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0:06:26 AM
公元前221年,奮六世之餘烈的秦王嬴政,終於統一瞭華夏大地。
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他,不僅給自己創造瞭一個“皇帝”的稱號,更是廢棄瞭自古臣子為君王議謚的慣例。
當時,始皇帝是這麼說的:
死而以行為謚,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很明顯,嬴政是一個非常自負之人――他討厭彆人議論自己的功過;他更是堅信自己創下的這份江山,可以傳承萬年。
可是 ,我們都知道:雖然始皇帝在世時,沒有人能撼動他的江山分毫,可是在其駕崩之後,曾經的一統江山,在短短幾年間,就分崩離析瞭。
自古以來,有無數的文人政客,都思考過秦帝國“其亡也忽”的原因。
其中,最為“主流”的一條說法就是:秦帝國的統治者,在統一天下後,沒有及時變更嚴苛律法、沒有適時與民修養,以至於天怒人怨,最終四麵楚歌。
但是,不知道大傢想過沒有,上述說法,或許是秦帝國狼煙四起的緣由,但是它卻不是秦王朝驟然崩塌的主因。
因為,即便是狼煙四起,卻並不意味著江山會轟然崩塌!
舉個例子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突然爆發,曾經強盛無比的大唐帝國連丟兩都、天子易主,半壁江山都處於戰亂之中,可是,它卻硬生生挺瞭八年之久,最終又成功自救,並延續瞭百餘年的江山。
雖然,拿大唐來和大秦比較,並不是很確切,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們確有相似之處。
公元前210年,祖龍駕崩,雖然天下為之震動,雖然大秦帝國的中央政府也曾經曆波摺,但是,當時的人們,甚至是後來的我們都不敢相信,在短短三年之後,西楚霸王就會火燒鹹陽城。
總而言之一句話:大秦亡的真是太突然瞭!
那麼,為什麼大秦沒有自救成功呢?
青史君認為,史書中的這兩個片段,或許可以給齣我們答案:
巨鹿之戰後,“王離軍團”雖然全軍覆沒,但是,此時的秦帝國,論兵力還有章邯的二十萬大軍,以及守衛鹹陽的數萬精銳部隊、嶺南之地還有趙佗的50萬大軍;論後勤,秦有天府之都巴蜀糧倉、有八百裏秦川沃野之地。
就算是劉邦已經率軍攻到瞭�i關下,謀聖張良依然認為“秦兵尚��”,不可硬剛。
毫不客氣地說,有名將在朝、有數十萬大軍可用,有崤函之固可守的秦國,還是非常有希望自救的。
可是呢?
擁有著如此優勢的鬍亥與趙高,卻是十足的低能兒。
在危難時刻,仍不思悔改,還在一味地搞株連、迫害;以至於章邯降楚、�i關守將降漢,最終,沒有瞭“槍杆子”支持的秦朝,就這樣莫名其妙地亡瞭。
欣至軍,報(章邯)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不能勝,不免於死。願將軍孰計之!”
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i下軍,良說曰:“秦兵尚��,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竪易動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令酈食其持重寶��秦將。”秦將果畔・・・・・
寫到這裏,可能有的朋友就已經理解瞭,大秦突然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其實:君臣離心、將帥離德!
其實,不止是大秦。
比如說章邯,這個堪稱大秦最後的名將的人物,曾經率領二十萬囚徒,打敗過項梁、打趴瞭六國義軍,差點就再造山河。
毫無疑問:在秦末漢初之際,章邯的軍事能力,絕對數一數二。
可是,後來由於其間接地幫助項羽坑殺瞭數十萬秦人子弟,以至於關中之人,無不對其恨之入骨。
後來,當劉邦從漢中入陝時,章邯卻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就敗瞭。
對於此中關鍵,兵仙韓信在事前就直言不諱地說道:
項王詐�l秦降卒二十馀萬,唯獨(章)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也就是說,後來的章邯之所以會不堪一擊,不是他的能力不行瞭,而是他領不動隊伍瞭。
而西楚霸王項羽也是如此,論軍事能力,他可以在“巨鹿之戰”九戰九捷,打得諸侯側目;他也可以以3萬人馬硬剛五十六萬大軍,創造奇跡;甚至是在“垓下之役”,他也可以猶如無人之境。
可惜,西楚霸王最終還是敗瞭!
很明顯,項羽的悲劇,絕不是“天亡也”;而是諸侯都不願意聽他的瞭!
所謂:人心散瞭,隊伍就不好帶瞭!或許,說的就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