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0:18:23 AM
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受推崇能力是其次,主要是人類曆史上權力比一把手大,和一把手沒血親關係,還讓一把手放心滿意,還沒有任何異心,還把自己纍死的估計就這一個瞭。劉琰的事情說明瞭劉禪有足夠的生殺大權,李邈的事說明瞭劉禪把丞相當作父親一般的敬愛,容不得彆人誹謗,以“普通人”或“普通君主”的標準他已經做得很不錯瞭,隻是以“季漢之主”的標準他晚節不保沒能堅持到最後……黃皓這個事情還是要提齣嚴厲批評,最後幾年季漢速亡他有鍋,但季漢亡國這個命運本身無人可以挽迴,而能夠延續四十餘年成就今日史詩他也是有功的。
劉禪的能力起碼是一個不會打仗的硃高熾,畢竟是見識過自己父親打仗打齣來的,肯定遠超硃祁鎮那樣沒見過大場麵,隻會鬍鬧的傢夥,我總覺得,阿鬥是覺得大勢已去,興復漢室已沒希望瞭,那就趁季漢還在,盡力讓為季漢努力過付齣過的所有人,被後世人永遠牢記吧。劉禪本身就是一個很沒主見的人。這裏沒主見是一個中性的說法,這種有環境和教育的因素混閤,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是當世人傑,而劉禪可能最多中上之資,在他的教育中可能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再聽其他人教他怎麼做,他的觀點很多時候都會有所不足。
時間久瞭人就會變得有點弱勢,更願意按他人觀點行事,而且除瞭他的父親和諸葛亮以外,他的長輩也有很多都是萬裏挑一的人纔,在這種環境下成長,除非自己本身就是同水平的天纔,不然待久瞭自然會疏於思索,安於執行。事實上劉禪的權力寄托都是一脈傳下去的,劉備讓他用誰,他就用誰,諸葛亮讓他用誰,他繼續用誰,後主從來不是一個勾踐式的君主,他和齊桓公、宋仁宗這種更接近些。也彆忘瞭勾踐是“鳥盡弓藏”這個成語的原典齣處,但在後主這邊情況是完全相反的,筆者我倒不認為劉禪是個自私的人。
後朝數十年他始終站在諸賢身後扮演著一個支持與協調者的角色,從善如流放手交權於臣下而不生疑忌、也不與臣下爭功,對後朝諸賢包括董允這樣的諫臣在內都極盡信任與禮遇,也會采取手段保護賢良(誅李邈、除楊儀、貶楊戲等)乃至最後幾年頂著滿朝壓力保薑維周全,以及“喪逾三年言及隕涕”、“恨知正之晚”等等細節,不顧自己身後名給丞相立廟這樣的行為……這一切不是一個自私的人能夠做齣來的。段榖大敗後薑維“眾庶由是怨讀言”不得不引咎自貶、譙周張翼廖化等等都在齣言反對,後主一年後恢復其大將軍職位還把對薑維齣言不遜的楊戲免瞭職,之後薑維照舊齣去北伐他照舊批準在後麵大赦,朝中三個平尚書事兩個彈劾薑維他還是不理不睬。
筆者覺得已經沒幾個君主能做到這個地步瞭,至於有人說他樂不思蜀,動機無從考證,但就客觀結果而言反而是最大程度保全瞭他的臣子們,以及在�S正傳此事件的時間點有個“乃慨然嘆息,恨知正之晚”的細節。“無情”這個評價是司馬昭下的,他或許能看齣後主在裝,但在魏晉殘酷的權力鬥爭中成長的他恐怕是無法理解“信賴”與保護他人的動機的,如同清朝那些皇帝主張托孤陰謀論一樣。劉禪感覺更像是一個遇賢之明主,親佞之昏君的人,隻要信任就完全可以信任,賢臣自然可以有無限的權力實現抱負,但一旦遇到小人,那麼也會最短時間沉溺其中。本來丞相死後,民間立廟祭祀丞相的很多,但是民間祭拜當時是不被官方允許的,但是劉禪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瞭,後來祭祀活動和立廟請願的越來越多,劉禪所幸在不是成都的地方為丞相單獨立瞭廟,足以看齣敬重程度瞭。
以及丞相的謚號忠武,其實打仗看經濟,戰術從戰略這種種耕戰屠龍之術,中學開始的權謀、曆史教科書/毛選馬經都教過我們一遍瞭,可是真能解其中真味的人太少,肯捨得一身血肉獻祭國事的人更少,正是空有手持屠龍寶刀,卻難有屠龍的心法。諸葛亮之強就在於他能在漢末就參透耕戰之道,更強在把自己獻祭給百姓、事業、聖主的意誌,畢竟設定也是要為故事服務的,要真計較的話那穿越者到古代憑藉腦海裏的科技對古代也是一場降維打擊,蒸汽機就可以讓生産效率打著滾的往上翻,而隨之而來的長槍短炮就更不用說瞭。
曆史從不因一人而改變,也許穿越迴去帶著先進的科技理念,能夠改變時代,但改變不瞭奔湧嚮前的曆史洪流。也許寫成那種穿越爽文很嗨皮很暢快,但是個人私以為,仿照著曆史人物的思維和方式去進行,纔更能讓人讀者振聾發聵,至少丞相這一篇,讓人愈發意識到丞相是多麼國士無雙的偉大。凡是有因必有果,所有的現實都是過去無數個行為的統一集閤體,這也是我們必須遵循曆史發展的潮流。
丞相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打破曆史方嚮,改變客觀規律,歸根到底不能匡扶漢室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漢朝氣數已盡,民心經過長期戰爭已經不再嚮漢瞭,隻希望早點有人結束戰爭,至於是不是漢室已經無所謂瞭。戰爭是有偶然性的,重來幾次理論上有機會改變,特彆是張飛被兩個小兵乾掉的事情。還有,荊州丟瞭關羽也不一定會死,勸法正少吃點亂七八糟的東西,彆死那麼早,他陪劉備一起,夷陵失敗概率大減,或者救下龐統彆讓他那麼早死也行。
齣師錶就能看得齣來,諸葛亮是真的在嘔心瀝血想完成劉備的心願,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是在一步步履行自己的諾言,這世界總有一些人會為瞭心中的堅持奉獻一生,並不是誰都是利己主義,即使劉備是僞君子又如何?一輩子的僞君子,那就是真君子。他對臣子都是將心比心,不然你以為諸葛亮為什麼“肝腦塗地以報其知遇之恩”?為什麼諸葛亮為瞭一句承諾,鞠躬盡瘁輔佐兩朝君主?曹操要辯證的看待,他有過,屠戮徐州男女老少婦孺十萬餘人,泗水為之不流,這是曹老闆一生洗不掉的最大汙點,但他也有功,統一北方,直接把南匈奴打成五塊。重視民生,大興水利,拙筆不贅述。
總的來說,功大於過,奪權最重要的就是實力,你劉備已經自己把所有實在的權力都交給諸葛亮瞭,然後指望靠一個虛擬的緊箍咒限製諸葛亮?若諸葛真有不臣之心,等到那一天,他直接說:“當年先帝說瞭,阿鬥不行我可自取,以前我覺得阿鬥還行,所以衷心輔佐,但這麼多年大傢都看到瞭,阿鬥確實不行,所以我要自取啦!大傢有意見不?”那會諸葛都大權獨攬瞭,他要決定奪權誰敢擋?劉備早死瞭,他的話要怎麼解讀還不是活人說瞭算?而最大的活人就是大權獨攬的諸葛亮!他說什麼就是什麼,誰敢反駁?劉備的話不僅沒用,反而給野心傢口實!真正防止奪權的布置是設置多位托孤大臣,都給實權,讓他們互相掣肘!
關鍵的是劉備那一敗太緻命瞭,中高層幾乎死瞭個乾淨,留下的老一輩也陸續追隨先帝去瞭,人纔已經斷層,諸葛亮再不親力親為,內部的矛盾早就爆發瞭。其實諸葛亮也一直挖掘年輕一代,馬謖隻是個失敗的案例,留下的班底在諸葛亮死瞭之後還給蜀漢續瞭幾十年的命,蜀中三傑先後離世之後,蜀漢就已經進入死亡倒計時瞭。馬謖算不上失敗案例,在街亭之前一路和開掛一樣,除瞭劉備沒有人對他不看好,而且劉備隻是發內內部消息給諸葛亮,並沒有公開。
馬謖的戰略戰術眼光諸葛亮是很看好的,把他從成都令這些地方官帶在身邊,參謀軍事。隻是高估瞭馬謖親自帶兵能力,除瞭蜀國後期人纔匱乏之外,諸葛亮不放權還有一種考量是分權的過程是機構趨嚮冗雜化,這樣子就很難把握每個部門實際運作明細,更彆提官僚投機取巧的,中飽私囊的。諸葛亮在世的主要任務是還於舊都,所以他必須讓整個蜀國都整閤成一台戰爭機器,如果中間互相齟齬就無法順利北伐,比如李嚴父子由於不滿諸葛亮北伐,導緻糧食供應不及時,北伐就不得不班師迴朝就可以看齣在特殊年代分權會極大削弱舉國項目的進展。
當然蜀地多勢力想各司其職本身就需要公信力絕對權威的人來統籌,諸葛亮是不二人選,秦末那時候離諸子百傢未遠,六國貴族又剛被打散不久,人纔知識的流動性很大,所謂的鄉有遺賢。你看秦國那些個士大夫沒一個秦國人,但漢末的時候,有知識的人都成宗室門閥瞭,最差最差也是像魯肅糜竺那樣的土豪,按你的話說,用這些人用人成本低,那何必花大力氣挖其他人纔,畢竟季漢本來就沒多少底子,要做的事太多。
“那位權謀傢是靠事必躬親”這個你得看人的,諸葛治國嚴格來說是法傢底子居多,想想上一個明麵上的法傢治國――始皇帝,我敢說他事必躬親的程度絕對不下於諸葛,或者漢武,漢宣也可以算儒皮法骨,你看哪個不是大權獨攬,就算挖齣來的人纔(李斯,霍光),也是留給繼承人。諸葛亮也不是沒有從平民找到人纔,文有蜀漢四相,武有薑維王平哪個不是人纔(最關鍵還都不是高門大姓),也付過你所謂的用人代價(馬謖,話說正如李廣之於漢武),隻不過他自己光芒太大又英年早逝纔讓你感覺“咦,他怎麼又是過勞死,又沒留下一個跟他一樣厲害的繼承人,看來一定是不會用人”。但其實連蔣琬費�t自己都覺得“我不如丞相,那丞相都打不下來,我們乾脆彆打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