俗稱“漸凍人”,這不能阻止他成為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傢之一。
然而,大部分罕見病人,卻沒有辦法得到和健康人平等的受教育、結婚生育的機會。他們無法去學校,不能找到工作。
在他們想要結婚生育的時候,還有聲音會指責他們“基因不好還要生孩子”,這對於罕見病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不公平。
6. 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一直是全球難題
部分人可能還有這樣的想法:罕見病就是病瞭唄,現在醫學這麼發達,有病治病,好好吃藥手術不就好瞭?
完全沒有這麼簡單, 罕見病從診斷到治療,一直是全球難題。
首先是“難診斷”。
很多罕見病初期的癥狀,都不典型。罕見病在某些時候的常見癥狀,和一般的腹痛、過敏等相當。這些癥狀不僅容易混淆,更容易被誤診。
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坐不住,當心“結節性硬化癥”悄然來臨;唇上有黑斑,經常肚子痛,說不定是“黑斑息肉綜閤徵”;身體一碰就破、齣血不止,可能是患上瞭“血友病”;一個總是在課堂上睡覺的孩子可能是“睡美人綜閤徵”。
有數據顯示,在美國,一位罕見病患者平均需要7.6年經曆8位醫生,被誤診過2.3次纔能確診[7]。
其次是“難治療”。
很多罕見病藥物,都非常昂貴。比如2021年被納入醫保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是全球首個用於治療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癥(SMA)的精準靶嚮治療藥物。在被“靈魂砍價”之前,價格是70萬元一針。
“不放棄每一個小群體”讓我們動容,但是對於大部分罕見病群體而言,治病的花費,遠遠超齣瞭傢庭能夠承擔的範圍。
大多數罕見病,是“可治療,但不可治愈”的[5]。我們能做的是幫助病人減少痛苦、應對並發癥,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這條路上,依然充滿著挑戰。
7. 比“貴”更睏難的是:沒有藥
去年上瞭熱搜的“我不是藥神,我隻是一個父親”,高中學曆的父親徐偉,為救Menkes綜閤徵兒子鋌而走險自製化閤物組氨酸銅。
為什麼這位父親會選擇“自製藥”?原因就是:沒有藥。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很少有醫藥公司願意投入生物學機製不明的罕見病新藥研發;即便有公司願意投入其中,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也需要約10年的時間,成功率僅為10%。
截至2018年12月,《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涉及的121種疾病中,在中國明確以罕見病適應證注冊的藥品僅有55種,僅涉及31種罕見病[8]。
相較於多達6000種至8000種罕見病,遠遠不能滿足治療需求。
8. 關注罕見病,國傢在行動
目前,國傢已經在行動:
政策上,對創新孤兒藥的申請實施單獨排隊的快審快批模式,大力推動創新産品研發,提升罕見病藥品的可及性[9]。
支付體係上,國傢醫保局通過“自上而下”的機製從頂層設計上完善保障體係,地方醫保先行“由下而上”地推動醫保的升級與創新[10]。
除瞭之前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用於治療罕見病法布雷病、需要患者長期使用的阿加糖酶α注射用濃溶液同樣以“遠低於市場價”進入醫保。而在此前,這種藥的年治療費用超過百萬元。
讓罕見病患者“病有所醫,醫有所保”,並不單單是一個口號, 國傢在行動,各醫院、企業、疾病組織也在不斷身體力行地實踐。
但是,單純依靠這些力量,還不夠。
9. 減少罕見病,我們可以做這些事
罕見病很難做到100%有效的預防,但夫妻雙方共同篩查,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是減少齣生缺陷的有效手段。
具體包括:
懷孕前,做好婚檢和孕前檢查保健, 包括;孕前4至6個月進行孕前檢查;避免近親結婚生育和大齡生育;孕前3個月接種風疹疫苗;遠離毒品、戒煙、戒酒;避免接觸有害物質;孕前3個月至孕後3個月補充葉酸;在孕早期及時發現和治療糖尿病等。
懷孕期間,做好産前篩查和診斷: 包括孕早、中期孕婦血生化指標、染色體異常和NTD篩查;妊娠20周左右做超聲大畸形篩查等。
孩子齣生後,對新生兒進行常見的先天缺陷篩查,及時發現並乾預。
10. 多一分關愛與瞭解,就可以多一分力量、多一些守護
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消滅“罕見病”。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看見”消除“罕見”:
在看到罕見病人的時候,不要投去異樣的眼神;
支持罕見病人獲得教育、工作的機會;
支持罕見病組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幫助;
……
也希望看到這裏的你,能把文章分享齣去,告訴其他人:
罕見病人,不是“瑕疵品”,而是“限量版”。
審稿專傢:黃昱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遺傳學係副主任
參考文獻
[1]https://europa.eu/newsroom/events/rare-real-talking-rare-diseases_en
[2]http://www.orphadata.org/cgi-bin/epidemio.html
[3]《中國罕見病定義研究報告2021》
[4]Procedural document: Epidemiology of rare diseases in Orphanet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number of published cases or families.
[5]https://globalgenes.org/rare-disease-facts/
[6]Bell CJ, Dinwiddie DL, Miller NA, et al. Carrier testing for severe childhood recessive diseases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Sci Transl Med. 2011 Jan 12;3(65):65ra4
[7]Pogue RE, Cavalcanti DP, Shanker S, et al. Rare genetic diseases: update 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online resources. Drug Discov Today. 2018 Jan;23(1):187-195. doi: 1016/j.drudis.2017.11.0028.
[8]《中國罕見病藥物可及性報告(2019)》
[9]《關於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規劃的通知》(國發 [2016] 78號)
[10]《關於將2019年談判藥品納入乙類範圍的通知》(醫保發 [2019] 65 號)
作者:婧子昕
編輯:帝豪、郭倩、張傑
校對:武宜和 | 排版:李永敏
運營:韓寜寜 | 統籌: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