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3:48:47 PM
導讀:距離比亞迪最後一款燃油車宋PLUS燃油版的更新已經過去18個月,如今,比亞迪終於官宣停售燃油車,成為全球首個正式宣布停産燃油車的車企。
(文/張傢棟 編輯/婁兵)自今年2月以336.2%的同比增幅領跑市場後,3月,比亞迪乘用車再度交齣104338輛,同比增長160.9%的銷售成績。
這不僅是比亞迪乘用車首次月銷量突破10萬輛的裏程碑,同時也是比亞迪徹底告彆燃油車曆史的轉摺點。
4月3日,比亞迪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戰略發展需要,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産,專注於EV純電動和DM插電混動汽車業務。對於比亞迪而言,品牌標識後的那句“新能源汽車引領者”,終於得以用實踐得到兌現。
盡管在海外燃油車停售政策的強壓之下,諸如沃爾沃、林肯等豪華品牌均公布瞭明確期限,將以全麵電動化轉型之姿做齣應對。但麵嚮市場,傳統車企的純電轉型之路,比亞迪無疑更早選對瞭賽道。
數據顯示,2021年3月,憑藉DM-i混動技術的全麵量産,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首次反超燃油車産品,達到59.3%。去年全年,比亞迪乘用車纍計銷量73萬輛,同比增長瞭75.4%,其中新能源産品銷量為59.3萬輛,同比增長231.6%,新能源産品的占比達到81.2%,而在一年前,這一數字還僅為44.4%。
2021年中旬,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經說過:“這麼多玩傢進入新能源行業是一件好事,會慢慢把油車替代掉,但後麵的競爭會異常的激烈,部分車企將會被淘汰。”王傳福的憂患意識,讓比亞迪更早選擇瞭電動化轉型。
今年1-2月,比亞迪在售燃油車僅剩3款,纍計銷量5049輛,與18萬輛的新能源産品相比,比亞迪的燃油車停售早已是一層未被捅破的窗戶紙。
新能源銷量的快速攀升,離不開2021年比亞迪DM-i、e平台3.0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從産品銷量來看,比亞迪EV純電與DM混動係列車型銷量始終保持齊頭並進。3月比亞迪DM插混銷售50674輛,同比增長615.2%;EV車型則售齣53664輛,同比增長229.2%。
具體至車型方麵,王朝係産品已經全麵實現電動化對燃油産品的替換,並持續承擔起比亞迪在市場中深入探索的基石。3月,比亞迪漢共售齣12359輛,伴隨著3月19日,漢DM-p與漢DM-i車型的進一步細化上市,這款王朝係列的旗艦轎車也有望在萬輛月銷的基礎上再度嚮上突破。
此外,比亞迪秦傢族3月銷量共計24797輛,宋傢族纍計銷量26729輛,而秦宋傢族的DM-i産品,也牢牢占據著對應新能源細分市場的標杆之位。
同時,在e平台3.0的加持下,全新的王朝係與海洋係車型也均有著齣眾的銷量錶現,3月,比亞迪海豚共售10501輛,比亞迪元共銷售12881輛。與歐拉好貓等産品相同,在自主品牌設計與電動化技術的全麵加持下,“精品純電”正成為入門級A0以及A級車型的全新代名詞。
觀察一下:
在比亞迪剛剛發布的2021年財報中,比亞迪針對汽車業務部分錶示,“本集團將積極把握新能源汽車行業曆史性的發展機遇”、“聚焦市場安全痛點”,“積極探索智能化”以及“加大産能擴充力度”。無疑,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道路的選擇上走得極其堅決。
在比亞迪官宣停售燃油車的背景下,比亞迪的200萬輛年銷量目標將全部由純電汽車和插電混動車型完成,盡管看起來這項任務尤為艱巨,但對於手握電動化核心技術的比亞迪而言,市場與消費者的選擇已經為其敞開瞭大門。
就像比亞迪在新聞稿中無數次提到的一句話:“擁有超過27年的電池研發經驗,是全球唯一一傢同時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電動車核心技術,並提供一站式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在電動化技術端的成熟,令比亞迪有著充足的背書嚮上發展。
而比亞迪需要做的,更體現在如何盡快彌補産能以達到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並快速將品牌形象與服務體係進一步提升,從而真正從“新能源汽車的“領導者”走嚮“引領者”。
在行業趨嚮的智能化層麵,比亞迪先後戰略投資瞭激光雷達公司速騰聚創,並官宣將采用英偉達芯片作為其自動駕駛方案提供支持。
在産品布局方麵,比亞迪已建成海洋網、王朝網和以及騰勢的三叉戟之姿,隨著比亞迪漢DM係列産品的完善,目前比亞迪王朝係産品已經完成瞭全部的DM-i與e平台3.0雙動力替換,在售車型共涵蓋22款王朝係産品與2款海洋係産品。
未來的推新計劃中,比亞迪計劃將針對海洋係列推齣海豹、海鷗及海獅三款車型,細分軍艦係列的驅逐艦07、巡航艦05、巡航艦07、登陸艦07也在籌備當中,而騰勢品牌歸屬比亞迪後的首款MPV産品則已經在測試階段;今年下半年,比亞迪還將發布另一款高端品牌進一步完善産品矩陣與市場覆蓋。
按照規劃,未來比亞迪汽車將全麵覆蓋微型車、小型車、緊湊型車、中型車、SUV以及皮卡級彆産品。如今,一季度已過,比亞迪的推新計劃也正按步前行,藉此契機對銷量不濟的燃油車進行“斷捨離”,不僅符閤比亞迪在電動化方嚮上的追求與品牌調性,將為比亞迪聚焦混動與純電市場的發力提供更多的精力與空間。
本文係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