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6:52:27 PM
在教育部召開的第一場2022年“教育新春”係列發布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基礎教育重點工作任務時,再次聚焦“雙減”,其中提齣重點提高“四個水平”:提高作業設計水平、提高課後服務水平、提高課堂水平、提高均衡發展水平。這些在很多國際化學校,其實已經走在瞭探索的前列……
文 | 茱莉
編 | 天悅
“雙減”政策如火如荼,公立學校拼命壓縮作業量,杜絕校外補習。而這所國際雙語學校,卻是另一番景象――
不僅走在瞭“雙減”之前,而且做起瞭“加法”。
從一校區、一所幼兒園起步,青苗創始人施華女士於上世紀90年代在國內率先開啓中國國際教育的雙語教學探索之路,23年來,在全國開設瞭20多個校區,形成瞭集團化辦學,為來自20個國傢近4500名中外籍學生提供中西閤璧的雙語教育。
2019年,青苗國際教育集團在北京成立海澱校區,在全人教育的培養目標下,力求個性化發展,形成青苗的“海澱特色”。“雙減”到來,這所學校依然做到瞭處變不驚,從容應對教育新政風暴。
▲青苗海澱校區
日前,頂思專訪瞭青苗海澱四季青校區初高中中方校長劉迎慧女士,近兩個小時的訪談中,我們感受到瞭這所年輕的學校極富生命力。
劉迎慧 青苗海澱四季青校區初高中中方校長
英國愛丁堡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先後就職於北京知名私立國際學校和公辦學校國際部,擁有8年國際教育管理經驗。2013年加入北京市八一學校國際部創校團隊,任國際部主任一職,負責國際部的整體管理工作,包括中外閤作、課程建設、德育管理、升學指導等。
01
將教學分層做極緻,不讓每個學生落後
“我們跟順義校區還不太一樣。”劉迎慧說。
青苗海澱校區毗鄰西山,遠望之處皆是青山碧色。校園可容納超過1000名學生,擁有圖書館、室內體育館、音樂美術舞蹈教室、室內劇場及錶演藝術中心、STEAM創客空間、ESL及心理谘詢室等係列專用設施,幾乎是國際化學校的標配。
▲圖書館一角
但相比於發展成熟的青苗順義校區,海澱校區最“不一樣”的地方,不是硬件而是生源!劉迎慧說,在海澱校區,大部分就讀的孩子是附近公辦六小強轉來的,基礎很好也很紮實,但他們來到青苗,接受新的教學方式,依然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需要給他們時間。
“作為新建校區,必須要很清楚你的學生是誰,你的學生是什麼水平。”她解釋。針對學生學情,海澱校區根據整個學生結構和特點去設計課堂教學,保證學生的理解和吸收。
這也是海澱校區十分注重的―― 課堂的有效性 。“它不是老師在課堂上講瞭多少,一節課有沒有講完,而是學生聽懂瞭多少、吸收瞭多少,即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師生互動
比如國際化學校比較慣常采用的翻轉課堂,不是形式上的翻轉,而是真正讓學生通過ABCD不同的學習體驗和過程,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進而更好地應用知識。
怎麼纔能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青苗海澱校區在教學分層上做足文章 。以英語這門基礎學科為例,分層被細化到瞭各個年級。更誇張的是,2020年,學校初高中部僅有27名學生,但他們被分到瞭不同的年級,每個年級的人數甚至是個位數!
假如不進行分層,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可能“吃不飽”,而基礎弱的學生上課就像聽天書,看似學生最難受,其實老師最難受,因為根本沒法教!
“正是因為學生結構不一樣,學校在英語學科上的分層和教學設計,必須能夠保證每個學生在短期內或者盡快掌握最基本的英語能力,然後他們纔能在其他學科上慢慢聽得懂。”劉迎慧說。
而教學分層,基本上滿足瞭老師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進度。
這種分層不僅在於課堂內,就連課後時間也被充分利用。每名學生入學時會進行入學測試,測試之後被分到不同的班級,然後進行定期測試,通常會有一批學睏生被篩查齣來,學校會根據他們現有的英語水平,在“課後課”的時段內重新被分層,再加強補習。
不按年級,而是根據實際能力進行教學分層的設計,做到真正意義的個性化教學 。雙語學校尤其注重雙語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後課,進行教學分層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迅速打好語言基本功。
教學分層在劉迎慧看來,其實並不難,但永遠 需要關注兩個關鍵點:一是學生的學習能力,二是學生的學習類型。
在青苗海澱校區,不摺不扣地抓教學成為第一要義。個性化盡管說起來挺美好,但做起來並非易事,它需要時間、精力、人力、物力鋪在教學上――而這對於不足百名學生的年輕校區而言,還意味著成本高企。
然而,劉迎慧認為,采用什麼教學方式不重要,重要的還是那句話――課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的學習,在6-9年級實施的項目式學習上或許更有說服力。
科學老師小米嚮頂思介紹,她帶領九年級學生進行一個生態係統的主題探究,需要學生上網查資料,但是他們查到的很多是無效信息,這時候要引導學生如何通過搜索關鍵詞來查找有效信息,為此會專門講一堂如何查資料的課,積纍學生對重點信息的篩選能力。
02
作業減量而不減質,
青苗給齣瞭“參考答案”
“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作業量越多越好、刷題量越大越好、補習班越貴越好,其實,他們是把這些條件當作瞭成功的跳闆,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教育沒有捷徑。
對於如何做到作業減量而不減質、減輕考試壓力卻不減弱對學生成長過程的科學評估,青苗給齣瞭一份“參考答案”:
・ 作業形式並不局限於書麵,項目式、閤作式、探究式作業是傢常便飯;
・ 完成作業所需要的工具也不限於紙筆,真正做到讓作業“動”起來。
以上述項目式學習為例。每個年級進行的每個項目,持續時間大約8周左右。這個過程中,作業也會貫穿其中。比如探究一個生態係統,學生會産生很多疑問,老師就要一步一步告訴他們,這個州的地理特徵是什麼,闆塊運動是怎樣的,涉及哪些自然資源,動植物之間有什麼聯係,等等。
而這些知識點的考查,都會體現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裏。從最後的評價中,學生們要“産齣”設計方案,每個人都要做一個獨立的說明,經過老師綜閤評估後,最終形成小組的單元成績。
在小組閤作中,當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摩擦産生。這時候,針對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貢獻不一樣,老師就會引導、協調,告訴大傢相互理解、彼此支持,一個項目的完成是需要大傢通力閤作的,絕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
▲校園文化
開展項目式學習,一方麵,有助於剋服機械性練習的單調呆闆;另一方麵,有趣開放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們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同時,挖掘齣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協作力。
同時,在青苗海澱校區, 學生作業是要“公示”的 。孩子們可以通過照片、視頻或者畫畫、寫字的方式在 Seesaw 平台上,把作業分享給老師、父母和其他同學。除瞭給齣答案以外,還可以在作業中加上視頻或者寫一些注釋來注明解答過程,老師根據這些來判斷哪裏齣瞭錯誤。
這不僅簡化老師批改作業的工作流程,而且可以隨時追蹤查看學生的學習進程;如果傢長想知道孩子們在學校做瞭些什麼,可登錄Seesaw平台查看。
在學生作業的背後,有著一套係統化的評價機製,包括前文提到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也是對老師布置作業標準的要求。
形成性評價
・ 課堂的形成性評價,包括課堂觀察、課堂練習、小測、論文、作業、實驗報告、項目匯報等。
・ 課堂練習,包括口頭問答和書麵練習。課外作業,每周至少1次,作業量要科學、閤理、切閤學生實際。假期,給學生布置一定分量的作業。
・ 老師應認真、及時批改作業,給學生提供反饋。典型錯誤要堂上講評,特殊差錯要個彆輔導。作業的評分要做到公平閤理,須嚴格按照統一的評價標準,以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打分,不能依據是否上交打分。
・ 老師應教育學生明白作業的目的意義,提高學生獨立作業的自覺性。及時處理不交作業的學生,並有效製止任何抄襲作業的行為。除非有正當個人假期理由,所有作業在截止日期7天後不予登分,記零分處理。
終結性評價
・ 終結性評價,包括章節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
・ 老師在齣考試題時要做到:明確考查內容,符閤教學目標,製定閤理的評價標準、題目和難度適中,難中易的比例建議為1∶3∶6或者1∶2∶7。
・ 老師應注重平時的單元測驗,並按要求準備每學期舉行的期中、期末考試。期中、期末大型考試結束後,老師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捲的批改,進入校寶分數係統錄入分數和評語,填寫學生試捲分析報告,進行學生考試成績的匯報工作。
在一次終結性評價之前,老師會進行至少4-5次的過程性評價,也就是要通過作業而不是課堂上各種小測試的方式,來瞭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同時這也是一個反饋機製。
在這個評價機製裏,青苗海澱校區對各個年級的作業要求,比如作業時長都被細化到瞭以數據來計算。以6年級學生為例,每次就是6×10(分鍾)=60(分鍾)的作業量。高年級以此類推……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如何測評的呢?
▲項目式學習中的學生互動
目前,學校采用ManageBac教學管理係統, 為學生建立全麵的電子成長檔案 ,追蹤學生在核心價值與重點領域的學習進程。係統設有在綫測評,不同於傳統意義上在試捲上答題的測試,ManageBac測評不但對知識掌握程度,也對智力、思維、判斷力、文化水平等多維度評價。
因此,這一評價機製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心態和思維能力,在測試完成後會形成一份綜閤評價,反饋到傢長手中。傢長則可以瞭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同時,也能看到同齡階段孩子的平均水平。妥妥的踏實!
魔鬼藏在細節中。
在與劉迎慧校長的訪談中,她多次提到瞭 學校對於教學細節的追求和個性化設置 ,一切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就是 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在她看來,學校要做到真正的 “以學生為中心” 。
▲學生查閱資料
她提倡為每一個孩子負責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全麵發展創造平台,相信教育中愛的力量可以改變學生的成長軌跡。
采訪中,前一天晚上熬夜至淩晨3點半的劉迎慧盡管神色略顯疲憊,但是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這位年輕的校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狂熱與孜孜以求。想必這是她作為教育者的職業追求,也是一所學校應該呈現的麵貌。
03
菜單式“課後課”,學生選都選不過來
“雙減”的目的是迴歸學校教育,同時,課堂之外也要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說到底,就是要實現學生的全麵發展。
這與國際化教育倡導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吻閤。
青苗的一名學子分享瞭他在學校的一段課後體驗:
青苗的課後服務,被稱為“課後課”。言外之意,課後也即課堂,但不同的是,“課後課”要讓學生們收獲到不一樣的課外體驗,幫助他們在人格、體能、社交等各個方麵實現全麵發展。
“這個時間段也很寶貴,基本上我們都排滿瞭。”劉迎慧笑言,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可選擇的廣度,學生們都會眼花繚亂選不過來。
“課後課”分為兩個時段:3:30-4:30和4:30-6:00。考慮到更為科學的歸類,第一時段主要以學生社團為核心,而學術類被放在瞭第二時段,這個時段幾乎覆蓋瞭從低齡段到高齡段的所有學科競賽。
這些對於公立學校的孩子都是一種奢侈的課後服務,在青苗海澱校區,還特彆提供給學生免費的學科輔導,包括數學、英語、科學等主流學科的答疑。用劉迎慧的話說, 像是在餐廳點菜一樣,學生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提問 。
然而,青苗的“課後課”看似多彩斑斕,但是對於學校和老師都是莫大的挑戰。尤其是挑戰老師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他們通常要忙到晚上8點,然而,收獲的是學生的好評和不斷成長,這樣的辛苦值瞭!
▲孩子們的快樂難以言錶
結語
教育“雙減”還在持續落實中。自政策齣台以來,青苗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雙減”要減去的是什麼?而要增加的是什麼?
現在,已經有瞭“參考答案”。青苗海澱校區中方校長高雅錦說,“雙減”要減去的是教育和成長的“捷徑”,而要增加的是教育的質量。
對於如何增加教育的質量,劉迎慧認為,學校本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三個提高”:
一是提高課堂的效率;
二是提高作業的水平;
三是提高課後服務的質量。
這與前文中教育部今年對“雙減”提齣的目標要求,不謀而閤。令人沒想到的是,在優質公辦學校紮堆的北京海澱區,成立僅僅兩年多的青苗海澱學校,卻走齣瞭自己的教育自信。
新號駕到,敬請關注EDU星球
歡迎來撩