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7/2022, 5:01:01 AM
仔細觀看這個人,他長相秀氣麵貌英俊,頭戴眼鏡十分斯文。
這長相在民國,就是一等一的俊男帥哥。照片上的他麵帶微笑,儒雅穩重,真配得上“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稱贊。
令人惋惜的是,照片中的翩翩公子,卻在年僅29歲時英勇就義。
他的犧牲,可以說是極其慘烈悲壯。
他犧牲前被人割掉舌頭、砍斷瞭年輕的雙手,就連那雙明亮透徹的雙眼,也被敵人殘忍地剜掉,可以說,全身上下沒有一處完整的地方。最後,還被喪心病狂的敵人打入三枚子彈,其狀悲壯慘烈令見者落淚。
照片上的翩翩公子名叫楊��公,來自川渝的一個大傢族,排行老四。
如果是重慶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傢族就是重慶楊氏傢族。
民國時期,在巴蜀一帶有很多實力非常雄厚的傢族。這些地方裏傢族就和電視上演得一樣,不僅地位顯要,資産豐盛,傢族裏齣來的眾多兒女也各個光鮮亮麗,甚至風雲一世。
在重慶的大傢族裏,勢必少不瞭楊氏。這個傢族的老宅還成為瞭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所民居住宅能這樣成為文物被保護起來,那就說明此傢族肯定實力非凡。
翻開重慶楊氏的傢族史,就是一部濃縮的民國現代史,這傢走齣來的人物非富即貴,有的是副廳級乾部,有的位列上將。
還有一位官至正國級彆,至於此人是誰,在這裏就不用贅述,好奇者可以百度一下大傢都知道。
這位大人物傢中總共12個姊妹,而照片中的楊��公,就是大人物的四哥。
楊��公1898年齣生,本身傢境殷實,這讓楊��公在年少時,得以接受到更加先進的教育。年少的他壯誌酬籌,一心想要改變這半死不活的舊社會。
1917年,未滿20歲的楊��公為瞭尋求報國真理遠渡東洋,踏上日本一心求學。
日本開明的社會風氣讓楊��公耳目一新,他從未見過彈丸小國如今發展如此迅猛,這讓楊��公內心更難以平靜,他知道,此時的國內要是再不力求改變,就一切都晚瞭。
於是在1922年,楊��公學成歸國後,於黑暗中摸索幾年後建立瞭青年黨派,後來索性加入瞭我黨。經過係統的馬列思想學習後,楊��公的思維再次得到瞭升華。
人長得秀氣非凡,能力也十分突齣,秘密入黨後,楊��公任職重慶執委會書記,還和劉伯承等人閤作,一起策劃瞭多次四川地區的民工起義。
以他這樣優秀的青年骨乾,無論如何,楊��公的前途都異常遠大。可誰也沒想到在1927年,楊��公將年輕的生命定格於這一年。
1927年3月底,為瞭抗擊敵人的濫殺無辜和不良剝削,楊��公聯閤多人一起舉行瞭遊行抗議,這場抗議聲勢浩大,引起瞭敵人的不安,在敵人與四川軍閥的狼狽為奸下,這場遊行被迅速鎮壓下來。
隻見敵人有的拿著機槍掃射人群,有的舉起大刀衝嚮人群鬍亂砍殺,還有的拿著鐵棒肆意揮舞,瞬間現場亂成一片,人們的哭喊聲慘叫聲混作一團,長百上韆的人倒在地上血流成河,這就是著名的“三三一慘案”。
慘案發生後,敵人對楊��公的會議室進行瞭嚴重破壞,同時秘密逮捕瞭楊��公。
敵人為瞭從楊��公嘴裏套齣一點有用的情報信息,對他威逼利誘,甚至以關押妻子為由威脅楊��公,萬幸的是,他的妻子被父親極力救下。
但是楊��公由於關押楊��公的地方極為隱秘,一般不能被人發現,加上門口有重兵把守,父親遲遲沒有救下自己的兒子,隻能隔著鐵窗憂心不已。
鐵窗內,窮凶極惡的敵人在沒有套齣任何綫索時,又使齣十八般酷刑狠狠逼迫楊��公。
可自始至終,楊��公沒有說齣一句求饒的話。
他揚著高貴的頭顱,對敵人說:“頭可斷,誌不可奪!”
敵人又狠又壞,他們沒有本事套齣楊��公的情報,卻有辦法摺磨英雄。這些敵人先是砍斷他的雙手,楊��公疼得頭上起瞭秘密的汗珠,可還是不說一句話。
敵人沒轍,又惡毒地剜掉英雄那雙銳利明澈的雙眼。當這些敵人以為楊��公徹底認輸時,可楊��公還是咬緊牙關不肯說話。
於是狠毒的敵人再次對楊��公動手,割掉瞭他殷紅的舌頭。此時的楊��公還是不肯認輸。對於這樣的硬骨頭,敵人徹底沒瞭招數,他們舉起罪惡的手槍,朝著楊��公開瞭最後三槍。
“砰砰砰”三聲槍響過後,英雄倒在瞭血泊中。
但敵人的惡毒程度還遠遠不僅如此,他們不讓楊傢人為楊��公收遺體,而是將楊��公的遺體扔在瞭浮圖關岩下。楊傢人忍著悲痛秘密打聽,在多方探聽下,終於在浮圖關找到瞭英雄楊��公。
翩翩公子英勇就義,本身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當楊父看到自己的兒子被敵人摺磨得不像樣時,老父親心中的悲痛更加難以言錶。
世間最大的悲痛,莫過於白發人送黑發人。
可國傢大義當前,楊父也深知道自己的兒子死得其所,一傢人齊上陣,為英雄楊��公整理遺容,穿上乾淨的衣服。他們知道楊��公生前最愛乾淨,生前是坦坦蕩蕩的人,走的時候也要體體麵麵。
遺容整理好後,傢人拜托一名攝影師為英雄拍下瞭人生中的最後一張照片。
於是有瞭一張令人感慨唏噓的楊��公遺照。齣於對英雄尊重,這張照片先不放在此,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去搜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楊��公的犧牲換來瞭蓬勃的紅色力量,在他之後,韆韆萬萬的楊��公站瞭起來。後來,楊��公的幾個兄弟姐妹都踩著他的足跡,像接力棒一樣將紅色火種代代相傳,有的已經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