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3-05-17
《左傳·僖公四年》載齊桓公為爭霸主地位,率諸侯盟國聯軍伐楚。楚子發兵抵禦,並派使者屈完與齊桓公交涉。齊桓公陳諸侯之師,嚮屈完示威,假說要與楚國交好。屈完迴答:“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屈辱您收容敝國國君),寡君之願也(這是敝國國君的心願)。” 徼(jiāo)福,即是求福;敝邑,謙稱己國;社稷,祖先神。
同治五年刊本《春鞦左傳杜注》
然而何謂“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王力《古代漢語》注:“承濛您嚮我國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毀滅我國。”
然而有學者反駁說:“徼福於敝邑之社稷”,就是求福給楚國。敝邑之社稷是代錶楚國之神,它在這句中是受福者。這裏,介詞‘於’不錶動作之所從,而錶動作之所歸趨。
《左傳》一書,凡是對話中講到對方求福於說話人自己一方的宗廟或社稷,都是指自己一方受福,對方施福。
例《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若惠顧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厲、宣、桓、武是鄭國宗廟名,代錶鄭國,徼福於厲、宣、桓、武就是求福給鄭國。
《左傳·昭公三年》,晏嬰代錶齊侯對晉侯說:“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顧齊國,辱收寡人,徼福於太公、丁公,照臨敝邑,鎮撫其社稷……”太公、丁公是齊國宗廟名,代錶齊國,徼福於太公、丁公,就是求福給齊國。
《日本左傳學文獻輯刊》
因此,“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一句的注釋當改為:承濛您求福給我國社稷之神。這句話相當於後世的感激客氣話:我們國傢托您恩德大福。
兩種意見截然相反,究竟孰是?
今按,凡古人求福,皆嚮神求福給自己,無求福給神者。
又查《左傳》“徼福(於某)”之例與其注、疏,知王力注是。
1.《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西乞術來聘,且言將伐晉…… 曰:‘寡君願徼福於周公、魯公以事君。’”杜預注:“言願事君以幷濛先君之福。”
按,杜注之意,“徼福於周公、魯公”以“幷濛先君之福”,則徼福者秦伯即濛魯先君之福者。
《春鞦左傳注》
2.《宣公十二年》:“(楚子)入自皇門,至於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 若惠顧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杜預注:“周厲王、宣王,鄭之所自齣也;鄭桓公、武公,始封之賢君也。願楚要福於此四君,使社稷不滅。”孔穎達疏:“若其存鄭,則四君佑楚,故願楚要福於此四君,使社稷不滅。”
按,杜注、孔疏之意,楚要福於此鄭之所自齣及始封之賢君之神,不泯鄭之社稷,則四君佑楚。是徼福者楚即受佑者。
3.《成公二年》:“(賓媚人)對曰:‘……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
按,齊使者賓媚人之意,謂晉郤剋若能求齊國祖先神之福,不泯齊之社稷,則兩國可繼舊好。
《左傳集評》
4.《成公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絶秦,曰:‘…… 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杜預注:“晉獻、秦穆。”
按,呂相謂,秦君亦悔禍之延,故欲求福於二國先君晉獻、秦穆,以受二君之佑,是徼福者秦君即受佑者。
5.《成公十六年》:“(子叔聲伯)對曰:‘…… 若猶不棄,而惠徼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晉君。’”
按,此說魯臣子叔聲伯嚮晉權臣郤犨求情,希望其不棄魯國,而求魯周公之福佑,以使魯君得事晉君。
6.《昭公三年》:“使嬰曰:‘……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顧齊國,辱收寡人,徼福於太公、丁公,照臨敝邑,鎮撫其社稷。’”杜預注:“言收恤寡人,則先君與之福也。”
按,此晏嬰與晉人言,謂晉若收恤齊君,求福於齊先君太公、丁公之神,以鎮撫齊之社稷,則太公、丁公之神將與晉人福。
《春鞦左傳詞典》
7.《昭公三十二年》:“王使富辛與石張如晉,請城成周。天子曰:‘…… 伯父若肆大惠,復二文之業,弛周室之憂,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則餘一人有大願矣…… 今我欲徼福假靈於成王,修成周之城。’”
按,此周王謂晉如願復興晉文侯仇、文公重耳的偉業,嚮周文王、武王之神求福,以鞏固自己的盟主地位並顯揚美名,則周王亦願求福藉靈於成王之神,藉晉在諸侯中之地位與號召力,修成周之城:是嚮先君求福者晉與周王皆受福者。
8.《哀公二十四年》:“晉侯將伐齊,使來乞師曰:‘昔臧文仲以楚師伐齊,取榖;宣叔以晉師伐齊,取汶陽。寡君欲徼福於周公,願乞靈於臧氏。’”杜預注:“以臧氏世勝齊,故欲乞其威靈。”
按,魯大夫臧氏曾世代勝齊,故晉侯欲嚮魯之先君周公求福,嚮魯之臧氏乞靈,請魯派臧氏助己伐齊。於是魯派臧賓如之子臧石“帥師會之,取廩丘”。則晉侯為“徼福於周公、乞靈於臧氏”者,當然亦為受惠者。
以上為《左傳》全部“徼福(於某)”之例。
《春鞦左傳補疏 春鞦左氏傳補注》
後世亦有類似之事:
1.《後漢書·袁術列傳》:“今孤以土地之廣,士人之眾,欲徼福於齊桓,擬跡於高祖,可乎?”是袁術為作霸主乃至天子,欲嚮齊桓公之靈求福。
2.《續資治通鑒長編》捲十二:“邕州俗重祠祭,被病者不敢治療,但益殺雞豚,徼福於淫昏之鬼。範旻下令禁止,齣俸錢市藥物,親為和閤,民有言病者給之。獲痊愈者韆計。”是病者嚮淫昏之鬼求福,而範旻下令禁之。
3. 宋劉剋莊《後村集》捲三十六《土地》:“某濛此來,既入州宅,且視籀文矣。徼福於神祇,庶剋奠居。”是作者嚮土地神求福。
4.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捲三十《張府君墓田記》:“桷聞諸《春鞦》會盟稱辭,甥舅之國,雖數十世,猶徼福於先君。敦敘之義,蓋可考也。” 是說春鞦諸甥舅之國嚮祖先神靈求福。
《清容居士集》
綜上,可以得齣結論:“徼福於某”即嚮某(多指某國先君或社稷之神靈)為己求福,以得到某對己之福佑,可無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