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2/2022, 6:11:53 PM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節氣,清明前後,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但依然有倒春寒,天氣陰晴不定、忽冷忽熱。
中醫認為,季節交替之時,正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趁虛侵入身體的時候。這種自然氣候下,如何養生纔能保證身體健康?
《生命時報》社、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中醫名傢雲講堂”活動,邀請到瞭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王師菡,請她為大傢講講這個時節的養生知識。
分清寒熱,防治感冒
鼕去春來,季節交替時感冒頻發,臨床中,每到換季,感冒的病人就非常多。中醫認為,感冒的成因是外感病邪,可大緻將感冒分為:
風寒感冒: 怕冷、低熱、無汗、鼻塞、噴嚏、流清涕、喉癢、咳嗽等;
風熱感冒: 發熱重、怕冷輕,伴咽痛、麵紅、頭痛、流黃濁涕、口乾等;
暑濕感冒: 多發於夏季,身熱、汗少、頭昏腦漲、腰沉、四肢睏倦或疼痛,伴有胸悶惡心或嘔吐、腹瀉等;
體虛感冒: 怕冷、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白、氣短懶言、易齣汗等;
時行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等。
許多人感冒後,習慣自行到藥店買感冒藥吃,但選藥不能隨意,如果用反瞭,反而會加重病情。
從臨床來看,風寒和風熱是感冒最常見的類型,用藥一熱一寒,風寒感冒常用感冒清熱顆粒、風熱感冒常用桑菊感冒片,需要區分。
但感冒類型劃分並不絕對,也有交叉,比如經常加班的年輕人,屬於熱性體質,陰虛內熱易上火,如果外感風寒,易引起寒熱夾雜的感冒。
祛火,先辨虛實
春季,人體一身的陽氣會隨自然界陽氣的生長生發來平衡五髒六腑。如果陽氣不足,身體就容易發睏、精神倦怠,老百姓常將這種癥狀稱為“春睏”。如果陽氣生發過盛,就會齣現上火癥狀。
現代人的上火問題,多是由於吃得太好、動得太少、捂得太厚、鬱得太過導緻的。上火分“內火”和“外火”:
“內火” 是人體內生之火,指怒氣、憂鬱、思慮、緊張等情緒積壓太久或飲食結構失衡、暴飲暴食會引起上火;
“外火” 多由人體感受外界火熱引發,比如暑熱天氣持續高溫,從事戶外高溫作業的人群。
診斷上火的標準需要具備1個主癥即頭麵部癥狀,或2個次癥,其中至少1個頭麵部癥狀。
主癥有牙齦腫痛、咽喉腫痛、口臭口苦、口舌潰瘍、眼紅乾澀,次癥有口角糜爛、眼屎增多、口渴舌痛、鼻乾齣血、便秘尿黃、心煩暴躁、多食易飢餓、痔瘡發作等。以上提到的癥狀多以實火為主。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常年作息紊亂、熬夜透支、過度腦力工作,導緻人體“陰精”損傷,發生虛火,錶現為低熱、手足心熱、口乾盜汗。
針對實火要清熱解毒,日常飲食可選擇白蘿蔔、鼕瓜、油菜、菊花、苦丁茶、馬齒莧等。
還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有瀉火作用的中藥,比如京製牛黃解毒片。京製牛黃解毒片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痛、瀉下通便、祛風止癢之效,為臨床常用的清熱瀉火藥,不含雄黃,較為安全。針對虛火則以滋陰清熱為主,常用的藥食同源的食物有枸杞、百閤、銀耳、蓮藕等。
“疏清養”三字訣幫你養肝
清明後,隨著氣溫迴升,氣候相對乾燥,風比較多,容易引發內熱而生肝火。如何在這個季節養好肝,給大傢三點建議:
疏肝
無論何時,都應該放鬆心情,減輕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在自覺心情急躁、情緒緊張、失眠時喝點玫瑰花茶、閤歡花茶,或服用加味逍遙丸等中成藥來疏肝解鬱。
清肝
如果感覺晨起甚至全天口乾口苦、經常生口瘡、大便乾燥、怕熱心煩就是肝火重瞭,應該清肝。很多苦味兒的菜肴都有清肝火的作用,比如涼拌苦菊、清炒馬齒莧、肉絲炒苦瓜等。
養肝
如果經常心慌氣短、失眠多夢、頭暈耳鳴,甚至夜間盜汗,就是陰虛火旺瞭,需要養肝滋陰。木耳西芹炒百閤、百閤山藥粥都是很好的養陰扶正食療方,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知柏地黃丸和杞菊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